第790頁
同時,李清又命李光弼為范陽節度使、顏杲卿為長史,率三萬軍鎮守幽州,防止河北餘孽再起,又命李嗣業為平盧節度使、命南霽云為河東節度使、席元慶為淮南節度使,各領軍一萬維護地方安全。
隨即他又任命韋應物為河南道觀察使、任命魯為淮西安撫使。
諸般人事一一安排妥當後,李清率大軍起拔,返回長安。此時的長安已是風雨滿樓,繼玄武門事變後,一場大唐百年以來最慘烈的宮廷鬥爭正悄悄拉開了帷幕。
第十四卷 家國天下 第383章 家國天下(一)
「陛下,奴才已發現了羽林軍的換防規律!」一名宦官興沖沖走進了御書房,他叫呂太一,是李豫新提拔的貼身宦官,用以替換原來的馬英俊,至於原來的大宦官馬英俊,已經去了他該去的地方。
呂太一約三十餘歲,長得瘦瘦高高,一副精明能幹的樣子。他原來也曾在百孫院伺候過李豫,因為年紀相仿,便成了李豫的陪讀,只是太靠近主子會遭人嫉,有一便判了死罪,好在沈珍珠替他說話,最後罰去做苦役。李豫登基後,他也漸漸出頭,現在更是被提拔為內侍總管。
他一步走進房間,卻發現皇上正在伏案書寫,嚇得他的動作一下子平緩下來,低低聲道:「陛下,奴才已發現了羽林軍的換防規律!」
「哦!快說給朕聽聽。」
李豫放下筆,滿臉笑容地等著呂太一的答案,他現在最渴望之事便是出宮,去奉天看他的新軍,可皇帝出宮談何容易,自從上一次聽邊令城說起大明宮的防衛有了漏洞,他便開始留意。
原本是兩千羽林軍,分兩隊,一隊由荔非元禮率領,而另一隊由辛雲京率領,但辛雲京那一隊卻意外的蒸發了,後來得知是調去守衛嗣寧王的府第,這個李豫倒不意外,李清的家人不都住在嗣寧王府嗎?
兵少了,換防不過來,自然就會有漏洞,作皇帝的不能去找,這就成了心腹宦官之事,否則,何謂『心腹』二字。
「這一千人共分成兩班輪流值勤,晚上這一班約六百人,大部份去駐守內宮。還有一些去守太極宮,所以大明宮外殿只有四十餘人巡邏,人數減少不說,盤查得也不嚴格,普通鐵牌需要搜身盤問,而若有陛下頒發的牌子皆能隨意進入,不需要再盤查。」
李豫猶豫了片刻。便吞吞吐吐道:「朕想出宮一趟,你看可行?」
呂太一嚇了一大跳。原來皇上叫他探查羽林軍漏洞是為了這個,若皇后知道了,非剝了他的皮不可,他慌得連連擺手道:「晚上出宮皇上的安全怎麼保證?萬萬不可!」
「朕難道不會考慮安全嗎?」
李豫見他反對,臉色頓時陰沉了下來,他克制住心中惱怒,緩緩道:「可以讓朕的侍衛們白天出去先候著,朕晚上出去和他們匯合。這不就妥了嗎?」
「這……」呂太一見皇上的臉色已經沉下來,他本想還說請示皇后,可話到唇邊,又硬生生的咬住了舌頭,不敢再多言,只得諾諾道:「若陛下一定要出宮的話,得先做好準備,路上不能出半點岔子。」
「這些朕都知道!」李豫回頭看了看天色,現在還是下午,但外面已陰雲密布,象是又要下雪的先兆。天氣雖然不好,但他心中想見到自己軍隊的欲望已經無法按耐,便毫不猶豫道:「就今天晚上出宮,明天一早回來!」
……
夜幕剛剛降臨,數十匹馬便風馳電掣一般衝出明德門,直向長安城外馳去。李豫在他少年時常常這樣馳馬,有一次他還曾遇到過剛從南詔返回的李清,現在他已經三十歲,早過了少年輕狂的年代,但更重要是他現在的身份已是一國之君,再不能率性而為。
雖然感到很興奮、刺激,但李豫的心思已經不在馳馬的快感上,他的心思早飛去奉天,奉天是長安的屬縣,離長安極近,騎馬半個時辰便可抵達,白天他已經命令侍衛先到奉天通知了邊令誠,應該會來路上接他。
一群馬衝上一道山崗,山崗上是一大片松林,勁風將松林吹得來回起伏,白天的陰雲已經消失大半,露出大半個若隱若現的圓月,夜色清明,將整個大地都抹上一層薄薄的銀色。
此時是隆冬季節,天氣十分寒冷,李豫卻跑出一身熱汗,他立在山崗向遠方眺望,已經可以看見奉天縣黑色的城池,一條河已經完全結冰,白亮亮的,仿佛一條玉帶圍繞在縣城的周圍。
等了一會兒,只聽見一陣雜亂馬蹄聲響,邊令誠帶著數百軍馬正匆匆從山崗下趕來,李豫仰天一聲大笑,一縱馬,向大隊迎了上去。
李豫的隊伍漸漸消失,又過了一會兒,忽然從松林鑽出了數匹馬,一名魁梧的男子凝視著李豫隊伍背影消失的方向,目光中閃過一絲驚異,隨即一揮手,率領幾名手下向長安方向疾馳而去。
李隆基最近也很晚才睡,隨著計劃的一步步完成,離動手的時間也越來越近,和李豫一樣,他也發現了羽林軍守丹鳳門的漏洞,但他並不動聲色,而是極有耐心的觀察它,究竟是一個小小的疏忽還是在這個疏忽後面藏著更大的漏洞。
一連十天,李隆基每天都讓駱奉仙派宦官進入大明宮查看情況,終於讓他發現了更大的一個漏洞,或許是東宮空置多年的緣故,整整一個亥時,連接東宮與大明宮之間的玄德門竟沒有士兵把守,只是緊緊地關閉著門。
隨即他又任命韋應物為河南道觀察使、任命魯為淮西安撫使。
諸般人事一一安排妥當後,李清率大軍起拔,返回長安。此時的長安已是風雨滿樓,繼玄武門事變後,一場大唐百年以來最慘烈的宮廷鬥爭正悄悄拉開了帷幕。
第十四卷 家國天下 第383章 家國天下(一)
「陛下,奴才已發現了羽林軍的換防規律!」一名宦官興沖沖走進了御書房,他叫呂太一,是李豫新提拔的貼身宦官,用以替換原來的馬英俊,至於原來的大宦官馬英俊,已經去了他該去的地方。
呂太一約三十餘歲,長得瘦瘦高高,一副精明能幹的樣子。他原來也曾在百孫院伺候過李豫,因為年紀相仿,便成了李豫的陪讀,只是太靠近主子會遭人嫉,有一便判了死罪,好在沈珍珠替他說話,最後罰去做苦役。李豫登基後,他也漸漸出頭,現在更是被提拔為內侍總管。
他一步走進房間,卻發現皇上正在伏案書寫,嚇得他的動作一下子平緩下來,低低聲道:「陛下,奴才已發現了羽林軍的換防規律!」
「哦!快說給朕聽聽。」
李豫放下筆,滿臉笑容地等著呂太一的答案,他現在最渴望之事便是出宮,去奉天看他的新軍,可皇帝出宮談何容易,自從上一次聽邊令城說起大明宮的防衛有了漏洞,他便開始留意。
原本是兩千羽林軍,分兩隊,一隊由荔非元禮率領,而另一隊由辛雲京率領,但辛雲京那一隊卻意外的蒸發了,後來得知是調去守衛嗣寧王的府第,這個李豫倒不意外,李清的家人不都住在嗣寧王府嗎?
兵少了,換防不過來,自然就會有漏洞,作皇帝的不能去找,這就成了心腹宦官之事,否則,何謂『心腹』二字。
「這一千人共分成兩班輪流值勤,晚上這一班約六百人,大部份去駐守內宮。還有一些去守太極宮,所以大明宮外殿只有四十餘人巡邏,人數減少不說,盤查得也不嚴格,普通鐵牌需要搜身盤問,而若有陛下頒發的牌子皆能隨意進入,不需要再盤查。」
李豫猶豫了片刻。便吞吞吐吐道:「朕想出宮一趟,你看可行?」
呂太一嚇了一大跳。原來皇上叫他探查羽林軍漏洞是為了這個,若皇后知道了,非剝了他的皮不可,他慌得連連擺手道:「晚上出宮皇上的安全怎麼保證?萬萬不可!」
「朕難道不會考慮安全嗎?」
李豫見他反對,臉色頓時陰沉了下來,他克制住心中惱怒,緩緩道:「可以讓朕的侍衛們白天出去先候著,朕晚上出去和他們匯合。這不就妥了嗎?」
「這……」呂太一見皇上的臉色已經沉下來,他本想還說請示皇后,可話到唇邊,又硬生生的咬住了舌頭,不敢再多言,只得諾諾道:「若陛下一定要出宮的話,得先做好準備,路上不能出半點岔子。」
「這些朕都知道!」李豫回頭看了看天色,現在還是下午,但外面已陰雲密布,象是又要下雪的先兆。天氣雖然不好,但他心中想見到自己軍隊的欲望已經無法按耐,便毫不猶豫道:「就今天晚上出宮,明天一早回來!」
……
夜幕剛剛降臨,數十匹馬便風馳電掣一般衝出明德門,直向長安城外馳去。李豫在他少年時常常這樣馳馬,有一次他還曾遇到過剛從南詔返回的李清,現在他已經三十歲,早過了少年輕狂的年代,但更重要是他現在的身份已是一國之君,再不能率性而為。
雖然感到很興奮、刺激,但李豫的心思已經不在馳馬的快感上,他的心思早飛去奉天,奉天是長安的屬縣,離長安極近,騎馬半個時辰便可抵達,白天他已經命令侍衛先到奉天通知了邊令誠,應該會來路上接他。
一群馬衝上一道山崗,山崗上是一大片松林,勁風將松林吹得來回起伏,白天的陰雲已經消失大半,露出大半個若隱若現的圓月,夜色清明,將整個大地都抹上一層薄薄的銀色。
此時是隆冬季節,天氣十分寒冷,李豫卻跑出一身熱汗,他立在山崗向遠方眺望,已經可以看見奉天縣黑色的城池,一條河已經完全結冰,白亮亮的,仿佛一條玉帶圍繞在縣城的周圍。
等了一會兒,只聽見一陣雜亂馬蹄聲響,邊令誠帶著數百軍馬正匆匆從山崗下趕來,李豫仰天一聲大笑,一縱馬,向大隊迎了上去。
李豫的隊伍漸漸消失,又過了一會兒,忽然從松林鑽出了數匹馬,一名魁梧的男子凝視著李豫隊伍背影消失的方向,目光中閃過一絲驚異,隨即一揮手,率領幾名手下向長安方向疾馳而去。
李隆基最近也很晚才睡,隨著計劃的一步步完成,離動手的時間也越來越近,和李豫一樣,他也發現了羽林軍守丹鳳門的漏洞,但他並不動聲色,而是極有耐心的觀察它,究竟是一個小小的疏忽還是在這個疏忽後面藏著更大的漏洞。
一連十天,李隆基每天都讓駱奉仙派宦官進入大明宮查看情況,終於讓他發現了更大的一個漏洞,或許是東宮空置多年的緣故,整整一個亥時,連接東宮與大明宮之間的玄德門竟沒有士兵把守,只是緊緊地關閉著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