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頁
合情合理,馮知春沒有拒絕的理由。
知夏擔心她。即便自己挺著大肚子,也要陪同她去,馮知春勸了半天才讓她按下這個心思。
赴宴那日,等到近黃昏,知夏也未等到長姐馮知春歸來。
怕什麼來什麼。
知夏心頭一涼,怕是出事情了!
她挺著肚子帶著僕從急匆匆出門,欲去孔府要人,被下朝的張逸和半路攔抱回來。
“別著急,你長姐下午被慶蘭娘娘傳進宮了,安全著呢。”
知夏一頭霧水,“慶蘭娘娘?可長姐從未與這位娘娘有過面緣,為何娘娘要傳她進宮??”
慶蘭娘娘是太子母族一脈,素未謀面的兩人又能聊什麼,怕只是那位大人的授意吧……沒想到那位大人這般看中楊瑾。然這些張逸和並不能說,只尋了其它理由安慰知夏,再三保證下,知夏才放棄去找長姐的想法。
……
宮女送走馮知春,慶蘭娘娘走進側室,“太子殿下,人走了。”
太子握著茶盞,輕輕“嗯”了聲。
慶蘭娘娘匯報完,並未有離開的意思。她坐下來,因著側室里的宮人都被支走了,她自己動手給自己添了杯茶。
裊裊水氣中,慶蘭娘娘支著臉頰,問道:“殿下,妾身知道自己不該問,但實在好奇……”
“娘娘進宮前沒學過一句話嗎?好奇心太重,命走得快?呵,不過這次告訴你也無妨,我不過是還多年前的一個人情。順便,再賣一個人情。”
……
馮知春出宮後,由宮人親自送回家。慶蘭娘娘傳她入宮是為了什麼,她不知道,因為進宮後,除了一口茶水和必要的禮節,兩人之間無話可說,氣氛頗為尷尬。
不過慶蘭娘娘的傳令確實解救了她——當紀青蓉明著表示要她留下吃晚膳時,她已覺得不妙。
楊瑾的信已久未有送來,孔承明遞上的摺子卻未間斷,這不得不讓人有所聯想。不擔心是假的,答應紀青蓉的邀請,也有一層探探口吻的意思。
被平安送回家後,張逸和說楊瑾一行歸期已定。馮知春撫摸自己隆起的肚子,沉睡在其中的孩子並沒有因為種種驚險受到影響。
“保佑你爹也平平安安。”
第110章 如願
月余。
前往江南查案的一行人如期而歸,一行入京後馬不停蹄,直入皇宮,向皇上當面稟告查案的結果。
此次查案,揪出了盤根在京城的買賣官職一系,連帶幾個官至四品的京官,其中甚至包括孔閣老旁系一脈。判處以極快的速度執行,朝內外皆惶恐。
但還未等所有人緩過勁來,皇帝又迅速地宣布要世內禪位,扶太子登基。
新帝登基,意味著朝內黨派的清洗輪換。這一切來的太突然了,許多人還未來得及朝□□靠近,就被震出三局開外。更有傳聞說這次稽查買官一案,正是老皇帝給新帝出的考題,能不能順利清洗朝中污穢。大皇子和太子在明暗間角力,勝者,顯然是太子。
楊瑾回京後。一直宿在刑部,處理買官案的後續。更重要的是,他身為太子一黨,新帝登基後的許多事,也臨時落到了他的頭上,忙到分身乏術。
他心細,知道馮知春會擔心,便差人日日送信回家,聊些瑣事,傾訴思念,以報平安。
這便又是三個月,其中,楊瑾只在馮知春生產時回來住了幾日。
知夏也是同期生產,有馮知春難產在前,張逸和心裡緊張得很,早早就做了準備,相比之下,將為人母的知夏反倒鎮定多了。
待馮知春第二個孩兒百歲宴後,太子登基,楊瑾從刑部搬回自家宅子,恢復了往常晨起上朝的日子。
又是一年守歲時。
每逢年初二,這兒的人便會祭拜先人。若家中有祠堂的,便在家中;若家中無祠堂的,便早早攜家眷前往墓園或上山尋祖墳處祭拜。
今年的新年,於馮家姐弟三人而言,並不尋常。
因為新帝登基,大赦天下。許多輕罪疑罪都赦免了,當年馮父貪污一案也翻出來平反了,今年馮知春等人終於可以真正為冤屈亡故的父母親上上一炷香。
雖然當年馮父馮母未有屍骨入土安葬,馮家祠堂也在抄家之時毀於一旦,但馮家列祖的祖墳還在,馮知春憑藉原身朦朧的記憶,最終尋到了那處墓陵,為馮父馮母新添兩座連枝衣冠冢。
年初二,馮知春帶著馮知秋驅車前往。楊瑾在京城並無親人,自也跟隨。馮知夏已為人婦,這日應隨夫家祭拜,便未同行。
“爹,娘,兒來看你們啦!”
衣冠冢前,連枝輕輕隨風搖晃。
馮知春親自把帶來的瓜果酒肉放在墓碑前,插在香爐中的香飄出一縷白煙,與說話間哈出的暖氣偶有交匯。
馮知春絮絮叨叨,說了過往發生的許多許多事情,像是匯報於他們一般。
寒冬時節,入山後,風雖被樹木擋住,寒氣卻降在雙肩上,沉沉的,透過棉服,更覺冷冽。然馮知春的心中卻暖融融的,一片明亮。
“爹,娘,兒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的,你們就放心吧。”
馮知春淺笑著,抹了抹溫濕的眼角。她順手提了知秋過來,知秋老老實實蹲著,離家時他還小,對爹娘的印象多是姐姐們的訴說中得知的,但在看到這座馮家祖墓院時,內心也禁不住的動盪。
知夏擔心她。即便自己挺著大肚子,也要陪同她去,馮知春勸了半天才讓她按下這個心思。
赴宴那日,等到近黃昏,知夏也未等到長姐馮知春歸來。
怕什麼來什麼。
知夏心頭一涼,怕是出事情了!
她挺著肚子帶著僕從急匆匆出門,欲去孔府要人,被下朝的張逸和半路攔抱回來。
“別著急,你長姐下午被慶蘭娘娘傳進宮了,安全著呢。”
知夏一頭霧水,“慶蘭娘娘?可長姐從未與這位娘娘有過面緣,為何娘娘要傳她進宮??”
慶蘭娘娘是太子母族一脈,素未謀面的兩人又能聊什麼,怕只是那位大人的授意吧……沒想到那位大人這般看中楊瑾。然這些張逸和並不能說,只尋了其它理由安慰知夏,再三保證下,知夏才放棄去找長姐的想法。
……
宮女送走馮知春,慶蘭娘娘走進側室,“太子殿下,人走了。”
太子握著茶盞,輕輕“嗯”了聲。
慶蘭娘娘匯報完,並未有離開的意思。她坐下來,因著側室里的宮人都被支走了,她自己動手給自己添了杯茶。
裊裊水氣中,慶蘭娘娘支著臉頰,問道:“殿下,妾身知道自己不該問,但實在好奇……”
“娘娘進宮前沒學過一句話嗎?好奇心太重,命走得快?呵,不過這次告訴你也無妨,我不過是還多年前的一個人情。順便,再賣一個人情。”
……
馮知春出宮後,由宮人親自送回家。慶蘭娘娘傳她入宮是為了什麼,她不知道,因為進宮後,除了一口茶水和必要的禮節,兩人之間無話可說,氣氛頗為尷尬。
不過慶蘭娘娘的傳令確實解救了她——當紀青蓉明著表示要她留下吃晚膳時,她已覺得不妙。
楊瑾的信已久未有送來,孔承明遞上的摺子卻未間斷,這不得不讓人有所聯想。不擔心是假的,答應紀青蓉的邀請,也有一層探探口吻的意思。
被平安送回家後,張逸和說楊瑾一行歸期已定。馮知春撫摸自己隆起的肚子,沉睡在其中的孩子並沒有因為種種驚險受到影響。
“保佑你爹也平平安安。”
第110章 如願
月余。
前往江南查案的一行人如期而歸,一行入京後馬不停蹄,直入皇宮,向皇上當面稟告查案的結果。
此次查案,揪出了盤根在京城的買賣官職一系,連帶幾個官至四品的京官,其中甚至包括孔閣老旁系一脈。判處以極快的速度執行,朝內外皆惶恐。
但還未等所有人緩過勁來,皇帝又迅速地宣布要世內禪位,扶太子登基。
新帝登基,意味著朝內黨派的清洗輪換。這一切來的太突然了,許多人還未來得及朝□□靠近,就被震出三局開外。更有傳聞說這次稽查買官一案,正是老皇帝給新帝出的考題,能不能順利清洗朝中污穢。大皇子和太子在明暗間角力,勝者,顯然是太子。
楊瑾回京後。一直宿在刑部,處理買官案的後續。更重要的是,他身為太子一黨,新帝登基後的許多事,也臨時落到了他的頭上,忙到分身乏術。
他心細,知道馮知春會擔心,便差人日日送信回家,聊些瑣事,傾訴思念,以報平安。
這便又是三個月,其中,楊瑾只在馮知春生產時回來住了幾日。
知夏也是同期生產,有馮知春難產在前,張逸和心裡緊張得很,早早就做了準備,相比之下,將為人母的知夏反倒鎮定多了。
待馮知春第二個孩兒百歲宴後,太子登基,楊瑾從刑部搬回自家宅子,恢復了往常晨起上朝的日子。
又是一年守歲時。
每逢年初二,這兒的人便會祭拜先人。若家中有祠堂的,便在家中;若家中無祠堂的,便早早攜家眷前往墓園或上山尋祖墳處祭拜。
今年的新年,於馮家姐弟三人而言,並不尋常。
因為新帝登基,大赦天下。許多輕罪疑罪都赦免了,當年馮父貪污一案也翻出來平反了,今年馮知春等人終於可以真正為冤屈亡故的父母親上上一炷香。
雖然當年馮父馮母未有屍骨入土安葬,馮家祠堂也在抄家之時毀於一旦,但馮家列祖的祖墳還在,馮知春憑藉原身朦朧的記憶,最終尋到了那處墓陵,為馮父馮母新添兩座連枝衣冠冢。
年初二,馮知春帶著馮知秋驅車前往。楊瑾在京城並無親人,自也跟隨。馮知夏已為人婦,這日應隨夫家祭拜,便未同行。
“爹,娘,兒來看你們啦!”
衣冠冢前,連枝輕輕隨風搖晃。
馮知春親自把帶來的瓜果酒肉放在墓碑前,插在香爐中的香飄出一縷白煙,與說話間哈出的暖氣偶有交匯。
馮知春絮絮叨叨,說了過往發生的許多許多事情,像是匯報於他們一般。
寒冬時節,入山後,風雖被樹木擋住,寒氣卻降在雙肩上,沉沉的,透過棉服,更覺冷冽。然馮知春的心中卻暖融融的,一片明亮。
“爹,娘,兒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的,你們就放心吧。”
馮知春淺笑著,抹了抹溫濕的眼角。她順手提了知秋過來,知秋老老實實蹲著,離家時他還小,對爹娘的印象多是姐姐們的訴說中得知的,但在看到這座馮家祖墓院時,內心也禁不住的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