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們似乎都有些激動。

  看到李植走到御座前面,大殿中的所有人都呼啦啦跪了下來,齊聲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植沒有轉身看下屬們,一轉身在御座上坐了下去。

  看到李植入座,李歡走上一步,大聲說道:「父皇遠征歐羅巴,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征服歐洲蠻夷萬萬。我漢族自華夏以來頗有開疆拓土英雄,然即便不世英雄如唐太宗,亦只曾攻入中亞。父皇之功業,橫跨三大洋五大洲,亘古未有。」

  李歡一甩太子服袖子,再次跪伏在地,大聲喊道:「我等恭賀父皇歐洲凱旋,創下不世功業!此等豐功偉業,足以震古爍今!」

  百官齊聲大唱:「我等恭賀聖上歐洲凱旋,創下不世功業!此等豐功偉業,足以震古爍今!」

  李植點了點頭,淡淡說道:「不說歐洲的事了,都說說你們的事情吧!」

  李歡往後退了一步。

  雖然李植不在時候以李歡為監國,但是具體事務還是由朝廷要員負責。李歡畢竟只有二十歲,並不準備代替這些國家重臣匯報工作。

  首先站出來的是李老四。

  李老四看了看崔昌武和李歡,上前一步說道:「聖上!臣李老四這兩年在印度北部指揮中亞戰區,一路向北攻入了波斯帝國的重鎮馬什哈德。波斯皇帝已經不敢再戰,向我大齊投降,如今波斯的投降使者就在北京。」

  李老四想了想,又說道:「奧斯曼土耳其也決定投降我大齊,也派出了使者。」

  「另外,沙俄受到歐洲戰區的攻擊,逃入北西伯利亞,也排出使者試圖投降。另外……」

  李植點了點頭。

  李老四說了一會就退了下去,崔昌武拱手出列,說道:「聖上兩年不在京城,臣統帥大齊文臣系統,始終以聖上的嚴密紀律要求官員。凡事以公德為準繩,精益求精……」

  李植認真聽著崔昌武的匯報,時不時審查崔昌武遞上來的文件,細細端詳。

  但聽了一會,李植就覺得有些無趣了。

  李植不得不承認,自己提拔的手下還是稱職的。這兩年雖然自己不在,但這些人並沒有出現什麼紕漏。

  雖然自己兩年不在,但自己親手建立的國家機器依舊在有序運行。

  一時間沒發現什麼問題,看著看著,李植竟覺得有些無聊起來。

  崔昌武匯報完鄭暉開始匯報,然後是鄭元。這些官僚在各地明肅法制,大興工程,打破了士紳豪強對貧苦百姓的束縛,各地的經濟和文化都有巨大的發展。

  很快,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突然,李植放下了那些文件,緩緩說道:「政事倒是其次。今日,朕想去看一位故人。」

  第1150章 廢帝

  聽到李植的話,崔昌武愣了愣,說道:「聖上剛剛回到北京,聖體疲憊,不如休息一晚再外出。」

  李植看了看殿外的天色,站了起來:「無妨,今天天色還不晚,朕去去便來。」

  百官對視了一陣,不明白李植要去看的人是誰。有些人猜到了,但也不能確定自己猜的對不對,只是沉吟不語。

  李植大步走下御座,看了看李老四,說道:「李老四,你為朕開車吧。」

  李老四躬身點了點頭,說道:「屬下遵命。」

  韓金信趕緊跑上來,說道:「屬下為聖上引路。」

  李植點了點頭,帶著韓金信和李老四往紫禁城外走去。走到金水橋後面,李植跳上了吉普車副駕駛位置。李老四坐到了駕駛位上,韓金信則坐在後排為李老四指路。

  紫禁城禁衛旅的親衛趕緊呼啦啦跟了上來,從車庫中開出了二十輛重裝吉普車。每輛吉普車上面都有一挺加特林機關槍,後面還坐著八個全副武裝的虎賁軍精銳,這樣的陣容基本上可以打掉幾千普通盜賊。

  吉普車十輛在前面開路,十輛在後面押陣,保證李植的安全。

  李老四若無其事地說道:「聖上這樣去看一個罪人,恐怕會讓地方官不太好做。地方官到時候真不知道是該供著這樣的廢帝,還是把他當個普通人。」

  李老四是對李植最忠誠的人,而且功勳卓著,所以有些話可以說得很隨意。哪怕是李植決定要去見人,他也敢反對。

  李植看著前方的道路,說道:「無妨,我相信大齊的地方官會有分寸。」

  李老四點了點頭,不再多說。

  出了北京城外城,李植好奇地問道:「他住在哪裡?」

  韓金信答道:「回聖上,他住在京城西郊七十里的一個小鎮上。那小鎮雖然人口不多,但卻是附近十幾里唯一的市鎮。在那裡住,物價相對低一些,房租什麼的也容易對付。」

  其實明代已經有租房的事情了,在《金瓶梅》和《儒林外史》中就有許多關於租房交易的記載。

  李植問道:「是租的房子麼?」

  韓金信湊在李植的椅子後背上,答道:「是的聖上,好像是一個小院子。」

  李植不再說話,只任身子隨著車輛的顛簸起伏。

  京郊新修的柏油路只有兩車道,但遠比土路好走。雖然路上商客不少,但看到天子的車隊過來客商都往兩邊讓,車隊還是能開十多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大概過了兩個小時,李植看到了一個人丁冷清的小鎮。

  小鎮在兩個丘陵的中間,旁邊一條小河,並不是什麼交通要道上。小鎮上只有二十多間屋子,大多是些賣肉買菜賣鐵器和衣服的雜貨鋪,顯然是為附近的農民服務的。有幾個農民在鎮上道路上晃蕩,似乎是在挑選日常貨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