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現在是民主時代,也是注重基層政治工作的時代。為民服務的基層工作,實在是一件神聖偉大的使命,很不簡單,最上層到中樞各部院政令的推行,一節一節地統統匯集到了基層。其間事務的繁忙,頭緒的蕪雜,並不亞於上層執政者天天開會,隨時開會的痛苦。而最難辦的,往往是各部門的政令,缺乏橫的整體的協調,致使政令達到基層時,有許多矛盾牴觸之處,無法執行,只好一擱拉倒。還有許多政令,可以用在甲地,卻不適用於乙地,更不合於丙地的事實,但是也例行公文,訓令照辦不誤。實在難以作到,也只有一擱了事。還有最重要的,什麼高官厚祿,實至名歸,風光熱鬧的事,都集中在上層朝市。基層工作者,必須具備有願入地獄的菩薩心腸,和成功不必在找的聖賢懷抱。照這樣情況,我也常常想,假如叫我到窮鄉僻壤,長期擔任一個國民小學教員,是不是真能心甘情願地盡心盡力去做得好?我對自己的答案是:恐怕未必。己所不欲,何望於人。推己及人,如何可以要求他人呢?
總之,所得的結論便是,從古至今,基層的工作,能於的不肯干,肯乾的不能幹。因此,真正參與工作的,就是一批不是不能幹,就是不肯乾的人。往往為政府幫倒忙,作了喪失民心的工作,你看怎麼辦?至於說貪污不貪污,那還是另一附帶的問題,不必去討論。
有時朋友們與我談到的美國的社會政治,基層工作者是如何如何的好,因此才有的今天的成就。我說,不錯。美國還年輕,歷史還淺,所以歷史文化的包袱也輕。甚至還沒有背上歷史文化的包袱。我倒祝福他們永遠如此年輕,不要背上歷史文化的包袱才好。一旦老大,歷史文化包袱的根基愈深,要想有所改革當然愈難,那就得慢慢地潛移默化,不可能再像現在這樣立竿見影了。
至於經過民選,來自民間的現代官員,他們的功過、是非與善惡,且等歷史作定評吧!不過,千萬要記住,歷史是公平的天秤,也真有明鏡高懸,可以照見善惡而使原形畢露的作用,大須留心從事,多讀民族文化的寶典,培養仁心仁術,以立己立人。
記得明人馮夢龍就有段論調怪誕的小品,寫得很好,特別抄錄一節,給自認為民主時代民意代表的青年朋友做一個借鏡。
昔富平孫家宰在位日,請進士謁選,齊往受教。孫曰:做官無大難事,只莫作怪。真名臣之言也。
豈但做官,做人也是一樣。民主時代的民選,更須切莫作怪。我們看了這一段似幽默,其實嚴肅的小品文,再迴轉來看孟子答鄒穆公的問題,便可以說,只恐穆公守上有責的有司們,早已經國太作怪而失去民心。因此孟子的結論一句話:“君無尤焉”,又怎能責怪下民呢!
除此以外,在鄒穆公的觀念中,認為他守土有責的重臣們既能盡忠,為什麼更下層的幹部們,就不能為他們盡節?這個道理,在理論上講,說來話更長了。總之,要了解中國文化的重心,無論是儒家或諸子百家的學術修養,都是做人和做事合而為一的。仔細體認歷史,便可知道有些人的一生,事業功名是成就了。但不能說他做人也成功了。有的人,一生做人成功,但並無事業功名上的成就。如果兼而有之,應該是不聖亦賢了。
例如明代的名臣張江陵——居正,是萬曆當時的權臣名相,可算是一個大政治家,但因個性急躁,修養不足,所謂“操切為政”,往往便不能優容氣節之士。好多理學名儒,因為意見不合而被壓制不伸。但在張江陵當政的時期,的確做到了兵強國富,其功實有不可掩蓋者。可是當他身死以後,結果弄得抄家破產,大兒子被逼上吊,老太太也被逼得流離失所。固然是明代朱氏王朝的作風,慣於苛待功臣,大有失德之處。但張江陵的做事成功而做人失敗,實在也不免有話分兩截的必要。當時有人經過張江陵的住宅,看到荒草叢生,一片淒涼的景色,和當年的煊赫對照,便大生感慨。就拿筆提詩在張宅的破壁上說:“恩怨盡時歸論定,封疆危日見才難。”這兩句詩,和張江陵的生平,正好用來作為鄒穆公問孟子這個問題的答案。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兩大之間難為小
在春秋、戰國兩個時代,膝、薛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國。但在《論語》及《孟子》書中,都有所論及。所以國雖小,在孔孟的聲光照耀之下,卻也有名起來。《論語·憲問》篇中記載著:“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憂,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就是這個滕國。不過孔孟兩個時代不同,滕、薛的情形也不一樣了。
這次是孟子從齊國再度回來,路過滕國。滕國是一個小國,而東北面毗鄰了強大的齊國,南面又和強大的楚國接壤。我這個小國,夾在這兩個大國的中間,所謂“兩大之間難為小”,我應該向齊國靠攏好呢?或者是投向楚國比較好呢?
滕文公把這個難題提出來,向這位高人孟子請教。孟子也的確是高明,他答覆滕文公說:“你提出這個問題,對不起,我也沒辦法。有辦法也不能講,礙難啟齒。”滕文公聽孟子這樣的答覆,當然非常失望,臉色就沮喪難看。孟子見他這副樣子,又過意不去,於是對他說:在不得已之下,那麼只有一條路比較好。你把你自己的內政先理好,增加老百姓的向心力,團結起來。然後,加強你的國防設施,把護城河挖得深深的,把城牆加高加厚起來,鞏固你國防線上的防禦工程。和全國老百姓,上下一致,同心合力,保衛自己的疆土,雖然戰死,也不離開本位,甚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自強自立,寧可亡國,也不向任何一個大國投降,先有這樣的準備,還可以有所作為。
在這裡,我們看到孟子答覆“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基本原則,只有自強自立的一條路。其實個人作人也是一樣,不自強,不自立,不從自己本身想辦法,在兩大之羊,怨天怨地,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來為自己解決困難,天下不會有這樣的事情。個人事、國家事、天下事的原則是一樣的,只有自強自立,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尤其以一個小國家為然,介於國際上強國之間的自處,除了自立自強以外,絕無其他妥協的良策。況且愈妥協,將愈增加困難。因此孟子便指出,寧可亡國,也不可喪失國格或人格的原則,作為答覆。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四:“昔者大王居邪,狄人侵之,去之歧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有一次,滕文公再進一步向孟子請教說,薛和我一樣是個小國,可是出現強鄰的齊國,要在薛國建築城池,也就是在薛國的領土上,建築堅強的軍事基地。薛國也是我的鄰近小國,有同病相憐,唇亡齒寒的威脅。看這種國際趨勢,下一步很可能要輪到我頭上了。這種威脅實在讓人憂慮。你看,該怎麼辦好呢?
總之,所得的結論便是,從古至今,基層的工作,能於的不肯干,肯乾的不能幹。因此,真正參與工作的,就是一批不是不能幹,就是不肯乾的人。往往為政府幫倒忙,作了喪失民心的工作,你看怎麼辦?至於說貪污不貪污,那還是另一附帶的問題,不必去討論。
有時朋友們與我談到的美國的社會政治,基層工作者是如何如何的好,因此才有的今天的成就。我說,不錯。美國還年輕,歷史還淺,所以歷史文化的包袱也輕。甚至還沒有背上歷史文化的包袱。我倒祝福他們永遠如此年輕,不要背上歷史文化的包袱才好。一旦老大,歷史文化包袱的根基愈深,要想有所改革當然愈難,那就得慢慢地潛移默化,不可能再像現在這樣立竿見影了。
至於經過民選,來自民間的現代官員,他們的功過、是非與善惡,且等歷史作定評吧!不過,千萬要記住,歷史是公平的天秤,也真有明鏡高懸,可以照見善惡而使原形畢露的作用,大須留心從事,多讀民族文化的寶典,培養仁心仁術,以立己立人。
記得明人馮夢龍就有段論調怪誕的小品,寫得很好,特別抄錄一節,給自認為民主時代民意代表的青年朋友做一個借鏡。
昔富平孫家宰在位日,請進士謁選,齊往受教。孫曰:做官無大難事,只莫作怪。真名臣之言也。
豈但做官,做人也是一樣。民主時代的民選,更須切莫作怪。我們看了這一段似幽默,其實嚴肅的小品文,再迴轉來看孟子答鄒穆公的問題,便可以說,只恐穆公守上有責的有司們,早已經國太作怪而失去民心。因此孟子的結論一句話:“君無尤焉”,又怎能責怪下民呢!
除此以外,在鄒穆公的觀念中,認為他守土有責的重臣們既能盡忠,為什麼更下層的幹部們,就不能為他們盡節?這個道理,在理論上講,說來話更長了。總之,要了解中國文化的重心,無論是儒家或諸子百家的學術修養,都是做人和做事合而為一的。仔細體認歷史,便可知道有些人的一生,事業功名是成就了。但不能說他做人也成功了。有的人,一生做人成功,但並無事業功名上的成就。如果兼而有之,應該是不聖亦賢了。
例如明代的名臣張江陵——居正,是萬曆當時的權臣名相,可算是一個大政治家,但因個性急躁,修養不足,所謂“操切為政”,往往便不能優容氣節之士。好多理學名儒,因為意見不合而被壓制不伸。但在張江陵當政的時期,的確做到了兵強國富,其功實有不可掩蓋者。可是當他身死以後,結果弄得抄家破產,大兒子被逼上吊,老太太也被逼得流離失所。固然是明代朱氏王朝的作風,慣於苛待功臣,大有失德之處。但張江陵的做事成功而做人失敗,實在也不免有話分兩截的必要。當時有人經過張江陵的住宅,看到荒草叢生,一片淒涼的景色,和當年的煊赫對照,便大生感慨。就拿筆提詩在張宅的破壁上說:“恩怨盡時歸論定,封疆危日見才難。”這兩句詩,和張江陵的生平,正好用來作為鄒穆公問孟子這個問題的答案。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兩大之間難為小
在春秋、戰國兩個時代,膝、薛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國。但在《論語》及《孟子》書中,都有所論及。所以國雖小,在孔孟的聲光照耀之下,卻也有名起來。《論語·憲問》篇中記載著:“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憂,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就是這個滕國。不過孔孟兩個時代不同,滕、薛的情形也不一樣了。
這次是孟子從齊國再度回來,路過滕國。滕國是一個小國,而東北面毗鄰了強大的齊國,南面又和強大的楚國接壤。我這個小國,夾在這兩個大國的中間,所謂“兩大之間難為小”,我應該向齊國靠攏好呢?或者是投向楚國比較好呢?
滕文公把這個難題提出來,向這位高人孟子請教。孟子也的確是高明,他答覆滕文公說:“你提出這個問題,對不起,我也沒辦法。有辦法也不能講,礙難啟齒。”滕文公聽孟子這樣的答覆,當然非常失望,臉色就沮喪難看。孟子見他這副樣子,又過意不去,於是對他說:在不得已之下,那麼只有一條路比較好。你把你自己的內政先理好,增加老百姓的向心力,團結起來。然後,加強你的國防設施,把護城河挖得深深的,把城牆加高加厚起來,鞏固你國防線上的防禦工程。和全國老百姓,上下一致,同心合力,保衛自己的疆土,雖然戰死,也不離開本位,甚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自強自立,寧可亡國,也不向任何一個大國投降,先有這樣的準備,還可以有所作為。
在這裡,我們看到孟子答覆“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基本原則,只有自強自立的一條路。其實個人作人也是一樣,不自強,不自立,不從自己本身想辦法,在兩大之羊,怨天怨地,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來為自己解決困難,天下不會有這樣的事情。個人事、國家事、天下事的原則是一樣的,只有自強自立,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尤其以一個小國家為然,介於國際上強國之間的自處,除了自立自強以外,絕無其他妥協的良策。況且愈妥協,將愈增加困難。因此孟子便指出,寧可亡國,也不可喪失國格或人格的原則,作為答覆。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四:“昔者大王居邪,狄人侵之,去之歧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有一次,滕文公再進一步向孟子請教說,薛和我一樣是個小國,可是出現強鄰的齊國,要在薛國建築城池,也就是在薛國的領土上,建築堅強的軍事基地。薛國也是我的鄰近小國,有同病相憐,唇亡齒寒的威脅。看這種國際趨勢,下一步很可能要輪到我頭上了。這種威脅實在讓人憂慮。你看,該怎麼辦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