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張皓文,廣東瓊州文昌縣人。”站在朱紅的大門前,千名應試舉人安安靜靜的,隨著隊伍往裡走去。張皓文望著貢院深深的一條條巷子,僅僅發生在一天前的那件事似乎顯得不太真實。可是,他一閉上眼,總是能看見城外十方普覺寺前那空曠而泥濘的土地,撕裂青色天空的閃電和傾盆而下的暴雨,白玉戒指閃爍的光芒,還有王永祥那貪得無厭,兇惡狠毒的眼神。
這一切終於成為了泡影,那天夜裡,宮中亂作一團,朱祁鎮命人四下尋找著自己最寵信的“王伴”,甚至驚動了清寧宮的太皇太后,還有三位內閣老臣。會試的前一日,城裡錦衣衛進進出出,禁軍到處搜查,別人都為這不同尋常的陣仗好奇。只有張皓文他們三個知道,王永祥的失蹤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昨日傍晚時分,禁軍在城外的泥地里把王永祥扒了出來,二月的北方仍然寒冷入骨,雷雨後的泥水凍成了冰。百姓們看著被抬進城的那具冰冷的軀體指指點點,卻沒有人想像到之前在城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雖然還有些疲憊,張皓文的頭腦卻非常清醒。由於貢院太大,試題都是由監考的官員分發道每一排號房的兵士們手中,再由他們轉給士子們。會試和鄉試一樣,首場考的是三道四書題,四道五經題。不過,題目紙拿到張皓文手裡的順序,卻是五經題在前,四書題在後。士子們各自的本經是會試中的“首場首藝”,此乃洪武年間名太祖親自定下的規矩:“發題先五經而後四書。”丘洵也一再囑咐他們,童子試中四書最重要,可越往後,自己所選的五經就會越重要。會試之後還有殿試,為了能趕上殿試的時間,讓士子們不至於在京城過多逗留,會試判卷子的時間只有二十多天。所以,時間緊張的時候,判卷官往往只能將第一篇文章認真讀完。
張皓文深吸一口氣,打開題目紙審視著這道決定他命運的題目。從天賜村到京城他實再走了太遠的路,再加上南京三年養精蓄銳的時光,這次會試,他絕不能空手而歸。
況且,就讀國子監的士子都有功名在身,也不需要天天去讀書,張皓文和丘洵、邢恕一有機會,就會去南方各地遊歷。南方雖然富饒,但因開國初期定下了江南各地收取重稅的規定,百姓的生活並沒有比那些貧瘠的地方好多少,甚至拋棄土地,離開家鄉的大有人在。
天災雖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人禍。來自朝廷的一道命令,就能徹底改變一方老百姓的命運,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見過了這些大大小小,心思各異的官員之後,本來只想做個富家翁的他,仍然選擇了苦讀四書五經走上明知道將會充滿艱辛的官途。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這就是《易經》題的第一道題目。張皓文閉上眼睛,開始思索——此卦的彖辭有云:“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而象傳則云:“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易》的卦象有吉有凶,張皓文也知道,全國性考試,絕不可能考兆頭不好的凶卦,因此準備的時候凡事以此為本經的士子也都有側重。張皓文回想著唐珏對這一卦的解說:“以此卦擬國家,卦義以‘損上益下’為‘益’,正是告誡君主和臣子:不要吝惜自己的財物,不要盤剝自己的子民,不要只為了自己一時歡愉,而把百姓的勞苦拋諸腦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被小人蒙蔽,忘記了百姓,早晚會被百姓所拋棄!”
貢院裡一片寂靜,士子們略經思考,都已經開始在草紙上醞釀著寫下了各式各樣的破題句
,然後再重新審讀原題,再進行揣摩和比較,會試諸多忌諱,士子們的破題既要有新意,又不能脫離了所謂‘正宗’的解釋,顯得太過標新立異。更何況這場的主考官是五朝元老楊士奇,他的詩詞風格被當時的人稱為“台閣體”,文風平正典雅,大家為了迎合他的口味,都試圖將自己的文章寫得老成而大氣。
張皓文一開始也是這麼打算的,可是後來,想想如今朝堂的新舊交接官員逐漸老去,對朝局漸漸失控的事實,已經在朱祁鎮全城搜尋“王伴”的下落的時候露出了端倪。為什麼災禍來臨之前眾人都絲毫沒有警惕呢?大概就是在這種“頌聖德,歌太平”氣氛中,人們已經把“居安思危”的古訓拋之腦後了吧。
“毋私爾財,毋剝下以奉上,毋足國以貧民……有國家者所當凜凜也!凡民情莫不欲無損而有益,有益則喜,喜則悅,益愈宏,悅愈眾,所謂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其悅也,誠有悠久而無疆者矣……”
“皇上呀!”幾天過去,朱祁鎮仍然失神落魄的待在乾清宮,聽說閣老楊士奇求見,他本來不想見他,但七十二歲的老臣跪在門外,他也沒法鐵下心來讓他吃這個閉門羹,只得整理衣冠,走出殿門迎接。楊士奇原本也不想趟這灘渾水,他早該致仕了,回家寫寫詩,做做文章,繼續歌頌太平,但也得有太平可歌頌才行呀!
他的精力早已不如從前,坐在貢院裡閱卷僅僅是走個形式。判卷時三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保證他下頭的官員們有足夠的精力來讀成千上萬篇各種各樣的八股文。新天子開設的第一場考試到底能網羅到什麼樣的人才,即便是這位五朝老臣也很好奇。
這一切終於成為了泡影,那天夜裡,宮中亂作一團,朱祁鎮命人四下尋找著自己最寵信的“王伴”,甚至驚動了清寧宮的太皇太后,還有三位內閣老臣。會試的前一日,城裡錦衣衛進進出出,禁軍到處搜查,別人都為這不同尋常的陣仗好奇。只有張皓文他們三個知道,王永祥的失蹤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昨日傍晚時分,禁軍在城外的泥地里把王永祥扒了出來,二月的北方仍然寒冷入骨,雷雨後的泥水凍成了冰。百姓們看著被抬進城的那具冰冷的軀體指指點點,卻沒有人想像到之前在城外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雖然還有些疲憊,張皓文的頭腦卻非常清醒。由於貢院太大,試題都是由監考的官員分發道每一排號房的兵士們手中,再由他們轉給士子們。會試和鄉試一樣,首場考的是三道四書題,四道五經題。不過,題目紙拿到張皓文手裡的順序,卻是五經題在前,四書題在後。士子們各自的本經是會試中的“首場首藝”,此乃洪武年間名太祖親自定下的規矩:“發題先五經而後四書。”丘洵也一再囑咐他們,童子試中四書最重要,可越往後,自己所選的五經就會越重要。會試之後還有殿試,為了能趕上殿試的時間,讓士子們不至於在京城過多逗留,會試判卷子的時間只有二十多天。所以,時間緊張的時候,判卷官往往只能將第一篇文章認真讀完。
張皓文深吸一口氣,打開題目紙審視著這道決定他命運的題目。從天賜村到京城他實再走了太遠的路,再加上南京三年養精蓄銳的時光,這次會試,他絕不能空手而歸。
況且,就讀國子監的士子都有功名在身,也不需要天天去讀書,張皓文和丘洵、邢恕一有機會,就會去南方各地遊歷。南方雖然富饒,但因開國初期定下了江南各地收取重稅的規定,百姓的生活並沒有比那些貧瘠的地方好多少,甚至拋棄土地,離開家鄉的大有人在。
天災雖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人禍。來自朝廷的一道命令,就能徹底改變一方老百姓的命運,或許,這就是為什麼見過了這些大大小小,心思各異的官員之後,本來只想做個富家翁的他,仍然選擇了苦讀四書五經走上明知道將會充滿艱辛的官途。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這就是《易經》題的第一道題目。張皓文閉上眼睛,開始思索——此卦的彖辭有云:“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而象傳則云:“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易》的卦象有吉有凶,張皓文也知道,全國性考試,絕不可能考兆頭不好的凶卦,因此準備的時候凡事以此為本經的士子也都有側重。張皓文回想著唐珏對這一卦的解說:“以此卦擬國家,卦義以‘損上益下’為‘益’,正是告誡君主和臣子:不要吝惜自己的財物,不要盤剝自己的子民,不要只為了自己一時歡愉,而把百姓的勞苦拋諸腦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被小人蒙蔽,忘記了百姓,早晚會被百姓所拋棄!”
貢院裡一片寂靜,士子們略經思考,都已經開始在草紙上醞釀著寫下了各式各樣的破題句
,然後再重新審讀原題,再進行揣摩和比較,會試諸多忌諱,士子們的破題既要有新意,又不能脫離了所謂‘正宗’的解釋,顯得太過標新立異。更何況這場的主考官是五朝元老楊士奇,他的詩詞風格被當時的人稱為“台閣體”,文風平正典雅,大家為了迎合他的口味,都試圖將自己的文章寫得老成而大氣。
張皓文一開始也是這麼打算的,可是後來,想想如今朝堂的新舊交接官員逐漸老去,對朝局漸漸失控的事實,已經在朱祁鎮全城搜尋“王伴”的下落的時候露出了端倪。為什麼災禍來臨之前眾人都絲毫沒有警惕呢?大概就是在這種“頌聖德,歌太平”氣氛中,人們已經把“居安思危”的古訓拋之腦後了吧。
“毋私爾財,毋剝下以奉上,毋足國以貧民……有國家者所當凜凜也!凡民情莫不欲無損而有益,有益則喜,喜則悅,益愈宏,悅愈眾,所謂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其悅也,誠有悠久而無疆者矣……”
“皇上呀!”幾天過去,朱祁鎮仍然失神落魄的待在乾清宮,聽說閣老楊士奇求見,他本來不想見他,但七十二歲的老臣跪在門外,他也沒法鐵下心來讓他吃這個閉門羹,只得整理衣冠,走出殿門迎接。楊士奇原本也不想趟這灘渾水,他早該致仕了,回家寫寫詩,做做文章,繼續歌頌太平,但也得有太平可歌頌才行呀!
他的精力早已不如從前,坐在貢院裡閱卷僅僅是走個形式。判卷時三天一大宴,五天一小宴,保證他下頭的官員們有足夠的精力來讀成千上萬篇各種各樣的八股文。新天子開設的第一場考試到底能網羅到什麼樣的人才,即便是這位五朝老臣也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