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修行路上歧途很多,所以需要真正悟道的明師指導, 如日本和尚HAKUIN開始修行時,第六意稍清淨了一點,得到了一點空的境界,但他以為自己悟道了,沒有人比自己更高明了,他回憶說“我的自我意識膨脹的像山一樣,我的傲慢心理像大海的潮汐一樣淹沒了我的覺性”高推自己境界在修行人中是很常見的,因此修行路上要處處小心,觀察清楚自己的貪嗔痴慢疑心理結使。幸運的是HAKUIN有一個好老師,DOKYO大師沒有印證他的經歷,後來HAKUIN還有很多境界,並多次以為自己悟道了,但他從來沒有得到DOKYO大師的印證,大師稱他是山洞裡可憐的魔鬼。所以不自欺欺人是很難的。
當你修持到很高的禪定境界的時候,很容易走向歧途,佛在《楞嚴經》裡面把這些歧途總結為五十種陰魔,在修行的路上,佛被考驗過,耶酥被考驗過,移喜磋嘉被考驗過,密勒日巴被考驗過,任何認真修行的人都會被考驗。所以要切記佛講的:“現前縱得九次第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南師:“銷落諸念”,一切雜念自己不起了,注意不是你把它壓下去了。“銷落”等於下雪時雪飄下來自己化了,雜念都掉下來,雜念自己清淨了。“其念若盡”如果你所有的雜念都乾淨了,清清楚楚了,注意,“其念若盡”,如果你所有雜念都乾淨了、清清楚楚了,注意,我把念都解釋成雜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那麼你就內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可不是雜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間一個雜念都不上來,道家有一句話,“煩惱無由更上心”,此時,外界對你沒有任何影響,即使一把槍頂在你頭上,你都沒有生氣和煩惱,來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參禪、念佛、或念咒,開始時雜念非常多,等你制心一處,專心到某個程度的時候,慢慢雜念沒有了,就連念咒這一念也沒有了,一切雜離念,離開妄想。從現代理生科學的立場告訴你,在這個境界上,氣脈一定寧靜,氣住就達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幾乎沒有了,但是還有一點,心脈也快要打開了,所以講心與物是互相影響的,氣脈不調和,色身四大沒有調好,雜念思想就不會停下來,氣就寧靜不下來。。。輕安開始出現的時候,腦下垂體會分泌有點甜味的荷爾蒙,有利身體健康。在希臘古文化中,這被稱做“神的食物”;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教派,稱為甘露;在中世紀基督教神秘學派,稱為聖酒;在密教經典中稱為神酒;在伊斯蘭的蘇非派禁慾神秘主義教派,稱為甜酒;還有很多其它各宗各派,包括中世紀的鍊金術,都稱此為長生不老的仙露。印度吠陀教義的《奧義書》這樣描述這種境界;當生命之火已經點燃,生命氣息已經自在控制,甘露已經在身內流動,這時心才出生。這裡描寫的就是呼吸已止,甘露已生,即將到達三摩地的煉精化氣的過程,所以,世界上的各宗各教都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方法和精細程度不同而已。首先要能作到解脫性慾、不漏精,在道家這是煉精化氣的階段,正是因為“精”充滿了才能達到初禪的身心喜樂境界。也可以說,此時你身體的細胞都轉心化成淨色了,都充滿了生命本來的能量,每個細胞都在快樂之中。在煉精化氣的境界,氣機已經達到大腦,煩惱妄想減弱了。只有通過修持禪定,才能有心靈深處的轉化。否則人你的轉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達到初禪境界的人,雖然還沒有完全空掉身見和我見,但身見、我見已經比較淡了、薄了;雖然還沒有完全空掉貪念、嗔念,但已經很淡了。而且已經沒有欲界眾生慾念了。智慧需要“定水”滋潤,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禪八定是基礎,不管你是那種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須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禪八定是共法。只有通過三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斷妄想,識得空性;沒有三摩地的定力,不可能真正見道。前面介紹的那些氣脈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過是加行位而已,只是為明心見性的打基礎,還沒有見道。只有見道以後,才談得上真正的修行,這之前的修持不過是為見道所作的準備工作而已,正如禪宗五祖說過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但即使見道了明心見性了,仍然要悟後起修。最後叫修道位。最後一切圓滿了,得到了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當你修持到很高的禪定境界的時候,很容易走向歧途,佛在《楞嚴經》裡面把這些歧途總結為五十種陰魔,在修行的路上,佛被考驗過,耶酥被考驗過,移喜磋嘉被考驗過,密勒日巴被考驗過,任何認真修行的人都會被考驗。所以要切記佛講的:“現前縱得九次第定,猶是法塵分別影事”,“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南師:“銷落諸念”,一切雜念自己不起了,注意不是你把它壓下去了。“銷落”等於下雪時雪飄下來自己化了,雜念都掉下來,雜念自己清淨了。“其念若盡”如果你所有的雜念都乾淨了,清清楚楚了,注意,“其念若盡”,如果你所有雜念都乾淨了、清清楚楚了,注意,我把念都解釋成雜念了,到下一句就清楚了。“則諸離念一切精明”那麼你就內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可不是雜念,不是妄想,很自然的,中間一個雜念都不上來,道家有一句話,“煩惱無由更上心”,此時,外界對你沒有任何影響,即使一把槍頂在你頭上,你都沒有生氣和煩惱,來吧,打死就打死吧!比如參禪、念佛、或念咒,開始時雜念非常多,等你制心一處,專心到某個程度的時候,慢慢雜念沒有了,就連念咒這一念也沒有了,一切雜離念,離開妄想。從現代理生科學的立場告訴你,在這個境界上,氣脈一定寧靜,氣住就達到止息的境界,呼吸幾乎沒有了,但是還有一點,心脈也快要打開了,所以講心與物是互相影響的,氣脈不調和,色身四大沒有調好,雜念思想就不會停下來,氣就寧靜不下來。。。輕安開始出現的時候,腦下垂體會分泌有點甜味的荷爾蒙,有利身體健康。在希臘古文化中,這被稱做“神的食物”;印度最古老的吠陀教派,稱為甘露;在中世紀基督教神秘學派,稱為聖酒;在密教經典中稱為神酒;在伊斯蘭的蘇非派禁慾神秘主義教派,稱為甜酒;還有很多其它各宗各派,包括中世紀的鍊金術,都稱此為長生不老的仙露。印度吠陀教義的《奧義書》這樣描述這種境界;當生命之火已經點燃,生命氣息已經自在控制,甘露已經在身內流動,這時心才出生。這裡描寫的就是呼吸已止,甘露已生,即將到達三摩地的煉精化氣的過程,所以,世界上的各宗各教都是相通的,只是描述的方法和精細程度不同而已。首先要能作到解脫性慾、不漏精,在道家這是煉精化氣的階段,正是因為“精”充滿了才能達到初禪的身心喜樂境界。也可以說,此時你身體的細胞都轉心化成淨色了,都充滿了生命本來的能量,每個細胞都在快樂之中。在煉精化氣的境界,氣機已經達到大腦,煩惱妄想減弱了。只有通過修持禪定,才能有心靈深處的轉化。否則人你的轉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達到初禪境界的人,雖然還沒有完全空掉身見和我見,但身見、我見已經比較淡了、薄了;雖然還沒有完全空掉貪念、嗔念,但已經很淡了。而且已經沒有欲界眾生慾念了。智慧需要“定水”滋潤,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禪八定是基礎,不管你是那種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須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禪八定是共法。只有通過三摩地和智慧的修持,才可能截斷妄想,識得空性;沒有三摩地的定力,不可能真正見道。前面介紹的那些氣脈修持成就以及拙火,不過是加行位而已,只是為明心見性的打基礎,還沒有見道。只有見道以後,才談得上真正的修行,這之前的修持不過是為見道所作的準備工作而已,正如禪宗五祖說過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但即使見道了明心見性了,仍然要悟後起修。最後叫修道位。最後一切圓滿了,得到了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成就,才是究竟位,才是真正成佛。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