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頁
“哎呀,我今天讀到一片易文,那也是真敢寫呀,‘毋剝下以奉上,毋足國以貧民……有國家者所當凜凜也……’你們說,這文章當如何判?”
“哦?”剛喝下兩杯酒的楊士奇聞言,精神不覺一振,很久都沒有聽見士子寫出如此振聾發聵的句子了,最近一直困擾他的,似乎不是他日益不濟的精神,而是宮中的種種動靜,楊士奇親眼看著小皇帝長大,雖然他不是東宮的屬官,但對這個剛登上皇位的孩子還是有感情的。他算得上聰明,也很善良,就是有些軟弱,容易受身邊的人擺布,可這也和他成長的經歷有關,不能完全怪他呀!
“把文章拿給我,我親自判!”楊士奇下了命令。
第95章 尾聲(完)
“皇上……”楊士奇巍顫顫的跪下去想要磕頭, 朱祁鎮卻趕緊讓人攙住了他:“楊閣老,您不是在貢院判卷子嗎, 怎麼到朕這裡來了?……快坐, 不用多禮。”
“確實如此。”楊士奇恢復了平靜,在宮人的攙扶下坐在了一旁:“您也知道,這第一批進士,將來都是您的門生,老臣自當好好為您效勞, 不敢有絲毫懈怠,皇上呀, 如今天下人才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老臣也是自認不如啊。這次,老臣是因為讀到了一篇文章,頗有些心得……您也知道, 老臣年紀大了, 因此便想趁著自己還記得清楚, 想來將自己的這一點體會說與陛下聽聽, 以免日後沒有機會了啊!”
“哎呀,閣老您這是說的什麼話?”朱祁鎮最怕楊士奇發表什麼他已經來日無多之類的言論, 要威懾百官,處理政務,他還指著眼前這位老人呢。誰知道,楊士奇今天不肯放過這個話題, 他撫著自己蒼白的鬍鬚,顫聲道:“皇上,人上了年紀,總是喜歡回憶從前的事情。您今日若有空閒,可否聽老臣說一說呢?”
自從王永祥被抬回來以後,宮裡議論紛紛,一來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晚跑出宮,二來人人都說他死的無傷無痕,蹊蹺的很,這一切都讓朱祁鎮既傷心,又驚恐,十分不安。再也沒有人想方設法的陪他玩、討他歡心了,他這兩天過得實在是無聊得很,雖然不知道楊士奇又要嘮叨什麼,但時間他現在有的是,因此,他點點頭,道:“楊閣老,您說吧。”
“皇上您有所不知,老臣剛一歲的時候,老臣的父親就去世了,只剩下我和我的母親相依為命……”楊士奇入內閣已近四十餘年,以前的事很少再有人提起,在朱祁鎮心中,楊士奇永遠是一副起他一歲就死了父親的時候,朱祁鎮心中不禁有些驚訝,他一時忘記了失去“王伴”的傷痛,認真聽楊士奇繼續講了下去。
“……臣的母親只是個平凡的女子,為了能撫養臣長大,她改嫁給了當時一位姓羅的同知,臣小時候,就是在這位羅同知家中長大的……”楊士奇接過宮人遞來的茶水喝了一口,繼續緩聲講了下去。聽楊士奇說起他幼年就寄人籬下的這段經歷,朱祁鎮不僅嘆了口氣,原來,和一出生就不知道母親是誰,在孫皇后的猜疑下長大的他一樣,這位如今老小時候日子也不太好過。
“臣年幼時,見羅家祭祖,不禁想起自己早逝的父親,於是便有樣學樣,也做了個土像來祭祀楊家的祖先,臣的所作所為被羅同知瞧見,他不禁沒有責罰我,反而覺得我還算有志氣,於是便讓我恢復了我的本姓楊……不過,他很快就因為得罪權貴,一家人被罰戍邊陝西,我和我的母親只能再次回到德安謀生,從那時起,臣就開始自謀生路,養活自己,侍奉母親……”
朱祁鎮聽著楊士奇漫長一生中種種起伏,就像在聽一個傳奇的故事,不覺聽的越來越入神。說到最後,楊士奇道:“老臣這次替陛下您出會試的題目,不僅就想到老臣年幼時這些經歷,天下百姓就如同地里的莊稼種子,陛下您就是天,只要您賜給他們和風細雨,他們就能茁壯的生長。若是哪一年老天疏忽了,冬天沒有積雪,春天沒有下雨,土地就會幹涸,莊稼就會枯萎,天下人就將流於凍餒,因此,這次五經中的《易》,老臣選的是‘益’篇,治國之道,總在‘益下’二字。您看這位應試舉人所寫:‘毋私爾財,毋剝下以奉上,毋足國以貧民,毋耽小樂而忘大憂,親小人而損萬民……有國家者時刻勿忘其危……所當凜凜也……’”
朱祁鎮雖然年紀小,但天天有學富五車的翰林院學士們給他講學,他聽楊士奇這一番話,竟然也聽懂了大半。想起自己和胡瑄南下的那一番經歷,他忍不住打了個哆嗦,自從回宮以來,在孫氏態度的轉變下,
在王永祥的陪伴下,他已經自動屏蔽了那一段不愉快的經歷,甚至救了他性命的胡瑄、胡皇后,甚至那個和他同父異母,代替他在宮中承擔這一切危險的永清公主現在何處?他竟然從來沒有問起過他們。
楊士奇偷瞄這小皇帝的神色,知道他已經聽了進去,趁機又道:“皇上,老臣曾經給您講過《左傳》,您可還記得那一段話:‘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萬世以來,天子聖明就是百姓之幸運,老臣為您選出這一代可以助您成事的臣子,希望您在他們的輔佐下,能夠做一位明君呀!”
“哦?”剛喝下兩杯酒的楊士奇聞言,精神不覺一振,很久都沒有聽見士子寫出如此振聾發聵的句子了,最近一直困擾他的,似乎不是他日益不濟的精神,而是宮中的種種動靜,楊士奇親眼看著小皇帝長大,雖然他不是東宮的屬官,但對這個剛登上皇位的孩子還是有感情的。他算得上聰明,也很善良,就是有些軟弱,容易受身邊的人擺布,可這也和他成長的經歷有關,不能完全怪他呀!
“把文章拿給我,我親自判!”楊士奇下了命令。
第95章 尾聲(完)
“皇上……”楊士奇巍顫顫的跪下去想要磕頭, 朱祁鎮卻趕緊讓人攙住了他:“楊閣老,您不是在貢院判卷子嗎, 怎麼到朕這裡來了?……快坐, 不用多禮。”
“確實如此。”楊士奇恢復了平靜,在宮人的攙扶下坐在了一旁:“您也知道,這第一批進士,將來都是您的門生,老臣自當好好為您效勞, 不敢有絲毫懈怠,皇上呀, 如今天下人才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老臣也是自認不如啊。這次,老臣是因為讀到了一篇文章,頗有些心得……您也知道, 老臣年紀大了, 因此便想趁著自己還記得清楚, 想來將自己的這一點體會說與陛下聽聽, 以免日後沒有機會了啊!”
“哎呀,閣老您這是說的什麼話?”朱祁鎮最怕楊士奇發表什麼他已經來日無多之類的言論, 要威懾百官,處理政務,他還指著眼前這位老人呢。誰知道,楊士奇今天不肯放過這個話題, 他撫著自己蒼白的鬍鬚,顫聲道:“皇上,人上了年紀,總是喜歡回憶從前的事情。您今日若有空閒,可否聽老臣說一說呢?”
自從王永祥被抬回來以後,宮裡議論紛紛,一來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晚跑出宮,二來人人都說他死的無傷無痕,蹊蹺的很,這一切都讓朱祁鎮既傷心,又驚恐,十分不安。再也沒有人想方設法的陪他玩、討他歡心了,他這兩天過得實在是無聊得很,雖然不知道楊士奇又要嘮叨什麼,但時間他現在有的是,因此,他點點頭,道:“楊閣老,您說吧。”
“皇上您有所不知,老臣剛一歲的時候,老臣的父親就去世了,只剩下我和我的母親相依為命……”楊士奇入內閣已近四十餘年,以前的事很少再有人提起,在朱祁鎮心中,楊士奇永遠是一副起他一歲就死了父親的時候,朱祁鎮心中不禁有些驚訝,他一時忘記了失去“王伴”的傷痛,認真聽楊士奇繼續講了下去。
“……臣的母親只是個平凡的女子,為了能撫養臣長大,她改嫁給了當時一位姓羅的同知,臣小時候,就是在這位羅同知家中長大的……”楊士奇接過宮人遞來的茶水喝了一口,繼續緩聲講了下去。聽楊士奇說起他幼年就寄人籬下的這段經歷,朱祁鎮不僅嘆了口氣,原來,和一出生就不知道母親是誰,在孫皇后的猜疑下長大的他一樣,這位如今老小時候日子也不太好過。
“臣年幼時,見羅家祭祖,不禁想起自己早逝的父親,於是便有樣學樣,也做了個土像來祭祀楊家的祖先,臣的所作所為被羅同知瞧見,他不禁沒有責罰我,反而覺得我還算有志氣,於是便讓我恢復了我的本姓楊……不過,他很快就因為得罪權貴,一家人被罰戍邊陝西,我和我的母親只能再次回到德安謀生,從那時起,臣就開始自謀生路,養活自己,侍奉母親……”
朱祁鎮聽著楊士奇漫長一生中種種起伏,就像在聽一個傳奇的故事,不覺聽的越來越入神。說到最後,楊士奇道:“老臣這次替陛下您出會試的題目,不僅就想到老臣年幼時這些經歷,天下百姓就如同地里的莊稼種子,陛下您就是天,只要您賜給他們和風細雨,他們就能茁壯的生長。若是哪一年老天疏忽了,冬天沒有積雪,春天沒有下雨,土地就會幹涸,莊稼就會枯萎,天下人就將流於凍餒,因此,這次五經中的《易》,老臣選的是‘益’篇,治國之道,總在‘益下’二字。您看這位應試舉人所寫:‘毋私爾財,毋剝下以奉上,毋足國以貧民,毋耽小樂而忘大憂,親小人而損萬民……有國家者時刻勿忘其危……所當凜凜也……’”
朱祁鎮雖然年紀小,但天天有學富五車的翰林院學士們給他講學,他聽楊士奇這一番話,竟然也聽懂了大半。想起自己和胡瑄南下的那一番經歷,他忍不住打了個哆嗦,自從回宮以來,在孫氏態度的轉變下,
在王永祥的陪伴下,他已經自動屏蔽了那一段不愉快的經歷,甚至救了他性命的胡瑄、胡皇后,甚至那個和他同父異母,代替他在宮中承擔這一切危險的永清公主現在何處?他竟然從來沒有問起過他們。
楊士奇偷瞄這小皇帝的神色,知道他已經聽了進去,趁機又道:“皇上,老臣曾經給您講過《左傳》,您可還記得那一段話:‘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萬世以來,天子聖明就是百姓之幸運,老臣為您選出這一代可以助您成事的臣子,希望您在他們的輔佐下,能夠做一位明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