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姑娘站起來,帶變吉哥轉到山陰,那裡有一窪泉水,上面結著薄冰,水在下面流著,姑娘把冰砸開,用手舀著喝了兩口。
“你要不能喝冷水,就洗洗手吧。”她站起來說。
回到陽坡,母親已經把飯送來了。她提著一隻籃子,一個黑釉飯罐,還背來了他們下午要用的耠子。在這樣艱難曲折的山路上,她能攜帶這些東西,使變吉哥深為贊服。
他們坐在沙灘上,太陽照得很暖和,姑娘先給變吉哥盛了一碗米湯,然後揭開籃子上的布,裡面有幾個玉茭餅子,還有一碗白豆腐,上面放些切好洗淨的爛酸菜。
“吃吧同志,”母親說,“別嫌飯食不好,可夠我作難的哩,我推了半夜的豆腐。”
說完就笑著看他們壘的石頭去了。今天,變吉哥的胃口大開,他吞吃著玉茭餅子,這東西是多麼香甜啊!他感到慚愧,他這一上午的工作,經得起老太太的檢查,對得起她操業的飯食嗎?
為了補償,他下午拉耠子的時候,非常賣力。山坡上耠地是這樣艱苦,因為地頭太短,把耠子插到地那頭,走不了幾步,他就得跳到石壘外面去,才能把耠子拉到地這頭。
把地耠完,天已經黑了。收工的時候,姑娘笑著說:“同志,我們一家子,長年只給人家打活做工,今天你來幫我們的忙,實在賣了力氣。
聽說八路軍先減租,以後就要分田地,真的嗎?”
“一定要做的。”變吉哥說。
走在路上,變吉哥向姑娘提出了一個他早就想問問又沒有機會問的題目:“我給你畫的像,你覺得怎樣?”
“我覺得很好。”姑娘笑了笑說。
變吉哥辨別不出這笑里的真實含義。又問:“怎麼好法?”
“我說畫得很像,”姑娘比較認真的說了,“不過,我覺得也有些缺點,就是說,我還有點不喜歡。”
“這很重要,你快指出來。”變吉哥在創作上是很虛心的,有時簡直可以說是從善如流,“我願意你不客氣的指出這個缺點,我非常尊重當事人的意見。”
“這就是,”姑娘又笑了,“你畫的不好看,不是眉眼不好看,是我的頭髮,你畫得亂了些,你應當等我梳洗一下再畫,最好是等我把衣服也換一下。”
“這恐怕不是什麼主要的問題。”變吉哥有點失望,但他不願意表示出來。
他說,“畫像這件事也是很難的。”“有時,我覺得好笑,”姑娘照直說下去,“你們這些同志整天寫的寫,畫的畫,占著那麼多的人,又都是年輕力壯的,究竟有多大的用處呢?我看現在上級這個決定最好,叫你們幫老鄉種地,多打一些糧食,比什麼都好,你說對嗎?”
“對是對的。”變吉哥沉默了。
回到家裡,雖然渾身酸痛,變吉哥還是坐在小油燈下面,把這一天的印象,勾畫在他的速寫簿上。直到眼睛實在睜不開,他才倒下去睡了。
這些山溝,這些小小的零散的村落里,住滿了八路軍的機關和部隊。
部隊和機關人員依靠山溝,也帶給它很多新鮮的東西,改變著它的原始的面貌。深山裡的多年受苦、硬朗堅韌的漢子們組織起來了,他們積極的參軍、運輸、耕種。那些從來很少見到世面的婦女們,成群結夥,嘻嘻哈哈去上識字班,從八路軍人員那裡,她們學來多少有趣的知識和生活啊!八路軍幫助這裡的老百姓,幫助他們修蓋房子,掃清街道,開墾生荒,培植樹林。軍隊把大河灘里的幾尺深的沙石翻到下面去,把埋在下面的泥土翻到上面來,種上這裡從來沒有見過的蔬菜。軍隊協同老百姓把泛濫的河道修整,開出許多能夠灌溉田地的新渠。
阜平,阜平!這一向被人諷做“阜平不富”、號稱“窮山惡水”的地方,就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立業起家的基地。你成了多少遠來的人的第二故鄉,他們對你發生了多麼渾厚的感情啊!在你的身上,一切可以利用的,都利用和發展了。在炭灰鋪,煤坑和工人增多了,許多學生去參加煤炭的開採和運輸。
在金龍洞,紙廠擴充,印報印書都用它的產品。
在溫泉,我們建立了一處清潔安靜的療養所。一個學過建築的幹部,新近接受了設計一座利用山地工料的大禮堂的任務。一個農學家來了,他正在研究怎樣捕滅邊區棗樹上的步曲蟲。
在這裡,一切都在孕育著,發展著,戰鬥著。它不斷的要求能和它蘊藏的無窮力量相稱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八十八
每年冬季,戰鬥一開始,邊區機關就把大部人員派遣到前方去。今年,報社把張教官和變吉哥分配到雁北地區,名義都是記者。把幹部派到前方,可以直接迅速的反映前方的情況。幹部隨著部隊活動,可以受到戰爭的鍛鍊。
上層機關縮小了,行動轉移方便,幹部跟隨武裝,工作更有保障。這是萬全之策。領導上重視張教官的寫作經驗和才能,從來,革命的隊伍把知識分子看做難得的財富。可是張教官經歷的鍛鍊少,在政治上,還不夠積極進步。
叫變吉哥同他工作,是叫變吉哥隨時向他學習寫作,也是為了在生活和在政治上幫助他。
任務分配下來,張教官接受得很高興。他高興的是有他這忠心的大弟子作伴,另外在阜平機關里也實在悶壞了,有點到外邊疏散疏散心情的意思。
戰爭的緊張和生活的艱苦,他都沒有考慮。
起身的那天,張教官很早就打好了被包,打得很整齊。此外帶一個灰布掛包,裡面除去紙筆和一瓶自製的墨水,還帶了一本殘缺的唐詩。他總是好隨身帶著一本書籍。變吉哥辦理了糧票、菜金、介紹信,就出發了。
第一天,行六十里,天晚時到達邊區通雁北的一個重要的交通站。交通站在一條小河的北岸,出勤的民兵集在橋頭一排很寬敞的屋子裡,地上鋪著很厚的秫秸和糙,人們圍著火取暖。一群毛驢散在河灘上,等候裝載。張教官和變吉哥在這裡同交通站幹部一起吃了飯,躺在糙上睡覺。整個夜晚,交通站上緊張的交替著,喧吵著。他們乾脆起來,幫助幹部們登記柴糙糧食,分配人員牲口,一到天明,就又出發了。
交通站的戰時的緊張情景,很使張教官感動。大批柴糙糧食的堆積,從各地來的民兵的呼喊爭吵,毛驢排隊走過河灘的叮叮的蹄響,使他看到了一幅塞外抗日的圖畫。這一天休息下來,在睡覺以前,他坐在老鄉炕上,糙成了一篇通訊,題名《交通站》,和變吉哥研究了一下,寄回報社去了。
昨天行軍路程遠,夜晚又寫了文章,第二天起來,張教官感到有些疲倦。又遇上下雪,路上很難走。情況有些緊張,他們往北走,遇到的行人很少,看見有的居民往山上逃,打問一下,只說敵人出動了,離這裡到底有多遠也說不清。他們決定今天趕到目的地,找到機關,如果錯過,那就麻煩了。
變吉哥在政治上負的責任更重一些,就更著急。但在路經一個大村莊的時候,老鄉們又說沒有什麼敵情,街上還出現了一家小飯館,張教官提議吃一點東西再前進。
這幾天,他們吃的都是派飯,老鄉們供給過往幹部的不過是幾個糠面窩窩,一盤干辣椒,行軍一天,非常乾渴,實在吃不飽。他們走進小鋪,每人要了一碗湯麵。
小屋裡很暖和,一條小炕,上面放著一個火盆。張教官放下被包,上到炕上去,脫下濕鞋來,烤在火盆旁邊。
掌柜的是個老大娘,動作很慢,還要現合面升火,看來很費時間,變吉哥想提議不吃了,但老大娘已經捲起袖子,把面倒在盆里,又看見張教官那十分疲乏飢餓的樣子,只好也坐在炕上等著。
他看著大娘合面。大娘好像從來不洗手,只在替客人做飯的時候,才儘量把她手上的積蓄搓揉到面里去。變吉哥一來著急,二來嫌髒,就說:“大娘,我來替你合面,你先去升火,好不?”
大娘勉強答應了,變吉哥洗了一下手,插到面里去。張教官背靠著牆,閉上了眼睛。
灶火里剛升起煙來,街上忽然大亂,人群跑過小鋪的門口。張教官一驚醒了,他從小窗里往外一看,對面山頭上有一大隊人和牲口。
“日本人來了!”大娘喊。
張教官抓起被包和烤得半乾的鞋,變吉哥帶著兩手面,跑了出來。他們翻過右手的山坡,下面是一條冰河,趟了過去。過了河,棉褲襪子凍冰,成了挺棍,用力砸碎,才能行走。回頭望去,村里好像沒有什麼事情,老百姓又往回走了。“這是誤會。”張教官說,“但對我這個好吃又不沉著的人,卻是一次實際的教訓。趕路吧!”
他們已經找不到正路,隔著一條河,也不便回到村里找嚮導。他們在一條小山溝里穿行,想翻過一個山坡,插到大道上去。山很難上,他們先把東西投了上去,然後變吉哥托上張教官,再由張教官拉上他去。上到山上,筋疲力盡,卻再也找不到下山的路,只好在山背上走。天氣漸漸晚了,雪又不停。
“你要不能喝冷水,就洗洗手吧。”她站起來說。
回到陽坡,母親已經把飯送來了。她提著一隻籃子,一個黑釉飯罐,還背來了他們下午要用的耠子。在這樣艱難曲折的山路上,她能攜帶這些東西,使變吉哥深為贊服。
他們坐在沙灘上,太陽照得很暖和,姑娘先給變吉哥盛了一碗米湯,然後揭開籃子上的布,裡面有幾個玉茭餅子,還有一碗白豆腐,上面放些切好洗淨的爛酸菜。
“吃吧同志,”母親說,“別嫌飯食不好,可夠我作難的哩,我推了半夜的豆腐。”
說完就笑著看他們壘的石頭去了。今天,變吉哥的胃口大開,他吞吃著玉茭餅子,這東西是多麼香甜啊!他感到慚愧,他這一上午的工作,經得起老太太的檢查,對得起她操業的飯食嗎?
為了補償,他下午拉耠子的時候,非常賣力。山坡上耠地是這樣艱苦,因為地頭太短,把耠子插到地那頭,走不了幾步,他就得跳到石壘外面去,才能把耠子拉到地這頭。
把地耠完,天已經黑了。收工的時候,姑娘笑著說:“同志,我們一家子,長年只給人家打活做工,今天你來幫我們的忙,實在賣了力氣。
聽說八路軍先減租,以後就要分田地,真的嗎?”
“一定要做的。”變吉哥說。
走在路上,變吉哥向姑娘提出了一個他早就想問問又沒有機會問的題目:“我給你畫的像,你覺得怎樣?”
“我覺得很好。”姑娘笑了笑說。
變吉哥辨別不出這笑里的真實含義。又問:“怎麼好法?”
“我說畫得很像,”姑娘比較認真的說了,“不過,我覺得也有些缺點,就是說,我還有點不喜歡。”
“這很重要,你快指出來。”變吉哥在創作上是很虛心的,有時簡直可以說是從善如流,“我願意你不客氣的指出這個缺點,我非常尊重當事人的意見。”
“這就是,”姑娘又笑了,“你畫的不好看,不是眉眼不好看,是我的頭髮,你畫得亂了些,你應當等我梳洗一下再畫,最好是等我把衣服也換一下。”
“這恐怕不是什麼主要的問題。”變吉哥有點失望,但他不願意表示出來。
他說,“畫像這件事也是很難的。”“有時,我覺得好笑,”姑娘照直說下去,“你們這些同志整天寫的寫,畫的畫,占著那麼多的人,又都是年輕力壯的,究竟有多大的用處呢?我看現在上級這個決定最好,叫你們幫老鄉種地,多打一些糧食,比什麼都好,你說對嗎?”
“對是對的。”變吉哥沉默了。
回到家裡,雖然渾身酸痛,變吉哥還是坐在小油燈下面,把這一天的印象,勾畫在他的速寫簿上。直到眼睛實在睜不開,他才倒下去睡了。
這些山溝,這些小小的零散的村落里,住滿了八路軍的機關和部隊。
部隊和機關人員依靠山溝,也帶給它很多新鮮的東西,改變著它的原始的面貌。深山裡的多年受苦、硬朗堅韌的漢子們組織起來了,他們積極的參軍、運輸、耕種。那些從來很少見到世面的婦女們,成群結夥,嘻嘻哈哈去上識字班,從八路軍人員那裡,她們學來多少有趣的知識和生活啊!八路軍幫助這裡的老百姓,幫助他們修蓋房子,掃清街道,開墾生荒,培植樹林。軍隊把大河灘里的幾尺深的沙石翻到下面去,把埋在下面的泥土翻到上面來,種上這裡從來沒有見過的蔬菜。軍隊協同老百姓把泛濫的河道修整,開出許多能夠灌溉田地的新渠。
阜平,阜平!這一向被人諷做“阜平不富”、號稱“窮山惡水”的地方,就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立業起家的基地。你成了多少遠來的人的第二故鄉,他們對你發生了多麼渾厚的感情啊!在你的身上,一切可以利用的,都利用和發展了。在炭灰鋪,煤坑和工人增多了,許多學生去參加煤炭的開採和運輸。
在金龍洞,紙廠擴充,印報印書都用它的產品。
在溫泉,我們建立了一處清潔安靜的療養所。一個學過建築的幹部,新近接受了設計一座利用山地工料的大禮堂的任務。一個農學家來了,他正在研究怎樣捕滅邊區棗樹上的步曲蟲。
在這裡,一切都在孕育著,發展著,戰鬥著。它不斷的要求能和它蘊藏的無窮力量相稱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八十八
每年冬季,戰鬥一開始,邊區機關就把大部人員派遣到前方去。今年,報社把張教官和變吉哥分配到雁北地區,名義都是記者。把幹部派到前方,可以直接迅速的反映前方的情況。幹部隨著部隊活動,可以受到戰爭的鍛鍊。
上層機關縮小了,行動轉移方便,幹部跟隨武裝,工作更有保障。這是萬全之策。領導上重視張教官的寫作經驗和才能,從來,革命的隊伍把知識分子看做難得的財富。可是張教官經歷的鍛鍊少,在政治上,還不夠積極進步。
叫變吉哥同他工作,是叫變吉哥隨時向他學習寫作,也是為了在生活和在政治上幫助他。
任務分配下來,張教官接受得很高興。他高興的是有他這忠心的大弟子作伴,另外在阜平機關里也實在悶壞了,有點到外邊疏散疏散心情的意思。
戰爭的緊張和生活的艱苦,他都沒有考慮。
起身的那天,張教官很早就打好了被包,打得很整齊。此外帶一個灰布掛包,裡面除去紙筆和一瓶自製的墨水,還帶了一本殘缺的唐詩。他總是好隨身帶著一本書籍。變吉哥辦理了糧票、菜金、介紹信,就出發了。
第一天,行六十里,天晚時到達邊區通雁北的一個重要的交通站。交通站在一條小河的北岸,出勤的民兵集在橋頭一排很寬敞的屋子裡,地上鋪著很厚的秫秸和糙,人們圍著火取暖。一群毛驢散在河灘上,等候裝載。張教官和變吉哥在這裡同交通站幹部一起吃了飯,躺在糙上睡覺。整個夜晚,交通站上緊張的交替著,喧吵著。他們乾脆起來,幫助幹部們登記柴糙糧食,分配人員牲口,一到天明,就又出發了。
交通站的戰時的緊張情景,很使張教官感動。大批柴糙糧食的堆積,從各地來的民兵的呼喊爭吵,毛驢排隊走過河灘的叮叮的蹄響,使他看到了一幅塞外抗日的圖畫。這一天休息下來,在睡覺以前,他坐在老鄉炕上,糙成了一篇通訊,題名《交通站》,和變吉哥研究了一下,寄回報社去了。
昨天行軍路程遠,夜晚又寫了文章,第二天起來,張教官感到有些疲倦。又遇上下雪,路上很難走。情況有些緊張,他們往北走,遇到的行人很少,看見有的居民往山上逃,打問一下,只說敵人出動了,離這裡到底有多遠也說不清。他們決定今天趕到目的地,找到機關,如果錯過,那就麻煩了。
變吉哥在政治上負的責任更重一些,就更著急。但在路經一個大村莊的時候,老鄉們又說沒有什麼敵情,街上還出現了一家小飯館,張教官提議吃一點東西再前進。
這幾天,他們吃的都是派飯,老鄉們供給過往幹部的不過是幾個糠面窩窩,一盤干辣椒,行軍一天,非常乾渴,實在吃不飽。他們走進小鋪,每人要了一碗湯麵。
小屋裡很暖和,一條小炕,上面放著一個火盆。張教官放下被包,上到炕上去,脫下濕鞋來,烤在火盆旁邊。
掌柜的是個老大娘,動作很慢,還要現合面升火,看來很費時間,變吉哥想提議不吃了,但老大娘已經捲起袖子,把面倒在盆里,又看見張教官那十分疲乏飢餓的樣子,只好也坐在炕上等著。
他看著大娘合面。大娘好像從來不洗手,只在替客人做飯的時候,才儘量把她手上的積蓄搓揉到面里去。變吉哥一來著急,二來嫌髒,就說:“大娘,我來替你合面,你先去升火,好不?”
大娘勉強答應了,變吉哥洗了一下手,插到面里去。張教官背靠著牆,閉上了眼睛。
灶火里剛升起煙來,街上忽然大亂,人群跑過小鋪的門口。張教官一驚醒了,他從小窗里往外一看,對面山頭上有一大隊人和牲口。
“日本人來了!”大娘喊。
張教官抓起被包和烤得半乾的鞋,變吉哥帶著兩手面,跑了出來。他們翻過右手的山坡,下面是一條冰河,趟了過去。過了河,棉褲襪子凍冰,成了挺棍,用力砸碎,才能行走。回頭望去,村里好像沒有什麼事情,老百姓又往回走了。“這是誤會。”張教官說,“但對我這個好吃又不沉著的人,卻是一次實際的教訓。趕路吧!”
他們已經找不到正路,隔著一條河,也不便回到村里找嚮導。他們在一條小山溝里穿行,想翻過一個山坡,插到大道上去。山很難上,他們先把東西投了上去,然後變吉哥托上張教官,再由張教官拉上他去。上到山上,筋疲力盡,卻再也找不到下山的路,只好在山背上走。天氣漸漸晚了,雪又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