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近攻也好,遠攻也罷,就好似一個人先邁左腳還是右腳,不能說近攻就是公理,遠攻純屬謬論。該啃的硬骨頭遲早要啃,不管它遠近,照地理距離來講秦國得滅了韓魏再收拾趙國才是正道,那長平之戰豈不大謬?其實當秦國軍事實力強到一定程度時完全可以同時打擊三晉甚至六國,雖然多國聯軍看似人數眾多,但也不是堅不可摧、固若金湯的,分化瓦解後再一個個對付也很有可能。韓魏已被打服,秦國稍微一恐嚇就會乖乖轉為連橫,此時軍事實力強捍的趙國就成了主要消耗對象。在秦趙矛盾白熱化的進程中,燕趙矛盾也逐漸升級,也就是說軟柿子誰都想捏。燕王喜見廉頗、樂乘流亡在外,以為趙國後繼無人,又跑去打秋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破船也有三斤鐵,李牧、龐煖連連擊敗燕軍,俘殺燕將劇辛(一說自殺),讓天下人見證了趙國的軍事實力。燕王喜這廝是典型的小人,在這種白痴老爹帶領下,太子丹也只能搞搞暴力刺殺。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這年,由趙將龐煖牽頭,楚考烈王冠名,春申君代言發起了最後一次合縱攻秦運動,成就雖然也有(殺掉蒙驁),但絕不是三七開的比例,之前就有人不看好春申君和建信君,預測合縱只會使關東諸國裂縫加大,很可能陷入“助秦攻魏,以楚趙分齊”的局面,後來魏國把鄴(西門豹工作過的地方)割讓趙國才避免了三晉之間的摩擦。

  楚考烈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有能力的,他和春申君倆人配合長期奉行親秦路線,不是躲就是跑,能割地就割地,實在無地可割時就遷都,偏安東南,聽任自己的籬笆三晉被秦人拆也就罷了,還把西部領土拱手讓給秦人做前哨,雖然也曾助趙合縱,但也無力回天了。

  春申君對門客的管理制度上是完善的,必須履行一定的請假手續,而且不允許隨便超期,都說人家考烈王無子,後來又說負芻是熊悍的異母兄不是睜著眼說瞎話嘛!李園借春申君之口向楚王推薦他妹妹女環這是鐵板釘釘的事,春申君暫時收編女環也沒什麼爭議,只不過黃式三竟採用《越絕書》記載(說女環和春申君私通不到一月就已經懷孕一月)來論定“春申何愚”,其實倒不如說《越絕書》作者在設計這個橋段時多麼愚蠢,看來得向王立群教授去學學婦產科知識了!

  韓國的領土已經急劇縮小,信陵君甚至把它當做魏國郡縣來看待,這麼一個小國想出的招也比較雷人,竟然派水利專家鄭國修水渠來疲秦,結果使關中平均畝產為一鍾,遠遠高於黃河中游的一石半,反而給秦國幫了倒忙。後來派韓非外交談判來挽救韓國滅亡的命運,作為一個法家理論大師韓非是優秀的,作為一個外交家來說用利害來說服秦王政亦屬按套路出牌,可揚雄和司馬光這兩個腐儒非要用君子的標準來衡量韓非覺得不妥。遇到李斯、姚賈反對也很正常,大家各為其主,可韓非卻對姚賈進行人身攻擊,說人家“世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用六國思維來衡量人才,惹得粉絲秦王政反感,最後被李斯、姚賈逼得服毒自盡。對於韓非我這麼評價,學術界裡他最偽,政治圈裡他最真。

  李斯是秦王政扳倒嫪毐、呂不韋的幹將,也是秦國法家意識形態的執行者,秦始皇那是感恩戴德,自己位極人臣不說,兒子女兒都和皇室聯姻,這種殊榮只有郭子儀可以媲美了;尉繚是和平演變策略的設計者,他對秦王行什麼禮秦王就對他行什麼禮,他穿坎肩秦始皇絕不穿馬甲,他吃四菜一湯秦始皇連個果盤都不多吃,可見其地位之高;姚賈雖然是看大門的後代,倒是挺有能力的,他主要負責發射糖衣炮彈,憑此讓四國合縱流產。在這三位大神的鼓吹下,原韓國南陽代理太守騰先生率偽軍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這位騰先生搞後勤一流,為攻楚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而且發的兩篇文告得到當地官民的一致擁戴,甚至有人死後以這兩文陪葬,統一後被任命為內史,負責首都事務。

  趙國地盤雖然收縮,但軍事實力不次於秦國,而且國內主戰的呼聲很高,是六國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燕趙鷸蚌相爭,秦國盡收漁人之利,在糖衣炮彈(先是收買忠臣,不成就收買奸臣去陷害,實在不行就暗殺功臣)瘋狂打擊下,婊子養的趙王遷和郭開處死李牧,正如著名政治家司空馬曾預測的那樣李牧不用不到半年趙國就亡了。

  韓趙都滅了,我們可以看出秦國在戰爭中機動靈活,只要誰抬頭就打誰,此時秦國已經強大到能先把硬柿子捏成軟柿子,然後再一個個捏碎,而不必刻板遵循先捏軟柿子的傳統打法。韓趙以及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都是一樣的,就是人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辦事效率低下,雖然趙武靈王開創了一個軍事強捍的趙國,但後世子孫不肯用人,自毀長城,最後落得身死國滅。

  自從李兌專權後,趙國諸位國君為了防止權臣出現,用宗室貴族來制約外姓人,不管他們有沒有才能,著名學者公孫龍曾指出平原君能相趙不是因為他智商舉國無雙,得封地也不是因為有什麼功勞,不就是親兄弟信得過嘛,像建信君這種笨伯宗室子弟也能為相還不是因為他是趙王的“同志”(魏有龍陽君)啊!雖也有藺相如、廉頗、虞卿、李牧等優秀人才,但最終還是被排擠,不管是婊子養的趙王遷還是出身良好的代王嘉都會這麼幹的,這是六國的傳統,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據《史記》所載,自趙烈侯起共有三十一位將領,其中十二位是宗室子弟,比例高大近40%,而秦國王族擔任大將少之又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