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頁
既是流離失所,崇恭伯府還要擔心伯府日後是否會變生不測,才會造成顧靈薇這樣的命格。
方士只道伯府富貴綿長,其餘不肯再說。
於是思來想去,顧德言還是決定將大女兒先送走。
“到了五歲立刻接回家來便是。”他這樣說。
顧靈薇的命數卻應在了她離家的途中,誰能想得到平日裡人也常走的路,竟會遇上窮途末路的強盜。
她看著顧德言因大女兒的噩耗而悔恨糾結,這個本該是千嬌百寵長大的孩子終究是沒有了。
她既不難過,也不開心,仿佛生來就沒有喜怒哀樂,只是在顧德言猶豫著要不要繼續去找時,適時說了一句:“是大姑娘命苦,您也要節哀順變。”於是顧德言停止了找尋。
很快她就又生了一個兒子,及至新夫人進了門,她的日子已慢慢鬆快起來。
薛夫人比任夫人要乖覺得多,最會察言觀色的,雖看她也不順眼,但不大會來刻意尋她麻煩,大家相安無事。
顧靈萱三歲的時候顧德言親自給她開的蒙,六歲上的時候伯府請了先生來教她學問,當時整個府里就她一個姑娘,是以也只她一個人跟著這位先生學。
也是這一年,她又看見了顧靈薇。
人是絕不會認錯的,顧靈萱的臉她日日看著,而這張臉與顧靈萱的臉極像,她從來沒有見過第三個與顧靈萱這麼像的人。
她入了崇恭伯府之後就幾乎不與以前相熟的人來往,算是徹底斷了聯繫。
這次還是以前一位實在要好的姐妹來邀她出來坐坐,她才去問了顧德言和薛夫人,他們同意了她才出來。
她也是在那位姐妹家裡看到的顧靈薇,人和顧靈萱差不多高,小小一個,卻抱著一把比她半個身子都要高的半舊的琵琶。
乖乖站在據說是她繼母的人的身後,人卻不大怕生,眼珠子滴溜溜地轉著看著屋子裡的人。
她與顧靈薇如今的繼母也不太熟,從前大概有過幾面之緣,話卻似乎沒有說過,只記得這人仿佛姓韋。
說了會子話,自然有人拿她身後的女兒打趣:“好伶俐的孩子,怎麼來做客也抱了琵琶?”
韋氏便將她往前推,笑道:“你們看看我這女兒如何?生得好不好看?”
眾人皆是點點頭,更有人將她拉過來細看,說:“往後還能出落得更好,怎麼,難道你......”
其餘人都知道後面是什麼意思,又有人調笑道:“咱們這樣的人來說女孩兒好不好看倒不合適。”
韋氏擺擺手,連忙道:“自家姐妹面前也不用避諱什麼,當著我們煥娘的面說也無妨,這孩子乖著呢!我帶她過來也是為了讓她長長見識,順便讓你們給掌掌眼,我女兒前途如何?”
一邊說著,一邊指了指孩子手上抱著的琵琶,那叫做煥娘的孩子立刻將琵琶撥弄起來,弦音泠泠,行雲流水。
一曲罷,她的眼眶已然濕了,她趕緊眨了眨眼睛,沒有人注意到她。
眾人七嘴八舌地笑著說開了,這樣的孩子自然是好的,又算是清白人家出來的,不比她們出身難堪,也不必去做她們當年那門子生意,敗壞了名聲反倒不美,專留著給一個人養才是正經,漂亮又乾淨,往後也方便進門做妾。
她什麼也沒說,只是看著韋氏喜笑顏開的臉,末了才道:“倒也不必尋那年紀大的,雖則自己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但家裡的正房太太不說,年長的姨娘們也都是站穩了腳跟的,年輕孩子進去了倒要受搓磨。”
旁人聽了皆紛紛應是,她忍不住又道:“大了找戶相當的人家嫁了也是好的。”這次沒有人在意她說了什麼。
那孩子趁著眾人不注意嘟了嘟嘴,好像有些不開心,又很快變回方才的神色,叫了一聲:“娘。”
韋氏拍了拍她的肩,又給她理了理頭髮,這才接過琵琶放下,對她說:“好了,你自己出去玩吧,別跑出門去,否則娘找不到你。”又笑著對在場眾人道:“日後也要靠你們多提攜這丫頭了。”
她看著那孩子跑出去的小小的背影,心裡就像是針一針針在扎似的,認不認也不該是她的事,見了只當沒見過便罷,往後能不能再找回去,也要看顧靈薇和伯府的緣分了,她不多事,亦不會故意攔著。
此後,她再也未出府與昔日故友相聚過,也就再未聽說過這對“母女”的消息了。
或許有一天,這個女孩兒會重新出現在她的面前。
於是這就又是整整十年後的事情了。
她的心裡一點波瀾都未起,反而私底下告訴自己的女兒:“要待大姐姐像其他兄弟姐妹們一樣。”
顧德言對於這個女兒一直是愛恨交織的,她看在眼裡很清楚,顧德言甚至讓顧靈萱少與顧靈薇來往。
在顧靈薇回來後的日子裡,一天又一天,她無意識地掰著手指頭數著,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麼。
唯有一點她放心不下,六歲的孩子是不會記著只有一面之緣的人的,韋氏卻不可能忘了她,雖然崇恭伯府絕不可能讓這個女人踏入伯府一步,但也難保沒有萬一。
她連死都不怕,只怕韋氏認出自己。她也知道這是自己杞人憂天,哪怕韋氏看到自己真的想起了顧靈薇六歲上的事情,她也大可以坦坦蕩蕩地說她當時沒有想到,畢竟除了她,誰也不知道六歲的顧靈薇和顧靈萱是怎樣的相像。
方士只道伯府富貴綿長,其餘不肯再說。
於是思來想去,顧德言還是決定將大女兒先送走。
“到了五歲立刻接回家來便是。”他這樣說。
顧靈薇的命數卻應在了她離家的途中,誰能想得到平日裡人也常走的路,竟會遇上窮途末路的強盜。
她看著顧德言因大女兒的噩耗而悔恨糾結,這個本該是千嬌百寵長大的孩子終究是沒有了。
她既不難過,也不開心,仿佛生來就沒有喜怒哀樂,只是在顧德言猶豫著要不要繼續去找時,適時說了一句:“是大姑娘命苦,您也要節哀順變。”於是顧德言停止了找尋。
很快她就又生了一個兒子,及至新夫人進了門,她的日子已慢慢鬆快起來。
薛夫人比任夫人要乖覺得多,最會察言觀色的,雖看她也不順眼,但不大會來刻意尋她麻煩,大家相安無事。
顧靈萱三歲的時候顧德言親自給她開的蒙,六歲上的時候伯府請了先生來教她學問,當時整個府里就她一個姑娘,是以也只她一個人跟著這位先生學。
也是這一年,她又看見了顧靈薇。
人是絕不會認錯的,顧靈萱的臉她日日看著,而這張臉與顧靈萱的臉極像,她從來沒有見過第三個與顧靈萱這麼像的人。
她入了崇恭伯府之後就幾乎不與以前相熟的人來往,算是徹底斷了聯繫。
這次還是以前一位實在要好的姐妹來邀她出來坐坐,她才去問了顧德言和薛夫人,他們同意了她才出來。
她也是在那位姐妹家裡看到的顧靈薇,人和顧靈萱差不多高,小小一個,卻抱著一把比她半個身子都要高的半舊的琵琶。
乖乖站在據說是她繼母的人的身後,人卻不大怕生,眼珠子滴溜溜地轉著看著屋子裡的人。
她與顧靈薇如今的繼母也不太熟,從前大概有過幾面之緣,話卻似乎沒有說過,只記得這人仿佛姓韋。
說了會子話,自然有人拿她身後的女兒打趣:“好伶俐的孩子,怎麼來做客也抱了琵琶?”
韋氏便將她往前推,笑道:“你們看看我這女兒如何?生得好不好看?”
眾人皆是點點頭,更有人將她拉過來細看,說:“往後還能出落得更好,怎麼,難道你......”
其餘人都知道後面是什麼意思,又有人調笑道:“咱們這樣的人來說女孩兒好不好看倒不合適。”
韋氏擺擺手,連忙道:“自家姐妹面前也不用避諱什麼,當著我們煥娘的面說也無妨,這孩子乖著呢!我帶她過來也是為了讓她長長見識,順便讓你們給掌掌眼,我女兒前途如何?”
一邊說著,一邊指了指孩子手上抱著的琵琶,那叫做煥娘的孩子立刻將琵琶撥弄起來,弦音泠泠,行雲流水。
一曲罷,她的眼眶已然濕了,她趕緊眨了眨眼睛,沒有人注意到她。
眾人七嘴八舌地笑著說開了,這樣的孩子自然是好的,又算是清白人家出來的,不比她們出身難堪,也不必去做她們當年那門子生意,敗壞了名聲反倒不美,專留著給一個人養才是正經,漂亮又乾淨,往後也方便進門做妾。
她什麼也沒說,只是看著韋氏喜笑顏開的臉,末了才道:“倒也不必尋那年紀大的,雖則自己能做得了自己的主,但家裡的正房太太不說,年長的姨娘們也都是站穩了腳跟的,年輕孩子進去了倒要受搓磨。”
旁人聽了皆紛紛應是,她忍不住又道:“大了找戶相當的人家嫁了也是好的。”這次沒有人在意她說了什麼。
那孩子趁著眾人不注意嘟了嘟嘴,好像有些不開心,又很快變回方才的神色,叫了一聲:“娘。”
韋氏拍了拍她的肩,又給她理了理頭髮,這才接過琵琶放下,對她說:“好了,你自己出去玩吧,別跑出門去,否則娘找不到你。”又笑著對在場眾人道:“日後也要靠你們多提攜這丫頭了。”
她看著那孩子跑出去的小小的背影,心裡就像是針一針針在扎似的,認不認也不該是她的事,見了只當沒見過便罷,往後能不能再找回去,也要看顧靈薇和伯府的緣分了,她不多事,亦不會故意攔著。
此後,她再也未出府與昔日故友相聚過,也就再未聽說過這對“母女”的消息了。
或許有一天,這個女孩兒會重新出現在她的面前。
於是這就又是整整十年後的事情了。
她的心裡一點波瀾都未起,反而私底下告訴自己的女兒:“要待大姐姐像其他兄弟姐妹們一樣。”
顧德言對於這個女兒一直是愛恨交織的,她看在眼裡很清楚,顧德言甚至讓顧靈萱少與顧靈薇來往。
在顧靈薇回來後的日子裡,一天又一天,她無意識地掰著手指頭數著,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麼。
唯有一點她放心不下,六歲的孩子是不會記著只有一面之緣的人的,韋氏卻不可能忘了她,雖然崇恭伯府絕不可能讓這個女人踏入伯府一步,但也難保沒有萬一。
她連死都不怕,只怕韋氏認出自己。她也知道這是自己杞人憂天,哪怕韋氏看到自己真的想起了顧靈薇六歲上的事情,她也大可以坦坦蕩蕩地說她當時沒有想到,畢竟除了她,誰也不知道六歲的顧靈薇和顧靈萱是怎樣的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