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頁
中國的古禮,周公之禮,六歲就讀小學,小學就從這種生活規範學起;進一步八歲十歲認字;十八歲入大學,那是學大人。所以中國文化,小學這個階段,就是求作人的知識,先培養一個人,然後再講高深的修養,才是大學之道,這是我們中國過去文化教育的路線。
現在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真可憐,很差勁,“灑掃、應對、進退”統統沒有了,非常嚴重,這不能全怪學校,幾乎每個人都要怪自己,因為現在我們搞得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如果完全西化還好,西方人還是蠻有禮貌的,儘管有的披頭散髮,像嬉皮一樣,他對人還是有一套,很有禮貌,也許他只穿一雙膠拖鞋來,但對美國人不必要求這些,因為他們很節省,以頭髮來說,美國孩子一年中難得有一次上理髮館,普通家庭婦女,都是自己動手的,節省得很,只有英國講究衣飾派頭,所以不要以為外國人平時穿著不好就沒有文化,當他們參加社交宴會時就很講究了。人家有人家一套禮貌,可憐的是我們這一代青年們,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這一代必須特別為下一代著想。這是對“灑掃、應對、進退”大概說了一下,如果詳細說中國傳統“灑掃、應對、進退”的沿革,可以出一本專書了。
子游批評子夏,說子夏辦教育,教的學生,“灑掃、應對、進退”這幾件事勉強還可以,不過這是枝末的問題,他還沒教人家根本。外形都教得很好,沒有內容,怎麼辦?他這個話傳到子夏耳里,子夏就說,我這個老同學的要求太苛刻了,太過分了。應該從哪裡先開始?哪一樣放在最後?乃至哪些應該放棄了?換句話說,辦教育的人,造就後一代,要觀機設教,沒有固定什麼叫先本後末的事。基本上就要完成一個人格,人在外形上做好,“灑掃、應對、進退”懂了以後,慢慢就會達到內心。譬如種植草木,要有個區分,不能混合。同樣,教育學生,對人才的資質要有自然分類。如果施教如下雨一樣普遍澆下來,可是青菜所吸收的雨量和大樹所吸收的雨量各不相同,這中間因受教者的本質不同必須有所區別的。不管如何,從事教育的人,固然希望後一代好,但基本的教育最要緊,雖然它是注重形態,可是形態也要教好,怎麼可以隨便說它沒有用呢?至於再進一步,由生活教育一直到精神教育的最高處,不是我們做得到的,要聖人才可以教人馬上悟到“道”的真諦。
學與仕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這兩句話要注意,後來一直成了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講到這裡,我的感慨特別多。過去我們中國文化,都是走這兩句話的路線,我們翻開歷史來看,覺得很可愛,過去的人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旦成名天下知。”學問有成就,考取功名,做了官,揚名天下。可是做了官以後,始終不離開讀書,還在求學,每個人都有個書房,公餘之暇,獨居書房不斷進步,這是古人的可愛處,就是“仕而優則學”,儘管地位高了,還要不斷求學。“學而優則仕”,學問高了,當然出來為天下人做事。然而到了現代幾十年看來,只有“學而優則仕”,至於說“仕而優則學”就少有了,而是“仕而優則牌”,閒來無事大多數都在打牌。有的買了線裝的二十五史等書,我擔心放在那裡將來會被書蟲蛀了,因為他都在打牌,這正如《老殘遊記》所謂:“青瑣琅嬛飽蠹魚。”所以我深深地感慨,一個時代的風氣之可貴,我們要為後一代做好榜樣,我們已經害了自己,害了社會,絕不要害後一代,對後一代培養好,使國家未來的前途,看到光明的遠景,我們這一代再不能馬虎了。歷史上,如司馬光做了這麼大的官,《資治通鑑》是他著作的,退下來,公事之餘,他就著作、讀書,千古的名著,不是簡單的。現在讀書的風氣沒有了。剛才說笑話,“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牌。”現在這個風氣又過去了,不是“牌”了,仕而優則“舞”,下班以後跳茶舞、喝咖啡等等,花樣多了。這就說到社會上讀書的風氣的確是很重要。其次我有另一個很大的感慨,過去辦教育的只是犧牲者,一輩子從事教育,的確是犧牲。很多人教出來的學生地位很高了,回來看老師還磕頭跪拜的,學生為什麼如此?是老師對教育的負責,學生終生的感謝。現在不然了,學而優則商,讀完了書去做生意,生意做垮了就“商而不優則仕”,搞一個公務員噹噹,公務員再搞不好,於是“仕而不優則學”,轉過來教書去!這怎麼得了?我這話是老實話。前幾年確是如此,看到這種情形,身在教育界就感慨良多了。時代的趨勢變成這樣,我們對於子夏這兩句話,應該要深切地反省深思,今天的社會,所謂中國文化、中國教育,到了這種情形,應該怎麼辦?
我們從文化資產中,看到歷代名臣的著作太多了。至於名家也不一定是地位高,官做得大。如清代的鄭板橋、袁枚這幾個名家,官位只不過是當縣長而已,而且他們也不想做大官,當了縣長以後,年紀輕輕就辭職了,回家之後以名士的身份從事著作,所產生的影響非常大。而我們現在,好像已經沒有這個精神了。現在天天在講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人——知識分子,這個讀書的精神可變了。最近以來,有許多年輕的同學,討論到著作的問題,我告訴他們,現在的教育,由小學一直到大學,這十幾年讀書,所浪費的精神的確不少,都在應付考試。孩子們真可憐,而用腦力記下來的東西,考試完了以後,連影子都沒有了,這些學問到底有沒有用,將來至少在文化教育史上,是一個大問題,現在我們也許感覺不到,但歷史是一個天平,將來是要算總帳的,現在的年輕學生,把腦力用在不必要的記憶上,但到大學以後,開始想真正讀書的時候,已經缺乏這個精力了,而且心靜不來,沒有讀書的習慣。當年我們讀書的時候,是儘量的吸收,裝進來,當然也啟發了自己的思想,但沒有像為了考試那樣,去擔心應付這些記憶,而讀得非常輕鬆,到二三十歲的時候,對於以前讀進來的書,統統發揮出來了。尤其碰到作人處世的時候,把原來所吸收的東西,儘量發揮出來,可真的很有用。現在的年輕朋友,他們可以說沒有真正讀過一本書,而近年來,小學的孩子所具有的知識,比二十年前的孩子又多了許多,但真教他對學問修養下一個決心,他就做不到了。所以我們可以預言的,將來我們國家民族對這個問題,會深深感覺到害多利少,會很痛苦的。這是由“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兩句話聯想到的。
再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古人不但是讀書,而且把工作經驗和學問融化在一起,所以寫真有價值的著作,準備流傳。我們看古人有價值的著作,如講中國政治哲學吧,絕對離不開《管子》。但是《管子》這本書,就不是像現在我們這樣,為了拿一個學位或是為了出名而隨便亂寫的,而是從他一生的經驗,乃至從他在歷史上有名的“一匡天下,九合諸侯。”——這是孔子對他的評語。管仲原是一個犯法的罪人,齊桓公起用他以後,他能夠九合諸侯。當時的國際關係比現在還難做好,而他能前後開了九次國際聯合會議,而且大家非聽他的不可,並沒有用原子彈壓迫別人,也沒有利用石油控制別人,就把政治上一個混亂的時代,領導上了軌道。所以孔子非常佩服他。以他這樣一生的事功,也只寫了《管子》這一本書。不過後人再研究這本書的內容,認為真正是他寫的,不過十分之三四,有十分之六七是別人加進去的,或是後人假託他,或是他當時的智囊人物增進去的。但不管如何,這本書對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比孔子的思想還早。他這樣以一生的經驗,只寫下了一本書,可見古人著作,慎重得不得了。還有一本《商君書》,秦始皇以前的秦國,他之所以特別強盛起來,就靠商鞅變法,他是講法治的法家,也可以說以法律作統制工具的政治家。秦國用商鞅以來,一直主張法治。這本書究竟真假的成分多少,我們不去管他,但在中國法家政治思想上非常重要,要想研究思想鬥爭,這些書是不可少的。我們一般人,這幾十年來接受外國哲學思想,比接受自己的哲學思想更多,洋裝書比線裝書看得多,這也是一個大問題。滿清入關打明朝的兵法,就是用了一部《三國演義》,雖然這個話太概括,也未免太輕視清朝了,但是大體上是如此。《三國演義》雖是一部小說,所包括的外交、政治、經濟、軍事、謀略思想太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打中國以前,幾乎日本全國的人都在讀《孫子兵法》與《三國演義》,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看過這些小說的,實在是少之又少了。
現在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真可憐,很差勁,“灑掃、應對、進退”統統沒有了,非常嚴重,這不能全怪學校,幾乎每個人都要怪自己,因為現在我們搞得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如果完全西化還好,西方人還是蠻有禮貌的,儘管有的披頭散髮,像嬉皮一樣,他對人還是有一套,很有禮貌,也許他只穿一雙膠拖鞋來,但對美國人不必要求這些,因為他們很節省,以頭髮來說,美國孩子一年中難得有一次上理髮館,普通家庭婦女,都是自己動手的,節省得很,只有英國講究衣飾派頭,所以不要以為外國人平時穿著不好就沒有文化,當他們參加社交宴會時就很講究了。人家有人家一套禮貌,可憐的是我們這一代青年們,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這一代必須特別為下一代著想。這是對“灑掃、應對、進退”大概說了一下,如果詳細說中國傳統“灑掃、應對、進退”的沿革,可以出一本專書了。
子游批評子夏,說子夏辦教育,教的學生,“灑掃、應對、進退”這幾件事勉強還可以,不過這是枝末的問題,他還沒教人家根本。外形都教得很好,沒有內容,怎麼辦?他這個話傳到子夏耳里,子夏就說,我這個老同學的要求太苛刻了,太過分了。應該從哪裡先開始?哪一樣放在最後?乃至哪些應該放棄了?換句話說,辦教育的人,造就後一代,要觀機設教,沒有固定什麼叫先本後末的事。基本上就要完成一個人格,人在外形上做好,“灑掃、應對、進退”懂了以後,慢慢就會達到內心。譬如種植草木,要有個區分,不能混合。同樣,教育學生,對人才的資質要有自然分類。如果施教如下雨一樣普遍澆下來,可是青菜所吸收的雨量和大樹所吸收的雨量各不相同,這中間因受教者的本質不同必須有所區別的。不管如何,從事教育的人,固然希望後一代好,但基本的教育最要緊,雖然它是注重形態,可是形態也要教好,怎麼可以隨便說它沒有用呢?至於再進一步,由生活教育一直到精神教育的最高處,不是我們做得到的,要聖人才可以教人馬上悟到“道”的真諦。
學與仕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這兩句話要注意,後來一直成了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講到這裡,我的感慨特別多。過去我們中國文化,都是走這兩句話的路線,我們翻開歷史來看,覺得很可愛,過去的人所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旦成名天下知。”學問有成就,考取功名,做了官,揚名天下。可是做了官以後,始終不離開讀書,還在求學,每個人都有個書房,公餘之暇,獨居書房不斷進步,這是古人的可愛處,就是“仕而優則學”,儘管地位高了,還要不斷求學。“學而優則仕”,學問高了,當然出來為天下人做事。然而到了現代幾十年看來,只有“學而優則仕”,至於說“仕而優則學”就少有了,而是“仕而優則牌”,閒來無事大多數都在打牌。有的買了線裝的二十五史等書,我擔心放在那裡將來會被書蟲蛀了,因為他都在打牌,這正如《老殘遊記》所謂:“青瑣琅嬛飽蠹魚。”所以我深深地感慨,一個時代的風氣之可貴,我們要為後一代做好榜樣,我們已經害了自己,害了社會,絕不要害後一代,對後一代培養好,使國家未來的前途,看到光明的遠景,我們這一代再不能馬虎了。歷史上,如司馬光做了這麼大的官,《資治通鑑》是他著作的,退下來,公事之餘,他就著作、讀書,千古的名著,不是簡單的。現在讀書的風氣沒有了。剛才說笑話,“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牌。”現在這個風氣又過去了,不是“牌”了,仕而優則“舞”,下班以後跳茶舞、喝咖啡等等,花樣多了。這就說到社會上讀書的風氣的確是很重要。其次我有另一個很大的感慨,過去辦教育的只是犧牲者,一輩子從事教育,的確是犧牲。很多人教出來的學生地位很高了,回來看老師還磕頭跪拜的,學生為什麼如此?是老師對教育的負責,學生終生的感謝。現在不然了,學而優則商,讀完了書去做生意,生意做垮了就“商而不優則仕”,搞一個公務員噹噹,公務員再搞不好,於是“仕而不優則學”,轉過來教書去!這怎麼得了?我這話是老實話。前幾年確是如此,看到這種情形,身在教育界就感慨良多了。時代的趨勢變成這樣,我們對於子夏這兩句話,應該要深切地反省深思,今天的社會,所謂中國文化、中國教育,到了這種情形,應該怎麼辦?
我們從文化資產中,看到歷代名臣的著作太多了。至於名家也不一定是地位高,官做得大。如清代的鄭板橋、袁枚這幾個名家,官位只不過是當縣長而已,而且他們也不想做大官,當了縣長以後,年紀輕輕就辭職了,回家之後以名士的身份從事著作,所產生的影響非常大。而我們現在,好像已經沒有這個精神了。現在天天在講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人——知識分子,這個讀書的精神可變了。最近以來,有許多年輕的同學,討論到著作的問題,我告訴他們,現在的教育,由小學一直到大學,這十幾年讀書,所浪費的精神的確不少,都在應付考試。孩子們真可憐,而用腦力記下來的東西,考試完了以後,連影子都沒有了,這些學問到底有沒有用,將來至少在文化教育史上,是一個大問題,現在我們也許感覺不到,但歷史是一個天平,將來是要算總帳的,現在的年輕學生,把腦力用在不必要的記憶上,但到大學以後,開始想真正讀書的時候,已經缺乏這個精力了,而且心靜不來,沒有讀書的習慣。當年我們讀書的時候,是儘量的吸收,裝進來,當然也啟發了自己的思想,但沒有像為了考試那樣,去擔心應付這些記憶,而讀得非常輕鬆,到二三十歲的時候,對於以前讀進來的書,統統發揮出來了。尤其碰到作人處世的時候,把原來所吸收的東西,儘量發揮出來,可真的很有用。現在的年輕朋友,他們可以說沒有真正讀過一本書,而近年來,小學的孩子所具有的知識,比二十年前的孩子又多了許多,但真教他對學問修養下一個決心,他就做不到了。所以我們可以預言的,將來我們國家民族對這個問題,會深深感覺到害多利少,會很痛苦的。這是由“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兩句話聯想到的。
再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古人不但是讀書,而且把工作經驗和學問融化在一起,所以寫真有價值的著作,準備流傳。我們看古人有價值的著作,如講中國政治哲學吧,絕對離不開《管子》。但是《管子》這本書,就不是像現在我們這樣,為了拿一個學位或是為了出名而隨便亂寫的,而是從他一生的經驗,乃至從他在歷史上有名的“一匡天下,九合諸侯。”——這是孔子對他的評語。管仲原是一個犯法的罪人,齊桓公起用他以後,他能夠九合諸侯。當時的國際關係比現在還難做好,而他能前後開了九次國際聯合會議,而且大家非聽他的不可,並沒有用原子彈壓迫別人,也沒有利用石油控制別人,就把政治上一個混亂的時代,領導上了軌道。所以孔子非常佩服他。以他這樣一生的事功,也只寫了《管子》這一本書。不過後人再研究這本書的內容,認為真正是他寫的,不過十分之三四,有十分之六七是別人加進去的,或是後人假託他,或是他當時的智囊人物增進去的。但不管如何,這本書對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比孔子的思想還早。他這樣以一生的經驗,只寫下了一本書,可見古人著作,慎重得不得了。還有一本《商君書》,秦始皇以前的秦國,他之所以特別強盛起來,就靠商鞅變法,他是講法治的法家,也可以說以法律作統制工具的政治家。秦國用商鞅以來,一直主張法治。這本書究竟真假的成分多少,我們不去管他,但在中國法家政治思想上非常重要,要想研究思想鬥爭,這些書是不可少的。我們一般人,這幾十年來接受外國哲學思想,比接受自己的哲學思想更多,洋裝書比線裝書看得多,這也是一個大問題。滿清入關打明朝的兵法,就是用了一部《三國演義》,雖然這個話太概括,也未免太輕視清朝了,但是大體上是如此。《三國演義》雖是一部小說,所包括的外交、政治、經濟、軍事、謀略思想太多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打中國以前,幾乎日本全國的人都在讀《孫子兵法》與《三國演義》,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而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看過這些小說的,實在是少之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