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破末後牢關:就是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精神世界、打破了第八阿賴耶識,使證到大圓境智、如來藏性。這是說破末後牢關。牢關,堅牢而不好破的。
這是三關之說。是禪宗方便之談。
現在我們了解了第六意識這個樣子,所以玄奘法師,在《八識規矩頌》上關於第六意識有此說。“發起初心歡喜地”,菩薩,大乘菩薩,登地菩薩,就普通一個人,修菩薩道,作功夫。初地菩薩,剛剛上堤,等於我們上一層樓梯,電梯上來,到了第一層了,共十層樓房。初地謂歡喜地。
所以呀,第六意識真的破了,所謂破是方便的話,意識怎麼稱作“破”。這是人類語言表達的方式。第六意識真達到無分別、無妄想、空靈了,我們剛才講唵假定一個名稱叫它“破”了,沒有什麼破不破的。就是把這個妄念比作切斷了,進入空靈,而能起用。不是三際空了算了。這是菩薩登地以後第六意識才能空。
說“發起”,剛剛發心,那麼普通講發心,發明自己第六意識心地的空靈。即謂“發起初心歡喜地”。這是入門。所以,方便妄念不空,你說你的定了,你修福修到了,都不算數。到第六意識空,隨時能夠做到,性空,無自性。能夠做到了以後,你這個人才夠得上是學佛的。說“發起初心歡喜地”,但是第二句卻是“俱生猶自現纏眠”吶。注意這個“眠”,睡眠的眠。不是啊,這個這個感情纏綿、那個綿綿不絕的“綿”哦。這個睡眠的“眠”用得比那個纏綿的綿還要高明。那個第六意識空了的時候哇,你看這個人初悟道的初地菩薩,就了不起了?沒有什麼了不起。“具生”,與生命具來的那一個習氣——所有的習氣還在。習氣的根根統統在。所以不算成佛哦。“俱生猶自現纏眠”,習氣纏繞著你。眠,“隨眠”,眠是一個佛學唯識學稱謂“隨眠煩惱”,它跟隨著你,永遠使你無明、無知的狀態。無知等於睡眠,永遠睡在你旁邊。哎,你起來,它起來,你坐它也坐,你躺下它也躺下,它纏繞著你,使你永遠沉迷不醒。所以啊,具生“我執”,等等。具生以來這個煩惱習氣,俱生猶自現纏眠“。它跟著你。
第六意識真的完全乾淨了、空了,說按教理來講,沒有頓悟的,都是漸修的。由一個凡夫發心,修到了第六意識能夠空登菩薩初地,那不得了,要一大阿僧祗劫以上,沒有一定的唵,有一定的數字,不過我現在報的數字不準確。由見了道以後,修到了到第七地的菩薩謂“遠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祗劫。共三大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所以要把煩惱的習氣根根完全修斷吶,“遠行地”後,即第七地。第八就是“不動地”了,就不退轉了。沒有修到第八,即使修到了第八地,就如禪宗講的:破了“重關”了,可以不退轉了。
所以我們修禪的,禪宗有一句話唵,你們年輕的同學這個要閉關,那個要閉關,哎呀,我看還是叫警察把你關到緊閉室容易。“不破本參不入山”,第六意識不破,住山都沒資格。“不到重關不閉關”吶。真正要閉關要到“遠行地”後,第八 “不動地”的重關,這才可以閉關。真正的閉關關房裡一本書都不准有的,佛經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是茶杯一個碗,然後有個坐的地方。牆壁畫也不准掛,什麼也沒有。這閉關還可以看經啦、大藏經啦看書嗎?還弄個搖一搖嘛,還弄個清茶熬一熬,哎呀,你看我喝一杯清茶,還點個檀香。那還是在玩弄習氣呀,不行的。說真正閉關你們怎麼去閉呀?啊,到了“遠行地”後,“純無漏”,第六意識真正轉了。所以得“無漏道”。
你們注意唵,外道有五通,羅漢就有六通,第六是漏盡通。所謂漏儘是什麼漏盡?外道的解釋:男女只要不漏丹就漏盡了。嘻,那你不吐口水呀?你眼睛都張開看看,你眼神也漏掉了。耳朵喜歡聽音樂也要漏掉了。六根都在漏啊。
唯有經意識無漏,漏盡。所有煩惱習氣、無始以來習氣統統轉了,所以普通叫作空入方便門,就無所謂空,清淨圓明了。空並不是沒有,轉成清淨了。那麼到了這個境界——第八地的境界——第六意識轉了,不就轉識成智了,不名“第六意識”了,而改名“妙觀察智”。所以得道的人——諸佛菩薩在定中,用的是什麼?還是這第六意識,可是不是凡夫境界用的意識了。要知道,所以,百丈悟道的時候跟馬祖講:拿出那個梻子,“即此用,離此用”。就是這個東西,還是這個東西。可是不是凡夫的意識,這個時候意識轉了謂“妙觀察智”。使“觀察圓明照大千”啊。第六意識成智慧見解變的。變成個什麼呢?變成我們的照見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的“雷大王”。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風吹草動乃至於一個螞蟻一顆灰塵都在這個第六意識,圓明清淨、大圓境智、清清楚楚。這是第六意識。所以“遠行地”以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那麼我們一般學佛的,偶然心清淨,那個境界,第六意識偶然清淨,所以禪宗祖師有時候講,一般人瞎想,唉喔,達到空了。來告訴師父:哎呀你給我印證一下。唉,現在青年很多,常常有些青年寫信來,自己認為己經悟道了,要求我印證。“我又不修禪,我又沒有悟”。嘿呀,你不給我印證,火氣之大呀,唵,你不給我印證,那罪該萬萬死。還有一個青年當面跑來,說:我這個硬是悟了。我說我不懂禪吶,你找我幹什麼?他就說,我悟了,要我印證。什麼我又不懂禪,我又不是禪師,你叫我印證?那不行哎呀,你不給我印證。唵,我出嘴痛罵一頓,你給我滾開,神經了?跑到這裡來。我這裡又不是道,也沒有道,也沒有佛,我是個普通人,我還給你印證?你看這樣的人?好幾個。真可怕啦!嘿,這個!所以啊,學佛啊,什麼叫做魯莽?這些人就叫作魯莽。頭腦還清楚呢,講的都有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他講得對不對呢?他也覺得自己:唉,我雖跟你講話,我都覺得沒有我呀,我都空的呀。其實他跟我講,我絕對信他的,真的,不是假。因為他不是神經,神經的,眼神意識都可以看得出。但是第一個,他做人的基本己經不夠了,那能冒冒然跑來這樣認為,不認識,還像我欠他有個禪什麼的。唵,啊,很多呀,還寫信來,唵,只好一丟,連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這個時代你說怎麼得了呢?!
唵,其實這種境界我們普通人都有,意識斷了。禪宗祖師稱作什麼:“孤光偶慮”。偶慮,這是形容詞。唵,你們看禪宗的語錄就知道:“孤光偶慮”。我來創造一下,比如我們人走夜路,忽然碰到一個木頭,一嚇,呃!那一下,好像是“三際托空”似的。總之一剎那之間一個念頭都沒有。好像,也是“三際托空”意識空的境界。我講好像,這裡頭又一個訣竅唵,也可以說不是好像,確實把意識切斷了。另外呢,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受重大的刺激,受、嚇、喜怒哀樂中間都可以碰到意識狀態這個境界。要麼發瘋,要麼就打開智慧、開悟。就這樣一個情況。說開悟也沒什麼了,這個悟這不是禪宗悟道的悟呀。哈,我這講的開悟就是理解了。呃,這是第六意識那麼個清明境界,有時候可以保持得很久。那麼能保持的很久是很舒服的,身心很舒服的。但是有一點呃,你上座坐久了,你的兩個腿的氣不通的話,你坐在那裡照樣腿痛腿麻,麻得你第六意識一點都不清明了,這靠不住的呀。不是道,所以第六意識空,就是你要切掉習氣的徹底空。
這是三關之說。是禪宗方便之談。
現在我們了解了第六意識這個樣子,所以玄奘法師,在《八識規矩頌》上關於第六意識有此說。“發起初心歡喜地”,菩薩,大乘菩薩,登地菩薩,就普通一個人,修菩薩道,作功夫。初地菩薩,剛剛上堤,等於我們上一層樓梯,電梯上來,到了第一層了,共十層樓房。初地謂歡喜地。
所以呀,第六意識真的破了,所謂破是方便的話,意識怎麼稱作“破”。這是人類語言表達的方式。第六意識真達到無分別、無妄想、空靈了,我們剛才講唵假定一個名稱叫它“破”了,沒有什麼破不破的。就是把這個妄念比作切斷了,進入空靈,而能起用。不是三際空了算了。這是菩薩登地以後第六意識才能空。
說“發起”,剛剛發心,那麼普通講發心,發明自己第六意識心地的空靈。即謂“發起初心歡喜地”。這是入門。所以,方便妄念不空,你說你的定了,你修福修到了,都不算數。到第六意識空,隨時能夠做到,性空,無自性。能夠做到了以後,你這個人才夠得上是學佛的。說“發起初心歡喜地”,但是第二句卻是“俱生猶自現纏眠”吶。注意這個“眠”,睡眠的眠。不是啊,這個這個感情纏綿、那個綿綿不絕的“綿”哦。這個睡眠的“眠”用得比那個纏綿的綿還要高明。那個第六意識空了的時候哇,你看這個人初悟道的初地菩薩,就了不起了?沒有什麼了不起。“具生”,與生命具來的那一個習氣——所有的習氣還在。習氣的根根統統在。所以不算成佛哦。“俱生猶自現纏眠”,習氣纏繞著你。眠,“隨眠”,眠是一個佛學唯識學稱謂“隨眠煩惱”,它跟隨著你,永遠使你無明、無知的狀態。無知等於睡眠,永遠睡在你旁邊。哎,你起來,它起來,你坐它也坐,你躺下它也躺下,它纏繞著你,使你永遠沉迷不醒。所以啊,具生“我執”,等等。具生以來這個煩惱習氣,俱生猶自現纏眠“。它跟著你。
第六意識真的完全乾淨了、空了,說按教理來講,沒有頓悟的,都是漸修的。由一個凡夫發心,修到了第六意識能夠空登菩薩初地,那不得了,要一大阿僧祗劫以上,沒有一定的唵,有一定的數字,不過我現在報的數字不準確。由見了道以後,修到了到第七地的菩薩謂“遠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祗劫。共三大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所以要把煩惱的習氣根根完全修斷吶,“遠行地”後,即第七地。第八就是“不動地”了,就不退轉了。沒有修到第八,即使修到了第八地,就如禪宗講的:破了“重關”了,可以不退轉了。
所以我們修禪的,禪宗有一句話唵,你們年輕的同學這個要閉關,那個要閉關,哎呀,我看還是叫警察把你關到緊閉室容易。“不破本參不入山”,第六意識不破,住山都沒資格。“不到重關不閉關”吶。真正要閉關要到“遠行地”後,第八 “不動地”的重關,這才可以閉關。真正的閉關關房裡一本書都不准有的,佛經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是茶杯一個碗,然後有個坐的地方。牆壁畫也不准掛,什麼也沒有。這閉關還可以看經啦、大藏經啦看書嗎?還弄個搖一搖嘛,還弄個清茶熬一熬,哎呀,你看我喝一杯清茶,還點個檀香。那還是在玩弄習氣呀,不行的。說真正閉關你們怎麼去閉呀?啊,到了“遠行地”後,“純無漏”,第六意識真正轉了。所以得“無漏道”。
你們注意唵,外道有五通,羅漢就有六通,第六是漏盡通。所謂漏儘是什麼漏盡?外道的解釋:男女只要不漏丹就漏盡了。嘻,那你不吐口水呀?你眼睛都張開看看,你眼神也漏掉了。耳朵喜歡聽音樂也要漏掉了。六根都在漏啊。
唯有經意識無漏,漏盡。所有煩惱習氣、無始以來習氣統統轉了,所以普通叫作空入方便門,就無所謂空,清淨圓明了。空並不是沒有,轉成清淨了。那麼到了這個境界——第八地的境界——第六意識轉了,不就轉識成智了,不名“第六意識”了,而改名“妙觀察智”。所以得道的人——諸佛菩薩在定中,用的是什麼?還是這第六意識,可是不是凡夫境界用的意識了。要知道,所以,百丈悟道的時候跟馬祖講:拿出那個梻子,“即此用,離此用”。就是這個東西,還是這個東西。可是不是凡夫的意識,這個時候意識轉了謂“妙觀察智”。使“觀察圓明照大千”啊。第六意識成智慧見解變的。變成個什麼呢?變成我們的照見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的“雷大王”。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風吹草動乃至於一個螞蟻一顆灰塵都在這個第六意識,圓明清淨、大圓境智、清清楚楚。這是第六意識。所以“遠行地”以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那麼我們一般學佛的,偶然心清淨,那個境界,第六意識偶然清淨,所以禪宗祖師有時候講,一般人瞎想,唉喔,達到空了。來告訴師父:哎呀你給我印證一下。唉,現在青年很多,常常有些青年寫信來,自己認為己經悟道了,要求我印證。“我又不修禪,我又沒有悟”。嘿呀,你不給我印證,火氣之大呀,唵,你不給我印證,那罪該萬萬死。還有一個青年當面跑來,說:我這個硬是悟了。我說我不懂禪吶,你找我幹什麼?他就說,我悟了,要我印證。什麼我又不懂禪,我又不是禪師,你叫我印證?那不行哎呀,你不給我印證。唵,我出嘴痛罵一頓,你給我滾開,神經了?跑到這裡來。我這裡又不是道,也沒有道,也沒有佛,我是個普通人,我還給你印證?你看這樣的人?好幾個。真可怕啦!嘿,這個!所以啊,學佛啊,什麼叫做魯莽?這些人就叫作魯莽。頭腦還清楚呢,講的都有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他講得對不對呢?他也覺得自己:唉,我雖跟你講話,我都覺得沒有我呀,我都空的呀。其實他跟我講,我絕對信他的,真的,不是假。因為他不是神經,神經的,眼神意識都可以看得出。但是第一個,他做人的基本己經不夠了,那能冒冒然跑來這樣認為,不認識,還像我欠他有個禪什麼的。唵,啊,很多呀,還寫信來,唵,只好一丟,連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這個時代你說怎麼得了呢?!
唵,其實這種境界我們普通人都有,意識斷了。禪宗祖師稱作什麼:“孤光偶慮”。偶慮,這是形容詞。唵,你們看禪宗的語錄就知道:“孤光偶慮”。我來創造一下,比如我們人走夜路,忽然碰到一個木頭,一嚇,呃!那一下,好像是“三際托空”似的。總之一剎那之間一個念頭都沒有。好像,也是“三際托空”意識空的境界。我講好像,這裡頭又一個訣竅唵,也可以說不是好像,確實把意識切斷了。另外呢,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受重大的刺激,受、嚇、喜怒哀樂中間都可以碰到意識狀態這個境界。要麼發瘋,要麼就打開智慧、開悟。就這樣一個情況。說開悟也沒什麼了,這個悟這不是禪宗悟道的悟呀。哈,我這講的開悟就是理解了。呃,這是第六意識那麼個清明境界,有時候可以保持得很久。那麼能保持的很久是很舒服的,身心很舒服的。但是有一點呃,你上座坐久了,你的兩個腿的氣不通的話,你坐在那裡照樣腿痛腿麻,麻得你第六意識一點都不清明了,這靠不住的呀。不是道,所以第六意識空,就是你要切掉習氣的徹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