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
敖光見勢不妙連忙求饒,哪吒亦不愚笨,怕他耍詐,讓其變作一條小蛇帶往陳塘關。敖光屈辱萬分,見到李靖後掙脫哪吒束縛,把哪吒威脅自己一事告知李靖,並揚言要把四海龍王齊約到凌霄寶殿申冤。
不久後,四海龍王齊聚陳塘關,捉拿李靖欲往天庭而去,哪吒怒瞪著敖光,厲聲喊道:“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自當償命,豈有子連累父母之理!我一身非輕,乃靈珠子是也,奉玉虛符命,應運下世。我今剖腹、剜腸、剔骨肉,還於父母。不累雙親。你們意下如何?如是不肯,我同你齊到靈霄殿見玉帝。”
待四海龍王放過李靖夫婦,哪吒便右手提劍,先去一臂膊,後自其腹,剜腸剔骨,散了七魂三魄,一命歸泉。
且說哪吒魂無所依,魄無所倚,飄飄蕩蕩徑直往乾元山去,太乙真人早以算出哪吒有此劫難,出洞迎接,並告知他託夢與殷氏,離關四十里,有一翠屏山,山上有一空地,可造一座哪吒行宮,受香菸三載,又可立於人間,輔佐真主。哪吒依言託夢與殷氏,殷氏說與李靖,李靖不允,遂暗著心腹往翠屏山興工動土起建行宮。哪吒在此翠屏山顯聖,四方遠近居民俱來上香,日盛一日,往而不斷。不覺烏飛兔走,光陰似箭,半載有餘。
某日李靖聽說翠屏山聖像顯靈,心中有異,遂前往,發現是哪吒神像,勃然大怒,提起六陳鞭把哪吒金身打的粉碎,回府又把殷氏怒罵了一頓。哪吒見昔日父親如此冷酷無情,不覺心中悲痛萬分,去乾元山找太乙真人哭訴。太乙真人亦覺李靖過分,遂取五蓮池中荷葉、蓮花重塑哪吒身形,哪吒得以復活。
哪吒復活後對李靖充滿恨意,欲除李靖而後快,李靖豈是哪吒對手,狼狽而逃,後得一道者相救,哪吒打之不過還吃了大虧,欲請師尊出面,不想那道者竟與太乙真人是舊識。哪吒見師尊亦不幫自己,表面答應不傷李靖,卻暗中追之,也不知李靖哪來那麼多好運,又一道人送與李靖一寶塔,哪吒尚不知其厲害,結果被燒得跪地求饒。哪吒雖心性不羈難馴,然李靖手中有相剋之物,這才斷了殺李靖的念頭,回乾元山繼續跟著太乙真人學藝。
且說姬昌被困姜里,七載已滿,紂王似是忘記此人,未有任何表示。武成王黃飛虎與姬昌關係交好,多次暗中探訪,如今七載囚刑已滿,自是希望對方儘快得以自由。奈何早朝上陛下隻字未提,文武百官猜不准陛下心思,莫敢開口。
這日,黃飛虎再次探訪姬昌,說道:“侯爺辛苦七載,如今刑滿,陛下未有表示,群臣亦不敢言。不若明日早朝我試探陛下一番,好知侯爺歸期。”
姬昌感激涕零道:“承蒙王爺這麼多年的關照,姬昌無以為報。”
二人相談甚歡,黃飛虎連夜趕回朝歌。
翌日早朝,奉御官高聲喊道:“有事起奏,無事散朝。”
黃飛虎出列,上本啟奏道:“臣聞姬昌素有叛逆不臣之心,一向防備。臣於前數日著心腹往姜里探聽虛實。姜里軍民俱言姬昌實有忠義,每月逢朔望之辰,焚香祈求陛下國祚安康,四夷拱服,國泰民安,雨順風調,四民樂業,社稷永昌,宮闈安靜。陛下囚昌七載,並無一怨言。據臣意,看姬昌真乃忠臣。”
紂王聽言恍然大悟,似是才知道姬昌囚七載之期已滿,指尖敲打寶座扶手,道:“時光匆匆,不覺間已過了七載。愛卿不愧孤之左臂,孤還未曾想到,愛卿亦幫孤辦成事了。但知人知面不知心,姬昌城府極深,說不定外有忠誠、內懷jian詐,包藏禍心呢。”
黃飛虎如何不知紂王在找茬,又道:“據人言,昌或忠或佞,入耳難分,一時不辨。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姬昌數年困苦,終日羈囚,訓姜里萬民,萬民感德,化行俗美,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所以民稱姬昌為聖人,日從善類。”
亞相比干、梅伯等俱上本啟奏,懇請紂王赦免姬昌之罪。
紂王看了他們一眼,又問道:“國公以為如何?”
申公豹出列,亦贊同黃飛虎等人之言。
紂王別有深意地在申公豹身上轉了一圈,而後收回視線,似笑非笑道:“姬昌賢名遠播,愛卿俱為其說好話,孤若是不同意,豈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文武百官皆沉默。
紂王眯起眼,正欲說什麼,忽然午門將士來報,太師聞仲凱旋而歸,已至朝歌城外。紂王眼睛微亮,連忙起身,連早朝也不顧了,命隨侍官準備乘輦,又嫌輦車太慢,乾脆徒步逕往城門而去。聞太師身份極高,又是陛下的老師,文武百官亦前往城門迎接。
聞太師騎在戰馬上,身著青銅鎧甲,威風凜凜,以勝利之態凱旋歸來,老遠看到紂王親自出宮迎接,聞太師連忙驅戰馬奔跑起來,快來到紂王面前時猛地拉住馬韁,而後利落翻身下馬,半膝而跪行禮道:“參見陛下,陛下萬福金安。”
紂王笑著迎上去,親自將其扶起,道:“太師一路辛苦了,可惜孤沒能及時得到消息,行程有些倉促,望太師不要介懷。”
聞仲大笑道:“陛下能親自出門迎接臣,臣已經感激不盡了,怎會有介懷之心?陛下,微臣離開後朝廷一切可還安好?”
紂王與聞仲並肩回城裡,不過礙於君臣禮儀,聞仲腳程稍慢,落了紂王半個肩膀。紂王故作不知,開玩笑道:“太師不在,孤倍感寂寞啊。”
聞仲聽言哈哈大笑,安頓好軍士,正是早朝時間,便隨文武百官一同進九間殿上朝。
早朝繼續,有聞太師坐鎮,百官如同被打了一劑定心針,黃飛虎再次出列啟奏赦免姬昌之事。
聞太師,名聞仲,師從截教通天教主門下四大弟子之一的金靈聖母,道行高深,擅長行軍大戰,手握兵權,常年征戰沙場,為殷商平定叛亂,對江山社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且太師奉先帝之命,從小輔助紂王幫其登上皇位,亦是紂王的老師,紂王一般不輕易反駁他的話;再者太師手持打王金鞭,雖是臣,卻擁有下打jian臣上打昏君的權利,紂王亦不敢與之作對。
紂王冷眼看著黃飛虎,暗忖,黃飛虎多次暗中去姜里看望姬昌,如今為了姬昌卻是連孤的臉色都不會看了,更仗著孤不敢得罪聞太師再次直諫,叫孤不想赦免姬昌也得赦免,當真是可惡!
太師聞仲回朝歌路上聽說過西伯侯被紂王囚困之事,特地拐道去姜里探望了姬昌,與對方交談了半晌後心中只有佩服,賢明如姬昌是百姓之福,被囚七載亦無怨言是陛下之幸。思及此,聞仲出列上奏,巧言道:“陛下,姬昌之可赦不可赦,臣不敢主張,但姬昌忠孝之心,致羈姜里,毫無怨言,若陛下憐憫,赦歸本國,是姬昌以死而知生,無國而有國,其感恩戴德陛下再生之恩,豈有自時。此去必效犬馬之勞,以不負生平報德酬恩。臣量姬昌以不死之年忠心於陛下也。”
紂王雖有意為難姬昌,卻也不能拂了聞太師的面子,且太師亦給了他台階下,讓他不至於太難看。紂王神色稍霽,道:“聞太師所言極善,孤便赦姬昌歸國,給他一個效忠朝廷的機會。”
文武百官俱叩首謝恩:“陛下英明。”
紂王拂袖而去。
朝散,聞仲見朝堂上有一面生者,心下疑惑,仔細打量,發現對方竟也是道中之人,適時亞相比干為其解惑道:“據聞申公豹是闡教教徒,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山輔佐陛下,於是陛下將其封為國師。”
“闡教?”聞仲雙眼微眯。
聞仲身為截教教徒,自然深知截教與闡教之間的淵源,前不久從師尊那得到消息,闡教元始天尊執掌封神令,兩教派欲以凡間為戰場鬥法。通天教主有先見之明很早便讓教眾融入帝王權利紛爭中,而闡教不日前才有行動,只是令聞仲不解的是,申公豹乃闡教教徒,為何跑來朝歌,還受封為國師?
聞仲冷哼一聲,暗道,不管對方有何目的,敢在他眼皮底下惹是生非,定要叫他有來無回!
申公豹渾身打了個冷戰,想起聞仲渾身的戾氣,不禁暗中叫苦,只要還待在朝歌一天,便要在老虎眼皮子底下謀食,真是令人心驚膽戰!算了,他還是收起那些在陛下面前的小心思吧,反正如今聞仲回來了,以聞仲那眼裡容不下沙子的人,若西伯侯真有反叛之心,第一個就要向陛下請旨攻打西岐,他的任務也算完成了。思及此,申公豹眼前一亮,心想,不能在朝歌耍心思,但是可以給西岐添亂啊!
若是聞仲知曉申公豹此時的心思,定要懷疑申公豹到底是站在哪邊的,西岐亂了對闡教沒有任何好處,他身為闡教教徒卻如此坑闡教真的大丈夫?!
……由此可見,申公豹本質就是喜歡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只要保證自己利益,必要時候管他是不是自己人,看到別人倒霉自己就開心了。
姬昌在姜里接到赦書,而後望北謝恩,隨出姜里。父老牽羊擔酒,簇擁道旁,跪伏泣道:“侯爺今日龍逢雲彩,鳳落梧桐,虎上高山,鶴棲松柏;七載蒙君侯教訓撫育,長幼皆知忠孝,婦女皆知貞潔,化行俗美,大小居民,不拘男婦,無不感激君侯洪恩。今一別尊顏,再不能得沾雨露。”
姬昌眼含淚花,哽咽道:“吾羈囚七載,毫無尺寸美意與爾眾民,又勞酒禮,吾心不安。只願爾等不負我常教之方,自然百事無虧,得享朝廷太平之福矣。”
黎民百姓越覺悲傷,遠送十里,灑淚而別。
朝歌皇宮,將士上報姬昌臨走之言,紂王聞言大怒,連夜宣聞太師入宮覲見。
聞仲察覺紂王怒氣衝冠,不解問道:“何事讓陛下憤怒至此?”
紂王雖心中憤意難平,卻也不想將怒氣發泄到老師身上,不禁深吸一口氣,扶額,疲坐於座前,道:“老師有所不知,孤曾七載前夢見西岐反商,時常坐立不安,恰逢首相大人辭官告老還鄉,便欲試探那西伯侯一番,誰知姬昌百般推遲,言語間斥責孤壞了朝綱,甚至暗諷孤容不下賢才。孤自問心無愧,德濟天下,尊賢愛才,就算有不對,亦不該受那‘壞朝綱妒賢才’之大罪,一時心中不平,便將其囚困姜里。他若是老實安分地待在姜里,孤亦不會如此難容他。方才線人來報,姬昌離開時,姜里百姓跪伏拜別,說甚麼‘龍逢雲彩,鳳落梧桐,虎上高山,鶴棲松柏’,你瞧瞧,這說的什麼話!如此居心叵測之言,他居然也受得心安理得?你猜那姬昌又說了什麼,‘只願爾等不負我常教之方,自然百事無虧,得享朝廷太平之福矣。’。孤勤政而治天下,姬昌走一遭,那功勞竟全是他的了!如此賢明,孤如何要的起!”
紂王越說越憤怒,氣得肝都疼了。
聞仲沉默,暗自思量,西伯侯雖賢名遠播,但只是君侯身份,且陛下修身德政,本事並不比那西伯侯差,只是陛下作為天子,勤政愛民乃是根本,是以百姓只看得到西伯侯賢才,看不到陛下之善心;再者陛下曾夢西岐反商,西伯侯表現的越是出色,陛下就越忌憚,見百姓如此愛戴西伯侯,自然想除之而後快;陛下固有不對,那西伯侯卻是真的有些越界了。
不久後,四海龍王齊聚陳塘關,捉拿李靖欲往天庭而去,哪吒怒瞪著敖光,厲聲喊道:“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自當償命,豈有子連累父母之理!我一身非輕,乃靈珠子是也,奉玉虛符命,應運下世。我今剖腹、剜腸、剔骨肉,還於父母。不累雙親。你們意下如何?如是不肯,我同你齊到靈霄殿見玉帝。”
待四海龍王放過李靖夫婦,哪吒便右手提劍,先去一臂膊,後自其腹,剜腸剔骨,散了七魂三魄,一命歸泉。
且說哪吒魂無所依,魄無所倚,飄飄蕩蕩徑直往乾元山去,太乙真人早以算出哪吒有此劫難,出洞迎接,並告知他託夢與殷氏,離關四十里,有一翠屏山,山上有一空地,可造一座哪吒行宮,受香菸三載,又可立於人間,輔佐真主。哪吒依言託夢與殷氏,殷氏說與李靖,李靖不允,遂暗著心腹往翠屏山興工動土起建行宮。哪吒在此翠屏山顯聖,四方遠近居民俱來上香,日盛一日,往而不斷。不覺烏飛兔走,光陰似箭,半載有餘。
某日李靖聽說翠屏山聖像顯靈,心中有異,遂前往,發現是哪吒神像,勃然大怒,提起六陳鞭把哪吒金身打的粉碎,回府又把殷氏怒罵了一頓。哪吒見昔日父親如此冷酷無情,不覺心中悲痛萬分,去乾元山找太乙真人哭訴。太乙真人亦覺李靖過分,遂取五蓮池中荷葉、蓮花重塑哪吒身形,哪吒得以復活。
哪吒復活後對李靖充滿恨意,欲除李靖而後快,李靖豈是哪吒對手,狼狽而逃,後得一道者相救,哪吒打之不過還吃了大虧,欲請師尊出面,不想那道者竟與太乙真人是舊識。哪吒見師尊亦不幫自己,表面答應不傷李靖,卻暗中追之,也不知李靖哪來那麼多好運,又一道人送與李靖一寶塔,哪吒尚不知其厲害,結果被燒得跪地求饒。哪吒雖心性不羈難馴,然李靖手中有相剋之物,這才斷了殺李靖的念頭,回乾元山繼續跟著太乙真人學藝。
且說姬昌被困姜里,七載已滿,紂王似是忘記此人,未有任何表示。武成王黃飛虎與姬昌關係交好,多次暗中探訪,如今七載囚刑已滿,自是希望對方儘快得以自由。奈何早朝上陛下隻字未提,文武百官猜不准陛下心思,莫敢開口。
這日,黃飛虎再次探訪姬昌,說道:“侯爺辛苦七載,如今刑滿,陛下未有表示,群臣亦不敢言。不若明日早朝我試探陛下一番,好知侯爺歸期。”
姬昌感激涕零道:“承蒙王爺這麼多年的關照,姬昌無以為報。”
二人相談甚歡,黃飛虎連夜趕回朝歌。
翌日早朝,奉御官高聲喊道:“有事起奏,無事散朝。”
黃飛虎出列,上本啟奏道:“臣聞姬昌素有叛逆不臣之心,一向防備。臣於前數日著心腹往姜里探聽虛實。姜里軍民俱言姬昌實有忠義,每月逢朔望之辰,焚香祈求陛下國祚安康,四夷拱服,國泰民安,雨順風調,四民樂業,社稷永昌,宮闈安靜。陛下囚昌七載,並無一怨言。據臣意,看姬昌真乃忠臣。”
紂王聽言恍然大悟,似是才知道姬昌囚七載之期已滿,指尖敲打寶座扶手,道:“時光匆匆,不覺間已過了七載。愛卿不愧孤之左臂,孤還未曾想到,愛卿亦幫孤辦成事了。但知人知面不知心,姬昌城府極深,說不定外有忠誠、內懷jian詐,包藏禍心呢。”
黃飛虎如何不知紂王在找茬,又道:“據人言,昌或忠或佞,入耳難分,一時不辨。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姬昌數年困苦,終日羈囚,訓姜里萬民,萬民感德,化行俗美,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所以民稱姬昌為聖人,日從善類。”
亞相比干、梅伯等俱上本啟奏,懇請紂王赦免姬昌之罪。
紂王看了他們一眼,又問道:“國公以為如何?”
申公豹出列,亦贊同黃飛虎等人之言。
紂王別有深意地在申公豹身上轉了一圈,而後收回視線,似笑非笑道:“姬昌賢名遠播,愛卿俱為其說好話,孤若是不同意,豈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文武百官皆沉默。
紂王眯起眼,正欲說什麼,忽然午門將士來報,太師聞仲凱旋而歸,已至朝歌城外。紂王眼睛微亮,連忙起身,連早朝也不顧了,命隨侍官準備乘輦,又嫌輦車太慢,乾脆徒步逕往城門而去。聞太師身份極高,又是陛下的老師,文武百官亦前往城門迎接。
聞太師騎在戰馬上,身著青銅鎧甲,威風凜凜,以勝利之態凱旋歸來,老遠看到紂王親自出宮迎接,聞太師連忙驅戰馬奔跑起來,快來到紂王面前時猛地拉住馬韁,而後利落翻身下馬,半膝而跪行禮道:“參見陛下,陛下萬福金安。”
紂王笑著迎上去,親自將其扶起,道:“太師一路辛苦了,可惜孤沒能及時得到消息,行程有些倉促,望太師不要介懷。”
聞仲大笑道:“陛下能親自出門迎接臣,臣已經感激不盡了,怎會有介懷之心?陛下,微臣離開後朝廷一切可還安好?”
紂王與聞仲並肩回城裡,不過礙於君臣禮儀,聞仲腳程稍慢,落了紂王半個肩膀。紂王故作不知,開玩笑道:“太師不在,孤倍感寂寞啊。”
聞仲聽言哈哈大笑,安頓好軍士,正是早朝時間,便隨文武百官一同進九間殿上朝。
早朝繼續,有聞太師坐鎮,百官如同被打了一劑定心針,黃飛虎再次出列啟奏赦免姬昌之事。
聞太師,名聞仲,師從截教通天教主門下四大弟子之一的金靈聖母,道行高深,擅長行軍大戰,手握兵權,常年征戰沙場,為殷商平定叛亂,對江山社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且太師奉先帝之命,從小輔助紂王幫其登上皇位,亦是紂王的老師,紂王一般不輕易反駁他的話;再者太師手持打王金鞭,雖是臣,卻擁有下打jian臣上打昏君的權利,紂王亦不敢與之作對。
紂王冷眼看著黃飛虎,暗忖,黃飛虎多次暗中去姜里看望姬昌,如今為了姬昌卻是連孤的臉色都不會看了,更仗著孤不敢得罪聞太師再次直諫,叫孤不想赦免姬昌也得赦免,當真是可惡!
太師聞仲回朝歌路上聽說過西伯侯被紂王囚困之事,特地拐道去姜里探望了姬昌,與對方交談了半晌後心中只有佩服,賢明如姬昌是百姓之福,被囚七載亦無怨言是陛下之幸。思及此,聞仲出列上奏,巧言道:“陛下,姬昌之可赦不可赦,臣不敢主張,但姬昌忠孝之心,致羈姜里,毫無怨言,若陛下憐憫,赦歸本國,是姬昌以死而知生,無國而有國,其感恩戴德陛下再生之恩,豈有自時。此去必效犬馬之勞,以不負生平報德酬恩。臣量姬昌以不死之年忠心於陛下也。”
紂王雖有意為難姬昌,卻也不能拂了聞太師的面子,且太師亦給了他台階下,讓他不至於太難看。紂王神色稍霽,道:“聞太師所言極善,孤便赦姬昌歸國,給他一個效忠朝廷的機會。”
文武百官俱叩首謝恩:“陛下英明。”
紂王拂袖而去。
朝散,聞仲見朝堂上有一面生者,心下疑惑,仔細打量,發現對方竟也是道中之人,適時亞相比干為其解惑道:“據聞申公豹是闡教教徒,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山輔佐陛下,於是陛下將其封為國師。”
“闡教?”聞仲雙眼微眯。
聞仲身為截教教徒,自然深知截教與闡教之間的淵源,前不久從師尊那得到消息,闡教元始天尊執掌封神令,兩教派欲以凡間為戰場鬥法。通天教主有先見之明很早便讓教眾融入帝王權利紛爭中,而闡教不日前才有行動,只是令聞仲不解的是,申公豹乃闡教教徒,為何跑來朝歌,還受封為國師?
聞仲冷哼一聲,暗道,不管對方有何目的,敢在他眼皮底下惹是生非,定要叫他有來無回!
申公豹渾身打了個冷戰,想起聞仲渾身的戾氣,不禁暗中叫苦,只要還待在朝歌一天,便要在老虎眼皮子底下謀食,真是令人心驚膽戰!算了,他還是收起那些在陛下面前的小心思吧,反正如今聞仲回來了,以聞仲那眼裡容不下沙子的人,若西伯侯真有反叛之心,第一個就要向陛下請旨攻打西岐,他的任務也算完成了。思及此,申公豹眼前一亮,心想,不能在朝歌耍心思,但是可以給西岐添亂啊!
若是聞仲知曉申公豹此時的心思,定要懷疑申公豹到底是站在哪邊的,西岐亂了對闡教沒有任何好處,他身為闡教教徒卻如此坑闡教真的大丈夫?!
……由此可見,申公豹本質就是喜歡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只要保證自己利益,必要時候管他是不是自己人,看到別人倒霉自己就開心了。
姬昌在姜里接到赦書,而後望北謝恩,隨出姜里。父老牽羊擔酒,簇擁道旁,跪伏泣道:“侯爺今日龍逢雲彩,鳳落梧桐,虎上高山,鶴棲松柏;七載蒙君侯教訓撫育,長幼皆知忠孝,婦女皆知貞潔,化行俗美,大小居民,不拘男婦,無不感激君侯洪恩。今一別尊顏,再不能得沾雨露。”
姬昌眼含淚花,哽咽道:“吾羈囚七載,毫無尺寸美意與爾眾民,又勞酒禮,吾心不安。只願爾等不負我常教之方,自然百事無虧,得享朝廷太平之福矣。”
黎民百姓越覺悲傷,遠送十里,灑淚而別。
朝歌皇宮,將士上報姬昌臨走之言,紂王聞言大怒,連夜宣聞太師入宮覲見。
聞仲察覺紂王怒氣衝冠,不解問道:“何事讓陛下憤怒至此?”
紂王雖心中憤意難平,卻也不想將怒氣發泄到老師身上,不禁深吸一口氣,扶額,疲坐於座前,道:“老師有所不知,孤曾七載前夢見西岐反商,時常坐立不安,恰逢首相大人辭官告老還鄉,便欲試探那西伯侯一番,誰知姬昌百般推遲,言語間斥責孤壞了朝綱,甚至暗諷孤容不下賢才。孤自問心無愧,德濟天下,尊賢愛才,就算有不對,亦不該受那‘壞朝綱妒賢才’之大罪,一時心中不平,便將其囚困姜里。他若是老實安分地待在姜里,孤亦不會如此難容他。方才線人來報,姬昌離開時,姜里百姓跪伏拜別,說甚麼‘龍逢雲彩,鳳落梧桐,虎上高山,鶴棲松柏’,你瞧瞧,這說的什麼話!如此居心叵測之言,他居然也受得心安理得?你猜那姬昌又說了什麼,‘只願爾等不負我常教之方,自然百事無虧,得享朝廷太平之福矣。’。孤勤政而治天下,姬昌走一遭,那功勞竟全是他的了!如此賢明,孤如何要的起!”
紂王越說越憤怒,氣得肝都疼了。
聞仲沉默,暗自思量,西伯侯雖賢名遠播,但只是君侯身份,且陛下修身德政,本事並不比那西伯侯差,只是陛下作為天子,勤政愛民乃是根本,是以百姓只看得到西伯侯賢才,看不到陛下之善心;再者陛下曾夢西岐反商,西伯侯表現的越是出色,陛下就越忌憚,見百姓如此愛戴西伯侯,自然想除之而後快;陛下固有不對,那西伯侯卻是真的有些越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