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秦兵被商鞅改造成敢死隊,攻城武器強大而先進,由僱傭兵髦頭騎發展而來的騎兵人數上和趙國相當,可單兵作戰能力差別不大。商鞅重耕戰的制度雖說能調動積極性,但冷兵器時代肉搏戰勝敗雙方的傷亡人數相差不會太懸殊,我們從韓戰中美雙方的陣亡人數就能推測出。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神白起認為長平之戰後秦國完全可以乘勝追擊,一舉亡趙,這是他從軍事和政治兩方面綜合考量得出的結論,等過個一年半載趙國在內政、外交、宣傳上做了相應部署,攻略邯鄲的代價就要大很多!邯鄲被圍三年,亡卒數十萬,僅以城免,秦軍的傷亡也不在少數,估計也不可能不加賦了!
王陵損失了五個師長(校尉),戰事膠著,秦昭王和范睢都請不動白起出山。後魏楚援趙,秦軍退卻,秦昭王又去召白起指揮作戰。瀟水君分析說白起理解不到秦昭王統一天下的決心,我看不然。武將向來訥言敏行,文官大都伶牙俐齒,白起思路敏捷表達清晰,他不是想讓秦昭王學五霸,他明明說了“天下可定”,五霸中有哪位有可能定天下呢?作為臣子有些話不能明說,尤其是武將,但我們研究歷史的要善於挖掘潛台詞。我認為劉備在桃園結義時說成大事年輕氣盛,目的也就是匡扶漢室,但當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搬出口號匡扶漢室時我認為他已經在干分裂漢室的勾當了,只不過有些事可做不可說,袁術說了群起而攻之,朱元璋沒說最後才被元朝死死盯住。
白起不惜兩次抗命說難聽點是愛惜羽毛,說好聽點是愛惜士卒。軍事鬥爭是政治鬥爭的延續,白起認為秦昭王太急功近利了,物極必反,一過勝利的頂點失敗就接踵而至了,破國不可復完,死卒不可復生,這樣會把秦國引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有人認為圍攻邯鄲秦國是因怒興師,其實秦國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方針是制定好的,因為攻打韓魏趙國肯定會援助,但選擇攻趙韓魏兩國出兵可能性不大,信陵君竊符救趙誰也料想不到的。再者,秦國戰爭的決心很大,不惜痛殺白起,逼范睢退休。白起杜郵賜死和袁崇煥下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領導人急功近利造成的。白起和岳飛之死不能怪到范睢和秦檜頭上,他們倆只不過是替罪羊罷了,國家強盛范睢只不過被人詬病,國家孱弱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到秦檜頭上了!
白起死後,雖說秦國體制好,不缺人才,事實上後來蒙驁家族、王翦家族的戰鬥力僅次於白起,只不過總得有個成長時間,秦國陷入了短暫的低谷。秦國的低谷還沒到強弩之末的地步,秦昭王藉此餘威,終於在公元前256年(這年三歲的秦始皇在邯鄲玩撥浪鼓呢,劉邦剛剛出生)亡周室,殺周赧王和西周文公,奪得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周王室名實俱亡,秦昭王完成了兩代前任領導人(秦惠文王、秦武王)的夢想,之後韓王來朝拜,魏國徹底服軟。秦國人連天下的共主都敢殺,同後來項羽殺義帝楚懷王一樣,那就表示他有當天下共主的野心了。周赧王來不及嘆息,只給後人留下一個債台高築的成語,周王室的覆滅宣告了分封制的徹底失敗,雖然後世偶有逆流(漢初、明初),但這種政治制度已被絕對邊緣化。
秦國勢力收縮,五國不思併力西進,也無力西進。秦國遠攻邯鄲不克,五國聯軍的給養配合、磨合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也只能自掃門前雪了!掃雪打獵有可能會搶了鄰居門前的獵物,春申君北上亡魯,齊國誰也不合作,繼續當縮頭烏龜;魏安釐王四面出擊,收復部分河東領土並占領飛地陶郡,山寨秦國風格趁會面殺衛懷君,立自個兒女婿懷君之弟為元君,通吃衛國,又找齊國泄憤。不過,據楊寬先生考證,魏惠王就曾扶立親魏的衛平侯,而且元君也不是懷君的弟弟。
如果僅從戰略上考慮可能好多人都覺得春申君和魏安釐王只會搞窩裡鬥,問題是當時的六國是一窩子麼?真正討論國家大勢走向不能光從軍事上考慮,也不能斤斤計較城池土地的得失,外部表現只不過是內部力量的一種外延,韓非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六國的敗亡在於吏治腐敗(《韓非子有度》),同樣割地賂秦也只是結果,不是原因,古今中外每一個滅亡的朝代或帝國,其根本原因都是吏治腐敗、民怨四起,不能光把板子打在簽訂辱國條約的外交大使身上,外交大使暴得大名或遺臭萬年都是國家衰亡的表徵。
六國之間小打小鬧倒也有情可原,比如楚國的消極怠工,齊國的中立政策,但戰國末期六國大規模作戰發生在燕趙兩國。燕國雖然在今天的京津一帶,可當時是個文化沙漠,人才極度匱乏,幾百年來也就燕昭王有點出息,燕王喜喜歡玩過家家,可能他以為戰爭不就打群架嘛,趙國經過兩次淮海戰役,防守空虛,可以南下打秋風了,遂發起鄗代之戰。軍事會議上,樂閒(樂毅的兒子)覺得燕國戰鬥力不如趙國(趙國騎兵是和三胡的硬仗中歷練出來的,而燕國是靠秦開欺騙戰術打敗東胡的),將渠說你剛援助了趙國五百金(約合125公斤,按現在黃金價格要值3375萬人民幣),說打就打,師出無名啊!燕王喜的意見通不過,臣子還沒生氣呢他反倒發脾氣了,好像樂閒、將渠閒著沒事專門和他這個領導唱反調似的。燕王喜發動戰車兩千乘、兵卒六十萬準備出征了,還不好好統一下內部輿論,將渠拉著他不讓走,燕王輕鬆一腳踹開就去玩他的戰爭遊戲去了。在三國志遊戲裡,如果臨時攻打諸侯自己的將軍都會暈一陣子呢,而現實中那可是在拿國運當賭注啊!
王陵損失了五個師長(校尉),戰事膠著,秦昭王和范睢都請不動白起出山。後魏楚援趙,秦軍退卻,秦昭王又去召白起指揮作戰。瀟水君分析說白起理解不到秦昭王統一天下的決心,我看不然。武將向來訥言敏行,文官大都伶牙俐齒,白起思路敏捷表達清晰,他不是想讓秦昭王學五霸,他明明說了“天下可定”,五霸中有哪位有可能定天下呢?作為臣子有些話不能明說,尤其是武將,但我們研究歷史的要善於挖掘潛台詞。我認為劉備在桃園結義時說成大事年輕氣盛,目的也就是匡扶漢室,但當他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搬出口號匡扶漢室時我認為他已經在干分裂漢室的勾當了,只不過有些事可做不可說,袁術說了群起而攻之,朱元璋沒說最後才被元朝死死盯住。
白起不惜兩次抗命說難聽點是愛惜羽毛,說好聽點是愛惜士卒。軍事鬥爭是政治鬥爭的延續,白起認為秦昭王太急功近利了,物極必反,一過勝利的頂點失敗就接踵而至了,破國不可復完,死卒不可復生,這樣會把秦國引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有人認為圍攻邯鄲秦國是因怒興師,其實秦國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方針是制定好的,因為攻打韓魏趙國肯定會援助,但選擇攻趙韓魏兩國出兵可能性不大,信陵君竊符救趙誰也料想不到的。再者,秦國戰爭的決心很大,不惜痛殺白起,逼范睢退休。白起杜郵賜死和袁崇煥下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領導人急功近利造成的。白起和岳飛之死不能怪到范睢和秦檜頭上,他們倆只不過是替罪羊罷了,國家強盛范睢只不過被人詬病,國家孱弱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到秦檜頭上了!
白起死後,雖說秦國體制好,不缺人才,事實上後來蒙驁家族、王翦家族的戰鬥力僅次於白起,只不過總得有個成長時間,秦國陷入了短暫的低谷。秦國的低谷還沒到強弩之末的地步,秦昭王藉此餘威,終於在公元前256年(這年三歲的秦始皇在邯鄲玩撥浪鼓呢,劉邦剛剛出生)亡周室,殺周赧王和西周文公,奪得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周王室名實俱亡,秦昭王完成了兩代前任領導人(秦惠文王、秦武王)的夢想,之後韓王來朝拜,魏國徹底服軟。秦國人連天下的共主都敢殺,同後來項羽殺義帝楚懷王一樣,那就表示他有當天下共主的野心了。周赧王來不及嘆息,只給後人留下一個債台高築的成語,周王室的覆滅宣告了分封制的徹底失敗,雖然後世偶有逆流(漢初、明初),但這種政治制度已被絕對邊緣化。
秦國勢力收縮,五國不思併力西進,也無力西進。秦國遠攻邯鄲不克,五國聯軍的給養配合、磨合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也只能自掃門前雪了!掃雪打獵有可能會搶了鄰居門前的獵物,春申君北上亡魯,齊國誰也不合作,繼續當縮頭烏龜;魏安釐王四面出擊,收復部分河東領土並占領飛地陶郡,山寨秦國風格趁會面殺衛懷君,立自個兒女婿懷君之弟為元君,通吃衛國,又找齊國泄憤。不過,據楊寬先生考證,魏惠王就曾扶立親魏的衛平侯,而且元君也不是懷君的弟弟。
如果僅從戰略上考慮可能好多人都覺得春申君和魏安釐王只會搞窩裡鬥,問題是當時的六國是一窩子麼?真正討論國家大勢走向不能光從軍事上考慮,也不能斤斤計較城池土地的得失,外部表現只不過是內部力量的一種外延,韓非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六國的敗亡在於吏治腐敗(《韓非子有度》),同樣割地賂秦也只是結果,不是原因,古今中外每一個滅亡的朝代或帝國,其根本原因都是吏治腐敗、民怨四起,不能光把板子打在簽訂辱國條約的外交大使身上,外交大使暴得大名或遺臭萬年都是國家衰亡的表徵。
六國之間小打小鬧倒也有情可原,比如楚國的消極怠工,齊國的中立政策,但戰國末期六國大規模作戰發生在燕趙兩國。燕國雖然在今天的京津一帶,可當時是個文化沙漠,人才極度匱乏,幾百年來也就燕昭王有點出息,燕王喜喜歡玩過家家,可能他以為戰爭不就打群架嘛,趙國經過兩次淮海戰役,防守空虛,可以南下打秋風了,遂發起鄗代之戰。軍事會議上,樂閒(樂毅的兒子)覺得燕國戰鬥力不如趙國(趙國騎兵是和三胡的硬仗中歷練出來的,而燕國是靠秦開欺騙戰術打敗東胡的),將渠說你剛援助了趙國五百金(約合125公斤,按現在黃金價格要值3375萬人民幣),說打就打,師出無名啊!燕王喜的意見通不過,臣子還沒生氣呢他反倒發脾氣了,好像樂閒、將渠閒著沒事專門和他這個領導唱反調似的。燕王喜發動戰車兩千乘、兵卒六十萬準備出征了,還不好好統一下內部輿論,將渠拉著他不讓走,燕王輕鬆一腳踹開就去玩他的戰爭遊戲去了。在三國志遊戲裡,如果臨時攻打諸侯自己的將軍都會暈一陣子呢,而現實中那可是在拿國運當賭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