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魯迅是一個善於自我解脫的人,他不會被這重重的包圍所擊垮,相反越有挫折他越能奮起,那麼面對群眾的麻木與冷漠,他會怒斥謾罵嗎?面對他身邊的親人,他會做革命的啟蒙嗎?而面對革命內部的摩擦與壓迫,魯迅又會怎麼做呢?
魯迅有這麼多的痛苦,他是怎麼對待的呢?一個人有了痛苦他就要想辦法去減輕它、抵擋它、轉化它。那麼對這些痛苦怎麼辦呢?對於群眾的麻木,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不是簡單地拋棄群眾,很多人說這些群眾真愚昧,算了不理他了,他是很同情的,哀其不幸是第一位的,然後又怒其不爭,又很生氣,這些人不爭氣,他理解同情在很多方面。比如說他小說《祝福》裡面寫祥林嫂,祥林嫂遇到我,遇到一個知識分子的我,祥林嫂就問有沒有地獄,世界上有沒有地獄這件事情,這個我呢就不知道怎麼回答,就很躊躇,"也許有的?",那麼我們知道知識分子受到科學教育,按照自己的教育經驗,應該說沒有地獄,那都是封建迷信。如果遇到一個簡單的知識分子,就會這樣告訴祥林嫂,老太太你不要迷信了,世界上是沒有地獄的,好像自己在傳播科學上的火種一樣,但是魯迅會想到祥林嫂這樣一個貧苦、痛苦的勞動婦女,她惟一的希望就是有地獄,這是她的精神之"父",有了地獄她才能夠死後見到親人。如果你告訴她這是封建迷信,死後連地獄都沒有,那她生命中最後一點小油燈你都給掐滅了,表面看上去你科學了、你進步了,但這是慘無人道。所以魯迅才含含糊糊,對待這種情況,他說大約有的吧,好像很世故,不說有也不說沒有,他給這樣一個痛苦的勞動婦女人生的希望。在魯迅看來人道是第一的,比如魯迅他自己的母親,他的那個朱安夫人都是不覺悟的婦女,但魯迅不是每天給她們講課,讓她們覺醒,都變成革命!不是那樣,就像普通人一樣過日子就可以了。魯迅自己是個大文學家,但是他的母親不愛讀他的作品,他的母親是靠自學能夠讀小說的人,但是她不讀魯迅的小說,專門讀張恨水的小說,最喜歡讀張恨水的《啼笑因緣》、《金粉世家》,她愛讀這個,那魯迅怎麼辦呢?他就給母親去買張恨水的小說。所以魯迅一方面批判這些通俗小說,他自己不喜歡,但是他還要給母親買,日記里好幾次記載著他給母親買張恨水的作品。在魯迅看來,不能因為父母落後就不孝,孝不孝不能以父母的思想為焦點,他們思想落後,也是你的父母,只要好好地養活他們,讓他們開心,這才是孝子。所以他並不急著寫,所以你看魯迅的小說里寫的那些閏土、華老栓,是這麼愚昧的人,但是你看他的主調充滿了同情,你看他寫閏土充滿了感情,一點也不歧視,不嘲笑他是封建迷信的人,這是他對群眾的態度,群眾的麻木他承擔著,他不會向群眾報復。
那麼對身邊一些的同志、親人、文化上的戰友,他多是謙讓忍讓,包括對愛人,後來他跟許廣平結合,雖然說都是現代人,但是生活中也不是毫無摩擦,毫無問題,據許廣平回憶:有時候兩個人生氣了,魯迅就獨自一個人跑到陽台上默默地躺下
,躺在陽台的水泥地上,小孩不懂事,他家的兒子海嬰一看多好玩啊,也跑過去跟他父親一塊躺在陽台的水泥地上,他就一個人生悶氣。這個情況很像魯迅在孤獨者中寫到的那個"狼",魯迅非常喜歡狼這個形象的,狼受了傷之後就獨自跑到密林裡邊,自己把自己的傷口舔好,狼是自己承受著自己的孤獨。魯迅與創造社等人發生爭論,後來在一個更大的旗幟下他們和解了,聯合起來了。他對左聯領導的那些官僚主義作風,是很反感的,稱他們為奴隸總管,但"奴隸總管"畢竟還是一夥的,他不會說因為討厭他們就到國民黨那裡去告發他們,後來對於左聯的解散他還是很惋惜的,左聯也沒有跟他商量就解散了。
四、"橫站"
對待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魯迅是謙讓容忍,對待群眾的麻木與冷漠,他是理解、同情,而對待敵人,魯迅又會怎樣應對呢?魯迅著名的"痛打落水狗"的提法,背後到底隱含著魯迅怎樣的思考呢?在與敵人大大小小的文化戰鬥中,魯迅遭遇到的真正的敵手又會是誰呢?而在這種槍林彈雨的洗禮中魯迅為什麼會出人意料地採取一種"橫站"的姿態呢?
對於敵人魯迅是另外的態度。對敵人,魯迅可以說是嚴打的,但同時又是輕蔑的,這個嚴打不是說用專政手段來嚴打,因為他是弱者,只有對方對他採取嚴打的措施。對方一嚴打,他只好針鋒相對,但是在戰略上他又是藐視的,就像恩格斯讚頌馬克思一樣,像拂去身上那個蛛絲一樣輕輕一抹就抹掉的,他在戰術上是重視的,對於那些支持反動政府屠殺愛國學生的人(段祺瑞政府開槍射擊請願的愛國學生,很多文人寫文章來支持說那些學生該死,因為他們認為給政府搗亂)他們是毫不留情的,對這些人是毫無心肝的。對那些叛變革命,然後又來污衊他的人,對這些人他是憤怒的、輕蔑的揭露,魯迅有這樣一句話叫"痛打落水狗",這個話讓人理解為"魯迅是不寬容的",狗都落水了,為什麼還要痛打?魯迅有專門的文章解釋為什麼要痛打。說因為它爬上岸來還會繼續咬人,當然這都是比喻了。他舉了一個例子:辛亥革命的時候,紹興的革命領袖叫王金髮,他抓住了一個壞蛋,這個壞蛋就是殺害秋瑾烈士的壞蛋,抓住之後本來應該槍斃,鎮壓反革命。但是因為說革命勝利了,革命勝利了應該寬容,所以王金髮放就把壞蛋掉了,但是正因為放掉了千千萬萬這樣的壞蛋,所以辛亥革命很快就失敗了。那個人就幫助袁世凱最後殺了王金髮,革命又重新失敗。魯迅一生經歷過太多太多這樣的事件,所以他知道對什麼人應該寬容,對什麼人不能寬容。
魯迅有他旗幟鮮明的例子,他認為思想上的敵人、文化上的敵人、政治上的敵人不能放過,他對這些人是旗幟鮮明。這些敵手對於魯迅是又恨他,又怕他。恨他不用說了,立場完全不一樣,怕他是因為鬥不過他,魯迅的文章太厲害了,他有思想的力量、邏輯的力量,三言兩語就把真理講得清楚又通俗。通過魯迅的文章,可以發現,他就像我們講的那個武林高手一樣,舉重若輕,又可以舉輕若重,我看了一下魯迅一生中所經歷過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戰鬥,最後可以總結為魯迅一生沒有遇到真正的敵手,他是現代中國文化界真正的獨孤求敗。如果說現實生活中有獨孤求敗的話那就是魯迅,一生中沒有對手,這個也是他的寂寞和痛苦之因,魯迅多麼希望有一個對手跟自己學問、思想差不多,真正能夠對他形成威脅,兩個人可以打來打去,沒有,他三招二式就打敗一夥,全不是對手,全被打得唏哩嘩啦,然後前赴後繼湧上來,又三下兩下打敗,打多了就感到很寂寞。魯迅到了後期,到了爐火純青的階段,這像我講的那個獨孤求敗的境界一樣,飛花摘葉,皆可傷人。三言兩語就打敗一批,這也可能就是他的痛苦,像魯迅隨便給那些人起個名目,都成了專有名詞了。什麼"洋場惡少",什麼"革命小販",三言兩語大家一說這個人就是這樣,什麼"資本家的乏走狗",都成了特有的名詞,所以有人就惋惜魯迅,一輩子都把時間耗費在打這些小狗小貓身上,一輩子沒有遇到過真正的老虎,說一輩子像武松那樣能打老虎,那也是很有價值的,可魯迅一輩子把精力都放在那小狗小貓身上了,但是魯迅他認為這就是他要做的工作。
魯迅有這麼多的痛苦,他是怎麼對待的呢?一個人有了痛苦他就要想辦法去減輕它、抵擋它、轉化它。那麼對這些痛苦怎麼辦呢?對於群眾的麻木,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不是簡單地拋棄群眾,很多人說這些群眾真愚昧,算了不理他了,他是很同情的,哀其不幸是第一位的,然後又怒其不爭,又很生氣,這些人不爭氣,他理解同情在很多方面。比如說他小說《祝福》裡面寫祥林嫂,祥林嫂遇到我,遇到一個知識分子的我,祥林嫂就問有沒有地獄,世界上有沒有地獄這件事情,這個我呢就不知道怎麼回答,就很躊躇,"也許有的?",那麼我們知道知識分子受到科學教育,按照自己的教育經驗,應該說沒有地獄,那都是封建迷信。如果遇到一個簡單的知識分子,就會這樣告訴祥林嫂,老太太你不要迷信了,世界上是沒有地獄的,好像自己在傳播科學上的火種一樣,但是魯迅會想到祥林嫂這樣一個貧苦、痛苦的勞動婦女,她惟一的希望就是有地獄,這是她的精神之"父",有了地獄她才能夠死後見到親人。如果你告訴她這是封建迷信,死後連地獄都沒有,那她生命中最後一點小油燈你都給掐滅了,表面看上去你科學了、你進步了,但這是慘無人道。所以魯迅才含含糊糊,對待這種情況,他說大約有的吧,好像很世故,不說有也不說沒有,他給這樣一個痛苦的勞動婦女人生的希望。在魯迅看來人道是第一的,比如魯迅他自己的母親,他的那個朱安夫人都是不覺悟的婦女,但魯迅不是每天給她們講課,讓她們覺醒,都變成革命!不是那樣,就像普通人一樣過日子就可以了。魯迅自己是個大文學家,但是他的母親不愛讀他的作品,他的母親是靠自學能夠讀小說的人,但是她不讀魯迅的小說,專門讀張恨水的小說,最喜歡讀張恨水的《啼笑因緣》、《金粉世家》,她愛讀這個,那魯迅怎麼辦呢?他就給母親去買張恨水的小說。所以魯迅一方面批判這些通俗小說,他自己不喜歡,但是他還要給母親買,日記里好幾次記載著他給母親買張恨水的作品。在魯迅看來,不能因為父母落後就不孝,孝不孝不能以父母的思想為焦點,他們思想落後,也是你的父母,只要好好地養活他們,讓他們開心,這才是孝子。所以他並不急著寫,所以你看魯迅的小說里寫的那些閏土、華老栓,是這麼愚昧的人,但是你看他的主調充滿了同情,你看他寫閏土充滿了感情,一點也不歧視,不嘲笑他是封建迷信的人,這是他對群眾的態度,群眾的麻木他承擔著,他不會向群眾報復。
那麼對身邊一些的同志、親人、文化上的戰友,他多是謙讓忍讓,包括對愛人,後來他跟許廣平結合,雖然說都是現代人,但是生活中也不是毫無摩擦,毫無問題,據許廣平回憶:有時候兩個人生氣了,魯迅就獨自一個人跑到陽台上默默地躺下
,躺在陽台的水泥地上,小孩不懂事,他家的兒子海嬰一看多好玩啊,也跑過去跟他父親一塊躺在陽台的水泥地上,他就一個人生悶氣。這個情況很像魯迅在孤獨者中寫到的那個"狼",魯迅非常喜歡狼這個形象的,狼受了傷之後就獨自跑到密林裡邊,自己把自己的傷口舔好,狼是自己承受著自己的孤獨。魯迅與創造社等人發生爭論,後來在一個更大的旗幟下他們和解了,聯合起來了。他對左聯領導的那些官僚主義作風,是很反感的,稱他們為奴隸總管,但"奴隸總管"畢竟還是一夥的,他不會說因為討厭他們就到國民黨那裡去告發他們,後來對於左聯的解散他還是很惋惜的,左聯也沒有跟他商量就解散了。
四、"橫站"
對待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魯迅是謙讓容忍,對待群眾的麻木與冷漠,他是理解、同情,而對待敵人,魯迅又會怎樣應對呢?魯迅著名的"痛打落水狗"的提法,背後到底隱含著魯迅怎樣的思考呢?在與敵人大大小小的文化戰鬥中,魯迅遭遇到的真正的敵手又會是誰呢?而在這種槍林彈雨的洗禮中魯迅為什麼會出人意料地採取一種"橫站"的姿態呢?
對於敵人魯迅是另外的態度。對敵人,魯迅可以說是嚴打的,但同時又是輕蔑的,這個嚴打不是說用專政手段來嚴打,因為他是弱者,只有對方對他採取嚴打的措施。對方一嚴打,他只好針鋒相對,但是在戰略上他又是藐視的,就像恩格斯讚頌馬克思一樣,像拂去身上那個蛛絲一樣輕輕一抹就抹掉的,他在戰術上是重視的,對於那些支持反動政府屠殺愛國學生的人(段祺瑞政府開槍射擊請願的愛國學生,很多文人寫文章來支持說那些學生該死,因為他們認為給政府搗亂)他們是毫不留情的,對這些人是毫無心肝的。對那些叛變革命,然後又來污衊他的人,對這些人他是憤怒的、輕蔑的揭露,魯迅有這樣一句話叫"痛打落水狗",這個話讓人理解為"魯迅是不寬容的",狗都落水了,為什麼還要痛打?魯迅有專門的文章解釋為什麼要痛打。說因為它爬上岸來還會繼續咬人,當然這都是比喻了。他舉了一個例子:辛亥革命的時候,紹興的革命領袖叫王金髮,他抓住了一個壞蛋,這個壞蛋就是殺害秋瑾烈士的壞蛋,抓住之後本來應該槍斃,鎮壓反革命。但是因為說革命勝利了,革命勝利了應該寬容,所以王金髮放就把壞蛋掉了,但是正因為放掉了千千萬萬這樣的壞蛋,所以辛亥革命很快就失敗了。那個人就幫助袁世凱最後殺了王金髮,革命又重新失敗。魯迅一生經歷過太多太多這樣的事件,所以他知道對什麼人應該寬容,對什麼人不能寬容。
魯迅有他旗幟鮮明的例子,他認為思想上的敵人、文化上的敵人、政治上的敵人不能放過,他對這些人是旗幟鮮明。這些敵手對於魯迅是又恨他,又怕他。恨他不用說了,立場完全不一樣,怕他是因為鬥不過他,魯迅的文章太厲害了,他有思想的力量、邏輯的力量,三言兩語就把真理講得清楚又通俗。通過魯迅的文章,可以發現,他就像我們講的那個武林高手一樣,舉重若輕,又可以舉輕若重,我看了一下魯迅一生中所經歷過的大大小小的文化戰鬥,最後可以總結為魯迅一生沒有遇到真正的敵手,他是現代中國文化界真正的獨孤求敗。如果說現實生活中有獨孤求敗的話那就是魯迅,一生中沒有對手,這個也是他的寂寞和痛苦之因,魯迅多麼希望有一個對手跟自己學問、思想差不多,真正能夠對他形成威脅,兩個人可以打來打去,沒有,他三招二式就打敗一夥,全不是對手,全被打得唏哩嘩啦,然後前赴後繼湧上來,又三下兩下打敗,打多了就感到很寂寞。魯迅到了後期,到了爐火純青的階段,這像我講的那個獨孤求敗的境界一樣,飛花摘葉,皆可傷人。三言兩語就打敗一批,這也可能就是他的痛苦,像魯迅隨便給那些人起個名目,都成了專有名詞了。什麼"洋場惡少",什麼"革命小販",三言兩語大家一說這個人就是這樣,什麼"資本家的乏走狗",都成了特有的名詞,所以有人就惋惜魯迅,一輩子都把時間耗費在打這些小狗小貓身上,一輩子沒有遇到過真正的老虎,說一輩子像武松那樣能打老虎,那也是很有價值的,可魯迅一輩子把精力都放在那小狗小貓身上了,但是魯迅他認為這就是他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