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頁
宗承只是全程看著母親用飯,自己並不動筷。
孔氏抬頭,終於開口,問他為何不用飯。
宗承道:“阿母肯與兒子說話了?”
適才自打兩廂說定,出屋之後,孔氏就沒搭理過他。
孔氏頓了下,道:“你作孽多年,別以為聽我一回話便能讓我饒了你。”
“作孽多年,兒子都做什麼孽了?”
孔氏瞪視他一眼,卻是一時語塞。她只知道她兒子混帳,卻不知究竟是怎麼個混帳法。
“兒子猶記得母親當年在龍山渡抽兒子那一頓,鞭鞭見血,真疼啊。母親抽得那麼狠,合著根本不知兒子都做了甚。”
孔氏心知兒子是在強詞奪理,但她向來不善與人理論,不知如何回駁,這便將話頭岔開,說起了他的婚事。
她本以為兒子此番必死無疑,已經做好為兒子收屍的準備,而今眼看著兒子這條命能留下,私心裡也是高興的。
既能不死,那當然要考量一下親事。
宗承卻顯然不想論起此事,只是拿話敷衍。孔氏急道:“你這孽障是要做和尚不成!”又狐疑看他,“莫非你在外頭有私生子?”
宗承險些一口茶噴出來:“阿母想什麼呢,兒子現在好歹也是有身份的人,眼光高得很,尋常女人都入不了眼,怎會如此隨便。”
不知怎的,孔氏忽然想起多年前曾來宗家祖宅拜謁的那個美貌少女。她逼問他跟那個姑娘究竟是什麼關係。
宗承目視虛空,慢慢道:“關係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顧雲容聽桓澈說宗承幾乎將籌碼翻倍,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
桓澈道:“這回不是我出面與他交涉,而是孔氏親自上陣勸他。至於如何勸,我事先已交代過了。”
顧雲容好奇,問及詳情,桓澈驀地板起臉,將懷裡的昂昂交給乳母,不由分說抱起顧雲容,闊步而出。
他不顧顧雲容的掙扎,頂著一路宮人內侍驚詫的目光與匆忙的施禮,徑直打橫摟著顧雲容轉入相隔最近的一處便殿。
才踏入內,他就一腳踢上殿門,將顧雲容壓在龍鬚席上,大手緊壓她纖柔雙肩:“你再多問宗承一句,我今日就讓你把喉嚨喊啞。”
顧雲容毫不畏懼:“我不過好奇你是如何交代孔老夫人的,又沒問旁的……”
她翕動的嘴唇正給了面前男人機會,說著話就被他闖了進來,後頭的話悉數被吞入他口中。
他素來火力旺盛,夏日衣衫又單薄,緊密摟著她時,直令她覺得燥熱難當,爭奈以她的那點氣力要想搡開他無異於螞蟻撼山。
她的身軀包裹在他熾烈的氣息里,面頸上熱息繚繞,整個人幾乎融化在他懷裡。
她身上滲出一層細汗,抓住他的手臂,含混控訴他不講理,但他置若罔聞,只是不住索取。顧雲容扭動幾下,趁他不備,驀地脫開虎口,一口咬上他耳垂。
他平素最喜咬含的就是她的耳垂,她也不知咬耳垂究竟有何樂趣,今日一試,覺著也無甚特別,正要鬆口,卻被他一把按住。
他發出一聲愜意的低嘆,手掌扣住她後腦勺:“繼續,多吮吮舔舔,含住不要鬆口。”
顧雲容雙頰驀紅,身子一僵。他這話說的,不知道的還不定以為他們在作甚……
面前男人見她僵住不動,將她抵到床柱上,輕碰她鼻尖:“你再幫我含吮另一側耳垂,我就告訴你我是如何交代孔氏的,如何?”
顧雲容掙扎須臾,咬牙應下:“好,你不要騙我,不然我就天天在昂昂面前說你壞話!”
晚夕,宗承坐在莊頭手下伴當臨時為他收拾出來的臥房裡,慢挑燈花。
他腦中轉著白日間情形。
阿母將他領入一間廂房後,就讓丫鬟取來了一個小木箱。
箱子裡裝著三兩樣陳舊的玩具,不過木馬、撥浪鼓之流,都是小兒慣耍的玩意兒。
他記性一向好,須臾之間就記起來,這都是他幼年時的玩具。他自小離經叛道,跟別家孩童都不同,不喜玩耍也不喜跟同齡的孩子打交道。
他覺得那些孩子都太幼稚,他喜歡與年長於他的人往來。
大約也因此,不光是那些孩童,就連他爹娘都覺得他性子古怪。所以,他多數時候都是獨來獨往,朋友極少。
阿母藉由那些玩具,從他落地一直說到當年離家前後,撫今追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他好生與朝廷那頭交涉。
他在外漂泊多年,一顆心早已冷硬,離家之後的記憶也多摻雜著他的艱辛血淚,內心最為柔軟的一段回憶就是兒時與爹娘相伴的時光,那時候他父親尚在世,每次自外行商回來,總會為他帶來各色天南海北的土產,還會給他講述各地異聞。
他那時就想,外面的世界何其大,而他頭上這一片天不過滄海一粟,有朝一日,他一定要出去看看。
那些玩具多是他父親買與他的,他一直小心收著,只是後來離家匆忙,並未將之帶走。
沒想到阿母如今全都搜羅來了。
他自然知道這都是太子的主意,他阿母絕想不出這法子與那套說辭。但他依舊禁不住動容。
所有牽繫至親至愛之人的兒時回憶都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何況是由他母親親自引出,只能說太子實在太會揣度人心。太子知道他阿母急於說服他,便走了這麼一步棋。
說白了,不過是想讓他多出點血。這實質上也不要緊,他確實做錯了事,這些人財物交給朝廷,能造福百姓也是好事,問題在於,他即便加價,朝廷怕也不會放過他。
韋弦來給宗承送信時,忍了又忍,終究是沒忍住,問宗承給朝廷的是不是太多了。
宗承懶得多言,只淡聲讓韋弦不要多嘴多舌,看罷信,道:“警醒點,這皇莊處處皆太子耳目。但也不要慌,照著我先前說的那般去做便是。”
韋弦應諾。
宗承的目光在躍動的燈火上凝滯少頃。
他今日答應阿母的這個數才是他原本打算拿出的,先前不過是故意壓低,等著他們抬價。所以現在應下,也不覺肉疼。
他還擔心交易不成。
又過了十數日,貞元帝經過深思熟慮,表示功臣鐵券不可能頒賜予宗承,他非但不是功勳之臣,還是個海寇頭子,給海寇頭子頒與功臣鐵券,聞所未聞。
宗承據理力爭,認為皇帝可以效法對待哈密的法子,封他為王,他自會斡旋,幫朝廷理好海寇之患,保障濱海晏然安穩。濱海若安,朝廷不知能省下多少人力與財力。
貞元帝再度考量之後,表示這件事可以考慮,不過需要先看看他的誠意。
宗承答應皇帝說可以先拿出一半的籌碼,而朝廷這邊需要兌現他的第一個要求。
貞元帝應允。
不消一月,貞元帝便頒下了一道詔旨,昭告天下,濱海多年倭患與倭王本人無關,倭王也從未參與謀劃入侵、劫掠國朝濱海的惡行,倭寇的背後主使是倭國那些貪婪無度的諸侯與佛郎機人,並非倭王。朝廷先前之所以緝拿倭王,是因為欲借倭王處置海寇之患。
孔氏抬頭,終於開口,問他為何不用飯。
宗承道:“阿母肯與兒子說話了?”
適才自打兩廂說定,出屋之後,孔氏就沒搭理過他。
孔氏頓了下,道:“你作孽多年,別以為聽我一回話便能讓我饒了你。”
“作孽多年,兒子都做什麼孽了?”
孔氏瞪視他一眼,卻是一時語塞。她只知道她兒子混帳,卻不知究竟是怎麼個混帳法。
“兒子猶記得母親當年在龍山渡抽兒子那一頓,鞭鞭見血,真疼啊。母親抽得那麼狠,合著根本不知兒子都做了甚。”
孔氏心知兒子是在強詞奪理,但她向來不善與人理論,不知如何回駁,這便將話頭岔開,說起了他的婚事。
她本以為兒子此番必死無疑,已經做好為兒子收屍的準備,而今眼看著兒子這條命能留下,私心裡也是高興的。
既能不死,那當然要考量一下親事。
宗承卻顯然不想論起此事,只是拿話敷衍。孔氏急道:“你這孽障是要做和尚不成!”又狐疑看他,“莫非你在外頭有私生子?”
宗承險些一口茶噴出來:“阿母想什麼呢,兒子現在好歹也是有身份的人,眼光高得很,尋常女人都入不了眼,怎會如此隨便。”
不知怎的,孔氏忽然想起多年前曾來宗家祖宅拜謁的那個美貌少女。她逼問他跟那個姑娘究竟是什麼關係。
宗承目視虛空,慢慢道:“關係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顧雲容聽桓澈說宗承幾乎將籌碼翻倍,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
桓澈道:“這回不是我出面與他交涉,而是孔氏親自上陣勸他。至於如何勸,我事先已交代過了。”
顧雲容好奇,問及詳情,桓澈驀地板起臉,將懷裡的昂昂交給乳母,不由分說抱起顧雲容,闊步而出。
他不顧顧雲容的掙扎,頂著一路宮人內侍驚詫的目光與匆忙的施禮,徑直打橫摟著顧雲容轉入相隔最近的一處便殿。
才踏入內,他就一腳踢上殿門,將顧雲容壓在龍鬚席上,大手緊壓她纖柔雙肩:“你再多問宗承一句,我今日就讓你把喉嚨喊啞。”
顧雲容毫不畏懼:“我不過好奇你是如何交代孔老夫人的,又沒問旁的……”
她翕動的嘴唇正給了面前男人機會,說著話就被他闖了進來,後頭的話悉數被吞入他口中。
他素來火力旺盛,夏日衣衫又單薄,緊密摟著她時,直令她覺得燥熱難當,爭奈以她的那點氣力要想搡開他無異於螞蟻撼山。
她的身軀包裹在他熾烈的氣息里,面頸上熱息繚繞,整個人幾乎融化在他懷裡。
她身上滲出一層細汗,抓住他的手臂,含混控訴他不講理,但他置若罔聞,只是不住索取。顧雲容扭動幾下,趁他不備,驀地脫開虎口,一口咬上他耳垂。
他平素最喜咬含的就是她的耳垂,她也不知咬耳垂究竟有何樂趣,今日一試,覺著也無甚特別,正要鬆口,卻被他一把按住。
他發出一聲愜意的低嘆,手掌扣住她後腦勺:“繼續,多吮吮舔舔,含住不要鬆口。”
顧雲容雙頰驀紅,身子一僵。他這話說的,不知道的還不定以為他們在作甚……
面前男人見她僵住不動,將她抵到床柱上,輕碰她鼻尖:“你再幫我含吮另一側耳垂,我就告訴你我是如何交代孔氏的,如何?”
顧雲容掙扎須臾,咬牙應下:“好,你不要騙我,不然我就天天在昂昂面前說你壞話!”
晚夕,宗承坐在莊頭手下伴當臨時為他收拾出來的臥房裡,慢挑燈花。
他腦中轉著白日間情形。
阿母將他領入一間廂房後,就讓丫鬟取來了一個小木箱。
箱子裡裝著三兩樣陳舊的玩具,不過木馬、撥浪鼓之流,都是小兒慣耍的玩意兒。
他記性一向好,須臾之間就記起來,這都是他幼年時的玩具。他自小離經叛道,跟別家孩童都不同,不喜玩耍也不喜跟同齡的孩子打交道。
他覺得那些孩子都太幼稚,他喜歡與年長於他的人往來。
大約也因此,不光是那些孩童,就連他爹娘都覺得他性子古怪。所以,他多數時候都是獨來獨往,朋友極少。
阿母藉由那些玩具,從他落地一直說到當年離家前後,撫今追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說他好生與朝廷那頭交涉。
他在外漂泊多年,一顆心早已冷硬,離家之後的記憶也多摻雜著他的艱辛血淚,內心最為柔軟的一段回憶就是兒時與爹娘相伴的時光,那時候他父親尚在世,每次自外行商回來,總會為他帶來各色天南海北的土產,還會給他講述各地異聞。
他那時就想,外面的世界何其大,而他頭上這一片天不過滄海一粟,有朝一日,他一定要出去看看。
那些玩具多是他父親買與他的,他一直小心收著,只是後來離家匆忙,並未將之帶走。
沒想到阿母如今全都搜羅來了。
他自然知道這都是太子的主意,他阿母絕想不出這法子與那套說辭。但他依舊禁不住動容。
所有牽繫至親至愛之人的兒時回憶都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何況是由他母親親自引出,只能說太子實在太會揣度人心。太子知道他阿母急於說服他,便走了這麼一步棋。
說白了,不過是想讓他多出點血。這實質上也不要緊,他確實做錯了事,這些人財物交給朝廷,能造福百姓也是好事,問題在於,他即便加價,朝廷怕也不會放過他。
韋弦來給宗承送信時,忍了又忍,終究是沒忍住,問宗承給朝廷的是不是太多了。
宗承懶得多言,只淡聲讓韋弦不要多嘴多舌,看罷信,道:“警醒點,這皇莊處處皆太子耳目。但也不要慌,照著我先前說的那般去做便是。”
韋弦應諾。
宗承的目光在躍動的燈火上凝滯少頃。
他今日答應阿母的這個數才是他原本打算拿出的,先前不過是故意壓低,等著他們抬價。所以現在應下,也不覺肉疼。
他還擔心交易不成。
又過了十數日,貞元帝經過深思熟慮,表示功臣鐵券不可能頒賜予宗承,他非但不是功勳之臣,還是個海寇頭子,給海寇頭子頒與功臣鐵券,聞所未聞。
宗承據理力爭,認為皇帝可以效法對待哈密的法子,封他為王,他自會斡旋,幫朝廷理好海寇之患,保障濱海晏然安穩。濱海若安,朝廷不知能省下多少人力與財力。
貞元帝再度考量之後,表示這件事可以考慮,不過需要先看看他的誠意。
宗承答應皇帝說可以先拿出一半的籌碼,而朝廷這邊需要兌現他的第一個要求。
貞元帝應允。
不消一月,貞元帝便頒下了一道詔旨,昭告天下,濱海多年倭患與倭王本人無關,倭王也從未參與謀劃入侵、劫掠國朝濱海的惡行,倭寇的背後主使是倭國那些貪婪無度的諸侯與佛郎機人,並非倭王。朝廷先前之所以緝拿倭王,是因為欲借倭王處置海寇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