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頁
要說知夏考上女官誰最高興,非張逸和莫屬了。
當初訂親的條件之一,便是等知夏考上女官。如今知夏的紅榜剛貼出,早打聽到消息的張逸和後腳就抬著禮金和媒婆登門敲日子來了。
馮知春看著妹妹嬌羞的模樣,心想時光過得真快,當初那個只比床高一些的小丫頭,如今就要嫁人了。兩家雖都在京城,見面極為方便,但那種“養大的姑娘被人拐走”的心情還是扎心得很,叫她不由得眼眶微濕。
張逸和瞧出馮知春的情緒,忙哭喪道:“知夏長姐,人你也留好幾年了,別捨不得,當是可憐可憐我吧!”
知夏一揪香囊丟過去,紅著臉罵道:“什麼話!”
這一鬧,把馮知春的情緒也鬧沒了。女大當嫁,捨不得也得捨得啊。知夏成親的日子敲定了,馮知春再看一眼旁邊的馮知秋,又不覺頭疼,心想,這個弟弟怎麼還是沒心沒肺的,戀愛對象也不見找一個……
張逸和和馮知夏的婚事風風火火地辦了,這也暗示著,雲麾將軍一脈通過楊家與太子搭上了線。
在安安四歲那年,馮知春又查出有孕。同年,知夏也懷上身孕。兩姊妹呵呵笑道,這兩個小傢伙一前一後出世,再一起長大,情分自是濃厚的。
這一年,朝廷也發生了久年未見的大動盪。
起先,是一封來自江南都察使遞上的奏摺。奏摺揭露江浙一帶商官勾結、買賣官職的現象,並附上一份名單。
在民間,有家底的百姓花錢買個一官半職是被允許的。只是這些官職多是擺個門面,掛個虛職,一般不會介入朝堂事務。若是此人確有能力,當地的朝廷命官則會做為保薦人,上書推薦他轉向稍有職權的官職。
然江南都察附上的名單,雖然多數職位不大,卻深入各崗。能避過朝廷買賣官職,這說明這份名單不過是冰山一角,其中牽扯的人更多,官職更大。
皇上閱後,龍顏大怒。
他召見太子和大皇子謀談此事,當日父子三人聊了什麼,無從得知。只觀幾日後,皇上在早朝上摔了這本摺子,稱定要嚴查此事。吏部、刑部各出兩人,由大皇子任江南總督察,前往江南徹查此事。相比之下,太子倒跟個沒事人似的,該幹嘛幹嘛,完全沒要插手的意思。
“小心為上計。”
楊瑾離家前,擁著馮知春在她耳邊輕輕說了這一句話。
第109章 威脅
馮知春不懂官場,不懂權術。只是她的第六感帶來隱隱不安,為驅趕這種情緒,她把時間花在刺繡上,做了一個平安香囊讓楊瑾帶著,等楊瑾離家,她又為腹中胎兒做起了新生兒的小衣。
日子一天天過去,楊瑾的信沒有間斷過。他雖未說查案的進度,但若他寥寥數語,想必那時正是忙碌,反之則說明進展順利,才能忙裡偷閒。以此為律,倒也能窺得一二。
查案進展緩慢,其中牽扯關係、人數龐大。此時的京城似乎比往年時要冷清一些,自上而下都帶著股暗暗流動的惶惶不安。
在這樣的日子裡,紀青蓉倒時常邀請她喝茶看戲等等——因著吏部派出的兩人之一便是孔承明,這一層面,兩人也算有些關聯——抱著多探聽一些關於案件消息的目的,馮知春都未回絕,只是紀青蓉與她談詩論畫,對案件隻字不提,好似並不關心。
這日,楊宅久違有客登門。
那是位陌生人,身穿朝服,看圖式官職應在楊瑾之上。
本來馮知春並不便接待他,但對方執拗不走,只說事與楊侍郎有關,這一下馮知春也不得不見了。她留了個心眼,明日馮知秋休沐,便叫僕從去校場找馮知秋,看他能否先行歸家。
這廂馮知春在一眾簇擁下去迎來客,那位官員舉止態度都很有禮數,確確實實只是前來告知朝中關於楊瑾的近況。
幾句閒語之後,他直奔重點——“夫人可知,楊侍郎險些被刺殺。”
“什麼?!”坐於隔帳內的馮知春驚呼出聲。
那官員搖搖頭,哀愁面容隱隱透過隔帳,“楊侍郎果然沒有書信此事。不過夫人且放心,楊侍郎福大,只是被刺傷手臂,並未大礙。”
這並不能安慰馮知春,她難以置信道:“我家夫君領聖命調查此案,這些人竟真敢這般大膽,行刺朝廷命官?”
官員答道:“天高皇帝遠,聖顏再怒,也救不了遠火。”
馮知春一愣,從擔憂的情緒中撥出一點理智來,直覺這位官員話中套話,透著股怪異。
許是隔帳阻擋,官員並未察覺馮知春情緒上的變動。他接著道:“並非那群人大膽,而是此案牽扯太深,不得不為之。要說這朝堂,行得正坐得端是一碼事,結交益友又是另一碼事。一步走錯,便是步步錯,夫人你說,這對不對?”
馮知春沉默,那官員也停了話。會客堂內頓時生出一絲涼寒來。
也許是馮知春沉默太久了,那官員沉不住氣,又開口道:“夫人難道不想楊侍郎快些回京嗎?”
馮知春反問:“自然是想的,大人有何妙計?”
官員笑答:“妙計卻談不上,只是讓楊侍郎回京,也不是全無法子。”
“哦?這是案破有望?”
“非也。只是要尋人替位,換楊侍郎也不是不可。”
當初訂親的條件之一,便是等知夏考上女官。如今知夏的紅榜剛貼出,早打聽到消息的張逸和後腳就抬著禮金和媒婆登門敲日子來了。
馮知春看著妹妹嬌羞的模樣,心想時光過得真快,當初那個只比床高一些的小丫頭,如今就要嫁人了。兩家雖都在京城,見面極為方便,但那種“養大的姑娘被人拐走”的心情還是扎心得很,叫她不由得眼眶微濕。
張逸和瞧出馮知春的情緒,忙哭喪道:“知夏長姐,人你也留好幾年了,別捨不得,當是可憐可憐我吧!”
知夏一揪香囊丟過去,紅著臉罵道:“什麼話!”
這一鬧,把馮知春的情緒也鬧沒了。女大當嫁,捨不得也得捨得啊。知夏成親的日子敲定了,馮知春再看一眼旁邊的馮知秋,又不覺頭疼,心想,這個弟弟怎麼還是沒心沒肺的,戀愛對象也不見找一個……
張逸和和馮知夏的婚事風風火火地辦了,這也暗示著,雲麾將軍一脈通過楊家與太子搭上了線。
在安安四歲那年,馮知春又查出有孕。同年,知夏也懷上身孕。兩姊妹呵呵笑道,這兩個小傢伙一前一後出世,再一起長大,情分自是濃厚的。
這一年,朝廷也發生了久年未見的大動盪。
起先,是一封來自江南都察使遞上的奏摺。奏摺揭露江浙一帶商官勾結、買賣官職的現象,並附上一份名單。
在民間,有家底的百姓花錢買個一官半職是被允許的。只是這些官職多是擺個門面,掛個虛職,一般不會介入朝堂事務。若是此人確有能力,當地的朝廷命官則會做為保薦人,上書推薦他轉向稍有職權的官職。
然江南都察附上的名單,雖然多數職位不大,卻深入各崗。能避過朝廷買賣官職,這說明這份名單不過是冰山一角,其中牽扯的人更多,官職更大。
皇上閱後,龍顏大怒。
他召見太子和大皇子謀談此事,當日父子三人聊了什麼,無從得知。只觀幾日後,皇上在早朝上摔了這本摺子,稱定要嚴查此事。吏部、刑部各出兩人,由大皇子任江南總督察,前往江南徹查此事。相比之下,太子倒跟個沒事人似的,該幹嘛幹嘛,完全沒要插手的意思。
“小心為上計。”
楊瑾離家前,擁著馮知春在她耳邊輕輕說了這一句話。
第109章 威脅
馮知春不懂官場,不懂權術。只是她的第六感帶來隱隱不安,為驅趕這種情緒,她把時間花在刺繡上,做了一個平安香囊讓楊瑾帶著,等楊瑾離家,她又為腹中胎兒做起了新生兒的小衣。
日子一天天過去,楊瑾的信沒有間斷過。他雖未說查案的進度,但若他寥寥數語,想必那時正是忙碌,反之則說明進展順利,才能忙裡偷閒。以此為律,倒也能窺得一二。
查案進展緩慢,其中牽扯關係、人數龐大。此時的京城似乎比往年時要冷清一些,自上而下都帶著股暗暗流動的惶惶不安。
在這樣的日子裡,紀青蓉倒時常邀請她喝茶看戲等等——因著吏部派出的兩人之一便是孔承明,這一層面,兩人也算有些關聯——抱著多探聽一些關於案件消息的目的,馮知春都未回絕,只是紀青蓉與她談詩論畫,對案件隻字不提,好似並不關心。
這日,楊宅久違有客登門。
那是位陌生人,身穿朝服,看圖式官職應在楊瑾之上。
本來馮知春並不便接待他,但對方執拗不走,只說事與楊侍郎有關,這一下馮知春也不得不見了。她留了個心眼,明日馮知秋休沐,便叫僕從去校場找馮知秋,看他能否先行歸家。
這廂馮知春在一眾簇擁下去迎來客,那位官員舉止態度都很有禮數,確確實實只是前來告知朝中關於楊瑾的近況。
幾句閒語之後,他直奔重點——“夫人可知,楊侍郎險些被刺殺。”
“什麼?!”坐於隔帳內的馮知春驚呼出聲。
那官員搖搖頭,哀愁面容隱隱透過隔帳,“楊侍郎果然沒有書信此事。不過夫人且放心,楊侍郎福大,只是被刺傷手臂,並未大礙。”
這並不能安慰馮知春,她難以置信道:“我家夫君領聖命調查此案,這些人竟真敢這般大膽,行刺朝廷命官?”
官員答道:“天高皇帝遠,聖顏再怒,也救不了遠火。”
馮知春一愣,從擔憂的情緒中撥出一點理智來,直覺這位官員話中套話,透著股怪異。
許是隔帳阻擋,官員並未察覺馮知春情緒上的變動。他接著道:“並非那群人大膽,而是此案牽扯太深,不得不為之。要說這朝堂,行得正坐得端是一碼事,結交益友又是另一碼事。一步走錯,便是步步錯,夫人你說,這對不對?”
馮知春沉默,那官員也停了話。會客堂內頓時生出一絲涼寒來。
也許是馮知春沉默太久了,那官員沉不住氣,又開口道:“夫人難道不想楊侍郎快些回京嗎?”
馮知春反問:“自然是想的,大人有何妙計?”
官員笑答:“妙計卻談不上,只是讓楊侍郎回京,也不是全無法子。”
“哦?這是案破有望?”
“非也。只是要尋人替位,換楊侍郎也不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