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也許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可能太少了,特別是作為一個個人奮鬥的俠,我們知道很多共產黨的英雄能夠做到這樣,那是因為共產黨有嚴格的紀律約束,共產黨有理想有信念還有紀律,而像一個純粹的江湖人物,你讓他做到這一點,那的確是非常難的。

  那麼金庸中期的作品這個時候已經是到了六十年代之後了,中國發生了很多大的事情,這時候金庸也度過了他的青年時期,進入中年。這個時候我們看金庸筆下的俠義精神,帶有道家的精神和佛家的精神,帶有這方面的色彩。我們看一看楊過、令狐沖、張無忌,這幾個人物,和前面那一組人物相比就有變化。這些人不是沒有社會責任感,也有社會責任感,也為人民服務,也為社會服務。但是同時呢,他們很清楚地考慮到自己的個人自由問題,一方面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也考慮自己,也就是把個人和國家和社會結合起來考慮。而金庸是到了中年之後,他考慮到這些問題,考慮得比較成熟。所以他中年的時候寫的作品我們看到氣勢更雄渾,不像早期作品那樣比較簡單。比如說楊過,他一方面也幫助郭靖去守襄陽,幫助大宋朝抵抗侵略,但是最後他並沒有因為城破了,他和郭靖一起死在那裡,沒有。郭靖和黃蓉一起死在那裡了,而楊過他離開了。他為國為民做了一番貢獻之後他離開了,還有張無忌也是這樣的,張無忌本來有條件成為大明朝的開國君主,按照小說本來的邏輯發展,他是明教的領袖,明教要獲得勝利,最後他就是開國君主。但是他沒有野心,他沒有政治欲望,他對天下沒有那麼大的責任感,他都是被潮流所推著,推到哪兒就走到哪兒,他在事業上他在愛情上都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你推他當什麼領袖他就當什麼領袖,哪個女孩子的力量強一點就把他搶過去了,他沒有什麼主動性的。所以他被朱元璋看透了,朱元璋一個小小的計謀就把他擠掉,所以朱元璋成了大明朝的開國君主,最後張無忌回到閨房裡去畫眉去了。好像故事結束了,但是正畫眉的時候,周芷若窗外一聲冷笑,故事還有新的發展。所以我們不能想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他做了領袖之後會更加幸福,這樣的人他覺得,我不如去過我的個人的日子。所以我們看像郭靖這樣的人,我們是做不了,大多數人我們做不了,是英雄。但是張無忌這樣的人似乎我們能做,他比我們強的,不就是他會武功嗎,他所謂的會武功就相當於我們自己的專業技術很好。我會生產586,奔二、奔三、奔四,就相當於武功很高,就相當於我們的專業技能,所以這方面他和我們是一樣的。在其他方面他就是一個凡夫俗子,我們要是張無忌,我們也幹不了政治,幹不了大事業,優柔寡斷拖泥帶水,經常被女孩子欺騙,這無所謂。所以張無忌更像我們普通人,普通人我們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更多的要考慮自己的生活。

  而金庸的作品越到後來,他的佛家思想越來越嚴重,我們可以舉《天龍八部》為例,《天龍八部》這個名字就是從佛學中來的,裡面充滿了佛學的道理。陳世驤先生概括得非常好,他說《天龍八部》叫無人不冤,有情皆孽。所有的人都是冤的,所有的情都孽情。因為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不平常的挫折,每一個人都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看蕭峰曾經發誓,說終我一生,絕不殺一個漢人。可是結果呢,他迫不得已,殺了很多漢人,聚賢莊一場惡戰,他殺了多少,打死了很多自己昔日的兄弟,這是《天龍八部》的第一主人公。第二主人公叫段譽,也是很倒霉的一個人,好不容易愛上一個女孩子,發現是自己的妹妹,好不容易又愛上一個女孩子,發現是自己的妹妹。你說這人生多慘,簡直恨不得死了算了。愛上所有的女孩子都是自己的妹妹,痛苦死了。其實這裡面包含著佛家冤孽的思想,這是一種冤孽,好在金庸是有菩薩心腸的,最後都給它一起解決了。最後突然發現所有這些人都不是他的妹妹,就都給他解決了。那麼在小說的第三個主人公虛竹的身上,就更體現出佛家思想了,我們看虛竹是一個從小不知道父母是誰的,由少林寺養大的,這樣一個很普通的一個和尚。小和尚長大的,他從小學習很好,所以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個好和尚。因為他沒有接觸別的道德標準,他的標準是做一個標準的一心一意的好和尚,而做好和尚的要求就是不能破戒,什麼戒都不能破,好好遵守黨紀國法,校規,中學生守則,守好了你就是一個小和尚。可是人生無情,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在不自由的情況下,虛竹一戒一戒全給破了,肉也吃了,酒也喝了,女色也近了,簡直要崩潰了,一個做好和尚的條件一一都不具備了,簡直說要死的心都有了,他只不過要做一個好和尚,這樣一個卑微的願望,老天爺偏不讓他實現,一個一個都讓他破掉,我們知道這種痛苦是可以想見的。可是峰迴路轉,當所有的戒都破掉之後,這個時候突然發現他仍然是一個好和尚,到了這個時候我們發現虛竹是一個最好的和尚,佛學的光輝這個時候才普照出來。最後證明他是一等的好人,他是這個小說中最慈悲的人物之一。所以我們看在《天龍八部》幾個主人公身上都體現出深刻的佛家的道理,佛家的道理也好,道家的道理也好,儒家的道理也好,它都和俠義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繫,都和俠肝義膽,仁愛犧牲這些概念相聯繫。《天龍八部》中的這些大俠作為一個武俠人物,武功也很高,但他們的武功都不是最高的,小說中武功最高的恰恰不是這些大俠,而是一個少林寺無名的掃地的老僧。天天在那裡掃地的,一個衛生管理員,誰也沒想到他的武功是最高的,這些人打得一團熱鬧,但是沒想到這個老僧一出現,輕描淡寫地把他們全部打敗。這裡就包含著佛家的無名的無相的思想,最後這個老僧給他們講佛法,說為什麼要練武功,練武功本來是為了參透佛法用的,是參透佛法一個輔助手段。可是當你佛法參透到很高境界的時候呢,又不需要這個武功了,這個道理講的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說《天龍八部》它所探討的俠的側面,俠的精神,可以說是深不可測,甚至可以說是偉大的。我再引一句陳平原先生的話,陳平原先生曾經說過,倘若有人想藉助文學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就是你想學習佛經嗎,想學習宗教的道理嗎,你去拿一本佛學書來你會覺得很深奧,讀不進去。那你不妨從金庸的武俠小說入手,可以作為學習宗教知識的入門書,我覺得陳先生所講的這個話,是很有道理的,特別是在這樣幾個人物身上。

  那麼魯迅先生曾經批判說《紅樓夢》之前的小說有一個毛病,叫做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叫好壞太分明,到了《紅樓夢》才打破了善惡的界限。我們看金庸小說其實就是這樣的,有一部分人批評金庸的小說,說他善惡不分。有人說我喜歡看梁羽生的小說,善惡分明,說金庸的小說正邪不明,說明這個人思想混亂。那麼金庸說人本來就是這樣的,世界上哪有百分之的善人,哪有百分之百的惡人,我們想一想咱們自己,再想想自己周圍的熟人、朋友、家人,誰是百分之百的好人?誰是百分之百的壞人?惡人也有它可取之處,善人也有他可討厭之處。但是你又不能劃分一個百分比,說這個人72.6%是好的,這很難劃分的,因為人是活的,他是變化的。所以金庸通過他的人物探討,寫出了善惡相剋相生,又相互轉化的人性辯證法,善惡是相克服相生相互轉化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