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過去,普通百姓是不可以隨便納妾的,得有爵有勛或有官職在身,才能納妾,按級別納相應數量的妾侍。又或者,到了一定年紀還無後,這個時候才能納妾。

  可是現在,朝廷已經放開這個限制,漢人納胡女為妾,不在這個限制之內。只要胡女願嫁,那漢民多納幾個胡女完全沒問題。

  甚至納胡女為妾後,生了孩子,官府還有獎勵。每生一個,就有一筆獎賞。

  漢民都是比較會算計的,很精明。

  納一個蠻女,幾乎不要什麼本錢,也就是置辦幾樣禮物送到胡女家,然後擺幾桌酒,甚至若是隨意點,這些都能省。不需要高額的彩禮錢,也不用怎麼麻煩。

  但納個蠻女進門,卻是等於家裡多了一個勞力幹活。若生下一兒半女的,官府還給一筆賞錢,甚至胡女進門後,也一樣能夠在官府登記分地,這樣的好事,誰算不到。

  於是乎,現在蠻子們爭相把女兒嫁給漢民,而漢民也爭相笑納。

  一時間,到處都是喜汽洋洋。

  漢蠻一家親,處處祥和。

  據說,有位出身自關東某個將門之後的子弟,在軍中任一個營長,因為受傷後退伍,也不願意回鄉,直接就落戶高加索,在這邊置地辦產。

  然後好多個酋長都看上了這位轉業的軍官,雖然退伍了,但他已經成為了高加索地方衙門的一位州參軍,也算是前途無量。

  因為想搶著嫁女兒給她的酋長太多,還弄的酋長們起了爭執,最後官司打到了州里,然後層層上報,甚至直達了天聽,呈到了皇帝御前。

  已經到達高加索的皇帝,在行宮裡看到這個奏摺後,笑著人出了一個批覆。

  他讓那位年輕的州參軍,直接把那些爭著要嫁給他的胡女全娶了。

  於是乎,這位參軍一次娶了十三個蠻女,一時傳為美談,惹的整個高加索的漢人軍民中都廣為傳播。

  許多移民都納了蠻女,沒納的也準備納。

  甚至那些在中原娶過妻的漢兒,如今都開始納蠻女,有的納了不止一個了。納兩三個蠻女的相當普遍,甚至有人納三四個。

  反正添個人口,不過是添一雙筷子的事情而已,卻還能為家裡添個勞力。來到高加索,土地多的是,雖然地不都是好地,但成片成片上千畝的劃分,怎麼都是地多人少。

  據說有的男人為了能夠早點讓蠻妾生孩子領獎賞,如今地里活也不幹了,家裡的活都交給妻妾們去做,他們整天就忙著生孩子。

  官方甚至還教給他們一個推算妻子最適合懷孕日子的計算方法,讓他們不白干。

  這方子很靈,因為說這是皇帝的發明,而皇帝的多子多孫是眾人皆知的,所以百姓深為信服,聽說也很靈驗,用了這個法子後,蠻女們的懷孕機率大大增加。

  雖然蠻夷之女納為妾侍之後,因為語言、習慣等,剛開始交流很不方便,但是人性本善,相處的久了,漢移民也慢慢都挺習慣和接受這些新的家庭成員。

  她們都很勤勞,比漢女要大方熱情。特別是她們普遍比漢女健壯,幹活真是把好手,不論是家裡還是地里活,簡直是能當個男人來干。而且這些蠻女往往娘家兄弟姐妹多,條件還大多不好。

  因為技術落後,就算種地也沒什麼收成。

  許多漢民在納了蠻女後,乾脆就把這些蠻族丈人、大舅子什麼的都接過來一起幹活,然後給他們工錢,日子過的比他們原來還強許多。

  漢人移民多了許多壯勞力,解決了人手不足的麻煩,而那些蠻子也一下子步入了小康生活,雙贏局面。

  蠻子們如今紛紛改發易發,換上漢人的服飾,改成漢人的髮式,送小孩子去漢人的學校里讀書,學漢字學漢語。因為送孩子上學還能有補貼,並且屬於強制型的,不送反而要罰款,所以蠻子們倒也願意送孩子去讀個六年小學。

  高加索很大,也有許多深山裡的部落一根筋不肯臣服,但不要緊,華軍僱傭可薩人為先鋒,還招募了不少高加索蠻族作為嚮導,一遍遍的掃蕩、梳理。

  每天都有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野蠻部落被攻破,然後一群群的被押出山來,送進俘虜營,這些俘虜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甄別梳理後,分被打散,然後送到各地,分給那些漢人移民們為奴,這也是漢人移民們的一個福利。

  官府發奴隸給他們,幫助耕種,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

  「陛下,通婚政策在這邊實行的不錯,現在通過這種通婚,大量的蠻族女嫁入漢人移民家,讓我們的新移民和本地蠻族的關係也變的不那麼緊張了。」

  「這條政策要堅持,只要蠻女肯嫁,那就不用管一個漢移民納多少個蠻女妾,能納多少就讓他們納多少。原則上,超過五十歲的,就不能再納妾了,除非是無後。」

  加上這一條,則是避免資源浪費。

  在張超的眼裡,人口向來都是第一重要的資源。一個年輕的漢兒,多納幾個蠻妾,多生下一些孩子。這些雖然是混血,但華夏向來是以父系血脈為主,父親是漢人,兒子當然也是漢人。

  從小接受漢家教育,長大了哪怕相貌有些不同,也不要緊,依然是漢人。

  但蠻女也是數量有限的,如果漢民年紀超過五十了,再納妾生育率就低了,未免浪費這寶貴的資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