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綜上所述,可以作出結論:小說第二十七回寫到的“四月二十六日未時交芒種”一方面暗示了賈寶玉(曹頫)真實的出生年代1706年,同時又隱含了賈桂(曹雪芹)真實的出生時間1725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芒種節”。
生於1725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芒種節”(6月6日),死於1763年“壬午除夕”(2月12日),曹雪芹的存年還不到38歲。但如果按虛歲計算,從甲辰到癸未,連頭帶尾,曹雪芹存年恰好“四十年華”。敦誠不但沒有給亡友減壽,實際上是用虛歲的計歲方式給曹雪芹加了壽。
論證了曹雪芹確切的出生日期,其實也是進一步證明了脂硯齋必定是曹頫的化名,他的臨終絕筆完全可信。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參與小說中詩詞創作的曹雪芹
曹雪芹是曹頫的兒子,他是小說《紅樓夢》的“高級編輯”,又是“傳書人”;從甲戌本脂硯齋的《凡例》和批語的情況來看,這位極有詩才的曹雪芹肯定參與了父親小說中的詩詞創作——實際上,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他不會參與詩詞創作。小說第一回寫到,賈雨村於中秋夜口占“未卜三生願”五言律詩一首,甲戌本在這首詩旁有一條未署名的側批(也可視為雙行夾批):
這是第一首詩後文香奩閨情皆不落空餘謂雪芹撰此書中亦為傳詩之意[4]
這一句話正常的句讀應該是:“這是第一首詩,後文香奩閨情皆不落空。余謂雪芹撰此書中,亦為傳詩之意。”吳恩裕先生稱“為”當系原抄“有”字行書之誤,又說此句應讀為“余謂雪芹撰此書,中亦有傳詩之意”[5]。這個解釋和斷句法顯然是錯誤的。小說是曹頫寫的,曹頫當然不會說“雪芹撰此書”,而且曹頫從來沒有在批語中將曹雪芹與小說作者混為一談。
小說第二回開篇有一首“一局輸贏料不真”的七言絕句,甲戌本在這首詩旁又有一條未署名的側批(其實更像雙行夾批):
只此一詩便妙極。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長。余自謂評書非關評詩也。[6]
上述兩條批語都未署名,不能完全肯定它們一定就是曹頫所寫。如果的確是曹頫所寫(“余”和雙行夾批為曹頫作批所常用),這兩條批語可以傳達出兩個信息:
(1)曹雪芹參與了小說中詩詞的創作,曹雪芹已經題了三首詩(“第一首標題詩”“滿紙荒唐言”可以確定是他寫的),沒有理由認為他在後文中不會創作更多的詩詞;
(2)曹雪芹參與小說中詩詞的創作是為了傳詩,施展自己的詩才,所以我們現在看不到單獨結集的曹雪芹詩詞抄本和刻本,他的詩詞已經寫在小說中了。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永忠吊曹雪芹詩寫得“極妙”
只有當曹雪芹也參與了小說中的詩詞創作,曹頫臨終絕筆所發出的“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的遺願才更為合理,也更為沉痛。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解釋為什麼弘旿會稱讚宗室詩人永忠吊曹雪芹的三章詩“極妙”。
曹頫和曹雪芹的關係,以及他們跟小說《紅樓夢》的關係,當年與曹雪芹有密切交往的宗室人物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從現在發現並已公開的史料來看,沒有任何一位與曹頫父子有密切交往的人物明白地說破這些關係。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曹頫是素為雍正皇帝極端厭惡的罪人,因為“騷擾驛站”、“拖欠賠補虧空”以及“隔離受審期間暗中轉移家財”等罪名不但被抄家,還被枷號——鎖上一具重達60斤的木枷——追討欠款。罪人寫小說的事實被公開,不但罪人是死路一條,閱讀和傳播罪人“反動讀物”的人亦難逃厄運。在這種情況下,知情人自然會三緘其口;即使提及,當然也是吞吞吐吐,曲折隱晦。宗室詩人永忠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寫的《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七絕三首正是屬於後一種情況。
永忠堂叔的詩評也寫得“極妙”
愛新覺羅•永忠,字良甫,號敬軒,又號蕖仙、臞仙、栟櫚道人、延芬居士。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六月,卒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五月。祖父恂勤郡王胤禵為康熙第十四子。永忠不但是清代一位多才多藝、亦佛亦仙的宗室文人,也是一個酷愛藏書、嫻於賞鑒的滿族學者。《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可能是關於《紅樓夢》在貴族中流傳的最早記錄,素為紅學界所寶重。詩云:
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
顰顰寶玉兩情痴,兒女閨房語笑私;三寸柔毫能寫盡,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來眼底復心頭,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7]
寫這三首詩時,曹雪芹逝世已5年,永忠才從額爾赫宜(即墨香,敦誠之叔,明義之姻兄)處讀到《紅樓夢》。他與曹雪芹雖不相識,但從詩中可以看出對斯人斯書感懷之深。弘旿(永忠堂叔,乾隆堂兄弟,諴恪親王胤祕之子)親筆批云:
此三章詩極妙。第《紅樓夢》非傳世小說,余聞之久矣,而終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也。[8]
這個眉批說明,當時宗室深知此書之政治意義,不敢接觸,惟恐因而得禍。
如果我們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不但這個眉批寫得很奇怪,永忠的詩也寫得很奇怪。先說弘旿的眉批。弘旿說他沒有讀過《紅樓夢》,那麼他之所以害怕其中有“礙語”,看來是從讀過這部小說的人那裡聽來的。可是,永忠第二、第三首詩顯然是在評價小說的文筆和構思。沒有讀過小說的弘旿憑什麼來談論永忠評得妙不妙呢?合理的答案是:弘旿一定讀過,而且有著跟永忠類似的看法;當他看到永忠對小說的評價時,忍不住要發兩句議論,但同時又要掩蓋自己看過小說的事實。
最妙在“曹侯”二字
要說永忠對小說的評論“極妙”,也還說得過去。可是,他的第一首妙在哪裡呢?粗看起來,這首詩主要是永忠在表達與曹雪芹“同時卻不相識”的極度遺憾。細究起來,恰恰是“曹侯”兩個字用得妙極了。
筆者在本文《代序》中詳細論證過,“侯”是對“士大夫”的尊稱。可是,曹雪芹於1725年6月6日一出生就趕上了曹家開始倒大霉的日子,從未有過一官半職,更未封過侯,雖然曾被選為貢生,最終卻淪落到“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悲慘境地。這就是說,曹雪芹不是“士大夫”,也沒有什麼地位和名望,“曹侯”一詞絕不可能是對曹雪芹的尊稱。他的父親曹頫可就不一樣了。
由於康熙皇帝的特別恩典,曹頫小小年紀就承繼了父兄的江寧織造一職。從他的爺爺曹璽於康熙二年首任江寧織造算起,至曹頫於雍正五年底被抄家,曹家祖孫三代在織造任上盤踞了60多年(期間曹寅曾出任蘇州織造和兩淮巡鹽御史)。織造品級不高,卻是“欽差”官員,凡織造到任,地方督撫必須親自迎接跪請“聖安”。更為重要的是,織造作為康熙的“股肱耳目之臣”,有“密摺奏聞”之權,負有監視江南官場、密報南方政治動態等重任。因此,說“江寧織造”是曹家的世襲之職並不過分。小說《紅樓夢》寫賈府自寧國公和榮國公以來俱有世襲之職,這當然是以曹家“世襲”江寧織造一職為原型的。
生於1725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芒種節”(6月6日),死於1763年“壬午除夕”(2月12日),曹雪芹的存年還不到38歲。但如果按虛歲計算,從甲辰到癸未,連頭帶尾,曹雪芹存年恰好“四十年華”。敦誠不但沒有給亡友減壽,實際上是用虛歲的計歲方式給曹雪芹加了壽。
論證了曹雪芹確切的出生日期,其實也是進一步證明了脂硯齋必定是曹頫的化名,他的臨終絕筆完全可信。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參與小說中詩詞創作的曹雪芹
曹雪芹是曹頫的兒子,他是小說《紅樓夢》的“高級編輯”,又是“傳書人”;從甲戌本脂硯齋的《凡例》和批語的情況來看,這位極有詩才的曹雪芹肯定參與了父親小說中的詩詞創作——實際上,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他不會參與詩詞創作。小說第一回寫到,賈雨村於中秋夜口占“未卜三生願”五言律詩一首,甲戌本在這首詩旁有一條未署名的側批(也可視為雙行夾批):
這是第一首詩後文香奩閨情皆不落空餘謂雪芹撰此書中亦為傳詩之意[4]
這一句話正常的句讀應該是:“這是第一首詩,後文香奩閨情皆不落空。余謂雪芹撰此書中,亦為傳詩之意。”吳恩裕先生稱“為”當系原抄“有”字行書之誤,又說此句應讀為“余謂雪芹撰此書,中亦有傳詩之意”[5]。這個解釋和斷句法顯然是錯誤的。小說是曹頫寫的,曹頫當然不會說“雪芹撰此書”,而且曹頫從來沒有在批語中將曹雪芹與小說作者混為一談。
小說第二回開篇有一首“一局輸贏料不真”的七言絕句,甲戌本在這首詩旁又有一條未署名的側批(其實更像雙行夾批):
只此一詩便妙極。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長。余自謂評書非關評詩也。[6]
上述兩條批語都未署名,不能完全肯定它們一定就是曹頫所寫。如果的確是曹頫所寫(“余”和雙行夾批為曹頫作批所常用),這兩條批語可以傳達出兩個信息:
(1)曹雪芹參與了小說中詩詞的創作,曹雪芹已經題了三首詩(“第一首標題詩”“滿紙荒唐言”可以確定是他寫的),沒有理由認為他在後文中不會創作更多的詩詞;
(2)曹雪芹參與小說中詩詞的創作是為了傳詩,施展自己的詩才,所以我們現在看不到單獨結集的曹雪芹詩詞抄本和刻本,他的詩詞已經寫在小說中了。
《破譯紅樓時間密碼》
永忠吊曹雪芹詩寫得“極妙”
只有當曹雪芹也參與了小說中的詩詞創作,曹頫臨終絕筆所發出的“惟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的遺願才更為合理,也更為沉痛。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解釋為什麼弘旿會稱讚宗室詩人永忠吊曹雪芹的三章詩“極妙”。
曹頫和曹雪芹的關係,以及他們跟小說《紅樓夢》的關係,當年與曹雪芹有密切交往的宗室人物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從現在發現並已公開的史料來看,沒有任何一位與曹頫父子有密切交往的人物明白地說破這些關係。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曹頫是素為雍正皇帝極端厭惡的罪人,因為“騷擾驛站”、“拖欠賠補虧空”以及“隔離受審期間暗中轉移家財”等罪名不但被抄家,還被枷號——鎖上一具重達60斤的木枷——追討欠款。罪人寫小說的事實被公開,不但罪人是死路一條,閱讀和傳播罪人“反動讀物”的人亦難逃厄運。在這種情況下,知情人自然會三緘其口;即使提及,當然也是吞吞吐吐,曲折隱晦。宗室詩人永忠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寫的《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七絕三首正是屬於後一種情況。
永忠堂叔的詩評也寫得“極妙”
愛新覺羅•永忠,字良甫,號敬軒,又號蕖仙、臞仙、栟櫚道人、延芬居士。生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六月,卒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五月。祖父恂勤郡王胤禵為康熙第十四子。永忠不但是清代一位多才多藝、亦佛亦仙的宗室文人,也是一個酷愛藏書、嫻於賞鑒的滿族學者。《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可能是關於《紅樓夢》在貴族中流傳的最早記錄,素為紅學界所寶重。詩云:
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
顰顰寶玉兩情痴,兒女閨房語笑私;三寸柔毫能寫盡,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來眼底復心頭,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7]
寫這三首詩時,曹雪芹逝世已5年,永忠才從額爾赫宜(即墨香,敦誠之叔,明義之姻兄)處讀到《紅樓夢》。他與曹雪芹雖不相識,但從詩中可以看出對斯人斯書感懷之深。弘旿(永忠堂叔,乾隆堂兄弟,諴恪親王胤祕之子)親筆批云:
此三章詩極妙。第《紅樓夢》非傳世小說,余聞之久矣,而終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也。[8]
這個眉批說明,當時宗室深知此書之政治意義,不敢接觸,惟恐因而得禍。
如果我們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不但這個眉批寫得很奇怪,永忠的詩也寫得很奇怪。先說弘旿的眉批。弘旿說他沒有讀過《紅樓夢》,那麼他之所以害怕其中有“礙語”,看來是從讀過這部小說的人那裡聽來的。可是,永忠第二、第三首詩顯然是在評價小說的文筆和構思。沒有讀過小說的弘旿憑什麼來談論永忠評得妙不妙呢?合理的答案是:弘旿一定讀過,而且有著跟永忠類似的看法;當他看到永忠對小說的評價時,忍不住要發兩句議論,但同時又要掩蓋自己看過小說的事實。
最妙在“曹侯”二字
要說永忠對小說的評論“極妙”,也還說得過去。可是,他的第一首妙在哪裡呢?粗看起來,這首詩主要是永忠在表達與曹雪芹“同時卻不相識”的極度遺憾。細究起來,恰恰是“曹侯”兩個字用得妙極了。
筆者在本文《代序》中詳細論證過,“侯”是對“士大夫”的尊稱。可是,曹雪芹於1725年6月6日一出生就趕上了曹家開始倒大霉的日子,從未有過一官半職,更未封過侯,雖然曾被選為貢生,最終卻淪落到“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悲慘境地。這就是說,曹雪芹不是“士大夫”,也沒有什麼地位和名望,“曹侯”一詞絕不可能是對曹雪芹的尊稱。他的父親曹頫可就不一樣了。
由於康熙皇帝的特別恩典,曹頫小小年紀就承繼了父兄的江寧織造一職。從他的爺爺曹璽於康熙二年首任江寧織造算起,至曹頫於雍正五年底被抄家,曹家祖孫三代在織造任上盤踞了60多年(期間曹寅曾出任蘇州織造和兩淮巡鹽御史)。織造品級不高,卻是“欽差”官員,凡織造到任,地方督撫必須親自迎接跪請“聖安”。更為重要的是,織造作為康熙的“股肱耳目之臣”,有“密摺奏聞”之權,負有監視江南官場、密報南方政治動態等重任。因此,說“江寧織造”是曹家的世襲之職並不過分。小說《紅樓夢》寫賈府自寧國公和榮國公以來俱有世襲之職,這當然是以曹家“世襲”江寧織造一職為原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