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陳宦之所以來找自己這位老師,除了因為駱成驤名氣大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駱成驤當初在辛亥革命的境況與他很相似,都是故主恩重,形勢迫人。當時革命風起雲湧,清廷已是岌岌可危。駱成驤一方面簽名聯署勸清廷遜為位,表明立場;一方面他又禁止自己家人參與革命,說“清政久失人望,不免於亡,予豈不知?然革命事業,人可為,汝不可為,以吾家所受知遇,非眾比也!”以表示自己顧念舊恩。他的這種舉動雖被許多激進革命黨人嘲諷,卻頗贏得老百姓和社會輿論的贊同,都說他知恩圖報,公私分明。
陳宦此來,自然也是想請教老師這方面的經驗,來解決自己眼前的難題,既順應了局勢,也不至留下罵名。
駱成驤對袁世凱什麼態度,其實川中可謂是盡人皆知。袁世凱稱帝之前,讓籌安會在各地大造輿論。他派了成都知縣去拉攏駱成驤,讓他擔任川、滇、黔三省籌安會會長,老先生絲毫不賣袁世凱面子,直接把說客罵出了門。1912年1月16日,駱成驤的一位同鄉、同盟會員楊禹昌(注3)同張先培、黃芝萌三人和嚴伯勛於在北京丁字街炸袁世凱未遂,被捕犧牲。駱成驤不顧個人安危,慨然把楊禹昌的血衣、書信等遺物從北京帶出來,送回資中楊家祖墳,並親撰碑文《楊烈士節略》。
注3:楊禹昌、張先培、黃芝萌和炸死宗社黨良弼的彭家珍合稱為四烈士,合葬於南京西郊,墓碑至今尚在。
陳宦這時候偷偷摸摸前來拜見老師,他的心情和目的也是昭然若揭。駱成驤對自己的這一位學生不是很喜歡,他覺得若反袁就該堂堂正正地反,不可首鼠兩端。你來拜訪我這一貫反袁的老頭子,自然心中已有定見,又何必偷偷摸摸,派許多衛兵守住門前,唯恐別人知道呢?
但是陳宦貴為四川督軍,影響力巨大,不可輕覷。駱成驤目光如炬,心知若要讓北京那位洪憲皇帝吃癟,從這位袁氏親信入手是最好不過。於是他面授機宜,對陳宦說如今局勢滔滔,反袁已是勢在必行。你深受袁氏大恩,倘若貿然獨立,會被人罵是忘恩負義,所以應當徐圖緩進,由小及大,反其事,不反其人,方可兼顧公義私德。陳宦聽了以後大喜。
1916年5月3日,陳宦在摸清楚了湖南湯薌銘和南京馮國璋兩位大佬的態度之後,膽氣總算壯了起來,發出了第一封通電,勸說袁世凱退位。同時他還在電報里強調各地不能追究袁世凱的責任,即便退位也要享受若干福利云云。經了駱成驤的指點,這份通電立刻收到良好效果。各地報章都紛紛表示讚賞,北洋系也樂見其言。在北京的段祺瑞很欣賞陳宦的提議,整理成退位優待的六項條件,遞呈袁世凱。一時間就連袁世凱都覺得陳宦還算講義氣。
5月12日,陳宦又發出了第二封通電,敦促袁氏趕快作出決定,語氣比上一封要嚴峻得多。這就是駱成驤定下的“徐圖緩進、由小及大”之計,先從私義起,給袁氏私人照拂,逐漸升溫為公義,待世人了解陳宦公私難以兩全的困境,屆時再一紙聲明,方奏全功。
不料這第二封電報卻讓蔡鍔與馮玉祥很是不滿。當時馮玉祥與護國軍商定的停戰條件,就是讓陳宦通電四川獨立,現在他發起通電來半遮半掩,只糾纏於退位優待的問題,卻不言明自己立場,實在無法取信於人。迫於這種壓力,陳宦不得不再去請教駱成驤。駱成驤告訴他說時機已到,箭可以發。
陳宦立刻心領神會,按照老師給的提示開始糙擬第三封通電稿。按照駱成驤的設計,前兩封電報的懷柔功夫已經做足,這第三封電報就該是旗幟鮮明地站出來反對袁世凱,以便在全國造成影響,形成政治上的優勢。因此這一封通電乃是文眼所在,須得措詞慎重。
自從饒漢祥開了駢文通電的先河之後,通電已經成為了一門特別的藝術,一般都是決策者提出要點,再由秘書糙擬鋪排成文。負責起糙電文的是陳宦的秘書鄧文瑗,這人也是個才子,陳宦請教駱成驤的時候他也在側,對駱老爺子的方略比陳宦本人理解更深。這時候提筆寫出來,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駱成驤謀略的精髓。
其略文如下:“宦於江日徑電項城,懇其退位,為第一次之忠告。原冀其鑒此忱悃,回易視聽,當機立斷,解此糾紛。乃復電傳來,則以妥籌善後之言,為因循延宕之地。宦竊不自量,復於文日為第二次之忠告,謂退位為一事,善後為一事,二者不可並為一談,請即日宣告退位,示天下以大信。嗣得復電:則謂已交由馮華甫在南京會議時提議。是項城所謂退位雲者,決非出於誠意,或為左右群小所挾持。宦為川民請命,項誠虛與委蛇,是項城先自絕於川,宦不能不代表川人,與項城告絕。”
這封電文先歷陳一下自己前幾個月來回奔走又要取消帝制,又要保全袁世凱,希望從中求得轉圜云云,表明自己已是仁至義盡;然後話鋒一轉,批評袁世凱對宣布退位沒有誠意,扣定了他不仁在先,為後面反袁的舉動張目。隨後“宦為川民請命,項誠虛與委蛇,是項城先自絕於川,宦不能不代表川人,與項城告絕”,這是這封通電的精妙之處,一下子把陳宦拔高到了為四川請命的道德高度,不是我陳宦想對不起你,而是你袁世凱對不起四川老百姓。你對我個人是很不錯,我感恩戴德,只不過我還得為四川老百姓著想,所以不得不與你斷絕關係。這一篇通電邏輯清楚,立意高標,政治上和道德上無懈可擊,讓人擊節讚嘆。
這一篇好電文,陳宦卻怎麼看怎麼心虛。因為他對袁世凱始終懷有畏懼,這次站出來公開反對,更是底氣不足。結果無論電報糙稿反覆修改,他總是覺得不妥。其實根本不是電文有問題,而是他自己心裡有鬼。
結果修改來修改去,這一拖延就拖到了5月21日。這時恰好成都周圍發生小規模的兵變,陳宦以為誰跑過來搞兵諫,嚇得立刻把鄧文瑗叫過來,讓他拿出電報糙稿,匆匆改了幾筆,拿去電報局發布。
陳宦怎麼改的呢?其實鄧的原文他沒有動,只是在結尾自作聰明地加了一句話:“自今日始,四川省與袁氏個人斷絕關係,袁氏在任一日,其以政府名義處分川事者,川省皆視為無效。”大概他是覺得實在耽擱太久,想借這一句話向各界表明態度,以消除疑心。
但是這一句,就讓這封通電徹底變了味道。
這句話太蹩腳了。別人反袁,甭管真假,都號稱出自公義。像馮國璋拉了李純、朱瑞、靳雲鵬、湯薌銘幾個將軍,發密電給全國號召取消帝制,說什麼雖深受項城知遇之恩,卻不敢以私德廢公義云云,冠冕堂皇,既響應了全國民意,又不致跟袁世凱徹底鬧翻,用詞也特別講究,只敢說“勸退”。
而陳宦這封通電,卻反其道而行之。什麼叫“與袁氏個人斷絕關係”?這一句畫蛇添足,等於告訴別人,我跟袁世凱不是道理上的爭執,是私人恩怨,所以要反他這個人,而不是反他的政策。駱成驤的計策是“反其事,不反其人”,陳宦這一句話,立刻變成了“反其人,不反其事”。結果駱成驤和鄧文瑗苦心為他營造出的大義形象立刻崩潰。
陳宦此來,自然也是想請教老師這方面的經驗,來解決自己眼前的難題,既順應了局勢,也不至留下罵名。
駱成驤對袁世凱什麼態度,其實川中可謂是盡人皆知。袁世凱稱帝之前,讓籌安會在各地大造輿論。他派了成都知縣去拉攏駱成驤,讓他擔任川、滇、黔三省籌安會會長,老先生絲毫不賣袁世凱面子,直接把說客罵出了門。1912年1月16日,駱成驤的一位同鄉、同盟會員楊禹昌(注3)同張先培、黃芝萌三人和嚴伯勛於在北京丁字街炸袁世凱未遂,被捕犧牲。駱成驤不顧個人安危,慨然把楊禹昌的血衣、書信等遺物從北京帶出來,送回資中楊家祖墳,並親撰碑文《楊烈士節略》。
注3:楊禹昌、張先培、黃芝萌和炸死宗社黨良弼的彭家珍合稱為四烈士,合葬於南京西郊,墓碑至今尚在。
陳宦這時候偷偷摸摸前來拜見老師,他的心情和目的也是昭然若揭。駱成驤對自己的這一位學生不是很喜歡,他覺得若反袁就該堂堂正正地反,不可首鼠兩端。你來拜訪我這一貫反袁的老頭子,自然心中已有定見,又何必偷偷摸摸,派許多衛兵守住門前,唯恐別人知道呢?
但是陳宦貴為四川督軍,影響力巨大,不可輕覷。駱成驤目光如炬,心知若要讓北京那位洪憲皇帝吃癟,從這位袁氏親信入手是最好不過。於是他面授機宜,對陳宦說如今局勢滔滔,反袁已是勢在必行。你深受袁氏大恩,倘若貿然獨立,會被人罵是忘恩負義,所以應當徐圖緩進,由小及大,反其事,不反其人,方可兼顧公義私德。陳宦聽了以後大喜。
1916年5月3日,陳宦在摸清楚了湖南湯薌銘和南京馮國璋兩位大佬的態度之後,膽氣總算壯了起來,發出了第一封通電,勸說袁世凱退位。同時他還在電報里強調各地不能追究袁世凱的責任,即便退位也要享受若干福利云云。經了駱成驤的指點,這份通電立刻收到良好效果。各地報章都紛紛表示讚賞,北洋系也樂見其言。在北京的段祺瑞很欣賞陳宦的提議,整理成退位優待的六項條件,遞呈袁世凱。一時間就連袁世凱都覺得陳宦還算講義氣。
5月12日,陳宦又發出了第二封通電,敦促袁氏趕快作出決定,語氣比上一封要嚴峻得多。這就是駱成驤定下的“徐圖緩進、由小及大”之計,先從私義起,給袁氏私人照拂,逐漸升溫為公義,待世人了解陳宦公私難以兩全的困境,屆時再一紙聲明,方奏全功。
不料這第二封電報卻讓蔡鍔與馮玉祥很是不滿。當時馮玉祥與護國軍商定的停戰條件,就是讓陳宦通電四川獨立,現在他發起通電來半遮半掩,只糾纏於退位優待的問題,卻不言明自己立場,實在無法取信於人。迫於這種壓力,陳宦不得不再去請教駱成驤。駱成驤告訴他說時機已到,箭可以發。
陳宦立刻心領神會,按照老師給的提示開始糙擬第三封通電稿。按照駱成驤的設計,前兩封電報的懷柔功夫已經做足,這第三封電報就該是旗幟鮮明地站出來反對袁世凱,以便在全國造成影響,形成政治上的優勢。因此這一封通電乃是文眼所在,須得措詞慎重。
自從饒漢祥開了駢文通電的先河之後,通電已經成為了一門特別的藝術,一般都是決策者提出要點,再由秘書糙擬鋪排成文。負責起糙電文的是陳宦的秘書鄧文瑗,這人也是個才子,陳宦請教駱成驤的時候他也在側,對駱老爺子的方略比陳宦本人理解更深。這時候提筆寫出來,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駱成驤謀略的精髓。
其略文如下:“宦於江日徑電項城,懇其退位,為第一次之忠告。原冀其鑒此忱悃,回易視聽,當機立斷,解此糾紛。乃復電傳來,則以妥籌善後之言,為因循延宕之地。宦竊不自量,復於文日為第二次之忠告,謂退位為一事,善後為一事,二者不可並為一談,請即日宣告退位,示天下以大信。嗣得復電:則謂已交由馮華甫在南京會議時提議。是項城所謂退位雲者,決非出於誠意,或為左右群小所挾持。宦為川民請命,項誠虛與委蛇,是項城先自絕於川,宦不能不代表川人,與項城告絕。”
這封電文先歷陳一下自己前幾個月來回奔走又要取消帝制,又要保全袁世凱,希望從中求得轉圜云云,表明自己已是仁至義盡;然後話鋒一轉,批評袁世凱對宣布退位沒有誠意,扣定了他不仁在先,為後面反袁的舉動張目。隨後“宦為川民請命,項誠虛與委蛇,是項城先自絕於川,宦不能不代表川人,與項城告絕”,這是這封通電的精妙之處,一下子把陳宦拔高到了為四川請命的道德高度,不是我陳宦想對不起你,而是你袁世凱對不起四川老百姓。你對我個人是很不錯,我感恩戴德,只不過我還得為四川老百姓著想,所以不得不與你斷絕關係。這一篇通電邏輯清楚,立意高標,政治上和道德上無懈可擊,讓人擊節讚嘆。
這一篇好電文,陳宦卻怎麼看怎麼心虛。因為他對袁世凱始終懷有畏懼,這次站出來公開反對,更是底氣不足。結果無論電報糙稿反覆修改,他總是覺得不妥。其實根本不是電文有問題,而是他自己心裡有鬼。
結果修改來修改去,這一拖延就拖到了5月21日。這時恰好成都周圍發生小規模的兵變,陳宦以為誰跑過來搞兵諫,嚇得立刻把鄧文瑗叫過來,讓他拿出電報糙稿,匆匆改了幾筆,拿去電報局發布。
陳宦怎麼改的呢?其實鄧的原文他沒有動,只是在結尾自作聰明地加了一句話:“自今日始,四川省與袁氏個人斷絕關係,袁氏在任一日,其以政府名義處分川事者,川省皆視為無效。”大概他是覺得實在耽擱太久,想借這一句話向各界表明態度,以消除疑心。
但是這一句,就讓這封通電徹底變了味道。
這句話太蹩腳了。別人反袁,甭管真假,都號稱出自公義。像馮國璋拉了李純、朱瑞、靳雲鵬、湯薌銘幾個將軍,發密電給全國號召取消帝制,說什麼雖深受項城知遇之恩,卻不敢以私德廢公義云云,冠冕堂皇,既響應了全國民意,又不致跟袁世凱徹底鬧翻,用詞也特別講究,只敢說“勸退”。
而陳宦這封通電,卻反其道而行之。什麼叫“與袁氏個人斷絕關係”?這一句畫蛇添足,等於告訴別人,我跟袁世凱不是道理上的爭執,是私人恩怨,所以要反他這個人,而不是反他的政策。駱成驤的計策是“反其事,不反其人”,陳宦這一句話,立刻變成了“反其人,不反其事”。結果駱成驤和鄧文瑗苦心為他營造出的大義形象立刻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