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頁
宗承冷然道:“你不是都把太子妃擄到手了麼,既是本事這麼大,那何用我來想法子?”
宗石心知根本騙不過叔父,訕笑道:“叔父息怒,侄兒哪有那等本事,那個顧雲容是臨時找人充的……太子為人精明,怕是瞞不了多久。”
宗承問他為何多出這許多船隻,上頭究竟載著什麼,宗石支支吾吾道:“沒有什麼,只是為了保障此番能順利救得叔父,侄兒做了些準備而已……”
宗石語焉不詳,但宗承仍舊能大致猜到關竅。
他這侄兒根本不是來救他的,打出救他的旗號不過是為了出師有名。
宗承不理宗石的百般阻撓,轉去查看了貨艙,發現裡面竟是一堆碼放得齊齊整整的銀塊。
宗承轉頭,看著宗石冷笑。
國朝一兩白銀至少值七百五十文銅錢,而倭國一兩白銀卻以二百五十文即可換得,故此直接以倭國白銀換取國朝銅錢,相當暴利。他是最早做這種買賣的一批海寇,此種暴利買賣在遠洋海貿中比比皆是,只要眼光毒辣、頭腦靈活,能在海貿中搶占先機,在短期內賺得盆滿缽滿,在他看來是十分容易的事。他已經做了十數年的遠洋海貿,這也是他能富埒陶白的主要緣由。
而如今,宗石非但公然違抗他的命令,還想順道做一筆白銀兌銅錢的買賣大賺一筆再走。
宗石見叔父看了眼貨就掣身而出,疾走幾步,才要張口,迎頭就挨了一記耳光。
聲極響亮。
宗石雙耳嗡鳴,臉頰腫起,愣怔當場。
宗承腳步漸遠,陰冷的聲音卻仍舊如刀搠來:“安生待著,若再生事,我立等結果了你。”
宗石雙拳緊攥,額上青筋暴突。
叔父,你不要逼我。
桓澈等了約莫半個時辰,才見宗承折返。宗承表示送貨時出了點差錯,讓他在山東多盤桓些時日,他會儘快處置妥當。
桓澈問他那個女人是怎麼回事,宗承道:“不出殿下所料,那女人確實是假的。不過我倒是好奇,殿下是如何在幾眼之間就確認那女人不是雲容的?”
“我與容容心意相通,自然一眼就能看出端倪。”
宗承不以為然:“殿下若是當真與雲容心意相通,當初就不會讓她跑走。”
桓澈嗤笑:“她當初雖跑了,但我不是一路追去了麼?你當時費盡心機,也無法擺脫我的追蹤。不過話說回來,你縱然將她攛掇出京了又如何,她終究也不肯跟你去海外。”
桓澈見宗承不發一言轉身離去,笑意森寒。
他不相信宗承當真不知來送貨的是他侄兒。宗承若是連這點事都察覺不了,那這海寇頭子真是白當了。
但宗承也沒有必要自己弄出這種么蛾子來阻礙交貨,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想順水推舟,拔掉或敲打他手下那些礙事之人。
宗石滿以為自己已經暫且哄住了太子。他此舉雖有些荒唐,但太子實在也沒甚弱點,唯一的軟肋就是太子妃,這是他唯一能想出的法子。有句話叫關心則亂,他只要擾亂太子的判斷便是,橫豎登州府與京師相去不近,太子縱要探知太子妃狀況,一來一回也需要不少時日。
是夜,他遂著人帶信,語帶威脅,讓桓澈往漁山渡與他會面。
桓澈依約前往。他甫一至,宗石伏兵便出,將他圍而困之,言語之間暗示此番是為叔父辦事,將他拿下,捏在手裡,以保證他們能安全離港。
桓澈眉目不動:“你的意思是,宗承先是假意應承送一半貨來,實則是為脫身?”
宗石哂笑:“太子殿下竟然如今才瞧出來?既然而今已是計成,那我也不怕告訴你,其實叔父只想讓皇帝下一道旨為他撇清而已,如今詔書已下,叔父目的已成,自是要脫身回倭了。”
“原是要空手套白狼,”桓澈笑道,“那我倒想問問你,他這般做,等他逃遁回倭,難道不怕父皇另外下旨,再尋個由頭在天下人面前對他大張撻伐?”
宗石一時語塞。他適才所言不過隨口編造,並未細想,誰想到太子反應這麼快。
“腦子不好使,還想拉你叔父下水,不知你叔父聽了會作何想。”
桓澈言訖,忽地撫掌,當下便見拏雲帶著上千兵士將宗石等人團團圍住。
宗石情急之下,嚷嚷著太子妃在他手上云云,桓澈冷聲道他胡言亂語,揮手命拏雲將人拿下。
宗承隔日便將貨交於了桓澈。他一早就探知了宗石擅自篡改他命令之事,但並未即刻處置他,專等他往國朝這邊跑一遭,把他手下那些魑魅魍魎都引出來。
他雖離倭一年有餘,但仍舊時刻掌控著倭國那邊的動靜。宗石趁他不在,大肆拉攏底下人,幾以主人自居,頗有些老虎不在家,猴子稱大王的架勢。
對於此,他這侄兒早先就露出了些許苗頭,只是他念在他兄長的情面上,遲遲沒有處置而已。
然而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侄兒卻以為他這是渾然不覺。果然貪慾不僅能壯慫人膽,還能使人昏聵。
宗承所運貨物過繁,桓澈光是驗貨就花了整整三日的工夫。待到驗畢,即刻返程。
一路順風順水,到得京師,他將宗石交給宗承,回宮復命。
宗承仍舊回了皇莊。
他帶著宗石去見了孔氏。宗石被孔氏訓斥時,始終低著頭,瞧不清神色。
宗承並未將宗石留在皇莊,他命人將他送到了他自己的莊子上,畢竟桓澈只是想要控制他,宗石的去留,桓澈不會關心。
貞元帝親自驗看後,大致滿意,但召見宗承時卻表示,給他頒賜鐵券的阻力過大,以施驥為首的閣臣,以及以吏部尚書為首的六部堂官,對此皆不贊成,他亦是無法。
貞元帝隨即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法子——他親自擬一道旨,大意按著他第三個要求擬定,即朝廷這邊會對他真正做到既往不咎,不會對他本人及親族施以任何迫害,也不會限制他的自由。聖旨擬好之後,蓋上玉璽,交給他存著。
宗承思慮之後答應下來,但是要求貞元帝至少蓋上三枚印璽。
皇帝之印並非一枚,國朝立國之初,太祖定寶璽十七枚,後又增七枚,合為二十四御寶。
宗承要求貞元帝至少蓋上“奉天承運天子寶”、“受命之寶”,“命德之寶”,這三枚印璽。
貞元帝思慮半日,最終應下。
一切似乎都格外順利,這樁延宕多時的官寇交涉終於達成了共識。
宗承拿到貞元帝親筆擬定的聖旨後,表示要等朝廷承認遠洋海貿合法並開設海貿通商口岸後,再把剩下的貨交上。至於設立相關衙署維護海貿的正常秩序,也要作速籌備。
貞元帝一一應下,轉回頭命桓澈就開海禁之事,擬一份萬言策論。
桓澈埋頭伏案凝神走筆時,顧雲容進來給他送茶點,見他寫得專注,坐到他對面,托腮道:“你不是先前總不肯開海禁麼?如今寫策論竟這樣上心。”
“先前諸事繁冗,如今終於清靜,也是時候籌謀開海禁之事了。即便宗承不說,我也會跟父皇提這一茬。”
宗石心知根本騙不過叔父,訕笑道:“叔父息怒,侄兒哪有那等本事,那個顧雲容是臨時找人充的……太子為人精明,怕是瞞不了多久。”
宗承問他為何多出這許多船隻,上頭究竟載著什麼,宗石支支吾吾道:“沒有什麼,只是為了保障此番能順利救得叔父,侄兒做了些準備而已……”
宗石語焉不詳,但宗承仍舊能大致猜到關竅。
他這侄兒根本不是來救他的,打出救他的旗號不過是為了出師有名。
宗承不理宗石的百般阻撓,轉去查看了貨艙,發現裡面竟是一堆碼放得齊齊整整的銀塊。
宗承轉頭,看著宗石冷笑。
國朝一兩白銀至少值七百五十文銅錢,而倭國一兩白銀卻以二百五十文即可換得,故此直接以倭國白銀換取國朝銅錢,相當暴利。他是最早做這種買賣的一批海寇,此種暴利買賣在遠洋海貿中比比皆是,只要眼光毒辣、頭腦靈活,能在海貿中搶占先機,在短期內賺得盆滿缽滿,在他看來是十分容易的事。他已經做了十數年的遠洋海貿,這也是他能富埒陶白的主要緣由。
而如今,宗石非但公然違抗他的命令,還想順道做一筆白銀兌銅錢的買賣大賺一筆再走。
宗石見叔父看了眼貨就掣身而出,疾走幾步,才要張口,迎頭就挨了一記耳光。
聲極響亮。
宗石雙耳嗡鳴,臉頰腫起,愣怔當場。
宗承腳步漸遠,陰冷的聲音卻仍舊如刀搠來:“安生待著,若再生事,我立等結果了你。”
宗石雙拳緊攥,額上青筋暴突。
叔父,你不要逼我。
桓澈等了約莫半個時辰,才見宗承折返。宗承表示送貨時出了點差錯,讓他在山東多盤桓些時日,他會儘快處置妥當。
桓澈問他那個女人是怎麼回事,宗承道:“不出殿下所料,那女人確實是假的。不過我倒是好奇,殿下是如何在幾眼之間就確認那女人不是雲容的?”
“我與容容心意相通,自然一眼就能看出端倪。”
宗承不以為然:“殿下若是當真與雲容心意相通,當初就不會讓她跑走。”
桓澈嗤笑:“她當初雖跑了,但我不是一路追去了麼?你當時費盡心機,也無法擺脫我的追蹤。不過話說回來,你縱然將她攛掇出京了又如何,她終究也不肯跟你去海外。”
桓澈見宗承不發一言轉身離去,笑意森寒。
他不相信宗承當真不知來送貨的是他侄兒。宗承若是連這點事都察覺不了,那這海寇頭子真是白當了。
但宗承也沒有必要自己弄出這種么蛾子來阻礙交貨,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想順水推舟,拔掉或敲打他手下那些礙事之人。
宗石滿以為自己已經暫且哄住了太子。他此舉雖有些荒唐,但太子實在也沒甚弱點,唯一的軟肋就是太子妃,這是他唯一能想出的法子。有句話叫關心則亂,他只要擾亂太子的判斷便是,橫豎登州府與京師相去不近,太子縱要探知太子妃狀況,一來一回也需要不少時日。
是夜,他遂著人帶信,語帶威脅,讓桓澈往漁山渡與他會面。
桓澈依約前往。他甫一至,宗石伏兵便出,將他圍而困之,言語之間暗示此番是為叔父辦事,將他拿下,捏在手裡,以保證他們能安全離港。
桓澈眉目不動:“你的意思是,宗承先是假意應承送一半貨來,實則是為脫身?”
宗石哂笑:“太子殿下竟然如今才瞧出來?既然而今已是計成,那我也不怕告訴你,其實叔父只想讓皇帝下一道旨為他撇清而已,如今詔書已下,叔父目的已成,自是要脫身回倭了。”
“原是要空手套白狼,”桓澈笑道,“那我倒想問問你,他這般做,等他逃遁回倭,難道不怕父皇另外下旨,再尋個由頭在天下人面前對他大張撻伐?”
宗石一時語塞。他適才所言不過隨口編造,並未細想,誰想到太子反應這麼快。
“腦子不好使,還想拉你叔父下水,不知你叔父聽了會作何想。”
桓澈言訖,忽地撫掌,當下便見拏雲帶著上千兵士將宗石等人團團圍住。
宗石情急之下,嚷嚷著太子妃在他手上云云,桓澈冷聲道他胡言亂語,揮手命拏雲將人拿下。
宗承隔日便將貨交於了桓澈。他一早就探知了宗石擅自篡改他命令之事,但並未即刻處置他,專等他往國朝這邊跑一遭,把他手下那些魑魅魍魎都引出來。
他雖離倭一年有餘,但仍舊時刻掌控著倭國那邊的動靜。宗石趁他不在,大肆拉攏底下人,幾以主人自居,頗有些老虎不在家,猴子稱大王的架勢。
對於此,他這侄兒早先就露出了些許苗頭,只是他念在他兄長的情面上,遲遲沒有處置而已。
然而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侄兒卻以為他這是渾然不覺。果然貪慾不僅能壯慫人膽,還能使人昏聵。
宗承所運貨物過繁,桓澈光是驗貨就花了整整三日的工夫。待到驗畢,即刻返程。
一路順風順水,到得京師,他將宗石交給宗承,回宮復命。
宗承仍舊回了皇莊。
他帶著宗石去見了孔氏。宗石被孔氏訓斥時,始終低著頭,瞧不清神色。
宗承並未將宗石留在皇莊,他命人將他送到了他自己的莊子上,畢竟桓澈只是想要控制他,宗石的去留,桓澈不會關心。
貞元帝親自驗看後,大致滿意,但召見宗承時卻表示,給他頒賜鐵券的阻力過大,以施驥為首的閣臣,以及以吏部尚書為首的六部堂官,對此皆不贊成,他亦是無法。
貞元帝隨即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法子——他親自擬一道旨,大意按著他第三個要求擬定,即朝廷這邊會對他真正做到既往不咎,不會對他本人及親族施以任何迫害,也不會限制他的自由。聖旨擬好之後,蓋上玉璽,交給他存著。
宗承思慮之後答應下來,但是要求貞元帝至少蓋上三枚印璽。
皇帝之印並非一枚,國朝立國之初,太祖定寶璽十七枚,後又增七枚,合為二十四御寶。
宗承要求貞元帝至少蓋上“奉天承運天子寶”、“受命之寶”,“命德之寶”,這三枚印璽。
貞元帝思慮半日,最終應下。
一切似乎都格外順利,這樁延宕多時的官寇交涉終於達成了共識。
宗承拿到貞元帝親筆擬定的聖旨後,表示要等朝廷承認遠洋海貿合法並開設海貿通商口岸後,再把剩下的貨交上。至於設立相關衙署維護海貿的正常秩序,也要作速籌備。
貞元帝一一應下,轉回頭命桓澈就開海禁之事,擬一份萬言策論。
桓澈埋頭伏案凝神走筆時,顧雲容進來給他送茶點,見他寫得專注,坐到他對面,托腮道:“你不是先前總不肯開海禁麼?如今寫策論竟這樣上心。”
“先前諸事繁冗,如今終於清靜,也是時候籌謀開海禁之事了。即便宗承不說,我也會跟父皇提這一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