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個“行陰”最難懂,修行是修這個啊!一般講修行,如果不懂這個,修個什麼行!所以《易經》告訴你“天行健”。接著有句話,“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是周公加上去的。文王當年研究《易經》悟道了,通了,他對乾卦只有三個字——天行健。他的兒子周公,研究《易經》,加一句話“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做人要懂得乾卦的道理,懂得宇宙一切隨時在變,自己因此要懂得自強,要隨時反省,努力修養學問,要永恆地前進,不能停留。所以《大學》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這樣來的。後世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也是這樣來的。《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基於宇宙這個狀態而來的道理,一切現象本來隨時在變,你還抓個什麼!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佛講《解深密經》《楞嚴經》,是最後講的,《解深密經》是佛到晚年要走以前講的。佛說,我對於一般沒有智慧的人一概不講,這些笨傢伙智慧不夠,給他們講了以後,他們以為宇宙中間有個動力是本有的生命,他又把無我的東西,當成有個我了,又起了意識分別,思想又抓住有個生命的本來。

  生命沒有本來,只是有個流動性的現象,像風一樣。你說風從哪裡來?你說西北來,那西北以前呢?後面是空。《金剛經》告訴你,一切現象都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可是佛講了這個科學的道理,大家都把它當成一個總的東西在那裡存在,就錯了,所以佛說,“恐彼分別執為我”,所以不敢講。

  這個阿賴耶識里的種子是等流的,但是這個“等流”作用的同時,中間有個作用,叫“異熟”,這是因果的規律。每一個眾生的種子裡,有善有惡,有無記。譬如大家喜歡偷懶,喜歡離開世間打坐修行,不想做事,那是屬於無記業的。無記業的果報很嚴重了,所以給大家指出來,因果是很可怕的。人這個生命是“等流”和“異熟”作用變化出來的,成熟了,等於一個果子熟了。

  至於變成人,變男人女人,變笨人聰明人,變好人壞人,都是因果的異熟。我們把山東的蘋果移到美國去種,它完全變味了,而果子長得非常大,通通不同。講種菜,種水果,種樹,有個方法叫“嫁接”,一棵樹接另外一種樹,使果實味道改變,外形也改變。這個也是因果的異熟。

  阿賴耶識有等流、異熟的作用。所以《楞伽經》告訴你,有些人天生是凡夫,不願意修行;有些人天生要修行;有些是愛修小乘,只管自己的聲聞;有些走大乘菩薩路線,最後成佛。他說,根器是異熟的果報不同,這叫做根基不同,種性不同。《楞伽經》不叫根基,叫種性。譬如他姓王,他姓李,每個人家族不同。這個人是小乘的種子,那個人是大乘的種子,這個是文人的種子,那個是武人的種子、軍人的種子……種性是多生多世累積的因果,屬於異熟。

  “無明緣行”,倒轉來講,這一念無明哪裡來的?是生命那個動力,像瀑布流水一樣,晝夜在轉動。等於我們打開電燈,看起來亮光沒有動,實際上裡頭隨時在動,只不過我們看不出電燈里的電是怎麼接上來的,這就是無明。我們只看到亮光永遠亮著,實際上它每個分子都隨時在變化,在異熟,生命是那麼細的一個科學。

  十二因緣,看你怎麼去了解,古來的高僧,他把普通的學問搞好了,再講佛學就講通了。現在一般學佛的,普通的書都沒有讀好;而且這個時代,只把古文搞好了沒有用,還要知道現代科學才行,佛學是那麼深啊!

  再回到十二因緣,無明緣行,這一念無明,引起生命的動力在動,這裡頭帶著異熟和等流作用,可是這個行動裡頭是心物一元的。你要曉得物理世界也永遠在動,無明裡頭也是包括心物一元的,行陰是心物兩個一起動的喔!等流來的喔!

  現在講人的生命來源,特別抽出來這個十二因緣。無明是代表本體痴的、不明的作用;行陰同第七識意根,有連帶關係。佛學中講的心意識,心代表心物一元的本體,就是阿賴耶識;意就是第七識,是我執、法執的根本;能夠思想分別,能夠思維的這個識,叫做第六意識,根根是第七識。這是所謂“心意識”。

  現在人常常講禪宗,禪宗古來祖師有個教育法,我們叫它瞞人的方法,就是唬你一下,說“離心意識,參!”離開心意識,還參個什麼啊!那早成佛悟道了,也就不要參了。可是他用瞞人教育法。“離心意識去參!”這句話現在好多人隨便講,他也不懂,如果懂了離心意識,那是已經到了,沒有無明了,行陰也停了,那就成佛了。我已經成了佛,還上你禪堂參嗎?哼!

  禪堂也叫做參堂,進去要研究的,不是說死抱一個東西,死死在那裡坐一輩子,那是搞什麼啊!造什麼業啊!但是造的算是好業,來生做一個學者,天地間就是我一個人的學者而已。

  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識”是思維意識,就分陰陽了。因為行的動力連帶陽的,就是靈魂一靈不昧,陽的動力能夠起各種思維。唯識學是把十二因緣“識”的部分,專門擴充來講的,透過一切現象來了解本體,所以叫做法相學。

  與法相學相對的是般若,譬如《金剛經》是性宗,不講相,把現象遮住了,推翻了一切現象,直接將那個無明的本體變成光明自性,那個就是般若。這是性宗,直接的,禪宗走的是性宗路線。

  唯識法相走的是科學路線,把現象研究透了,最後還是回到性宗,般若性宗。

  禪宗和密宗大手印,都先走性宗的路線,開悟了以後,一悟千悟,再把這些法相學通通明白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就是佛的大徹大悟。如果還有所不知,還有所不明白,連佛經道理也搞不懂,只會守住那個香板當成是佛,或者只守著那個鈴子,叮叮噹噹,拿個咒語就當是佛,那都不是的。那只是給凡夫一個方便之門,找一條路走走,凡夫都喜歡抓一個東西,所以給他一樣東西抓著玩玩。

  佛在般若經上講,我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啊,你們不要認為我傳了法,沒有啊!《法華經》上佛說,佛法只有一乘,說東說西不過是“空拳誑小兒”,那是一個教育法,為了使你們真的明白那個本體的法爾道理。等於小孩哭了,大人握一個拳頭,說不要哭不要哭,我這裡有糖給你吃。小孩子不哭了,拳頭打開並沒有糖,嘿!是“空拳誑小兒”。這也叫做“黃葉止兒啼”,小孩哭了沒有辦法,拿一片黃樹葉,說這個多好看啊!這個是黃金啊,你不哭,金子給你;你再哭,不給你。孩子說,我要我要,就不哭了。結果給你的,只是一片黃葉,所謂“黃葉止兒啼”。

  當年我到四川一個廟子裡頭,看到一副對聯:

  山迥迥 水潺潺 片片白雲催犢返

  風瀟瀟 雨灑灑 飄飄黃葉止兒啼

  對聯好,字也寫得好,這是誰寫的呢?是破山海明禪師寫的,也是他作的對聯。所以我看了書法,看了陳摶老祖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看了張三丰寫的字,看了破山祖師寫的字,我再也不學那些法帖了。那些仙佛的字真是不同!這副對聯也好,可惜現在都沒有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