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從色身轉化的角度來講,初禪境界對應的是道家“煉精化氣”階段,二禪境界對應的則是“鍊氣化神”的階段,此時已經可作到氣住脈停,氣已止,脈已通,已經不需要口鼻的呼吸,身體所有的細胞都可以呼吸。道家名言: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所以如果要修持道家的辟穀(禁食)最好是差不多達到初禪以後。當然,佛家與道家的修持境界不能絕對的一一對應,我們只是想說明,各種不同的修持方法其實是相通的,互相有關聯的。
同修持二禪的境界一樣,要想達到三禪的境界,需要在二禪的基礎上,用你的般若智慧觀察那些更微細的心理結使和妄念。在初禪和二禪境界,既有心理的喜受又有生理的樂受。到了三禪境界,智慧已經能夠觀察到“喜”亦是塵,放下“喜”之束縛執著,即進入一個更清淨的境界。三禪叫“離喜得樂”,仍有生理的樂感,仍是色陰與受陰境界,但這種樂比初禪、二禪更加微妙,非欲界眾生那種粗樂感可比。三禪境界對應道家之“煉神還虛”階段,心境更空靈了,此時甚至脈搏都會停止了。
四禪境界比前面三禪更清淨,初禪到三禪仍在色陰與受陰境界,四禪已經跳出色陰與受陰的束縛,開始修持想陰了。一切喜樂境界都離不開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到四禪境界,只有極細微的妄想及很淡的我執,很多阿羅漢由此境界證得解脫。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可以說初禪是“有尋有伺”境界;到二禪與三禪是“無尋有伺”境界,一知便了;到了四禪則是“無尋無伺”境界,下面要講的各種空定境界也是“無尋無伺”境界。不過,這些仍是小境界的“無尋無伺”不是大境界的“無尋無伺”(編按:此段所說為別部傳承)
前面講過,四禪的定的境界是分層次的,越到高層,定的境界就越大,所以修持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先從較粗的初禪、二禪、再到三禪、四禪逐步達到更微細、更廣大的禪定境界。但四定不同,他們都是屬於無色界,不能說哪個定境更高,只能說他們各有自己的定的特徵,修持時也沒有什麼固定的順序。當然四定在功夫修行的層次上有微細的不同,起觀的物件目標也是不同的,也可以勉強按清淨的程度排列。另一方面,四禪對應的是色界天的境界,四定對應的是無色界天的境界,因為無色界高於色界天,我們可以說四定高於四禪,但從一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也不能機械的說無色界比色界天境界高,他們就像鹽與糖,只是不同而已。
成道的障礙
障礙我們得定的因素很多,總的來說貪嗔痴慢疑五毒是最基本的障礙。這五毒是眾生基本的習氣結使,會時時刻刻生出各種各樣的煩惱與障礙。正是這些煩惱與障礙將眾生緊緊束縛,使眾生不能得定。譬如說,打坐有進步,身體會生出樂感,但眾生對身樂感的貪戀會障礙你進入更高的定境,使你無法進步。有人甚至因為身體好了,反而生更強的慾念,身體積累起來的一點能量化作一江春水向東流。除了上面講的五毒以外五見也會障礙我們得定,進而得道。所謂五見是指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要想得定,進而得道,需要有正確的見地,見地對了,修行才能上路,但只有通過修持禪定,才能有心靈深處的轉化。否則你的轉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達到初禪境界的人,雖然還沒有完全空掉身見和我見,但身見、我見已經比較淡了、薄了;雖然還沒有完全空掉貪念、嗔念,但已經很淡了。而且已經沒有欲界眾生的慾念了。
智慧需要“定水”滋潤,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禪八定是基礎,不管你是那種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須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禪八定是共法。但如果你不通教理,則很容易走入處道,所謂外道就是不識本心,心外求法。現在西方流行的催眠狀態以及薩滿教的“出神”狀態都是外道。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意識,與修道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還有人追求靈魂出竅(OOBE)、通靈等等,這些人都是在精神病態的邊緣,對身心都會造成傷害。
密勒日巴,甘波巴,移喜磋嘉,瑪吉瑙准等西藏大師都修習過各種禪定法門,得定以後,他們繼續精進,三摩地境界不斷深化,直至親證無上道體。其實,自心本來清淨,常在定中,一切三摩地也都不過是本心清淨的自然流露,眾生來來在定中,只因顛倒妄想不能證得。因此,修行的一般次第是,首先證得空定,然後以此為基礎,粉碎一切束縛,證得本心。修持三摩地是修行的基礎,《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沒有空定為基礎免談修行成就。
五見也叫見惑,會迷惑你的那些思想、見地;五毒也叫思惑。《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一般人即使見地對了,也還要經過長時間的修持才慢慢除掉思惑。當然智慧真正到了的,思惑自然也就解除,就像我們前面提過的大禪師們,他們似乎沒有經歷過那些身體的變化就悟道了,那是因為他們多生累世積累的戒定慧的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
許多大師如印度的拉摩克利斯那(RAMAKRISHNA),瑜珈那達(YOGANANDA),目坦那達(MUKTANANDA),他們都有一定的三摩地功夫,有的也有一些般若智慧,但他們沒有一人是真正悟道的。在西方,有些人如RUDOLF STEINER,EDGAR CAYCE,他們有精神特異功能,但他們沒有上面講的禪定功夫,更免般若智慧和空性,也有人如MEISTER ECKHART,PADRE PIO,他們從未見道,但有一定的禪定工夫,聖經裡面的許多先知也一樣,雖然有一些定的功夫,但還沒有悟道。
也有人的我執少一點,不會到處標榜自己悟道了,但卻高推自己的功夫境界。比如說,很多人靜坐以後身體比較健康了,氣機比較充滿了,就誤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空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的境界等等。其實他們都還在色陰裡面打轉,那些境界只不過是身體氣脈摩擦在意識境界裡的折射而已。
反過來講,即使你悟道了,你也不見得馬上就有在空中飛行或者穿透牆壁的神通,除非你同時修持神通,相反,有人有神通,卻不見得有很高的智慧成就,所以不能簡單從一個的神通判斷他智慧成就的高低,比如說偉大的聖者孔子 ,他從來沒有示現過任何神通,而西藏的大修行人密勒日巴,示現過各種神通。當然我們不敢肯定說孔子就一定沒有神通,也許他只是不願標榜神通,而是希望以道德行為教導眾生,以免社會大眾誤入歧途。所以,當弟子問孔子鬼神之事時,孔子很巧妙地回答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大儒王陽明也一度很熱衷各種神通變化,但他後來領悟到這並沒有很大的功德,因此知非即舍。根據柏拉圖《對話錄》記載,蘇格拉底可能也有神通,他能預見未來,但他也從未濫用自己的神通。像孔子一樣,他的主要目的是教導人們做人的道理,智慧與行持才是他教導的重點。
同修持二禪的境界一樣,要想達到三禪的境界,需要在二禪的基礎上,用你的般若智慧觀察那些更微細的心理結使和妄念。在初禪和二禪境界,既有心理的喜受又有生理的樂受。到了三禪境界,智慧已經能夠觀察到“喜”亦是塵,放下“喜”之束縛執著,即進入一個更清淨的境界。三禪叫“離喜得樂”,仍有生理的樂感,仍是色陰與受陰境界,但這種樂比初禪、二禪更加微妙,非欲界眾生那種粗樂感可比。三禪境界對應道家之“煉神還虛”階段,心境更空靈了,此時甚至脈搏都會停止了。
四禪境界比前面三禪更清淨,初禪到三禪仍在色陰與受陰境界,四禪已經跳出色陰與受陰的束縛,開始修持想陰了。一切喜樂境界都離不開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到四禪境界,只有極細微的妄想及很淡的我執,很多阿羅漢由此境界證得解脫。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可以說初禪是“有尋有伺”境界;到二禪與三禪是“無尋有伺”境界,一知便了;到了四禪則是“無尋無伺”境界,下面要講的各種空定境界也是“無尋無伺”境界。不過,這些仍是小境界的“無尋無伺”不是大境界的“無尋無伺”(編按:此段所說為別部傳承)
前面講過,四禪的定的境界是分層次的,越到高層,定的境界就越大,所以修持時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先從較粗的初禪、二禪、再到三禪、四禪逐步達到更微細、更廣大的禪定境界。但四定不同,他們都是屬於無色界,不能說哪個定境更高,只能說他們各有自己的定的特徵,修持時也沒有什麼固定的順序。當然四定在功夫修行的層次上有微細的不同,起觀的物件目標也是不同的,也可以勉強按清淨的程度排列。另一方面,四禪對應的是色界天的境界,四定對應的是無色界天的境界,因為無色界高於色界天,我們可以說四定高於四禪,但從一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也不能機械的說無色界比色界天境界高,他們就像鹽與糖,只是不同而已。
成道的障礙
障礙我們得定的因素很多,總的來說貪嗔痴慢疑五毒是最基本的障礙。這五毒是眾生基本的習氣結使,會時時刻刻生出各種各樣的煩惱與障礙。正是這些煩惱與障礙將眾生緊緊束縛,使眾生不能得定。譬如說,打坐有進步,身體會生出樂感,但眾生對身樂感的貪戀會障礙你進入更高的定境,使你無法進步。有人甚至因為身體好了,反而生更強的慾念,身體積累起來的一點能量化作一江春水向東流。除了上面講的五毒以外五見也會障礙我們得定,進而得道。所謂五見是指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要想得定,進而得道,需要有正確的見地,見地對了,修行才能上路,但只有通過修持禪定,才能有心靈深處的轉化。否則你的轉化都是不持久的、不深刻的。譬如達到初禪境界的人,雖然還沒有完全空掉身見和我見,但身見、我見已經比較淡了、薄了;雖然還沒有完全空掉貪念、嗔念,但已經很淡了。而且已經沒有欲界眾生的慾念了。
智慧需要“定水”滋潤,所以要想修行悟道,四禪八定是基礎,不管你是那種宗教,要有所成就,都必須修持三摩地,所以四禪八定是共法。但如果你不通教理,則很容易走入處道,所謂外道就是不識本心,心外求法。現在西方流行的催眠狀態以及薩滿教的“出神”狀態都是外道。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意識,與修道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還有人追求靈魂出竅(OOBE)、通靈等等,這些人都是在精神病態的邊緣,對身心都會造成傷害。
密勒日巴,甘波巴,移喜磋嘉,瑪吉瑙准等西藏大師都修習過各種禪定法門,得定以後,他們繼續精進,三摩地境界不斷深化,直至親證無上道體。其實,自心本來清淨,常在定中,一切三摩地也都不過是本心清淨的自然流露,眾生來來在定中,只因顛倒妄想不能證得。因此,修行的一般次第是,首先證得空定,然後以此為基礎,粉碎一切束縛,證得本心。修持三摩地是修行的基礎,《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沒有空定為基礎免談修行成就。
五見也叫見惑,會迷惑你的那些思想、見地;五毒也叫思惑。《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一般人即使見地對了,也還要經過長時間的修持才慢慢除掉思惑。當然智慧真正到了的,思惑自然也就解除,就像我們前面提過的大禪師們,他們似乎沒有經歷過那些身體的變化就悟道了,那是因為他們多生累世積累的戒定慧的根基深厚了,在道理上一下就悟道了。
許多大師如印度的拉摩克利斯那(RAMAKRISHNA),瑜珈那達(YOGANANDA),目坦那達(MUKTANANDA),他們都有一定的三摩地功夫,有的也有一些般若智慧,但他們沒有一人是真正悟道的。在西方,有些人如RUDOLF STEINER,EDGAR CAYCE,他們有精神特異功能,但他們沒有上面講的禪定功夫,更免般若智慧和空性,也有人如MEISTER ECKHART,PADRE PIO,他們從未見道,但有一定的禪定工夫,聖經裡面的許多先知也一樣,雖然有一些定的功夫,但還沒有悟道。
也有人的我執少一點,不會到處標榜自己悟道了,但卻高推自己的功夫境界。比如說,很多人靜坐以後身體比較健康了,氣機比較充滿了,就誤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空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的境界等等。其實他們都還在色陰裡面打轉,那些境界只不過是身體氣脈摩擦在意識境界裡的折射而已。
反過來講,即使你悟道了,你也不見得馬上就有在空中飛行或者穿透牆壁的神通,除非你同時修持神通,相反,有人有神通,卻不見得有很高的智慧成就,所以不能簡單從一個的神通判斷他智慧成就的高低,比如說偉大的聖者孔子 ,他從來沒有示現過任何神通,而西藏的大修行人密勒日巴,示現過各種神通。當然我們不敢肯定說孔子就一定沒有神通,也許他只是不願標榜神通,而是希望以道德行為教導眾生,以免社會大眾誤入歧途。所以,當弟子問孔子鬼神之事時,孔子很巧妙地回答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大儒王陽明也一度很熱衷各種神通變化,但他後來領悟到這並沒有很大的功德,因此知非即舍。根據柏拉圖《對話錄》記載,蘇格拉底可能也有神通,他能預見未來,但他也從未濫用自己的神通。像孔子一樣,他的主要目的是教導人們做人的道理,智慧與行持才是他教導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