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不過吳佩孚還不算最慘的,他只是因為通電而挨了幾句罵罷了。民國里還有一人,竟是生生被通電氣死的。
這個人大家也都認識,就是洪憲朝的初代與末代皇帝袁世凱。
袁世凱麾下有一個人,不是北洋系出身,卻最得袁信任。這個人叫陳宦,號稱湖北三傑之一,與吳祿貞、藍天蔚齊名。他本來是黎元洪的幕僚,後來投靠了袁世凱。袁世凱逼黎元洪來北京,就是派陳宦親自去武漢迎接,被人諷刺說“陳宦押解黎元洪進京”。
陳宦本人頗有智謀。二次革命的時候,黃興、何海鳴,江西的李烈鈞,安徽的柏文蔚以及福建的孫道仁各自起兵,組成四省聯軍,還煽動蒙古、陝西、甘肅從北洋背後起事,聲勢十分浩大。陳宦安居平五路,派出蒙藏院院長貢桑諾爾布、范熙績參謀本部科長李炳等分赴蒙古、雲貴各地安撫,給正面戰場創造了有利環境——順便一提,這個貢桑諾爾布是蒙古電報第一人,內蒙古電報的網絡賴他得以發展。
陳宦這個人最擅長揣測上意,好玩些小聰明。據說他每次見袁世凱,都事先寫好三份不同的建議,分別藏在左右袖子和靴筒里,見了袁世凱以後,先行三跪九叩之禮,然後旁敲側擊打聽袁世凱的意見。聽好風向,他就挑出與袁意思相近的建議書。袁世凱覺得這人既能幹,又會體察上意,而且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當皇帝對待,對他極其賞識和信任。
章太炎第一次見到陳宦的時候,就說這小子是第一等人物,然而日後滅亡民國者,必此人無疑。這種評價,和許邵評曹操的話差不多了。陳宦聽說以後,懷恨在心,就向袁世凱進了讒言,把一代國學大師幽禁在北平龍泉寺內。
袁世凱當大總統的時候,就已經對親信露出想當皇帝的想法。段祺瑞和馮國璋一直持反對態度,只有陳宦見風使舵,說大總統如果不當皇帝,我就跪在這裡不起來。袁世凱大喜過望,不僅委以其西南重任,還讓他跟自己兒子袁克文拜了把子。在他離京赴任的時候,傾城相送。整個民國時期只有三個人享受過這種待遇,一個是黎元洪,一個是孫中山,還有一位就是他陳宦。給一個非北洋系的人如此面子,終袁一世也沒第二個人。
袁世凱萬萬沒料到,陳宦既然能出賣黎元洪,自然也能出賣袁世凱,而且這一次出賣得又狠又辣,一封通電就直接要了他的命。
這就要從袁世凱稱帝說起。袁世凱在1915年12月12日稱帝之後,舉國大嘩,無不愕然。一時間輿論滔滔,反對帝制之聲四起,別說梁啓超、孫中山這些一貫看袁世凱不順眼的敵人,就連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心腹也對他大為不滿。但袁世凱一生大風大浪都經歷過,這些問題都不放在眼裡,真正讓這位一代梟雄心驚膽戰的,卻是他宿命中的天敵蔡鍔。
蔡鍔與袁世凱可謂是生死冤家,恨不置對方於死地。當日蔡鍔被袁世凱軟禁北京,幾乎被殺。這一次袁世凱逆天忤民,蔡鍔豈會置之不理?於是距離袁氏稱帝僅僅過了13天,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通電宣布雲南獨立,成立雲南都督府與護國軍,開始了討袁護國,這就是赫赫有名的“護國運動”。
當時全國如同一個巨大的火藥桶,反帝情緒蓄積到了極限,只欠一根引線。雲南一宣布獨立,正如平地里響起一聲驚雷,登時引燃了全國的反袁浪cháo。一時間各地都紛紛通電獨立,斥責袁世凱恢復帝制的行徑。
剛剛當上皇帝的袁世凱沒想到自己如此不得人心,焦頭爛額。他深知欲要壓制這股浪cháo,必先撲滅挑頭的護國軍。當時護國軍揮師三路,分別攻向廣西、貴州和四川。其中四川是兵家必爭之地,護國軍出動了主力第一軍,由蔡鍔親自掛帥。袁世凱對蔡鍔極為忌憚,不敢怠慢,連忙電告時任四川督軍的陳宦,勒令他務必集全川之力,打敗蔡鍔。為了壯他的聲勢,袁世凱還調撥了張敬堯的北洋第7師和其他幾個師來助戰。
北洋軍裝備精良,但卻因為稱帝事件而導致士氣十分低迷,許多士兵心存疑慮,比不得士氣昂然的護國軍。從1916年初開始,北洋軍與護國軍在敘府、瀘州、納溪大戰了數場,護國軍在蔡鍔的指揮之下,逐漸擺脫前期劣勢局面,還成功策反了劉存厚部,讓北洋軍的軍心大亂。到了1916年3月底,護國軍終於打破了重鎮瀘州,川中震動。
而陳宦這時候在作什麼呢?他開始的時候確實不負袁氏所託,打起精神與護國軍周旋,還頗打了幾個勝仗。可全國局勢逐漸有了變化,他就和所有善於揣摩上意的“聰明人”一樣,開始猶豫了。他這幾個月以來一直在關注全國局勢,發覺袁氏已經不得人心之極,除了北京籌安會那一群人以外,沒有人肯幫他說話。自己究竟還要不要效忠袁世凱呢?陳宦那個時候也充滿了矛盾,派了人去四處去探其他督軍的口風,自己卻難以下定論。
等到護國軍攻拔瀘州之後,陳宦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麼下去,便暗中指示自己一位手下將領去與護國軍談判——這位談判代表也並非凡人,他叫馮玉祥——馮玉祥本來就同情護國軍,又佩服蔡鍔。兩下傾談之後,蔡鍔看破了陳宦心中困惑,連寫了數封書信,讓馮玉祥帶給陳宦,對他曉之以義,示之以利。
陳宦一邊顧念著袁氏大恩,一邊還擔心著自己今後的前途,左右為難。四川軍旅龐雜,不是他自己想獨立就能獨立的。何況袁世凱雖然待自己不薄,北洋其他軍閥卻根本不買他的帳,根本不把他算在北洋系內。即便是袁世凱,也對陳宦不放心,不僅在他身邊安插眼線,還派曹錕入川,來監視他的動靜。
陳宦思忖再三,最後決定去請教一下自己當年在京師大學堂時候的老師,駱成驤。
這位駱成驤駱老先生可不是一般學者,可算是民國一代名人,在四川享有極高的名望。駱老先生籍貫資中人,光緒二十七年乙未科殿試第一,和著名的實業家張謇是同科,人稱末代狀元。可不要小看這個狀元的名銜,要知道,有清260餘年,四川一省只出過這麼一個狀元,可見他在川人中的地位。如今成都的落醬園巷,其實原名就是駱狀元巷,是他在成都的居所,音訛字轉成了如今的名字罷了。
這一位老先生一生耿直,當年他跟同學聯句,對方出句是“至窮無非討口”,他脫口而出:“不死總要出頭!”其性格可見一斑。殿試之時,駱成驤面對光緒帝毫無懼色,侃侃而談,策論中直斥國事,連慈禧太后都被批了幾句,讓遞卷子上去的太監驚出了一身汗。光緒帝對駱成驤十分欣賞,點他中了狀元之後,就一直委派他在各地興辦教育,整頓學務。陳宦就是他在擔任京師大學堂首席提調時的弟子。
百日維新失敗之後,身為帝黨的駱成驤被迫回到四川。經他之手,四川學務風氣為之肅然,許多四川著名學府均是出自他的經營,門生無數。後來民國初興之時,駱成驤的影響力已經大到不須選舉,直接被袁世凱委任為四川省臨時議會議長。
駱成驤有著舊知識分子的氣節,思想卻不頑固,而且公私分明。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之時,他感於光緒帝提舉之恩,寫下“縱是瀛台親筆點,皇清添個送喪臣”的詩句,予以哀悼。但他卻在山西臣工奏請清室遜位表章上簽了名,表明了自己政治上的公義立場。據說隆裕太后在奏章里看到他的名字時,不由得大哭,感慨說:“連駱某人都這麼認為啊。”(駱某亦謂當如是耶?)足見朝廷對其重視程度。
這個人大家也都認識,就是洪憲朝的初代與末代皇帝袁世凱。
袁世凱麾下有一個人,不是北洋系出身,卻最得袁信任。這個人叫陳宦,號稱湖北三傑之一,與吳祿貞、藍天蔚齊名。他本來是黎元洪的幕僚,後來投靠了袁世凱。袁世凱逼黎元洪來北京,就是派陳宦親自去武漢迎接,被人諷刺說“陳宦押解黎元洪進京”。
陳宦本人頗有智謀。二次革命的時候,黃興、何海鳴,江西的李烈鈞,安徽的柏文蔚以及福建的孫道仁各自起兵,組成四省聯軍,還煽動蒙古、陝西、甘肅從北洋背後起事,聲勢十分浩大。陳宦安居平五路,派出蒙藏院院長貢桑諾爾布、范熙績參謀本部科長李炳等分赴蒙古、雲貴各地安撫,給正面戰場創造了有利環境——順便一提,這個貢桑諾爾布是蒙古電報第一人,內蒙古電報的網絡賴他得以發展。
陳宦這個人最擅長揣測上意,好玩些小聰明。據說他每次見袁世凱,都事先寫好三份不同的建議,分別藏在左右袖子和靴筒里,見了袁世凱以後,先行三跪九叩之禮,然後旁敲側擊打聽袁世凱的意見。聽好風向,他就挑出與袁意思相近的建議書。袁世凱覺得這人既能幹,又會體察上意,而且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當皇帝對待,對他極其賞識和信任。
章太炎第一次見到陳宦的時候,就說這小子是第一等人物,然而日後滅亡民國者,必此人無疑。這種評價,和許邵評曹操的話差不多了。陳宦聽說以後,懷恨在心,就向袁世凱進了讒言,把一代國學大師幽禁在北平龍泉寺內。
袁世凱當大總統的時候,就已經對親信露出想當皇帝的想法。段祺瑞和馮國璋一直持反對態度,只有陳宦見風使舵,說大總統如果不當皇帝,我就跪在這裡不起來。袁世凱大喜過望,不僅委以其西南重任,還讓他跟自己兒子袁克文拜了把子。在他離京赴任的時候,傾城相送。整個民國時期只有三個人享受過這種待遇,一個是黎元洪,一個是孫中山,還有一位就是他陳宦。給一個非北洋系的人如此面子,終袁一世也沒第二個人。
袁世凱萬萬沒料到,陳宦既然能出賣黎元洪,自然也能出賣袁世凱,而且這一次出賣得又狠又辣,一封通電就直接要了他的命。
這就要從袁世凱稱帝說起。袁世凱在1915年12月12日稱帝之後,舉國大嘩,無不愕然。一時間輿論滔滔,反對帝制之聲四起,別說梁啓超、孫中山這些一貫看袁世凱不順眼的敵人,就連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心腹也對他大為不滿。但袁世凱一生大風大浪都經歷過,這些問題都不放在眼裡,真正讓這位一代梟雄心驚膽戰的,卻是他宿命中的天敵蔡鍔。
蔡鍔與袁世凱可謂是生死冤家,恨不置對方於死地。當日蔡鍔被袁世凱軟禁北京,幾乎被殺。這一次袁世凱逆天忤民,蔡鍔豈會置之不理?於是距離袁氏稱帝僅僅過了13天,1915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通電宣布雲南獨立,成立雲南都督府與護國軍,開始了討袁護國,這就是赫赫有名的“護國運動”。
當時全國如同一個巨大的火藥桶,反帝情緒蓄積到了極限,只欠一根引線。雲南一宣布獨立,正如平地里響起一聲驚雷,登時引燃了全國的反袁浪cháo。一時間各地都紛紛通電獨立,斥責袁世凱恢復帝制的行徑。
剛剛當上皇帝的袁世凱沒想到自己如此不得人心,焦頭爛額。他深知欲要壓制這股浪cháo,必先撲滅挑頭的護國軍。當時護國軍揮師三路,分別攻向廣西、貴州和四川。其中四川是兵家必爭之地,護國軍出動了主力第一軍,由蔡鍔親自掛帥。袁世凱對蔡鍔極為忌憚,不敢怠慢,連忙電告時任四川督軍的陳宦,勒令他務必集全川之力,打敗蔡鍔。為了壯他的聲勢,袁世凱還調撥了張敬堯的北洋第7師和其他幾個師來助戰。
北洋軍裝備精良,但卻因為稱帝事件而導致士氣十分低迷,許多士兵心存疑慮,比不得士氣昂然的護國軍。從1916年初開始,北洋軍與護國軍在敘府、瀘州、納溪大戰了數場,護國軍在蔡鍔的指揮之下,逐漸擺脫前期劣勢局面,還成功策反了劉存厚部,讓北洋軍的軍心大亂。到了1916年3月底,護國軍終於打破了重鎮瀘州,川中震動。
而陳宦這時候在作什麼呢?他開始的時候確實不負袁氏所託,打起精神與護國軍周旋,還頗打了幾個勝仗。可全國局勢逐漸有了變化,他就和所有善於揣摩上意的“聰明人”一樣,開始猶豫了。他這幾個月以來一直在關注全國局勢,發覺袁氏已經不得人心之極,除了北京籌安會那一群人以外,沒有人肯幫他說話。自己究竟還要不要效忠袁世凱呢?陳宦那個時候也充滿了矛盾,派了人去四處去探其他督軍的口風,自己卻難以下定論。
等到護國軍攻拔瀘州之後,陳宦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麼下去,便暗中指示自己一位手下將領去與護國軍談判——這位談判代表也並非凡人,他叫馮玉祥——馮玉祥本來就同情護國軍,又佩服蔡鍔。兩下傾談之後,蔡鍔看破了陳宦心中困惑,連寫了數封書信,讓馮玉祥帶給陳宦,對他曉之以義,示之以利。
陳宦一邊顧念著袁氏大恩,一邊還擔心著自己今後的前途,左右為難。四川軍旅龐雜,不是他自己想獨立就能獨立的。何況袁世凱雖然待自己不薄,北洋其他軍閥卻根本不買他的帳,根本不把他算在北洋系內。即便是袁世凱,也對陳宦不放心,不僅在他身邊安插眼線,還派曹錕入川,來監視他的動靜。
陳宦思忖再三,最後決定去請教一下自己當年在京師大學堂時候的老師,駱成驤。
這位駱成驤駱老先生可不是一般學者,可算是民國一代名人,在四川享有極高的名望。駱老先生籍貫資中人,光緒二十七年乙未科殿試第一,和著名的實業家張謇是同科,人稱末代狀元。可不要小看這個狀元的名銜,要知道,有清260餘年,四川一省只出過這麼一個狀元,可見他在川人中的地位。如今成都的落醬園巷,其實原名就是駱狀元巷,是他在成都的居所,音訛字轉成了如今的名字罷了。
這一位老先生一生耿直,當年他跟同學聯句,對方出句是“至窮無非討口”,他脫口而出:“不死總要出頭!”其性格可見一斑。殿試之時,駱成驤面對光緒帝毫無懼色,侃侃而談,策論中直斥國事,連慈禧太后都被批了幾句,讓遞卷子上去的太監驚出了一身汗。光緒帝對駱成驤十分欣賞,點他中了狀元之後,就一直委派他在各地興辦教育,整頓學務。陳宦就是他在擔任京師大學堂首席提調時的弟子。
百日維新失敗之後,身為帝黨的駱成驤被迫回到四川。經他之手,四川學務風氣為之肅然,許多四川著名學府均是出自他的經營,門生無數。後來民國初興之時,駱成驤的影響力已經大到不須選舉,直接被袁世凱委任為四川省臨時議會議長。
駱成驤有著舊知識分子的氣節,思想卻不頑固,而且公私分明。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之時,他感於光緒帝提舉之恩,寫下“縱是瀛台親筆點,皇清添個送喪臣”的詩句,予以哀悼。但他卻在山西臣工奏請清室遜位表章上簽了名,表明了自己政治上的公義立場。據說隆裕太后在奏章里看到他的名字時,不由得大哭,感慨說:“連駱某人都這麼認為啊。”(駱某亦謂當如是耶?)足見朝廷對其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