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再說第六意識,比如我們學密宗的那有個討論,前五識,我們都曉得在那裡。身體眼睛耳朵鼻子。身體、嘴巴、舌頭把味攪了,嗅覺都知道。第六意識在(人體)哪裡?過去人講在心臟,不是。第六意識(人體機關)在腦,所以我們思想運用多了,腦越停不了。第六意識的機關開得越大。那麼後來討論到第七識在(人體)哪裡?第七識,無所在,五根六識里都有、都在,那一點都有我見、我執。說第八阿賴耶識在(人體)哪裡?在密宗當年學習討論的,兩派的爭論,一說,第八阿賴耶識在中脈,在背脊骨的中間。有一說,在腦子裡,都不是。他們都忘記了第八阿賴耶識“受薰持種根身器”,那就我們人體唵,兩臂張開有多寬,人體放射的能——自己體能的電與光就有那麼大範圍。在這個範圍不但有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超出這個範圍以外跟宇宙通的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功能。你說它通過中脈、通過督脈、通過間腦而起作用可以。說第八阿賴耶識就在這裡,或在海底(穴位名)或其他部位,那都是著相了,是錯誤的觀念。

  八識規矩頌簡單地了解了,好正式研究《成唯識論》現在是講第七識。第七識一般的習慣沒有辦法翻譯,翻音謂“末那識”這個“那”字,在古代讀音:“諾”。這個“末那”第七識,尤其現在研究心理學的同學們更要注意,現在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下意識”,乃至什麼這個“第六感”等等,並沒有超過第六意識的範圍。說“末那識”沒有辦法翻譯成什麼識,理念上理解它是真正第六識,謂作“意根”。意的根。那麼我們如果加以進一步的理解,普通稱謂“念”,念頭那個念。那第六意識我們容易分別了解它。人的思想分別頭腦的清楚,對事情的思考著想,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七識所謂意根唵,有時候好像不起分別,沒有分別。那個境界裡頭這是說我們有念,尤其我們在這裡,大家不是聚眾修行求道。我們打坐的時候覺得自己一點雜念都沒有,清清靜靜,這個正是念,就是第六意識的根。

  所謂念,普通經典翻成念,對於念,我們經常拿一個笑話的辦法。猜字攤,一般看命猜字的那個辦法,中國這個字,你看“今”字下面一個“心”,現在心,這個就是念,“今”“心”嘛。說睡眠睡著了,什麼思想也沒有。那個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這個念進入哇睡眠昏沉狀。心理狀況在睡眠昏沉當中。所以剛才特別提出來,作功夫的朋友們特別注意,你覺得自己完全放下睡眠,空掉了,甚至感覺都沒有。這裡中間你要分清楚,算不定這個自己完全放下連身體感覺都沒有。正如普通人的“睡眠位”,心理在這個位。或者是“悶絕位”,悶過去了。相同的。這個正是意識的境界,不要認為這個時候不是意識,這個意識接近第七末那識境界。

  說末那識,普通也有解釋,很普通的解釋謂:“我執”。謂作“俱生我執”。與生命同時帶來的這個“我”。那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執”比喻空不了。但是這個我執哪裡來的呢?“具生我執”,當我們入胎的時候已經有“我”。那怎麼樣這個肉身變成中陰身的時候,這個我也沒有離開,第七識沒有離開,謂“俱生我執”。所以這第七末那識是與生命同時來的。例如這個嬰兒生出來,現行的第六意識剛才也講了一半唵,嬰兒沒有現行的第六意識,但是第六意識的根同樣的在,沒有爆發而已。受後天教育等等灌輸,再來爆發那個根。那麼嬰兒沒有第六意識分別思維思考等作用。但是嬰兒的第七識的“我執”早就存在。比方說,兩個雙包胎,都餓了的時候,一個早有奶吃,遲有奶吃他還是不高興的,這耽誤我吃遲了。那個我執與生命俱來,有生命就有我。這個“我”(的意識觀念)就謂之第七末那識。(卷五終2006、12、16錄畢)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