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壬寅三月南懷謹記於台北
謝譯《即度瑜伽健身求》序
瑜伽者,原為古印度學術思想之一派。與婆羅門、數論等學齊名並驅,當釋迦牟尼開創佛教之時,固並存而未稍戢也。梵語瑜伽,譯義謂觀行、相應 ,或亦譯為禪思。數論學派的學說,大抵為二元之實在論,傾向於無神之說。而瑜伽則以神我、梵我為主,作清淨之觀行修持,以求解脫欲世之累,升華而達於梵淨之域。故原本《瑜伽經》之內義,依四品立說,一曰《三昧品》,述說禪定境界之本質。二曰《方法品》,說明入定境界修持之方法。三曰《神通品》,演敘神通之原理及種類。四日《獨存品》,闡述其終極目的,而入於神我之境。此派學術思想,大體承受數論學說,析自性為二十四諦,神我為二十五諦,更建立神為第二十六諦,即佛經所稱之自在天神,為色界主者。其學說思想,既形成一大宗派,自必有言之成理,理足為文之一家之言。
該派實驗修持方法,大體建立八支行法,為達神通境界而至於解脫之次第。所謂八支行法之原則,即禁制、勸制、坐法、調息、制感、執行、靜慮等持也云云。依此修持之極,即變八微為八自在。所謂八微者 ,即地、水、火、風、空、意、明、無明也。八自在者即能小、能大、輕舉、遠到、隨所欲、分身、尊勝、隱沒也。本此學說與方法之演變,枝蔓分衍,乃有各種瑜伽之術互相授受,其中以軍荼利瑜伽術播揚尤廣。
此種學說方術,迨釋迦牟尼興起,整理印度從古以來全部文化,融通諸家異同之說,刪蕪刈蔓 ,歸之真如,無復往昔之盛。蓋佛學中唯識法相之學興,揉集整理瑜伽等各派之理,熔鑄陶冶,趣之正智。禪觀密行之學興,擷取瑜伽等各派之觀行方術,含英咀華,流歸法性。論藏中如無著大師所述之《瑜伽師地論》,窮源探本,理極其精。東密藏密,術極其能。如日照螢光,果然滅色。但吾國自宋元以還,印度本土,已無佛學。他山之石,早已移植於此土。故彼邦歷近千年而迄於今,由婆羅門、瑜伽派之餘緒,郁然復萌,漸漸形成印度教之建立,而與伊斯蘭教等並存而不相悖也。
大抵人生宇宙之學術,富於神秘色彩者,莫過於東方古老國家之文物,中國、印度,尤為彰明較著者也。近世以來 ,歐美人士探求東方之奧秘,如雨後春筍,爭相挖掘。彼等震驚於瑜伽術之神奇,競相傳譯其學。流風所及,近年國人競相訪習,不乏其人。因之以訛傳訛,欺世自誤者,亦在所不免。如以該派之術而論,其特異效驗之處,確有速成之功,較之吾國方技氣功丹經家言,實有超勝之處。甚至,其精細透闢,尤有優越於彼者在也。至於佛家禪定觀行,博大精微,與瑜伽術等相較,更不可相提並論。唯國人數典忘祖,目迷外視,不能內省自疚,起而整理之,研究而實驗之,致使悲嘆迷方,不知所歸。身懷異寶而行乞四方,易勝浩嘆。
吾友謝君元甫,研究博物,畢生從事教學,歷任台灣各大學教授有年。近復有志國故,涉獵道家方技之學 ,藥物之方,因此而於瑜伽術亦發生興趣。數年前,囑為代購《印度瑜伽健身術》一書,賡即親自翻譯以成。冒暑涉寒,心不退轉,其意為學術興趣而研究,固不計其他也。書成以後,將由真善美出版社宋君今人為付鉛槧,復速綴數言為介。義不容辭,姑妄言之如是。其譯文注重質樸,以徵信為尚,匆匆不久藻飾,其亦留待後之有心人為之耳。
1964年於台北
《印度軍荼利瑜伽術》前言
瑜伽之學,源於印度,為彼土上古學術之巨流,與婆羅門相傳之四吠陀典遞相表里,自釋迦文佛應現彼邦 ,匯原有百家之說,刪蕪刈繁,歸於無二,瑜伽之術,亦入其宗矣。瑜伽之義,舊釋為相應,新釋為連合,皆指會二元於一體,融心物而超然之意;與此土之天人合一,性命雙融之說,意頗相似。稽之內典,凡趨心禪寂,依思維修,由心意識至解脫境,皆已攝於《瑜伽師地論》中。複次從有為入手,修一身瑜伽百證真如本性,則密宗胎藏界三部中之忿怒金剛、軍荼利瑜伽等法尚焉。西藏密宗傳承元上瑜伽之部,內有修氣脈明點,引發自身之忿怒母火(又曰拙火,或靈力、靈熱等),融心身於寂靜者,亦即胎藏界中忿怒金剛之修持也。凡此受授,皆經佛法陶融,因習利導,而入於菩提性相之中,是乃佛法之瑜伽,志在解脫也。此外,印度原有瑜伽之教,固自代有傳承,源流未替,變化形蛻,如現在印度教等,術亦屬焉。年來國際形勢轉移,世界各國溝通學術,互資觀摩,歐美人士,初接瑜伽之教,驚彼修士神異之跡,遞相轉告,於物質科學之目迷十色,耳饋八音外,群相駭異;於是印度瑜伽修士,在海外應科學家試驗者,時有所聞,或沉水不溺數十日,或埋土不死若干周,或火不能焚其身,或物不能撓其定,各種神通奇蹟,變化莫測,則未可以現代科學知識論矣。凡此之徒,乃瑜伽派修士,與密宗修身瑜伽學術,大同而小異,其中心宗旨與乎研究歸趨,迥然有別,軍荼利瑜伽,即為其術中之主幹也。
以瑜伽而言瑜伽,凡諸究身心性命之學,趨心神寂者,莫不屬之;故瑜伽修法,大體可分為心身二門 ,若依心而起修,則禪思觀想等屬之;外其身而證真我,空其意而登淨樂。尤其依密宗字音聲明證宇宙真諦,感通於形而上者,為其法中密要;即同佛法之返聞自性,觀音入道之門也。偉哉觀音!遠在婆羅門教之前,因已常存宇宙,為請教之宗師矣。而軍荼利修身瑜伽中,於此僅具端倪,未窺全貌,欲探其源,必須通明密咒奧秘,入觀音之室,方得而知。若依心而起修,則氣脈明點、忿怒母火之修法等屬之;化朽腐為神奇,融心物於一元,指物煉心,莫此為勝;軍茶利瑜伽,已見其梗概,而猶未盡其妙也。
本書中傳述諸法,若持之有恆,如立竿見影,功效卓著;小而祛病延年,大而神妙莫測 ,而修得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變化通),誠非戲語;而若干細微過節,及對治之方,苟無師傳,受害亦非淺鮮。且其法首重獨身,專志苦行。不能遺世獨立,修之適得其反。例如諸身印之術,在彼土專修者,往往坐立倒持,可歷久長時日,以勉強為精進,以苦行為勇猛,一般學者,實非所宜。又如用布洗胃,以刀割舌,乃至吐火吞刀之流,即易入魔,又易致病而夭折,未可妄自嘗試。更如用銀管以煉下行氣,吸水提收之術,妄者習之,即流於房中采戰之歧,可以殺身,可以敗德,與瑜伽之本旨,背道而馳矣。此舉其犖犖大者,余未詳述。若心戀世情而為之囿,術操超解脫之方,此乃絕對矛盾,不待智者言而自明焉。
或曰:佛重修心,道主鍊氣,以密宗修氣脈明點與乎瑜伽之術,同於道家,因為佛斥為外學也 ,習之可乎?曰:心非孤起,依境而生,境自物生,心隨能動;所謂能者,充塞宇宙,生萬物而不遺,依心而共麗,同出而異用;心身相依,交互影響,凡心求定而未能者,即此業氣為累;猶浪欲平而風未止,雲無心而氣流不息;苟心氣同息,轉物可即,此為定學之要,非空腹高心者可得而強難也。定學為諸家共法,直指明心,豈能外此。若道家導引、吐納、服氣、按摩之術,為其專主修之一端,屬於鍊氣士之修法,法天地陰陽化育,參生機不已妙用;大抵皆粗習其支離片段,自秘為絕學,能通其全要者,殊不多見。若武術家習煉之氣功,則又為其支分,不足以概全也。依道家而言道家,瑜伽氣脈之修法,同其導引服氣之術;而二者比較,瑜伽之術,較為粗疏,此則難逃明眼者揀擇。唯此土修煉之士,有一傳統習慣,造就高深者,入山唯恐不深,逃名恐不及,終至寥落無聞,受授不識。而瑜伽之學,適以時會所趨,張明廣著,弘揚於海外,得其譯本者,或寶為枕秘,或恐為流毒,多深藏而不布,其心因可嘉,其事則未是,“謾藏誨盜,冶容誨淫”,珍密法而神秘之,其斯之謂乎!
謝譯《即度瑜伽健身求》序
瑜伽者,原為古印度學術思想之一派。與婆羅門、數論等學齊名並驅,當釋迦牟尼開創佛教之時,固並存而未稍戢也。梵語瑜伽,譯義謂觀行、相應 ,或亦譯為禪思。數論學派的學說,大抵為二元之實在論,傾向於無神之說。而瑜伽則以神我、梵我為主,作清淨之觀行修持,以求解脫欲世之累,升華而達於梵淨之域。故原本《瑜伽經》之內義,依四品立說,一曰《三昧品》,述說禪定境界之本質。二曰《方法品》,說明入定境界修持之方法。三曰《神通品》,演敘神通之原理及種類。四日《獨存品》,闡述其終極目的,而入於神我之境。此派學術思想,大體承受數論學說,析自性為二十四諦,神我為二十五諦,更建立神為第二十六諦,即佛經所稱之自在天神,為色界主者。其學說思想,既形成一大宗派,自必有言之成理,理足為文之一家之言。
該派實驗修持方法,大體建立八支行法,為達神通境界而至於解脫之次第。所謂八支行法之原則,即禁制、勸制、坐法、調息、制感、執行、靜慮等持也云云。依此修持之極,即變八微為八自在。所謂八微者 ,即地、水、火、風、空、意、明、無明也。八自在者即能小、能大、輕舉、遠到、隨所欲、分身、尊勝、隱沒也。本此學說與方法之演變,枝蔓分衍,乃有各種瑜伽之術互相授受,其中以軍荼利瑜伽術播揚尤廣。
此種學說方術,迨釋迦牟尼興起,整理印度從古以來全部文化,融通諸家異同之說,刪蕪刈蔓 ,歸之真如,無復往昔之盛。蓋佛學中唯識法相之學興,揉集整理瑜伽等各派之理,熔鑄陶冶,趣之正智。禪觀密行之學興,擷取瑜伽等各派之觀行方術,含英咀華,流歸法性。論藏中如無著大師所述之《瑜伽師地論》,窮源探本,理極其精。東密藏密,術極其能。如日照螢光,果然滅色。但吾國自宋元以還,印度本土,已無佛學。他山之石,早已移植於此土。故彼邦歷近千年而迄於今,由婆羅門、瑜伽派之餘緒,郁然復萌,漸漸形成印度教之建立,而與伊斯蘭教等並存而不相悖也。
大抵人生宇宙之學術,富於神秘色彩者,莫過於東方古老國家之文物,中國、印度,尤為彰明較著者也。近世以來 ,歐美人士探求東方之奧秘,如雨後春筍,爭相挖掘。彼等震驚於瑜伽術之神奇,競相傳譯其學。流風所及,近年國人競相訪習,不乏其人。因之以訛傳訛,欺世自誤者,亦在所不免。如以該派之術而論,其特異效驗之處,確有速成之功,較之吾國方技氣功丹經家言,實有超勝之處。甚至,其精細透闢,尤有優越於彼者在也。至於佛家禪定觀行,博大精微,與瑜伽術等相較,更不可相提並論。唯國人數典忘祖,目迷外視,不能內省自疚,起而整理之,研究而實驗之,致使悲嘆迷方,不知所歸。身懷異寶而行乞四方,易勝浩嘆。
吾友謝君元甫,研究博物,畢生從事教學,歷任台灣各大學教授有年。近復有志國故,涉獵道家方技之學 ,藥物之方,因此而於瑜伽術亦發生興趣。數年前,囑為代購《印度瑜伽健身術》一書,賡即親自翻譯以成。冒暑涉寒,心不退轉,其意為學術興趣而研究,固不計其他也。書成以後,將由真善美出版社宋君今人為付鉛槧,復速綴數言為介。義不容辭,姑妄言之如是。其譯文注重質樸,以徵信為尚,匆匆不久藻飾,其亦留待後之有心人為之耳。
1964年於台北
《印度軍荼利瑜伽術》前言
瑜伽之學,源於印度,為彼土上古學術之巨流,與婆羅門相傳之四吠陀典遞相表里,自釋迦文佛應現彼邦 ,匯原有百家之說,刪蕪刈繁,歸於無二,瑜伽之術,亦入其宗矣。瑜伽之義,舊釋為相應,新釋為連合,皆指會二元於一體,融心物而超然之意;與此土之天人合一,性命雙融之說,意頗相似。稽之內典,凡趨心禪寂,依思維修,由心意識至解脫境,皆已攝於《瑜伽師地論》中。複次從有為入手,修一身瑜伽百證真如本性,則密宗胎藏界三部中之忿怒金剛、軍荼利瑜伽等法尚焉。西藏密宗傳承元上瑜伽之部,內有修氣脈明點,引發自身之忿怒母火(又曰拙火,或靈力、靈熱等),融心身於寂靜者,亦即胎藏界中忿怒金剛之修持也。凡此受授,皆經佛法陶融,因習利導,而入於菩提性相之中,是乃佛法之瑜伽,志在解脫也。此外,印度原有瑜伽之教,固自代有傳承,源流未替,變化形蛻,如現在印度教等,術亦屬焉。年來國際形勢轉移,世界各國溝通學術,互資觀摩,歐美人士,初接瑜伽之教,驚彼修士神異之跡,遞相轉告,於物質科學之目迷十色,耳饋八音外,群相駭異;於是印度瑜伽修士,在海外應科學家試驗者,時有所聞,或沉水不溺數十日,或埋土不死若干周,或火不能焚其身,或物不能撓其定,各種神通奇蹟,變化莫測,則未可以現代科學知識論矣。凡此之徒,乃瑜伽派修士,與密宗修身瑜伽學術,大同而小異,其中心宗旨與乎研究歸趨,迥然有別,軍荼利瑜伽,即為其術中之主幹也。
以瑜伽而言瑜伽,凡諸究身心性命之學,趨心神寂者,莫不屬之;故瑜伽修法,大體可分為心身二門 ,若依心而起修,則禪思觀想等屬之;外其身而證真我,空其意而登淨樂。尤其依密宗字音聲明證宇宙真諦,感通於形而上者,為其法中密要;即同佛法之返聞自性,觀音入道之門也。偉哉觀音!遠在婆羅門教之前,因已常存宇宙,為請教之宗師矣。而軍荼利修身瑜伽中,於此僅具端倪,未窺全貌,欲探其源,必須通明密咒奧秘,入觀音之室,方得而知。若依心而起修,則氣脈明點、忿怒母火之修法等屬之;化朽腐為神奇,融心物於一元,指物煉心,莫此為勝;軍茶利瑜伽,已見其梗概,而猶未盡其妙也。
本書中傳述諸法,若持之有恆,如立竿見影,功效卓著;小而祛病延年,大而神妙莫測 ,而修得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變化通),誠非戲語;而若干細微過節,及對治之方,苟無師傳,受害亦非淺鮮。且其法首重獨身,專志苦行。不能遺世獨立,修之適得其反。例如諸身印之術,在彼土專修者,往往坐立倒持,可歷久長時日,以勉強為精進,以苦行為勇猛,一般學者,實非所宜。又如用布洗胃,以刀割舌,乃至吐火吞刀之流,即易入魔,又易致病而夭折,未可妄自嘗試。更如用銀管以煉下行氣,吸水提收之術,妄者習之,即流於房中采戰之歧,可以殺身,可以敗德,與瑜伽之本旨,背道而馳矣。此舉其犖犖大者,余未詳述。若心戀世情而為之囿,術操超解脫之方,此乃絕對矛盾,不待智者言而自明焉。
或曰:佛重修心,道主鍊氣,以密宗修氣脈明點與乎瑜伽之術,同於道家,因為佛斥為外學也 ,習之可乎?曰:心非孤起,依境而生,境自物生,心隨能動;所謂能者,充塞宇宙,生萬物而不遺,依心而共麗,同出而異用;心身相依,交互影響,凡心求定而未能者,即此業氣為累;猶浪欲平而風未止,雲無心而氣流不息;苟心氣同息,轉物可即,此為定學之要,非空腹高心者可得而強難也。定學為諸家共法,直指明心,豈能外此。若道家導引、吐納、服氣、按摩之術,為其專主修之一端,屬於鍊氣士之修法,法天地陰陽化育,參生機不已妙用;大抵皆粗習其支離片段,自秘為絕學,能通其全要者,殊不多見。若武術家習煉之氣功,則又為其支分,不足以概全也。依道家而言道家,瑜伽氣脈之修法,同其導引服氣之術;而二者比較,瑜伽之術,較為粗疏,此則難逃明眼者揀擇。唯此土修煉之士,有一傳統習慣,造就高深者,入山唯恐不深,逃名恐不及,終至寥落無聞,受授不識。而瑜伽之學,適以時會所趨,張明廣著,弘揚於海外,得其譯本者,或寶為枕秘,或恐為流毒,多深藏而不布,其心因可嘉,其事則未是,“謾藏誨盜,冶容誨淫”,珍密法而神秘之,其斯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