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頁
既然仁興帝已安排了新的接待人,蘇墨虞終於得以從這個任務里得到解脫。離家半年。他亦是歸心似箭,和孟聚道別之後,他就興沖沖地上了自家的馬車回城了。而孟聚則上了那位博陽侯世子的馬車,由他陪著一同回府。
博陽侯世子是個很健談的人,上了馬車,他就自己打開了話匣子,自我介紹說姓徐,叫徐彥,在族中排行老五,平時喜歡的就是舞刀動槍的,最愛的是運籌帷幄的兵事,最佩服的是那些威風凜凜、馳騁沙場的武將,唯一可惜的是家中老爺子不同意,不然他早就投軍了。
這位博陽侯世子對孟聚的沙場經歷感興趣,問了孟聚很多很多軍事問題,譬如步軍兵馬一天能走多少里地、安營歇寨的注意事項、斗鎧與步兵的搭配組合戰術等問題。
博陽侯世子尤其對孟聚經歷那場金城戰役感興趣,還從馬車裡的柜子里找出了一份白紙,請求孟聚給他畫出金城戰役中雙方兵馬的運動示意圖。他很崇敬地請問孟聚,這一仗,戰前孟聚是如何籌劃準備的?
結果弄得孟聚奇窘無比——那一夜,先是金吾衛被偷襲,接著是自家的兵馬又偷襲了邊軍的伏兵,接著就是雙方亂戰一場,打得昏天地暗,最後自己的兵馬追擊邊軍殘部糊裡糊塗地追到了金城邊上,最後偷城得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這只能說孟聚的運氣好到爆棚,跟運籌帷幄半點關係沒有。
好在眼前這位半調子軍迷明顯不是行家,所以孟聚倒也不怕露餡,他鼓起腮幫子狂吹一通,說自己是如何料敵機先,與統軍將領軒文科、監軍內侍馬貴等一眾愚蠢的同僚鬥爭,力排眾議定下了全盤的周密戰略,為最終的大勝奠定了基礎。當然,不相信自己英明決策的軒文科等愚蠢同僚們,最終只能落得個損兵折將的慘敗下場——這番說法破綻百出,但拿來糊弄少經軍旅的毛頭小子卻已是足夠了,只見徐彥聽得如痴如醉,望孟聚的眼神那簡直是五體投地。
隨著孟聚一路胡吹,車聲轆轆,馬車已進了江都城門。從窗戶里望出去,暮色深沉,城市和建築都陷入了深沉的夜色中,遠處高樓鏨檐的宮闕輪廓在深紅色的霞光中隱現。孟聚注意到,江都的佛廟很多,遠遠近近,到處都可見佛寺的飛檐和鐘樓。
天色入黑,但街道並不漆黑,街道兩邊的店鋪、酒樓紛紛掛出了燈籠和彩燈招牌,那五花八門的彩燈一盞接著一盞,一直延伸到長街的盡頭。長街上人流稠密,人聲喧囂,馬車不時被行人和貨郎阻礙,不得不緩緩前進。
看著孟聚留意窗外的街景,博陽侯世子徐彥笑說:「孟將軍初至江都,道上風塵僕僕,今晚我們暫就不安排宴席。待將軍安頓下來了,在下倒願做個嚮導,帶將軍見識一番——咳咳,江都的風土人情才好!」
說到「風土人情」幾個字時候,博陽侯世子加重了讀音,臉上帶著曖昧的笑意,那表情,分明在說「你懂的」——果然不管古今中外,男人之間說起風月韻事,那是拉近彼此關係的不二竅門了。
孟聚仰頭一笑:「久聞江南秦淮風月久矣,吾心亦是久仰。只是初至江南,不得門檻而入。若能得世子引路,固所願也,不敢請矣。」——對於青樓風月之類,孟聚在北國也見識過一些,他對此並不抗拒,但也不沉迷。但到了江南,孟聚明白,自己必須要沉迷了——自己不是讀書人士大夫出身,不用講究清規戒律和名聲。如果一個軍漢出身的武將嚴謹自律,對酒色錢財一絲不沾的話,這只會讓南朝君臣把自己當成異類,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心懷異志,所圖甚大」,那時自己就會很不妙了。
見孟聚並不假道學,直截就點明「風月」,博陽侯世子十分高興,他興致勃勃地向孟聚介紹起江都各家酒樓妓院,各家當紅的藝妓和紅牌。他拍著胸膛向孟聚保證,江都的各家青樓和酒台,沒有哪家是他不熟悉。無論孟聚要點哪位當紅的藝妓,自己都能幫他遂了心愿。
孟聚笑著道謝,心中卻是生出了寂寥:難道,自己的後半生就要在這樣的風花酒月中度過了嗎?
馬車在江都城裡走了約莫小半個時辰,轉過了四五條街道,終於在一條深深的巷子裡停下來。當馬車停下時,一群傭僕已涌了上來,迎接歸來的車子。
孟聚下了車,四處打量,博陽侯府的建築頗見氣派,整條巷子裡只有他家一個門口,高聳的檐壁,朱紅色的大門,四盞高高懸掛的大紅燈籠,門口壁立著兩排迎接的家丁和護院,家丁們一個個隊列整齊,站得筆直,器宇軒昂。
看到他的目光,徐彥得意地說:「孟將軍,我以軍法治家,平時都是以軍中紀律來操練家中傭僕的。將軍看著,這規矩可還過得去吧?」
碰上這個中二期的青年,孟聚真是沒力氣說話了——弄幾個健壯家丁在門口站崗就敢說自己是以軍法治家了?你不妨先看過葉家再說吧。
孟聚笑著點頭:「很好,府上諸位都很精神,看這精神和氣勢,比我東平軍中的精銳鎧鬥士還強上兩分——對了,不知令尊博陽侯和令堂可在府中?初次登門,我該拜訪老人家的。」
「呵呵,我父出征淮北,現在不在家中。我母亦是回了外家省親,現在,家中就是由我自個做主了,所以將軍在家中盡可自便的。」
「啊,侯爺出征在外了?敢問侯爺在軍中擔任何職?」
博陽侯世子是個很健談的人,上了馬車,他就自己打開了話匣子,自我介紹說姓徐,叫徐彥,在族中排行老五,平時喜歡的就是舞刀動槍的,最愛的是運籌帷幄的兵事,最佩服的是那些威風凜凜、馳騁沙場的武將,唯一可惜的是家中老爺子不同意,不然他早就投軍了。
這位博陽侯世子對孟聚的沙場經歷感興趣,問了孟聚很多很多軍事問題,譬如步軍兵馬一天能走多少里地、安營歇寨的注意事項、斗鎧與步兵的搭配組合戰術等問題。
博陽侯世子尤其對孟聚經歷那場金城戰役感興趣,還從馬車裡的柜子里找出了一份白紙,請求孟聚給他畫出金城戰役中雙方兵馬的運動示意圖。他很崇敬地請問孟聚,這一仗,戰前孟聚是如何籌劃準備的?
結果弄得孟聚奇窘無比——那一夜,先是金吾衛被偷襲,接著是自家的兵馬又偷襲了邊軍的伏兵,接著就是雙方亂戰一場,打得昏天地暗,最後自己的兵馬追擊邊軍殘部糊裡糊塗地追到了金城邊上,最後偷城得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這只能說孟聚的運氣好到爆棚,跟運籌帷幄半點關係沒有。
好在眼前這位半調子軍迷明顯不是行家,所以孟聚倒也不怕露餡,他鼓起腮幫子狂吹一通,說自己是如何料敵機先,與統軍將領軒文科、監軍內侍馬貴等一眾愚蠢的同僚鬥爭,力排眾議定下了全盤的周密戰略,為最終的大勝奠定了基礎。當然,不相信自己英明決策的軒文科等愚蠢同僚們,最終只能落得個損兵折將的慘敗下場——這番說法破綻百出,但拿來糊弄少經軍旅的毛頭小子卻已是足夠了,只見徐彥聽得如痴如醉,望孟聚的眼神那簡直是五體投地。
隨著孟聚一路胡吹,車聲轆轆,馬車已進了江都城門。從窗戶里望出去,暮色深沉,城市和建築都陷入了深沉的夜色中,遠處高樓鏨檐的宮闕輪廓在深紅色的霞光中隱現。孟聚注意到,江都的佛廟很多,遠遠近近,到處都可見佛寺的飛檐和鐘樓。
天色入黑,但街道並不漆黑,街道兩邊的店鋪、酒樓紛紛掛出了燈籠和彩燈招牌,那五花八門的彩燈一盞接著一盞,一直延伸到長街的盡頭。長街上人流稠密,人聲喧囂,馬車不時被行人和貨郎阻礙,不得不緩緩前進。
看著孟聚留意窗外的街景,博陽侯世子徐彥笑說:「孟將軍初至江都,道上風塵僕僕,今晚我們暫就不安排宴席。待將軍安頓下來了,在下倒願做個嚮導,帶將軍見識一番——咳咳,江都的風土人情才好!」
說到「風土人情」幾個字時候,博陽侯世子加重了讀音,臉上帶著曖昧的笑意,那表情,分明在說「你懂的」——果然不管古今中外,男人之間說起風月韻事,那是拉近彼此關係的不二竅門了。
孟聚仰頭一笑:「久聞江南秦淮風月久矣,吾心亦是久仰。只是初至江南,不得門檻而入。若能得世子引路,固所願也,不敢請矣。」——對於青樓風月之類,孟聚在北國也見識過一些,他對此並不抗拒,但也不沉迷。但到了江南,孟聚明白,自己必須要沉迷了——自己不是讀書人士大夫出身,不用講究清規戒律和名聲。如果一個軍漢出身的武將嚴謹自律,對酒色錢財一絲不沾的話,這只會讓南朝君臣把自己當成異類,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心懷異志,所圖甚大」,那時自己就會很不妙了。
見孟聚並不假道學,直截就點明「風月」,博陽侯世子十分高興,他興致勃勃地向孟聚介紹起江都各家酒樓妓院,各家當紅的藝妓和紅牌。他拍著胸膛向孟聚保證,江都的各家青樓和酒台,沒有哪家是他不熟悉。無論孟聚要點哪位當紅的藝妓,自己都能幫他遂了心愿。
孟聚笑著道謝,心中卻是生出了寂寥:難道,自己的後半生就要在這樣的風花酒月中度過了嗎?
馬車在江都城裡走了約莫小半個時辰,轉過了四五條街道,終於在一條深深的巷子裡停下來。當馬車停下時,一群傭僕已涌了上來,迎接歸來的車子。
孟聚下了車,四處打量,博陽侯府的建築頗見氣派,整條巷子裡只有他家一個門口,高聳的檐壁,朱紅色的大門,四盞高高懸掛的大紅燈籠,門口壁立著兩排迎接的家丁和護院,家丁們一個個隊列整齊,站得筆直,器宇軒昂。
看到他的目光,徐彥得意地說:「孟將軍,我以軍法治家,平時都是以軍中紀律來操練家中傭僕的。將軍看著,這規矩可還過得去吧?」
碰上這個中二期的青年,孟聚真是沒力氣說話了——弄幾個健壯家丁在門口站崗就敢說自己是以軍法治家了?你不妨先看過葉家再說吧。
孟聚笑著點頭:「很好,府上諸位都很精神,看這精神和氣勢,比我東平軍中的精銳鎧鬥士還強上兩分——對了,不知令尊博陽侯和令堂可在府中?初次登門,我該拜訪老人家的。」
「呵呵,我父出征淮北,現在不在家中。我母亦是回了外家省親,現在,家中就是由我自個做主了,所以將軍在家中盡可自便的。」
「啊,侯爺出征在外了?敢問侯爺在軍中擔任何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