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頁
“如果是我,肯定是去長江以南。”三郎道, “從長安出發到嶺南,剛好是荔枝成熟季。”
四郎抬眼望著三郎,“荔枝?上林苑不是有嗎?”
說起這個三郎就覺得很神奇,長在嶺南的荔枝移到長安,還被上林苑的匠人種活了,“嶺南的荔枝能從四月吃到五月,五月後還有別的,一直到九月底都有新鮮蔬果。”
“十月份這邊開始下雪,嶺南那邊就像長安的初秋。年底長安飄起鵝毛大雪,嶺南那邊就像長安的深秋——”大郎說著一頓,轉向三郎,“他們不會在嶺南過冬吧?”
三郎“你不講我都沒想到,很有可能。”
“所以我們只需派人在嶺南等父皇和母后就好了?”二郎道。
三郎失笑道,“嶺南很大啊。”
“那,那我現在就給南海郡郡守寫信。”四郎道,“父皇和母后把甘泉宮的禁衛全帶走了,這多人到嶺南想不引人注意都難。”
三郎“這倒也是。他們收到信以後,哪怕想在外面待兩年再回來,估計也不好意思。”
“父皇不好意思。”大郎道,“母后那人,很難說。”
四郎“難說你就別說。”
“我——”
三郎拽住大郎的胳膊,“忘了自己好的不靈壞的靈?”
“我什麼時候——”大郎突然想到以前和三郎領兵打仗時發生的幾件事,把到嘴邊的話咽回去,“信會比父皇、母后早到嶺南吧?”
二郎“肯定的。就怕他們不去啊。”
“不去?”四郎停頓一下,“那我還寫不寫?”
三郎道“寫吧。我剛才說是我,現在一想,三叔父同父皇、母后一起,他們極有可能先北上,然後再南下。”
“反正都會在嶺南過冬?”二郎道。
三郎點頭,“肯定的。”
話說回來,劉胥從大郎那裡得知劉據和史瑤不日就要遠行,特意去送送他們,正好碰到倆人提前走。劉胥是封王,沒有現在的皇帝,也就是四郎的旨意,不能隨意離開長安,更別提到處走走。劉胥就請劉據帶上他。劉據答應他,他不光自己來,還把燕王帶來了。
燕王劉旦想回封國看看,正好劉據沒見過北面的長城,便和劉旦先去燕國。
自從早年大郎和三郎把匈奴打殘,如今燕國以北已沒有匈奴。劉據和史瑤從長城上下來就去草原,然後從草原到遼東,從遼東南下。
史瑤和劉據抵達廣陵,在廣陵王劉胥的王府里度過炎炎夏日,才繼續南下,繞過嶺南,直接去雲南縣。
劉旦和劉胥沒有去過雲南,聽說過雲南暖和,也認為暖和只是比長安的冬天暖和一點,就勸史瑤和劉據別去了。劉據聽史瑤說雲南縣四季如春,便對兩個弟弟說,他們不想去可以留在廣陵。
難得出來一次,哪怕雲南冬天比長安凍人,兄弟倆也想去雲南看看。一行人到雲南縣,時間進入十一月。十一月的雲南像春天一樣,劉旦和劉胥倆人驚呆了。到臘月雲南還像春天似的,兄弟見每次見到劉據都忍不住說,要是能常年住在雲南就好了。
史瑤被他們念叨煩了,就說南方多瘴氣。兄弟倆不念叨,出了正月就提醒劉據該回去了。不過,他們並沒有原路返回,而是先去北海,然後再往北,前往嶺南吃荔枝。
正如四郎所言,劉據一行人抵達嶺南,消息就傳到當地官員耳中。當地官員找到劉據,雖然不認識劉據,見他儀態不凡,便直接問他是否姓劉。
劉據微微詫異,當地縣丞瞬間確定等了一年的人終於到了。立刻把郡守給他的信呈給劉據,劉據拆開大致看一遍就給史瑤,“看來咱們得回去了。”
史瑤發現紙都泛黃了,笑道,“是該回去了。”
“何時回去?”劉旦立刻問。
史瑤“吃完荔枝就回去。”
“啊?”劉旦勾頭看一眼信,確定是四郎的字跡,“皇上都催咱們了,等荔枝下去得一個月後,不太好吧?”
史瑤“我是他母親,沒什麼不好。你若怕四郎怪罪於你,那你和四弟先回去。”
“臣弟可不敢。”劉旦說著轉向劉胥,“四弟,你呢?”
劉胥“我傻啊?我回去,皇兄不回去,皇上見到我還不殺了我?皇兄,臣弟和你一起出來的,也和你一起回去。”
劉據笑了,“我趕你了嗎?”
“……沒有。”劉胥道。
劉旦“那臣弟也不回去。不過,皇兄,要不要給皇上回封信,免得皇上擔憂。”
“咱們出嶺南的時候再給他回信。”史瑤道,“省得他催咱們”說著話看著當地縣丞,“你知道該怎麼做吧?”
當地縣丞連忙點頭,在史瑤走後才給長安去信,太上皇和皇太后在嶺南。
四郎接到信就令小黃門去宣大郎、二郎和三郎。三人到宣室,四郎就急不可耐道,“我現在就派人去接父皇和母后?”
“去哪兒接?”三郎問。
四郎把信遞給他,“去這裡。”
“你確定父皇和母后還在?”三郎道,“指不定現在都到九江了。”
四郎抬眼望著三郎,“荔枝?上林苑不是有嗎?”
說起這個三郎就覺得很神奇,長在嶺南的荔枝移到長安,還被上林苑的匠人種活了,“嶺南的荔枝能從四月吃到五月,五月後還有別的,一直到九月底都有新鮮蔬果。”
“十月份這邊開始下雪,嶺南那邊就像長安的初秋。年底長安飄起鵝毛大雪,嶺南那邊就像長安的深秋——”大郎說著一頓,轉向三郎,“他們不會在嶺南過冬吧?”
三郎“你不講我都沒想到,很有可能。”
“所以我們只需派人在嶺南等父皇和母后就好了?”二郎道。
三郎失笑道,“嶺南很大啊。”
“那,那我現在就給南海郡郡守寫信。”四郎道,“父皇和母后把甘泉宮的禁衛全帶走了,這多人到嶺南想不引人注意都難。”
三郎“這倒也是。他們收到信以後,哪怕想在外面待兩年再回來,估計也不好意思。”
“父皇不好意思。”大郎道,“母后那人,很難說。”
四郎“難說你就別說。”
“我——”
三郎拽住大郎的胳膊,“忘了自己好的不靈壞的靈?”
“我什麼時候——”大郎突然想到以前和三郎領兵打仗時發生的幾件事,把到嘴邊的話咽回去,“信會比父皇、母后早到嶺南吧?”
二郎“肯定的。就怕他們不去啊。”
“不去?”四郎停頓一下,“那我還寫不寫?”
三郎道“寫吧。我剛才說是我,現在一想,三叔父同父皇、母后一起,他們極有可能先北上,然後再南下。”
“反正都會在嶺南過冬?”二郎道。
三郎點頭,“肯定的。”
話說回來,劉胥從大郎那裡得知劉據和史瑤不日就要遠行,特意去送送他們,正好碰到倆人提前走。劉胥是封王,沒有現在的皇帝,也就是四郎的旨意,不能隨意離開長安,更別提到處走走。劉胥就請劉據帶上他。劉據答應他,他不光自己來,還把燕王帶來了。
燕王劉旦想回封國看看,正好劉據沒見過北面的長城,便和劉旦先去燕國。
自從早年大郎和三郎把匈奴打殘,如今燕國以北已沒有匈奴。劉據和史瑤從長城上下來就去草原,然後從草原到遼東,從遼東南下。
史瑤和劉據抵達廣陵,在廣陵王劉胥的王府里度過炎炎夏日,才繼續南下,繞過嶺南,直接去雲南縣。
劉旦和劉胥沒有去過雲南,聽說過雲南暖和,也認為暖和只是比長安的冬天暖和一點,就勸史瑤和劉據別去了。劉據聽史瑤說雲南縣四季如春,便對兩個弟弟說,他們不想去可以留在廣陵。
難得出來一次,哪怕雲南冬天比長安凍人,兄弟倆也想去雲南看看。一行人到雲南縣,時間進入十一月。十一月的雲南像春天一樣,劉旦和劉胥倆人驚呆了。到臘月雲南還像春天似的,兄弟見每次見到劉據都忍不住說,要是能常年住在雲南就好了。
史瑤被他們念叨煩了,就說南方多瘴氣。兄弟倆不念叨,出了正月就提醒劉據該回去了。不過,他們並沒有原路返回,而是先去北海,然後再往北,前往嶺南吃荔枝。
正如四郎所言,劉據一行人抵達嶺南,消息就傳到當地官員耳中。當地官員找到劉據,雖然不認識劉據,見他儀態不凡,便直接問他是否姓劉。
劉據微微詫異,當地縣丞瞬間確定等了一年的人終於到了。立刻把郡守給他的信呈給劉據,劉據拆開大致看一遍就給史瑤,“看來咱們得回去了。”
史瑤發現紙都泛黃了,笑道,“是該回去了。”
“何時回去?”劉旦立刻問。
史瑤“吃完荔枝就回去。”
“啊?”劉旦勾頭看一眼信,確定是四郎的字跡,“皇上都催咱們了,等荔枝下去得一個月後,不太好吧?”
史瑤“我是他母親,沒什麼不好。你若怕四郎怪罪於你,那你和四弟先回去。”
“臣弟可不敢。”劉旦說著轉向劉胥,“四弟,你呢?”
劉胥“我傻啊?我回去,皇兄不回去,皇上見到我還不殺了我?皇兄,臣弟和你一起出來的,也和你一起回去。”
劉據笑了,“我趕你了嗎?”
“……沒有。”劉胥道。
劉旦“那臣弟也不回去。不過,皇兄,要不要給皇上回封信,免得皇上擔憂。”
“咱們出嶺南的時候再給他回信。”史瑤道,“省得他催咱們”說著話看著當地縣丞,“你知道該怎麼做吧?”
當地縣丞連忙點頭,在史瑤走後才給長安去信,太上皇和皇太后在嶺南。
四郎接到信就令小黃門去宣大郎、二郎和三郎。三人到宣室,四郎就急不可耐道,“我現在就派人去接父皇和母后?”
“去哪兒接?”三郎問。
四郎把信遞給他,“去這裡。”
“你確定父皇和母后還在?”三郎道,“指不定現在都到九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