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沒來得及看清自己,葉欒直接把鏡子一叩,放開回去裝好,起身去了書房。文牒書籍占了大半空間的書房裡,她呆著會莫名其妙感到舒適很多,大概是多年來習慣使然。
她找到了許多記載有西域歷史、風土與民俗等相關的書籍,如同那年新上任平楚縣縣丞一樣,開始沒日沒夜地翻閱記錄,力求在開戰猛烈時,即使沒有外來軍需,便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力保後方穩全。
而沈綏此前已為此做過不少,只是部分西域百姓的日常生活重心依然停留在放牧這塊。米飯可果腹去飢,補足精神,讓士兵不沾米飯卻只食牛羊肉只能說是可笑至極。
休兵不戰時,鼓勵士兵自主開墾,目前只能先暫行這個法子。葉欒正看著書上某一列,越努力看越把頭埋得低,她自己還沒注意,油燈里的油已經快燒淨了,印刷的小小字體根本不經看。
書房裡又潮又暗,他推開門的時候幾乎沒有聲音,腳步聲也壓得極小。一眼就看見了趴下半個身子的葉欒,徑直走了過去,俯身在她案前,道:“太暗了,歇會罷。”
葉欒抬起頭,又看了一眼微微敞開的門,直接把書冊合上,接過沈綏遞來的氈毯,站起來裹住自己,再走到他身邊,說:“西域的冬天來得真早。”
沈綏輕輕握起她的手,帶她走到中庭一棵碩大的柏樹下。亭亭樹冠頂著一蒼穹的星河燦爛,月色如霜般倚在枝幹。
他看了看高懸的銀河,綺麗地像是在訴說無數個古往今來的故事,然後低頭對葉欒一字一句道:“但不會太冷。”
從此在西域生活的數十年間,帝國版圖無時不刻不在發生重大變化。北方的回紇被徹底平定,突厥又攜著仇恨歸來直逼長安,陸崢所坐鎮的北庭都護府勢力日趨增大,得勝之後難以喘息,轉身投入又與突厥的戰爭。
周浣然舉大周旗幡率軍浩浩蕩蕩進攻河西,敦煌百姓也應聲而起,斬木為兵,供抗北狄南蠻。葉欒和沈綏定居龜茲第三年,周浣然的軍隊才終於打通從涼州到甘州、肅州的道路,奪回張掖河,讓帝國的旗幟重新插上祁連山山頂。
同樣是在第三年,收復甘州與肅州之後,李懷緒將當朝禮部尚書實為女子的事昭告天下。她已遠走西域多年,但京中禮部尚書之位一直空懸。朝廷知道這個消息後自然議論沸騰,但她已遠走西域多年,加之朝中三位要員的鎮壓,把不利流言都降到了最低。
至於西域的百姓能不能知道這個消息,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從一開始,她便是著女裝出現在他們眼前的。他們也打從心底里喜歡這個從長安遠道而來、致力於西域經略的女子。
吐蕃在這些漸漸呈現出自主衰弱的跡象,內亂頻起,部族之間矛盾激發,對於侵犯河西四郡的戰事已是不暇。
唐司階最終因那同意談和之事按律令處置降低職位,新提拔上來的將領被留守安西都護府,沈綏親自率領軍隊向東進發,衝破陽關,到達沙洲,支援周浣然。
葉欒在龜茲籌備農桑開墾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沈綏要離開的當晚,在她耳邊輕輕說了句話。那是兩句晦澀的吐蕃語,她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咬字與聲息讓她不自禁瑟縮了一下,靠在枕上扭過頭。
沈綏趴下身體,鼻尖靠在她的發間呼吸,木槿香此時聞起來更濃。葉欒的手背壓在鋪面上移,滑進枕頭,取出那塊三角符,讓纖細的紅繩掛在在脖子上,說:“明早記得叫醒我。”
他們都是經歷了無數次離別的人,或戰事緊急事出突然,或牽繫家國奮不顧身,即使早就無懼於戰火與死亡,卻永遠學不會習慣最簡單的告別。
“玉門關的柳,該出新芽了。”玉門關在陽關東面,靠近沙州。遠道而來的漢人在那裡培植了柳樹,很奇怪的是,在那乾燥炎熱的氣候里,柳樹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每年春天,玉門關內嫩柳成蔭,柔軟綠絛映襯碧浪黃沙,堪稱隴右道內一大美景。
柳樹柔美纖麗,在江南與中原備受推崇,但許多人似乎因其外觀而忽略了本性。它們耐旱耐熱,深埋土地里的樹根會遒勁張開,緊抓住任何能幫助生存下來的養分,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葉欒聽懂了沈綏的話,他是在向自己承諾:很快,玉門關會再次屬於我們。
沙丘上綿延著一支支向東方行進的商旅,駝鈴聲聲,胡笳不絕,木箱裡裝滿了瓷器與絲綢,對長安無限憧憬的胡商們,高唱起家鄉的歌謠。
夢裡,他們好似都預見了河西重現繁華的那天。
送別了沈綏後,葉欒去到都護府附近的草原,阿昴和他祖母都搬去了那裡住下。他祖母是西域一帶有名的醫者,年歲已高但醫術精湛,在她的幫忙下,葉欒的身體多年來已有好轉,甚至有了能生育的可能。
家裡的藥已經吃完了,她正親自前往取回剩餘的藥劑。春風將鬢髮向後吹拂,葉欒遠遠望見大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在平原匯成河流,蜿蜒穿過綠地,草原上牛羊成群。
阿昴正在追趕羊群,跑了好一會,他停下來笑得歡快,唱起一首吐蕃語言的歌。葉欒敏銳地聽見,裡面有幾句跟昨晚沈綏對自己說的極為相似。
他唱完就發現了正遠遠望著自己的葉欒,原地轉了個圈,雙手圈在嘴唇旁,好讓自己的聲音變大,“我唱得好不好聽?”
她找到了許多記載有西域歷史、風土與民俗等相關的書籍,如同那年新上任平楚縣縣丞一樣,開始沒日沒夜地翻閱記錄,力求在開戰猛烈時,即使沒有外來軍需,便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力保後方穩全。
而沈綏此前已為此做過不少,只是部分西域百姓的日常生活重心依然停留在放牧這塊。米飯可果腹去飢,補足精神,讓士兵不沾米飯卻只食牛羊肉只能說是可笑至極。
休兵不戰時,鼓勵士兵自主開墾,目前只能先暫行這個法子。葉欒正看著書上某一列,越努力看越把頭埋得低,她自己還沒注意,油燈里的油已經快燒淨了,印刷的小小字體根本不經看。
書房裡又潮又暗,他推開門的時候幾乎沒有聲音,腳步聲也壓得極小。一眼就看見了趴下半個身子的葉欒,徑直走了過去,俯身在她案前,道:“太暗了,歇會罷。”
葉欒抬起頭,又看了一眼微微敞開的門,直接把書冊合上,接過沈綏遞來的氈毯,站起來裹住自己,再走到他身邊,說:“西域的冬天來得真早。”
沈綏輕輕握起她的手,帶她走到中庭一棵碩大的柏樹下。亭亭樹冠頂著一蒼穹的星河燦爛,月色如霜般倚在枝幹。
他看了看高懸的銀河,綺麗地像是在訴說無數個古往今來的故事,然後低頭對葉欒一字一句道:“但不會太冷。”
從此在西域生活的數十年間,帝國版圖無時不刻不在發生重大變化。北方的回紇被徹底平定,突厥又攜著仇恨歸來直逼長安,陸崢所坐鎮的北庭都護府勢力日趨增大,得勝之後難以喘息,轉身投入又與突厥的戰爭。
周浣然舉大周旗幡率軍浩浩蕩蕩進攻河西,敦煌百姓也應聲而起,斬木為兵,供抗北狄南蠻。葉欒和沈綏定居龜茲第三年,周浣然的軍隊才終於打通從涼州到甘州、肅州的道路,奪回張掖河,讓帝國的旗幟重新插上祁連山山頂。
同樣是在第三年,收復甘州與肅州之後,李懷緒將當朝禮部尚書實為女子的事昭告天下。她已遠走西域多年,但京中禮部尚書之位一直空懸。朝廷知道這個消息後自然議論沸騰,但她已遠走西域多年,加之朝中三位要員的鎮壓,把不利流言都降到了最低。
至於西域的百姓能不能知道這個消息,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從一開始,她便是著女裝出現在他們眼前的。他們也打從心底里喜歡這個從長安遠道而來、致力於西域經略的女子。
吐蕃在這些漸漸呈現出自主衰弱的跡象,內亂頻起,部族之間矛盾激發,對於侵犯河西四郡的戰事已是不暇。
唐司階最終因那同意談和之事按律令處置降低職位,新提拔上來的將領被留守安西都護府,沈綏親自率領軍隊向東進發,衝破陽關,到達沙洲,支援周浣然。
葉欒在龜茲籌備農桑開墾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沈綏要離開的當晚,在她耳邊輕輕說了句話。那是兩句晦澀的吐蕃語,她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咬字與聲息讓她不自禁瑟縮了一下,靠在枕上扭過頭。
沈綏趴下身體,鼻尖靠在她的發間呼吸,木槿香此時聞起來更濃。葉欒的手背壓在鋪面上移,滑進枕頭,取出那塊三角符,讓纖細的紅繩掛在在脖子上,說:“明早記得叫醒我。”
他們都是經歷了無數次離別的人,或戰事緊急事出突然,或牽繫家國奮不顧身,即使早就無懼於戰火與死亡,卻永遠學不會習慣最簡單的告別。
“玉門關的柳,該出新芽了。”玉門關在陽關東面,靠近沙州。遠道而來的漢人在那裡培植了柳樹,很奇怪的是,在那乾燥炎熱的氣候里,柳樹奇蹟般地活了下來。每年春天,玉門關內嫩柳成蔭,柔軟綠絛映襯碧浪黃沙,堪稱隴右道內一大美景。
柳樹柔美纖麗,在江南與中原備受推崇,但許多人似乎因其外觀而忽略了本性。它們耐旱耐熱,深埋土地里的樹根會遒勁張開,緊抓住任何能幫助生存下來的養分,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葉欒聽懂了沈綏的話,他是在向自己承諾:很快,玉門關會再次屬於我們。
沙丘上綿延著一支支向東方行進的商旅,駝鈴聲聲,胡笳不絕,木箱裡裝滿了瓷器與絲綢,對長安無限憧憬的胡商們,高唱起家鄉的歌謠。
夢裡,他們好似都預見了河西重現繁華的那天。
送別了沈綏後,葉欒去到都護府附近的草原,阿昴和他祖母都搬去了那裡住下。他祖母是西域一帶有名的醫者,年歲已高但醫術精湛,在她的幫忙下,葉欒的身體多年來已有好轉,甚至有了能生育的可能。
家裡的藥已經吃完了,她正親自前往取回剩餘的藥劑。春風將鬢髮向後吹拂,葉欒遠遠望見大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在平原匯成河流,蜿蜒穿過綠地,草原上牛羊成群。
阿昴正在追趕羊群,跑了好一會,他停下來笑得歡快,唱起一首吐蕃語言的歌。葉欒敏銳地聽見,裡面有幾句跟昨晚沈綏對自己說的極為相似。
他唱完就發現了正遠遠望著自己的葉欒,原地轉了個圈,雙手圈在嘴唇旁,好讓自己的聲音變大,“我唱得好不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