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在金庸早期的作品中,胡斐、郭靖身上更多的是儒家的精神,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逐步步入中年的金庸更多了一分成熟,他筆下的人物也更趨於複雜化。這一時期,金庸完成了《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等著作,這些著作中的楊過、張無忌不再是郭靖那樣捨生取義的俠之大者,多的更是普通人的特點,他們追求個性獨立與人生自由。儘管最後隱居山林,但其俠義精神卻能感動後世,讓人稱道。
《天龍八部》被許多人譽為金庸小說的絕頂之作,《天龍八部》書名取自佛經,這部小說的三個正面主人公蕭峰、段譽、虛竹,各自有一番複雜的人生經歷,中原丐幫幫主蕭峰因身世之謎被人揭開,而尋找殺父仇人,造下許多罪孽,最後見到父親出家,悟到自己江湖人生的真相,不願再製造殺戮,為阻止大宋與契丹兩國交兵而犧牲性命。大理王子段譽熟讀佛經,不願學武傷人,更是一種佛家精神。少林和尚虛竹,雖違反佛門戒律,被逐出少林,卻一心向佛。《天龍八部》中處處都閃著佛的光輝,佛祖使他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儘管有人殺戮無數,但其俠義精神卻義蓋雲天。
儒、道、佛,金庸寫出俠的各種面目,寫出了俠的各種可能。除此之外,他還寫出了俠的辨證存在,人的善惡轉化。《連城訣》就是一部探討人性善惡問題的小說。狄雲雖然是小說的主人公,但他的形象遠沒有那些大善、大惡之人刻畫得深刻。這也是金庸在塑造了眾多的俠之後,有意與俠告別,從真正的俠發展為無俠,去探討人性的本真問題。
《鹿鼎記》無疑是金庸小說中最華彩的樂章,在這部封筆之作中,金庸一反常態,創造了一個非俠、非英雄的小人形象。與其他小說不同的是,《鹿鼎記》的主人公韋小寶,不是生長在浪漫色彩的傳奇環境裡,而是生活在骯髒低賤的妓院裡。在這裡為了生存,他必須學會奉承嫖客、溜須拍馬。而且他還靠著這些本事,快樂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直到後來飛黃騰達。這一形象的出現完全顛覆了金庸以往眾多俠客的形象,他以另外一種形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金庸為什麼會在俠義英雄的世界中塑造這麼一個小流氓的形象?詳細內容敬請關注《百家講壇》。
(全文)
上一講我們講了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可能有的朋友會奇怪,講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怎麼沒講到金庸啊,其實不要著急,我是故意把金庸留到了這一講。那麼武俠小說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包括金庸的小說為什麼這麼受歡迎?說到根本原因還不在一個“武”字,武俠小說中更重要的因素是俠。我們知道很多武俠小說的讀者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我們國家有許許多多重要的科學家、教授、學者,全部是武俠小說的愛好者,包括我們北京大學很多的國家的院士,我們國內外聞名的大科學家,都是它們的謎,他們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不一定對武打太感興趣,他們主要是注重裡邊俠的部分,而金庸的小說就寫了俠在各種情況下的演變。下面我們分階段來對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來略做解析。
我們在金庸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人物身上更多的是儒家的精神,墨家的精神。其實這個時候金庸自己呢,也是一個年輕人,這就像金庸自己年輕時候的抱負一樣,也很像他作品中寫的獨孤求敗,獨孤求敗的第一個境界一樣,年輕氣盛,在事業上有追求,在愛情上有追求,所以推崇一種建功立業的境界,推崇那種建功立業的大俠。像他早期作品中的陳家洛,袁承志,郭靖,都是事業感很強的大俠。所以整個那個小說的氛圍都是昂揚向上的,所以我們看金庸早期的小說,雖然是武俠小說,裡面是有一種革命精神的。你看陳家洛、袁承志、郭靖等人,他們的這些品質很像共產黨的革命幹部的,個人修養很好,文武雙全,我們看看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文學作品,裡面都有一個三四十歲的一個年輕的漢子,是我黨的一個指揮員,有不止一個女孩子喜歡他。這也是當時的革命文學的作品,都是一樣的,所以文學作品都是有它規律的。
那麼武俠小說中,真正能夠寫出大俠精神的,其實並不很多,大多數的主人公所作所為主要是武而不是俠。我在八十年代上大學的時候,讀了幾百部武俠小說,因為當時都處在盜版狀態,不知道哪個小說好哪個小說不好,我就到海淀租書部去租書,兩毛錢一晝夜。租下來以後大家輪流看,人不睡覺書不睡覺,就輪流看這個書,稀里糊塗看下來,大多數看了就忘了,所以最後是憑著自己的記憶,靠作品本身的魅力,留下來的還就是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人的作品。因為大多數小說寫的就是武,而不是俠,說得不好聽點就成了一種暴力的展覽,暴力的渲染了,最後那個暴力你是記不住的。那麼前幾年呢,大陸發生了一場王朔批判金庸的這樣一個事件,我覺得王朔先生他的批判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呢,他的批判對於金庸小說不太合適,我們知道王朔也是一個著名的作家,也有很多王朔迷。但是當王朔和金庸發生這樣一場論戰的時候,顯然王朔是失算的。因為王朔的讀者是以萬來計算的,而金庸的讀者是以億來計算的,所以說兩邊是不相匹敵的。論戰的結果呢,是很多王朔迷變成金庸迷了。但是王朔批判的一個現象,的確是很多武俠作品存在的。他說這個小說一打開,不知道這些人物為什麼見面就打?非要往死里打不可?我們知道金庸小說里不存在這種情況,但是其他武俠小說的確存在。所以我想王朔大概是看了很多沒有俠只有武的小說,王朔肯定是沒好好看金庸的小說。因為他提供的一個例證說,他看過一套七本的《天龍八部》。我們知道《天龍八部》是沒有七本的,不知道他看的是哪個本子,大概是他記錯了。所以從他的這種批判上,我們也看到,連王朔這樣的作家,他其實也認為武俠小說不應該以打架為主,武俠小說應該以俠為主。那麼金庸引用孟子的話,說他所塑造的俠客應該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要塑造這樣的人,就是武俠人物對於富貴貧賤不應該放在心上,也不應該屈從於威武,都不應該屈從。其實大丈夫的這三條標準還不是特別難做到,有心成為英雄的人物的人還是可以做到的。那麼我們常說一句話叫英雄難過美人關,這一關可能是更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金庸有時候為人物設置這一個關口,比如他在《雪山飛狐》《飛狐外傳》中,為大俠胡斐他要增加一些要求,要求他不為美色所動,不為哀懇所動,不為面子所動。胡斐他和一個女孩子叫袁紫衣,他們兩情相願,他說正在兩情相恰之際呢?軟語央求,不答應她是很難的。我們知道在小說中胡斐一直要找一個叫鳳天南的人報仇,可是他的心上人袁紫衣就是鳳天南的親生女兒,她來求胡斐饒過她的父親。那麼這樣的請求是很難拒絕的,可是胡斐拒絕了。還有他和鳳天南其實是無仇無恨,他只不過是為了普通的窮人,打抱不平,窮人鍾阿四一家,被惡霸鳳天南給害死了,胡斐偶然得知了這件事,他完全是一個局外人,他是一個旁觀者,但是他就要打抱不平,他要為這個窮人報仇伸冤。所以江湖上很多好漢來求胡斐,低聲下氣的求他揭開過解,給足他面子。所以這是英雄好漢最難拒絕的,其實英雄好漢最難拒絕的是面子,大家都服你,認為你是好漢,就求你饒我一把,這都做不到。所以金庸想塑造這樣一個大丈夫,金錢美女面子什麼都打不動他,那麼所以說胡斐的感人之處在這裡,當然金庸他說了,實際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呢,沒有我理想的這麼成功。
《天龍八部》被許多人譽為金庸小說的絕頂之作,《天龍八部》書名取自佛經,這部小說的三個正面主人公蕭峰、段譽、虛竹,各自有一番複雜的人生經歷,中原丐幫幫主蕭峰因身世之謎被人揭開,而尋找殺父仇人,造下許多罪孽,最後見到父親出家,悟到自己江湖人生的真相,不願再製造殺戮,為阻止大宋與契丹兩國交兵而犧牲性命。大理王子段譽熟讀佛經,不願學武傷人,更是一種佛家精神。少林和尚虛竹,雖違反佛門戒律,被逐出少林,卻一心向佛。《天龍八部》中處處都閃著佛的光輝,佛祖使他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儘管有人殺戮無數,但其俠義精神卻義蓋雲天。
儒、道、佛,金庸寫出俠的各種面目,寫出了俠的各種可能。除此之外,他還寫出了俠的辨證存在,人的善惡轉化。《連城訣》就是一部探討人性善惡問題的小說。狄雲雖然是小說的主人公,但他的形象遠沒有那些大善、大惡之人刻畫得深刻。這也是金庸在塑造了眾多的俠之後,有意與俠告別,從真正的俠發展為無俠,去探討人性的本真問題。
《鹿鼎記》無疑是金庸小說中最華彩的樂章,在這部封筆之作中,金庸一反常態,創造了一個非俠、非英雄的小人形象。與其他小說不同的是,《鹿鼎記》的主人公韋小寶,不是生長在浪漫色彩的傳奇環境裡,而是生活在骯髒低賤的妓院裡。在這裡為了生存,他必須學會奉承嫖客、溜須拍馬。而且他還靠著這些本事,快樂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直到後來飛黃騰達。這一形象的出現完全顛覆了金庸以往眾多俠客的形象,他以另外一種形態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金庸為什麼會在俠義英雄的世界中塑造這麼一個小流氓的形象?詳細內容敬請關注《百家講壇》。
(全文)
上一講我們講了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可能有的朋友會奇怪,講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怎麼沒講到金庸啊,其實不要著急,我是故意把金庸留到了這一講。那麼武俠小說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包括金庸的小說為什麼這麼受歡迎?說到根本原因還不在一個“武”字,武俠小說中更重要的因素是俠。我們知道很多武俠小說的讀者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我們國家有許許多多重要的科學家、教授、學者,全部是武俠小說的愛好者,包括我們北京大學很多的國家的院士,我們國內外聞名的大科學家,都是它們的謎,他們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不一定對武打太感興趣,他們主要是注重裡邊俠的部分,而金庸的小說就寫了俠在各種情況下的演變。下面我們分階段來對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來略做解析。
我們在金庸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人物身上更多的是儒家的精神,墨家的精神。其實這個時候金庸自己呢,也是一個年輕人,這就像金庸自己年輕時候的抱負一樣,也很像他作品中寫的獨孤求敗,獨孤求敗的第一個境界一樣,年輕氣盛,在事業上有追求,在愛情上有追求,所以推崇一種建功立業的境界,推崇那種建功立業的大俠。像他早期作品中的陳家洛,袁承志,郭靖,都是事業感很強的大俠。所以整個那個小說的氛圍都是昂揚向上的,所以我們看金庸早期的小說,雖然是武俠小說,裡面是有一種革命精神的。你看陳家洛、袁承志、郭靖等人,他們的這些品質很像共產黨的革命幹部的,個人修養很好,文武雙全,我們看看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文學作品,裡面都有一個三四十歲的一個年輕的漢子,是我黨的一個指揮員,有不止一個女孩子喜歡他。這也是當時的革命文學的作品,都是一樣的,所以文學作品都是有它規律的。
那麼武俠小說中,真正能夠寫出大俠精神的,其實並不很多,大多數的主人公所作所為主要是武而不是俠。我在八十年代上大學的時候,讀了幾百部武俠小說,因為當時都處在盜版狀態,不知道哪個小說好哪個小說不好,我就到海淀租書部去租書,兩毛錢一晝夜。租下來以後大家輪流看,人不睡覺書不睡覺,就輪流看這個書,稀里糊塗看下來,大多數看了就忘了,所以最後是憑著自己的記憶,靠作品本身的魅力,留下來的還就是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人的作品。因為大多數小說寫的就是武,而不是俠,說得不好聽點就成了一種暴力的展覽,暴力的渲染了,最後那個暴力你是記不住的。那麼前幾年呢,大陸發生了一場王朔批判金庸的這樣一個事件,我覺得王朔先生他的批判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呢,他的批判對於金庸小說不太合適,我們知道王朔也是一個著名的作家,也有很多王朔迷。但是當王朔和金庸發生這樣一場論戰的時候,顯然王朔是失算的。因為王朔的讀者是以萬來計算的,而金庸的讀者是以億來計算的,所以說兩邊是不相匹敵的。論戰的結果呢,是很多王朔迷變成金庸迷了。但是王朔批判的一個現象,的確是很多武俠作品存在的。他說這個小說一打開,不知道這些人物為什麼見面就打?非要往死里打不可?我們知道金庸小說里不存在這種情況,但是其他武俠小說的確存在。所以我想王朔大概是看了很多沒有俠只有武的小說,王朔肯定是沒好好看金庸的小說。因為他提供的一個例證說,他看過一套七本的《天龍八部》。我們知道《天龍八部》是沒有七本的,不知道他看的是哪個本子,大概是他記錯了。所以從他的這種批判上,我們也看到,連王朔這樣的作家,他其實也認為武俠小說不應該以打架為主,武俠小說應該以俠為主。那麼金庸引用孟子的話,說他所塑造的俠客應該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要塑造這樣的人,就是武俠人物對於富貴貧賤不應該放在心上,也不應該屈從於威武,都不應該屈從。其實大丈夫的這三條標準還不是特別難做到,有心成為英雄的人物的人還是可以做到的。那麼我們常說一句話叫英雄難過美人關,這一關可能是更不容易做到的,所以金庸有時候為人物設置這一個關口,比如他在《雪山飛狐》《飛狐外傳》中,為大俠胡斐他要增加一些要求,要求他不為美色所動,不為哀懇所動,不為面子所動。胡斐他和一個女孩子叫袁紫衣,他們兩情相願,他說正在兩情相恰之際呢?軟語央求,不答應她是很難的。我們知道在小說中胡斐一直要找一個叫鳳天南的人報仇,可是他的心上人袁紫衣就是鳳天南的親生女兒,她來求胡斐饒過她的父親。那麼這樣的請求是很難拒絕的,可是胡斐拒絕了。還有他和鳳天南其實是無仇無恨,他只不過是為了普通的窮人,打抱不平,窮人鍾阿四一家,被惡霸鳳天南給害死了,胡斐偶然得知了這件事,他完全是一個局外人,他是一個旁觀者,但是他就要打抱不平,他要為這個窮人報仇伸冤。所以江湖上很多好漢來求胡斐,低聲下氣的求他揭開過解,給足他面子。所以這是英雄好漢最難拒絕的,其實英雄好漢最難拒絕的是面子,大家都服你,認為你是好漢,就求你饒我一把,這都做不到。所以金庸想塑造這樣一個大丈夫,金錢美女面子什麼都打不動他,那麼所以說胡斐的感人之處在這裡,當然金庸他說了,實際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呢,沒有我理想的這麼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