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0頁
馬紹大喜,「卑職多謝殿下厚愛!」
……
離開會寧郡,楊元慶繼續向長安進發,這天晚上過了始平縣,數千軍隊在阿城小鎮外駐紮下來,離長安還有四十餘里。
這時有士兵來稟報,「杜相國來了!」
楊元慶正在帳中看書,便點點頭笑道:「請他進來。」
片刻,杜如晦匆匆從遠處走來,看著杜如晦的身影,楊元慶倒想起了房玄齡,在最後的決戰中被俘,一直不肯低頭,直到李建成投降後,他才終于歸順,現出任蜀郡長史,不知將來會不會杜房二人會不會同朝為相?
這時,杜如晦走進大帳,躬身行禮道:「參見殿下!」
「杜相國不必客氣,請坐!」
杜如晦坐下笑道:「恭喜殿下,天降吉兆!」
「有什麼吉兆?」楊元慶也忍不住笑道。
「今天上午,一隻五彩鳳鳥落在朱雀大街祈年塔上,引來滿城轟動,十幾萬人親眼目睹鳳鳥,連臣也親眼看見了,展翅飛翔時,瑞氣萬丈,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儘管杜如晦知道這是匠作少監何稠的傑作,但他還是忍不住讚嘆,簡直就是巧奪天工,真假難辨。
「殿下,時機已經成熟,可以行禪讓儀式了,殿下需要三辭後方可接受天下社稷。」
楊元慶眯著眼笑了,他卻轉開了話題,「朝臣們遷到長安,已經安頓好了嗎?」
「大家都已經安頓好,朝廷也正常運轉。」
楊元慶站起身,「我們走走!」
兩人走出大帳,在月光下慢慢踱步,楊元慶負手望著天空一輪皎潔的月色,輕輕嘆了口氣道:「最近我一直在想,我該吸取楊廣什麼樣的教訓,才不能再重蹈他的覆轍?」
杜如晦低聲道:「殿下,這個問題我們紫微閣也討論過,關鍵在三條,任賢、納諫、惜民,只要殿下能做到這三條,天下盛世可期,而且殿下已經做得很好了。」
楊元慶卻輕輕搖了搖頭,「就算我做得很好,但我兒子、孫子、重孫、曾孫,他們會做得同樣好嗎?」
「那殿下的意思是?」
楊元慶凝視著夜空,緩緩道:「我覺得關鍵只有一條,分權!」
杜如晦沉思良久道:「殿下是指效仿漢朝,君相分權嗎?」
楊元慶笑了笑,「也可以這樣說,但也不完全是,這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決定下來,需要很多年的摸索,需要上上下下的改變,不過我們可以慢慢嘗試。」
楊元慶回頭凝望長安方向,夜幕籠罩之下,他仿佛聽見了長安傳來的鐘聲。
明天,他就要返回長安了,這一天他期待已久。
卷二十 長風破浪會有時 尾聲
大隋帝國昭武三十年,距離楊元慶登基已經過去了三十年,國泰民安,盛世繁榮,經過三十年的勵精圖治,大隋國力已經完全恢復了開皇盛世時的強大,人口從楊元慶登基時的兩千萬恢復到了四千三百萬,六百餘萬戶。
西州碎葉郡,這裡是大隋帝國最西方的一個郡,由楊元慶第三子隴王楊致鎮守,駐軍八萬。
碎葉城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昭武六年,西突厥徹底滅亡後,絲綢之路的商貿又漸漸繁盛起來,碎葉城便成了最大中轉貿易城,城內胡漢雜居,人口三十餘萬萬。
這天上午,一支由三百餘匹駱駝組成的商隊緩緩進城,為首東主是一名三十餘歲的漢人男子,身材中等,方面大耳,或許是長年經商的緣故,他的皮膚顯得有點黝黑。
隊伍來到一座大宅前停下,漢子跳下駱駝,向大門前張望著的一名五十歲左右的婦人奔去,「娘,我回來了!」
婦人大喜,「嗣華,你可終於回來了,這一去有三個月了!」
「娘,舅舅現在升為兵部尚書了。」
「噓!」婦人小聲道:「在爹爹面前可別提他。」
男人嚇得一吐舌頭,笑問道:「爹爹呢?」
「一早去西陵園,你三弟也在。」
「我去找爹爹,我有重要事情告訴。」
「去!」
男子沒有進府,回頭吩咐商隊幾句,便向府宅西面匆匆而去。
西陵園是緊靠府宅西牆外的一座私人墓園,也是府宅主人所有。
此時府宅主人,一名五十餘歲的男子正凝視著一座新立的墓碑,他頭髮已經斑白,三十年的歲月轉瞬即過,使他深感身處歷史長河中的渺小。
墓碑上刻著一行小字,義弟尉遲恭之墓,凝視良久,他低低嘆息一聲。
「父親,要下雨了,回去!」旁邊一名年輕的男子低聲道。
「再等一等。」男子聲音顯得有些蒼老。
這時,名叫嗣華的男子走進了墓園,年輕男子看見他,驚喜道:「父親,大哥回來了。」
嗣華匆匆上前,雙膝跪下叩首,「孩兒不孝,不能父親身邊照顧。」
「起來!」
男子臉上露出一絲慈愛的笑容,「你好像更黑一點了。」
「父親,孩兒見到楊元慶了。」
聽到楊元慶這個名字,男子的臉色略略沉了下來,但心中卻有點緊張,儘量平淡地問道:「他怎麼說?」
「他說,落葉歸根,同意父親回故鄉。」
男子眼睛忽然有點紅了,三十年了,他終於可以回去了嗎?
他又望著一座座墓碑,低聲自言自語,「兄弟們,我會帶你們一起回去。」
……
離開會寧郡,楊元慶繼續向長安進發,這天晚上過了始平縣,數千軍隊在阿城小鎮外駐紮下來,離長安還有四十餘里。
這時有士兵來稟報,「杜相國來了!」
楊元慶正在帳中看書,便點點頭笑道:「請他進來。」
片刻,杜如晦匆匆從遠處走來,看著杜如晦的身影,楊元慶倒想起了房玄齡,在最後的決戰中被俘,一直不肯低頭,直到李建成投降後,他才終于歸順,現出任蜀郡長史,不知將來會不會杜房二人會不會同朝為相?
這時,杜如晦走進大帳,躬身行禮道:「參見殿下!」
「杜相國不必客氣,請坐!」
杜如晦坐下笑道:「恭喜殿下,天降吉兆!」
「有什麼吉兆?」楊元慶也忍不住笑道。
「今天上午,一隻五彩鳳鳥落在朱雀大街祈年塔上,引來滿城轟動,十幾萬人親眼目睹鳳鳥,連臣也親眼看見了,展翅飛翔時,瑞氣萬丈,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儘管杜如晦知道這是匠作少監何稠的傑作,但他還是忍不住讚嘆,簡直就是巧奪天工,真假難辨。
「殿下,時機已經成熟,可以行禪讓儀式了,殿下需要三辭後方可接受天下社稷。」
楊元慶眯著眼笑了,他卻轉開了話題,「朝臣們遷到長安,已經安頓好了嗎?」
「大家都已經安頓好,朝廷也正常運轉。」
楊元慶站起身,「我們走走!」
兩人走出大帳,在月光下慢慢踱步,楊元慶負手望著天空一輪皎潔的月色,輕輕嘆了口氣道:「最近我一直在想,我該吸取楊廣什麼樣的教訓,才不能再重蹈他的覆轍?」
杜如晦低聲道:「殿下,這個問題我們紫微閣也討論過,關鍵在三條,任賢、納諫、惜民,只要殿下能做到這三條,天下盛世可期,而且殿下已經做得很好了。」
楊元慶卻輕輕搖了搖頭,「就算我做得很好,但我兒子、孫子、重孫、曾孫,他們會做得同樣好嗎?」
「那殿下的意思是?」
楊元慶凝視著夜空,緩緩道:「我覺得關鍵只有一條,分權!」
杜如晦沉思良久道:「殿下是指效仿漢朝,君相分權嗎?」
楊元慶笑了笑,「也可以這樣說,但也不完全是,這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決定下來,需要很多年的摸索,需要上上下下的改變,不過我們可以慢慢嘗試。」
楊元慶回頭凝望長安方向,夜幕籠罩之下,他仿佛聽見了長安傳來的鐘聲。
明天,他就要返回長安了,這一天他期待已久。
卷二十 長風破浪會有時 尾聲
大隋帝國昭武三十年,距離楊元慶登基已經過去了三十年,國泰民安,盛世繁榮,經過三十年的勵精圖治,大隋國力已經完全恢復了開皇盛世時的強大,人口從楊元慶登基時的兩千萬恢復到了四千三百萬,六百餘萬戶。
西州碎葉郡,這裡是大隋帝國最西方的一個郡,由楊元慶第三子隴王楊致鎮守,駐軍八萬。
碎葉城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昭武六年,西突厥徹底滅亡後,絲綢之路的商貿又漸漸繁盛起來,碎葉城便成了最大中轉貿易城,城內胡漢雜居,人口三十餘萬萬。
這天上午,一支由三百餘匹駱駝組成的商隊緩緩進城,為首東主是一名三十餘歲的漢人男子,身材中等,方面大耳,或許是長年經商的緣故,他的皮膚顯得有點黝黑。
隊伍來到一座大宅前停下,漢子跳下駱駝,向大門前張望著的一名五十歲左右的婦人奔去,「娘,我回來了!」
婦人大喜,「嗣華,你可終於回來了,這一去有三個月了!」
「娘,舅舅現在升為兵部尚書了。」
「噓!」婦人小聲道:「在爹爹面前可別提他。」
男人嚇得一吐舌頭,笑問道:「爹爹呢?」
「一早去西陵園,你三弟也在。」
「我去找爹爹,我有重要事情告訴。」
「去!」
男子沒有進府,回頭吩咐商隊幾句,便向府宅西面匆匆而去。
西陵園是緊靠府宅西牆外的一座私人墓園,也是府宅主人所有。
此時府宅主人,一名五十餘歲的男子正凝視著一座新立的墓碑,他頭髮已經斑白,三十年的歲月轉瞬即過,使他深感身處歷史長河中的渺小。
墓碑上刻著一行小字,義弟尉遲恭之墓,凝視良久,他低低嘆息一聲。
「父親,要下雨了,回去!」旁邊一名年輕的男子低聲道。
「再等一等。」男子聲音顯得有些蒼老。
這時,名叫嗣華的男子走進了墓園,年輕男子看見他,驚喜道:「父親,大哥回來了。」
嗣華匆匆上前,雙膝跪下叩首,「孩兒不孝,不能父親身邊照顧。」
「起來!」
男子臉上露出一絲慈愛的笑容,「你好像更黑一點了。」
「父親,孩兒見到楊元慶了。」
聽到楊元慶這個名字,男子的臉色略略沉了下來,但心中卻有點緊張,儘量平淡地問道:「他怎麼說?」
「他說,落葉歸根,同意父親回故鄉。」
男子眼睛忽然有點紅了,三十年了,他終於可以回去了嗎?
他又望著一座座墓碑,低聲自言自語,「兄弟們,我會帶你們一起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