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那麼,修養一這個時候,“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這個時候,人順著天地生物自然之理在活著,沒有私心,無我相,無私心無我相自然就是大公嘛!莊子沒有教我們要大公,只要人修養到無私,天下自然就太平了。所以我們要做一個領導別人的人,乃至做一個班長,做一個家長,反正你身上有一個“長”或“員”的,就要留意,要如何領導得好呢?只要做到這三點:“游心於淡”,自己沒有要求。第一點我們就做不到,人一定是要求別人的。“合氣於漠”,生命的醦修養到空定的境界,然後起用,“順物自然而無容無私”,天下自然大治。這是第三個故事。
《應帝王》這一篇很奇怪了,三個故事都像掛蘿蔔乾一樣,東掛一塊丁掛一塊地掛在那裡,你怎麼樣把它弄在一起炒一盤菜,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響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
立於不測之地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響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陽子”是姓,“居”是人名,“陽子居”去見老子,他說有一個人,這是什麼人,不去管他,這個人“響疾強梁”,“疾”不是生病,是腦筋反應快,第一等聰明人,某一個地方一動,他聞一而知十,馬上就反應出來,馬上就曉得。譬如你畫一個圈圈,他說這是數學上的零。“強梁”,精神身體非常地健唐強壯。“響疾強梁”,這樣的人很難得。聰明人與笨人的差別在哪裡?反應快叫聰明人,反應慢叫笨人。其實天下人的聰明都是相等的,沒有哪個人笨一點。不過有些人,你告訴他,他當下就明白了;有的人到死的時候才明白。就差那麼遠。最聰明的人,影響一來,他馬上就懂了。等於歷史上的漢高祖,韓信要求封為假王:三齊王,劉邦一聽氣了,桌子地拍,正要大罵。張良在桌子焝下踢了他一腳。劉邦本已罵出了口:“他媽的……”可是被輕輕一踢,立即改口風:“他媽的,要封就封真王,還封什麼假王?”於是封韓信為三齊王。從這件事看,張良不用說話,輕輕踢他一腳就懂了。可是像我們,別
說輕輕踢一腳,就是把屁股打爛了還是不懂。歷史上這類事多得很,有些人的確是聰明。“物徹”,任何什麼東西一看,他就懂了,透徹得很。“疏明”,胸襟很開闊很舒朗,萬事都很明白。如果我們碰到這樣一個極其聰明,身體健康,胸襟豁達氣度高雅的人,一定是追隨他的。“學道不倦”。當然不是打坐的“學道不倦”,打坐哪裡會疲倦呢?坐在那裡本來是休息。這個“道”是人世救人。真正的道不是坐在那裡一副死相的,是起來能夠做事,在做一切事的時候,心境“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這才是“道”。怎麼叫“不倦”呢?不要勉強自己,他自己隨時提醒自己在“學道”,不是被動是主動的。陽子居問老子,像這樣一個人,可不可以做一個治世的明王?治世的明王,所謂是天生睿智,天生的聰明,闊達之士,這樣才是治世明王的材料。我們歷史上描寫的堯、舜、禹,或者湯武,周文王周武王,大概可以做得到,等而下之,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等人,條件還不夠。
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子說:這樣的人,馬馬虎虎算一個人就是了,如果說夠稱得上聖人之道,還早呢!老子說這種人“胥易技系,”“易”就是變更,已經把人性變更了,人性用得過度了,變易了,已經不是真的性情了。那麼,看起來與普通人很不同,他的技術“技系”已經分散而不是整體的了。“勞形”,他這個生命很勞苦,不是完整的了。“怵心”,心裡頭有憂愁。莊子也講,聰明的人能幹的人:“能則勞,智則憂,無能者無所求。”這是莊子的名言,下面會講到。能幹的人是勞苦的人,聰明有學問的人煩惱更多,本領一樣都不行的人,最舒服,一無所求,“疏食任遨遊”,吃飽了素菜,一天到晚優哉游哉睡覺,打打坐,什麼事情都可以不干, “泛若系只舟”,一天到晚,在一個沒有人的船上漂來漂去。世界上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不用修道,已經是道了。所以懶惰的同學,很可以把這幾句抄起來,如果遇上老師一定要讓你交報告的時候,你就可以寫上給老師,這是從莊子那裡學的。
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這就是所謂老莊之道,道家的思想。這裡是莊子引用老子的話,是不是老子說過這樣的話呢?不知道。不過《莊子》裡面是這樣說的。這樣的人,是否可以把他比做“明王”,前面老子沒有下斷語,說不行。換句話說,這樣的人,沒有人性的天然了,加上後天的複雜,已經把人性雕刻了,已經把人性支離破碎了。老子再進一步說:而且“虎豹之文來田”,老虎和豹子身上的勝,長的花紋非常好。“田”是打獵的,古代叫做“田獵”。為什麼打獵的非要殺掉老虎和豹子不可呢?因為它們身上的皮好,做成皮袍皮襖,穿在身上會很暖和,而且花紋很漂亮,招來了打獵的人來殘殺它們的生命。“猨狙”是猴子一類,猨是猿,狙是狙,是兩種不同的猴子。猴子手臂靈一點短一點,各種毛以及臉型的不同,就分成了很多的種類。猿狙身體很靈便,在樹上跳來跳去,因為靈便,所以人把它們抓起來養著玩,叫它耍反戲,關在動物園裡觀賞。“執斄之狗”是找獵的小狗,這個打獵的小狗很精靈,鼻子一聞,到處都找“斄牛”。狗之所以被人養起來,因為鼻子很聰明,可以打獵;猴子因為身體靈便,所以人把它們抓起來養著玩;老虎豹子為什麼被人殘殺呢?因為老虎一身,虎皮虎骨沒有哪一樣不是補人的。等於牛一樣,人牛奶牛皮牛毛,每一樣都被人用光。就是因為有用,所以自己招來了禍害。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這樣就是聖帝明王。所以把天下國家變成一個獵物,把那些聰明的人都變成獵狗,譬如把能幹的人變成猴子可以看門,或者另外變成什麼。所謂“逐鹿中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誰有本事打獵打到了,這塊肉歸你吃7。這就是道家的思想。聖帝明王,就是動物園的園長,就養一些高明的動物。大致如此。這個道理只可以悟不可以講,講出來就很討厭的。我向諸位聲明,我沒有講完,我留了一手,因為我實在講不下去了,這個內幕不能拉開的,拉開了對歷史哲學看通了,太沒有味道了。莊子沒有講治天下怎麼治,政治哲學沒有講,他描寫越是高明的人,那個用人的辦法都給他講完了。
《應帝王》這一篇很奇怪了,三個故事都像掛蘿蔔乾一樣,東掛一塊丁掛一塊地掛在那裡,你怎麼樣把它弄在一起炒一盤菜,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響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陽子居蹴然曰:“敢問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於無有者也。”
立於不測之地
陽子居見老聃,曰:“有人於此,響疾強梁,物徹疏明,學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陽子”是姓,“居”是人名,“陽子居”去見老子,他說有一個人,這是什麼人,不去管他,這個人“響疾強梁”,“疾”不是生病,是腦筋反應快,第一等聰明人,某一個地方一動,他聞一而知十,馬上就反應出來,馬上就曉得。譬如你畫一個圈圈,他說這是數學上的零。“強梁”,精神身體非常地健唐強壯。“響疾強梁”,這樣的人很難得。聰明人與笨人的差別在哪裡?反應快叫聰明人,反應慢叫笨人。其實天下人的聰明都是相等的,沒有哪個人笨一點。不過有些人,你告訴他,他當下就明白了;有的人到死的時候才明白。就差那麼遠。最聰明的人,影響一來,他馬上就懂了。等於歷史上的漢高祖,韓信要求封為假王:三齊王,劉邦一聽氣了,桌子地拍,正要大罵。張良在桌子焝下踢了他一腳。劉邦本已罵出了口:“他媽的……”可是被輕輕一踢,立即改口風:“他媽的,要封就封真王,還封什麼假王?”於是封韓信為三齊王。從這件事看,張良不用說話,輕輕踢他一腳就懂了。可是像我們,別
說輕輕踢一腳,就是把屁股打爛了還是不懂。歷史上這類事多得很,有些人的確是聰明。“物徹”,任何什麼東西一看,他就懂了,透徹得很。“疏明”,胸襟很開闊很舒朗,萬事都很明白。如果我們碰到這樣一個極其聰明,身體健康,胸襟豁達氣度高雅的人,一定是追隨他的。“學道不倦”。當然不是打坐的“學道不倦”,打坐哪裡會疲倦呢?坐在那裡本來是休息。這個“道”是人世救人。真正的道不是坐在那裡一副死相的,是起來能夠做事,在做一切事的時候,心境“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這才是“道”。怎麼叫“不倦”呢?不要勉強自己,他自己隨時提醒自己在“學道”,不是被動是主動的。陽子居問老子,像這樣一個人,可不可以做一個治世的明王?治世的明王,所謂是天生睿智,天生的聰明,闊達之士,這樣才是治世明王的材料。我們歷史上描寫的堯、舜、禹,或者湯武,周文王周武王,大概可以做得到,等而下之,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等人,條件還不夠。
老聃曰:“是於聖人也,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子說:這樣的人,馬馬虎虎算一個人就是了,如果說夠稱得上聖人之道,還早呢!老子說這種人“胥易技系,”“易”就是變更,已經把人性變更了,人性用得過度了,變易了,已經不是真的性情了。那麼,看起來與普通人很不同,他的技術“技系”已經分散而不是整體的了。“勞形”,他這個生命很勞苦,不是完整的了。“怵心”,心裡頭有憂愁。莊子也講,聰明的人能幹的人:“能則勞,智則憂,無能者無所求。”這是莊子的名言,下面會講到。能幹的人是勞苦的人,聰明有學問的人煩惱更多,本領一樣都不行的人,最舒服,一無所求,“疏食任遨遊”,吃飽了素菜,一天到晚優哉游哉睡覺,打打坐,什麼事情都可以不干, “泛若系只舟”,一天到晚,在一個沒有人的船上漂來漂去。世界上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不用修道,已經是道了。所以懶惰的同學,很可以把這幾句抄起來,如果遇上老師一定要讓你交報告的時候,你就可以寫上給老師,這是從莊子那裡學的。
且也虎豹之文來田,猨狙之便、執斄之狗來藉。這就是所謂老莊之道,道家的思想。這裡是莊子引用老子的話,是不是老子說過這樣的話呢?不知道。不過《莊子》裡面是這樣說的。這樣的人,是否可以把他比做“明王”,前面老子沒有下斷語,說不行。換句話說,這樣的人,沒有人性的天然了,加上後天的複雜,已經把人性雕刻了,已經把人性支離破碎了。老子再進一步說:而且“虎豹之文來田”,老虎和豹子身上的勝,長的花紋非常好。“田”是打獵的,古代叫做“田獵”。為什麼打獵的非要殺掉老虎和豹子不可呢?因為它們身上的皮好,做成皮袍皮襖,穿在身上會很暖和,而且花紋很漂亮,招來了打獵的人來殘殺它們的生命。“猨狙”是猴子一類,猨是猿,狙是狙,是兩種不同的猴子。猴子手臂靈一點短一點,各種毛以及臉型的不同,就分成了很多的種類。猿狙身體很靈便,在樹上跳來跳去,因為靈便,所以人把它們抓起來養著玩,叫它耍反戲,關在動物園裡觀賞。“執斄之狗”是找獵的小狗,這個打獵的小狗很精靈,鼻子一聞,到處都找“斄牛”。狗之所以被人養起來,因為鼻子很聰明,可以打獵;猴子因為身體靈便,所以人把它們抓起來養著玩;老虎豹子為什麼被人殘殺呢?因為老虎一身,虎皮虎骨沒有哪一樣不是補人的。等於牛一樣,人牛奶牛皮牛毛,每一樣都被人用光。就是因為有用,所以自己招來了禍害。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這樣就是聖帝明王。所以把天下國家變成一個獵物,把那些聰明的人都變成獵狗,譬如把能幹的人變成猴子可以看門,或者另外變成什麼。所謂“逐鹿中原”,“取天下者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誰有本事打獵打到了,這塊肉歸你吃7。這就是道家的思想。聖帝明王,就是動物園的園長,就養一些高明的動物。大致如此。這個道理只可以悟不可以講,講出來就很討厭的。我向諸位聲明,我沒有講完,我留了一手,因為我實在講不下去了,這個內幕不能拉開的,拉開了對歷史哲學看通了,太沒有味道了。莊子沒有講治天下怎麼治,政治哲學沒有講,他描寫越是高明的人,那個用人的辦法都給他講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