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頁
“我兒子真棒!”周敏把孩子抱起來擱在膝上,然後照例將梳妝匣子裡的東西都取出來,一一教他辨認。石頭在一旁含笑看著,忍不住調侃道,“小小年紀就教他這些,你就不怕將來教出個風流浪子來?”
“他敢?”周敏眉梢一挑,“他要是敢學壞,到時候你這個當爹的打斷他的腿就是。”
還並不能夠聽懂話的七斤自顧自的抓著一隻梳子把玩,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將來被打斷腿的可能,他抓著梳子,興奮的往周敏手裡塞,見周敏不理,便有些急了,睜大了眼睛,喊,“lang……娘、娘!”
周敏眨了眨眼,抓住他晃個不停的小手,“兒子你剛才叫什麼?再叫一遍!”
“娘!”七斤的聲音脆生生的,十分清晰。
周敏捧著他的臉狠狠親了一口,眉開眼笑的對石頭道,“我兒子會叫娘了!”
這種滿足感與成就感簡直難以言喻,有句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周敏覺得真有道理,有些事情只有自己經歷過了,才會明白箇中滋味,否則再怎麼解說,都是隔靴搔癢。
“那也是我兒子。”石頭走過來,將孩子接過去,“乖兒子,來叫一聲爹。”
但牙牙學語的七斤顯然還不懂分辨男女,仍舊響亮的叫了一聲,“娘!”聽得石頭臉色發黑,周敏則是在一旁笑得發顫。
趁著石頭教孩子叫人的功夫,周敏一邊笑一邊挽發,好幾次手抖得將理好的頭髮又鬆開。等到頭髮弄好,她覺得自己又出了一身的汗。
早餐吃的是粽子,昨天晚上包好放在大鍋里煮熟,又燜了一整夜,糯米完全煮開融在了一起,口感十分細膩。周敏挑了自己包的小粽子,一口氣吃了三個,然後才洗了手,去照看兒子。
七斤的腸胃弱,糯米吃多了容易積食,所以只能吃兩口,剩下的用喝粥補足。
不過安氏給他包了一個小包袱一樣的粽子,用彩繩扎了,可以掛在身上,祈福驅邪。有了新玩具,他也就不太在意沒吃到粽子的事了。
吃完了早餐,周敏和石頭牽著兒子出了門。
門外是看熟了的景色,最遠處是一帶青山,然後是奔流而來的河水,對面山上掩映在樹木間的房屋,山腳下的碼頭、長滿莊稼的田地……山與水、花與糙、樹與屋子構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畫卷,而在其中勞作著的人,便是最好的點綴。
周敏臉上露出一點愜意的神色,往前一步,踏入了那一片燦爛的景致之中。
這是……她的家。
第90章 現世安穩
原本齊家山指的只是齊家所在的這個山頭, 經過一家人多年的謀劃和經營,已經漸漸形成了一個亂中有序、自給自足的體系,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莊園。
因為周敏之前兒戲一般在門口立的“歸去來兮”四個字,於是就被附近的人稱為“歸去園”,漸漸的流傳開來。而齊家山這三個字,就成了周圍這一整片區域的稱呼。
畢竟這裡既不完全是一個村子,又沒有設立一個鎮, 分成了好幾部分,著實很難統一稱呼。不過只要在這裡住的時間稍微長一些, 就會明白齊家在本地所擁有的地位。加之此處山峰林立, 就按著本地取名的習慣, 叫了齊家山。
這對齊家來說是好事, 周敏自然也只有高興的。
對於鄉紳而言,在本地的影響力, 是衡量實力的關鍵。與各方的關係、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都能夠決定他們的話語權。莫說是跟府城的世家比,就是縣城裡那些大戶,齊家在其中也是新人, 要占據一席之地, 要擁有話語權,這種影響力就更加重要。
以自身姓氏為一個地方命名, 除了那種宗族聚居的村落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少有的,能夠做到這一點, 齊家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所以到如今,周邊這一片地方但凡有個什麼大事小情,一定會有人到齊家來知會一聲。這是他們所擁有的特權。當然,如果出了什麼問題,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自然也不能推辭。
這是個“皇權不下縣”的時代,鄉里的各種事情,都是由鄉紳們進行管理。大石鎮上本來就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人家,因為邱家的別院修建在這裡。但邱玹又不管事,也沒人敢去打擾。現在連他也搬到齊家山來,這件差事自然落到了齊家頭上。
周敏將這事推給了齊老三。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她在齊家的地位舉足輕重,但是周敏為人低調又不愛應酬,這種交際的事情是很少參加的,通常都是讓齊老三帶著安氏出面,做足了老太爺的派頭。
齊老三這些年雖然不算養尊處優,但日子也的確好過太多,眼界和想法都不是從前可比。他本來就是個能幹的人,在這種環境之下,自然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因為齊家山的一切周敏出力更多,所以他基本上不插手,讓小夫妻倆自己去解決。這麼一來,便顯得太閒了。
周敏塞過來的這個差事,對她來說是麻煩,但對這個時代的人而言,卻是榮耀和臉面,所以齊老三雖然忐忑著不知道能否做好,但還是欣然應下,然後就熱情洋溢的投入到這份工作之中去了。
不過對於現在的周敏而言,齊家山什麼都好,就缺一樣東西。
功名。
封建社會雖然被稱為皇權社會,但實際上卻是“為與士大夫治天下”。士族,才是龐大的統治階級的構成基礎。而想要進入這個階層,最簡便也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培養出一個乃至一批讀書人,這才能夠奠定一個家族不倒的根基。
究其根本,是因為這個時代,平頭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商業不發達的封建時代,農業就是稅收的最大來源。所以賦稅一直不低,而在國法所規定的正稅之外,還有各種攤派。
且除了納稅之外,年滿十六歲成丁的男子,便要承擔官府臨時徵召的各種徭役,去做運糧糙、修河道之類的事,戰時還會被征入伍。
但是,一旦考取功名,哪怕只是最低一等的秀才,也就有了免稅和免役的資格!
當然,不管是免稅還是免役,都是有規定的。秀才可免多少,舉人可免多少。但實際上,落到執行的時候,大家都是士族,除了自己還有無數親友需要庇護,根本不可能真的按照規矩來。
尤其是舉人往上,一縣之中通常也就只有幾個人,勢力之大就連縣太爺也不能硬抗,誰敢去找他收稅?所以就有無數親友或者非親友,攜帶著自家的田土來投,寧可讓地契寫上另一個人的名字,也要免稅免役。
其實也正是因為士大夫階層免除賦稅,才會導致平民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畢竟農耕社會,就算世家大族也講究個“耕讀傳家”。當然,他們不會自己去耕作,只會購買許多的土地,然後養上一批佃戶。
大量的土地被富家兼併,從此不需納稅,但國庫的錢卻不能減少,怎麼辦?只好把這些本來是士族應該繳納的賦稅攤派下去。
當然,周敏不是擔心交稅,以他們家的收入,稅收根本不會成為負擔。徭役也完全可以捐銀抵過。
“他敢?”周敏眉梢一挑,“他要是敢學壞,到時候你這個當爹的打斷他的腿就是。”
還並不能夠聽懂話的七斤自顧自的抓著一隻梳子把玩,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將來被打斷腿的可能,他抓著梳子,興奮的往周敏手裡塞,見周敏不理,便有些急了,睜大了眼睛,喊,“lang……娘、娘!”
周敏眨了眨眼,抓住他晃個不停的小手,“兒子你剛才叫什麼?再叫一遍!”
“娘!”七斤的聲音脆生生的,十分清晰。
周敏捧著他的臉狠狠親了一口,眉開眼笑的對石頭道,“我兒子會叫娘了!”
這種滿足感與成就感簡直難以言喻,有句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周敏覺得真有道理,有些事情只有自己經歷過了,才會明白箇中滋味,否則再怎麼解說,都是隔靴搔癢。
“那也是我兒子。”石頭走過來,將孩子接過去,“乖兒子,來叫一聲爹。”
但牙牙學語的七斤顯然還不懂分辨男女,仍舊響亮的叫了一聲,“娘!”聽得石頭臉色發黑,周敏則是在一旁笑得發顫。
趁著石頭教孩子叫人的功夫,周敏一邊笑一邊挽發,好幾次手抖得將理好的頭髮又鬆開。等到頭髮弄好,她覺得自己又出了一身的汗。
早餐吃的是粽子,昨天晚上包好放在大鍋里煮熟,又燜了一整夜,糯米完全煮開融在了一起,口感十分細膩。周敏挑了自己包的小粽子,一口氣吃了三個,然後才洗了手,去照看兒子。
七斤的腸胃弱,糯米吃多了容易積食,所以只能吃兩口,剩下的用喝粥補足。
不過安氏給他包了一個小包袱一樣的粽子,用彩繩扎了,可以掛在身上,祈福驅邪。有了新玩具,他也就不太在意沒吃到粽子的事了。
吃完了早餐,周敏和石頭牽著兒子出了門。
門外是看熟了的景色,最遠處是一帶青山,然後是奔流而來的河水,對面山上掩映在樹木間的房屋,山腳下的碼頭、長滿莊稼的田地……山與水、花與糙、樹與屋子構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畫卷,而在其中勞作著的人,便是最好的點綴。
周敏臉上露出一點愜意的神色,往前一步,踏入了那一片燦爛的景致之中。
這是……她的家。
第90章 現世安穩
原本齊家山指的只是齊家所在的這個山頭, 經過一家人多年的謀劃和經營,已經漸漸形成了一個亂中有序、自給自足的體系,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莊園。
因為周敏之前兒戲一般在門口立的“歸去來兮”四個字,於是就被附近的人稱為“歸去園”,漸漸的流傳開來。而齊家山這三個字,就成了周圍這一整片區域的稱呼。
畢竟這裡既不完全是一個村子,又沒有設立一個鎮, 分成了好幾部分,著實很難統一稱呼。不過只要在這裡住的時間稍微長一些, 就會明白齊家在本地所擁有的地位。加之此處山峰林立, 就按著本地取名的習慣, 叫了齊家山。
這對齊家來說是好事, 周敏自然也只有高興的。
對於鄉紳而言,在本地的影響力, 是衡量實力的關鍵。與各方的關係、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都能夠決定他們的話語權。莫說是跟府城的世家比,就是縣城裡那些大戶,齊家在其中也是新人, 要占據一席之地, 要擁有話語權,這種影響力就更加重要。
以自身姓氏為一個地方命名, 除了那種宗族聚居的村落之外,其他地方都是少有的,能夠做到這一點, 齊家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所以到如今,周邊這一片地方但凡有個什麼大事小情,一定會有人到齊家來知會一聲。這是他們所擁有的特權。當然,如果出了什麼問題,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自然也不能推辭。
這是個“皇權不下縣”的時代,鄉里的各種事情,都是由鄉紳們進行管理。大石鎮上本來就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人家,因為邱家的別院修建在這裡。但邱玹又不管事,也沒人敢去打擾。現在連他也搬到齊家山來,這件差事自然落到了齊家頭上。
周敏將這事推給了齊老三。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她在齊家的地位舉足輕重,但是周敏為人低調又不愛應酬,這種交際的事情是很少參加的,通常都是讓齊老三帶著安氏出面,做足了老太爺的派頭。
齊老三這些年雖然不算養尊處優,但日子也的確好過太多,眼界和想法都不是從前可比。他本來就是個能幹的人,在這種環境之下,自然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因為齊家山的一切周敏出力更多,所以他基本上不插手,讓小夫妻倆自己去解決。這麼一來,便顯得太閒了。
周敏塞過來的這個差事,對她來說是麻煩,但對這個時代的人而言,卻是榮耀和臉面,所以齊老三雖然忐忑著不知道能否做好,但還是欣然應下,然後就熱情洋溢的投入到這份工作之中去了。
不過對於現在的周敏而言,齊家山什麼都好,就缺一樣東西。
功名。
封建社會雖然被稱為皇權社會,但實際上卻是“為與士大夫治天下”。士族,才是龐大的統治階級的構成基礎。而想要進入這個階層,最簡便也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培養出一個乃至一批讀書人,這才能夠奠定一個家族不倒的根基。
究其根本,是因為這個時代,平頭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商業不發達的封建時代,農業就是稅收的最大來源。所以賦稅一直不低,而在國法所規定的正稅之外,還有各種攤派。
且除了納稅之外,年滿十六歲成丁的男子,便要承擔官府臨時徵召的各種徭役,去做運糧糙、修河道之類的事,戰時還會被征入伍。
但是,一旦考取功名,哪怕只是最低一等的秀才,也就有了免稅和免役的資格!
當然,不管是免稅還是免役,都是有規定的。秀才可免多少,舉人可免多少。但實際上,落到執行的時候,大家都是士族,除了自己還有無數親友需要庇護,根本不可能真的按照規矩來。
尤其是舉人往上,一縣之中通常也就只有幾個人,勢力之大就連縣太爺也不能硬抗,誰敢去找他收稅?所以就有無數親友或者非親友,攜帶著自家的田土來投,寧可讓地契寫上另一個人的名字,也要免稅免役。
其實也正是因為士大夫階層免除賦稅,才會導致平民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畢竟農耕社會,就算世家大族也講究個“耕讀傳家”。當然,他們不會自己去耕作,只會購買許多的土地,然後養上一批佃戶。
大量的土地被富家兼併,從此不需納稅,但國庫的錢卻不能減少,怎麼辦?只好把這些本來是士族應該繳納的賦稅攤派下去。
當然,周敏不是擔心交稅,以他們家的收入,稅收根本不會成為負擔。徭役也完全可以捐銀抵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