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想到這裡,蘇含章忍不住開口問道:

  「此法子自是兩全之策,然陸路不比水路安穩,何況再經西南之地又極為險峻, 有天險瘴氣等先天阻礙,而後又聞西南民風彪悍……師弟可要再考慮考慮?」

  樂寧當然知道他的考慮,但是想了想,自己和蘇含章這一行又不是徐霞客寫遊記,非要親自走過每座山每條河,花個三十多年,在這年代,只這麼一條路走著,或許在路上都要耗費個幾年光景。

  然而這正是她所需要的。

  暫時擺脫那對吸血父母的糾纏,這就夠了。

  樂寧想了想鄒公食肆里如今火鍋的生意,鄒德全已答應了她每月從火鍋生意里支取一分利潤,按她做學徒的銀錢等例分成許多份,於她不在的時候固定由下人每月交予她的爺娘。

  在此之下,樂寧巴不得自己回得越晚越好。

  瞧見小師弟離開望安後這幅如魚得水、對一切都興致勃勃的樣子,蘇含章想到樂寧年節時分都在鄒府中留著,只隱約聽說他給家裡提了點兒肉,旁的就再無更多,便也猜到或許小師弟家中也有難念的經,便不多語,默認了這個事兒。

  在兩人有意無意地拖沓下,加之此去一路確實山重水阻,等到他們倆回到望安……

  已是八年之後了。

  ……

  行途中發生了許多頗有紀念意義的大事情。

  先從最近的洛陽說起。

  洛陽牡丹名動天下,每逢牡丹盛開的時節,洛陽整座城便仿若被淹沒在牡丹花海中,城中各路文人士子接二連三舉辦賞花會,或是舉行花宴,宴會上可賞主人家最得意的牡丹品種,若是以此為題作詩,更是名揚天下的又一路子。

  除此之外,花宴上或請些洛陽名廚,以牡丹花瓣作為菜餚點綴,便算是附庸風雅了。

  畢竟牡丹花宴由來並不算長,這會兒的大黎人民沒有腦洞大開到直接研究牡丹的食用法子是正常的。

  雖未直接食用牡丹,但這關於牡丹花宴的水席,卻是格外隆重,在後世,洛陽水席與龍門石窟、以及洛陽牡丹,並稱為「洛陽三絕」。

  這水席特點便是道道有湯、湯隨菜走,一道一道依次往桌上端,冷熱兼備、甜鹹俱佳、酸辣兩全,全席共分為前八品、四鎮桌、八中件、四掃尾,共二十四道菜,在這二十四道之中,又以牡丹燕菜為首。

  這牡丹燕菜的做法相當繁複,以白蘿蔔為點睛之筆,配菜選用香菇、火腿、雞蛋、柔魚、冬筍、雞肉、蟹肉等為佐,先以白蘿蔔切成米粉般的細絲,置於水中浸泡,而後將雞蛋攤做皮,細細切絲,再切出幾片三角,以便後續之用。

  柔魚便是現代的魷魚曬做乾貨,與同樣曬乾的香菇一同泡發再切絲,如此風乾的山貨海貨於煲湯時最能提出鮮味兒,將已浸過的蘿蔔絲兒同另一完整柔魚、香菇、火腿、雞蛋、雞肉、雞骨、大骨一同熬製幾個時辰的高湯。

  隨後,重取先前佐味,香菇絲、柔魚絲、火腿絲、雞蛋絲、雞肉絲,皆鋪於白瓷盤中,做四方拱月之勢,中央以蛋皮為花瓣卷,卷出一朵金黃牡丹之色,而後取乳-白高湯淋之,末以蔥絲點綴。

  五色五味俱全,是以稱洛陽燕菜。

  不論湯底、選材,還是最後呈出這形態,皆符合文人士子風範,滋味卓然,故而每年牡丹花宴,此水席是必不可少的頭牌。

  樂寧同蘇含章一同途徑洛陽時,便恰好趕上了牡丹花宴,賞花之餘得嘗這牡丹燕菜,皆是驚嘆。

  用料、寓意皆為上乘,便是那湯頭都鮮美至極,濃白的湯汁兒入口時,樂寧差點兒燙了嘴。

  她舔了舔下唇,問旁邊的蘇含章:「大師兄有何想法?」

  蘇含章笑著看她:「我有一得,想來小師弟必不差我矣。」

  樂寧摸了摸鼻子,她並不覺得自己有現代的記憶加上廚子系統就有多牛逼,很多時候古人智慧甚於她,只是眼界沒她這麼開闊罷了,她沒想著在這牡丹花宴上出名,不過是起一拋磚引玉的作用而已。

  她想到了一個東西——

  花茶。

  如今大黎的人民吃茶法子興盛,還未學會品這茶的原先味道,或許是陸羽的《茶經》還未面世的緣故,她想,或許可以試著弄一個花茶,定會為士子們在宴會上所喜。

  ……

  三日後。

  洛陽一士人王竹,聽聞鄒德全的徒弟從此處而過,特上門拜訪,卻見廳中有一白瓷茶壺,其間倒出的茶水淡而清冽,鼻尖卻纏有花香,他一時好奇,問此為何物,得「牡丹花茶」之名後,拍手道:

  「此茶風雅!可否邀二位為我花宴添一助力?」

  茶是樂寧的主意,蘇含章搗鼓的點心卻還未面世,二人合計再見見這花宴的不同特色也是極好,遂應下邀約。

  於是,這花宴當日,士人府上便極為熱鬧。

  呼朋引伴、攜妓而來,應有盡有,人們面帶笑容,與院中盛開紅白牡丹相得映彰。

  待眾人入座後,便見一婢女取幾朵粉白乾花置於茶壺中,而後添了一勺晶瑩野山蜜,有王竹之友膽子大些,好奇發問:

  「清雅兄今日這茶水,似是與以往不同?」

  如今大黎食用香料昂貴,是以人們皆以在茶中添胡椒為貴,香料越多越顯家底,今日眾人久坐,卻未聞見茶味兒,心中皆有疑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