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沒問題。

  高方平說了,開京戰線那是志願軍對志願軍,和兩國政治無關。理論上,澶淵之盟確立的兩國政治關係仍然在,宋遼仍舊是盟友。

  基調定下後,耶律大石滿載而歸,因外交功勞,正式出任首相——遼國北府樞密使。

  政和七年五月,大宋駐高麗軍團以盟軍姿態過鴨綠江,開進遼陽府,攜兩千門重炮痛擊女真鐵騎。

  遼陽府保衛戰一役,阿骨打陣亡。阿骨打的弟弟吳乞買接位後,徹底結束了遼金之戰,盤踞長白山以東北地區,建國號為金。

  同一時間,遼國西部已經整體淪陷,基本盡入蒙古人之手,宋軍從太原府出兵入東遼,攜三千門重炮守住了上京,史稱——橫臨府攻防戰。

  蒙古人損失慘重,退出上京以西部分地區,建國號為元,從此往西擴張。

  耶律大石勵精圖治,發展東遼最後的土地,以求東山再起。

  短時期內的版圖,就此劃定。

  西夏有大宋駐軍,橫臨府保衛戰的慘烈結果,導致了蒙古人再狠也不敢打西夏,於是他們只能往西進兵回鴣,提前開啟了他們征戰歐洲的步伐,所過之處三光政策。

  此番西方食屍怪們估計慘了,老子們大宋艦隊尚未進地中海拉仇恨,人家蒙古的快刀手們就會提前過去了。

  沒毛病,仇恨蒙古人去拉,在大宋蒸蒸日上的國力支撐下,高方平亦加快了海軍建設腳步。因為計劃變了,大宋志願軍很快要出兵歐洲,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這不是侵略,而是幫助他們抗擊強盜,順便駐軍保護他們。幫助他們建設民生的同時,把大宋的糧食和工業品賣給他們……

  宣和二年四月,大理國納土歸宋。

  段和譽這傢伙說有天感覺佛法照頂,他忽然就念頭通達了,為了百姓的安生,他願辭去帝位出家當和尚。

  這明顯撂挑子嘛,卻被稱為仁慈隨和,一心向佛。

  段和譽他親自來汴京卸位,交還了雲南節度使銜,不給段家子孫也不給高泰明。然後就在汴京大相國寺剃度。

  趙佶夸段和譽高風亮節,還勸說曰:「辭去帝位納土沒毛病,卻也別急著交節度使,就以節度身份知雲南,雲南仍舊給段家世代治理如何?」

  然而老段心灰意冷的樣子拒絕。他分明為情所困,卻說一心向佛要出家。高方平覺得麼,興許高泰明管不住屁股,給老段戴綠帽了,老段心灰意冷下連子孫都不信了。

  話說金庸專門寫一段周伯通段智興和英姑的三人行,應該是有原因的。段家應該經常遇到這種事。

  老段是個老好人,他不想為情殺人報仇,最終,他的剃度在汴京大相國寺舉行,趙佶親自參加老段出家禮,最後麼,還是讓他回大理天龍寺住持了。

  宣和二年六月,趙佶下詔,撤銷大理國號,設雲南路,又設大都督級昆明府,張綿成這傢伙成為大宋第一任昆明知府、兼雲南路安撫使。

  之所以是張綿成上而不是林攄,那是因為雲南沒什麼戾氣,高原上的人們懶懶散散的,小富即安,溫吞吞的,老段再三請求大宋一定要善待雲南子民。

  其實大理的納土歸宋,在彼時的大宋是有些阻力的。以前是國土越多越好,現在大宋日子好過了,一些人便不想要那個落後地區。然而大魔王說了,自諸葛亮平雲南之後那自古以來都是漢家之地,必須收回來。賠錢也要收回來,慢慢的還是會賺錢的。

  與此同時,仍舊信道的趙佶、不知他是不是與段和譽座談時受到了「天啟」,有天趙佶說夢到太上老君云云,於是趙佶也想潛心研究道法了。

  宣和三年元月,趙佶退位為太上皇,傳皇位於太子趙桓。普天同慶。

  趙桓時已二十一歲,正當青年時。

  然則,年過三十而立的高方平兩鬢已有了不少白髮,高方平上表皇帝和趙金奴她娘稱:「十五度春風秋雨,十萬里路雲和月,臣感覺有些累了,縱使有些才華亦已用盡,無法再為國效力。」

  身體不好的太后娘傷感落淚,苦言挽留多次。高方平斷然拒絕。

  其後趙桓親自多次來請,高方平都避而不見。

  趙桓那小子裝逼,一直請一直請,高方平被騷擾的沒有辦法下,跑杭州去,躲在了太上皇趙佶的行宮中避風頭。因趙佶退位後也在杭州,所以趙大傻他不敢去杭州裝逼,只得就此作罷。

  這些年經歷了太多,高方平教的徒弟只有高方平懂。那個趙大傻早年看著傻,其實乃大器晚成、大智若愚。當年任職太子太傅後,高方平對他已是傾囊相授。

  所以事實上,兩個大魔王理論上是不能共存的。

  趙桓將來會是個好皇帝,卻也會是個小魔王。高方平這輩子不想造反,也就不想在新任魔門領袖治下混跡了,那很不好。

  要說呢,其他朝代忌諱這些,但大宋相對很寬鬆。可惜高方平宰執近十年來,變法太徹底。當年又依託戰爭狀態,官員免死的規矩就變得淡化了。當年的軍改和反貪風暴中,被大魔王砍了的士大夫可不是一百兩百那麼少。

  氣候和土壤已經變異,現在官員已經會死了。世事並不總是一成不變。

  師承大魔王的趙桓登基後,對權利有了欲望,且他已經對高方平有了少許忌諱之心。

  這當然瞞不過高方平,高方平斗得過他小子的,但是沒有那個必要,那要花費太多的精力,還要傷害太后娘娘和趙佶的感情。然後還可能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宋窩裡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