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
①《沫若詩詞選·歌劇〈白毛女〉重上舞台(憶秦娥)》
②據張天民1979年10月21日致筆者信。
由這些作品的遭遇又聯想到許多人,這往往使沫若深感不安。十年浩劫,災難重重,不知有多少同志由於與他有牽連而受到過這樣那樣的衝擊。春節後不久,原抗敵演劇隊的呂復來訪,這時沫若又住進了醫院。沫若緊緊握住呂復的手,對“四人幫”把演劇隊打成“反革命別動隊”,使他們許多人慘遭迫害寄予深切同情。呂復當然不會忘記,沫若曾為維護演劇隊的革命歷史寫過不少證明,現在特地代表演劇隊的成員們向他表達了無限感激慰問之情,但怕引起他的激動,影響他恢復健康,所以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讓感激的淚水流出來,於是儘量講一些使他輕鬆愉快的事情,談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說已經有了一個孩子。立群忙問是男孩還是女孩,回答是兒子,沫若風趣地說:“那就不會成為呂后啦!”在座的同志們都哈哈大笑起來。呂復來時,曾帶了一份揭批“四人幫”在抗敵演劇隊問題上的罪行材料,在與沫若見面之前已先交給於立群,商定等沫若康復後再請他看。沒想到過後他知道了這件事,立即跟立群將這份長達萬餘言的書面材料討了來,在一天中分三次看完,並寫了批語:“演劇隊是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團體,這個團體的革命性質,是不容顛倒的。”①由於他及時向黨中央反映情況,這一起政治冤案終於很快得到了平反。
--------
①呂復:《郭沫若同志和抗敵演劇隊》,1978年6月20日《解放日報》。
待到四月間杜宣、嚴文井和周而復來看望沫若的時候,他已經又從醫院回到了家中。劫後重逢,百感交集,這天大家都很激動。沫若說:“看到你們,我很高興!”只有他們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句話飽含的無限酸辛,在林彪、“四人幫”統治的時期,誰也沒有把握說十年之後會活著相見。立群也出來忙著招待這些老朋友,她笑嘻嘻地說:“你們身體都健康,又能在一起見面,真不容易。”話題很自然談到一些老作家受迫害的情況,沫若坐在沙發上,手持助聽器仔細聽著,不時插問一兩句。周而復敘述了自己如何因創作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而罹罪,甚至連同為他作品辯護的一位青年工人也慘遭迫害的事實,沫若聽了非常憤怒,除了表同情和安慰之外,還說:“這是中國人民空前的災難。但你比我年輕,身體更比我健康,繼續拿起筆來,進行戰鬥,肅清‘四人幫’的流毒和影響,看來還要化很大的力氣哩!”接著談到他自己,說如果不是毛主席和周總理保護,“四人幫”也要向他下毒手的。臨別時,沫若執意親自送客。走到院子裡,他指著滿院含苞待放的牡丹對杜宣等人說:“再過一個星期,我的牡丹花就要開了。”大家看著花中之王經過一場風暴的摧殘依舊茁壯成長,帶來了滿院春色,自然感到欣慰得很。沫若把他們送到二門口,仍依依不捨,便在石階上的一張椅子上坐下來。大紅的屋檐下掛著一串日本風鈴,春風吹過,發出叮叮的音響,院子顯得十分幽靜。客人再一次告辭,沫若看見他們乘坐的車子已經開動了,才又由立群攙扶著站起來,臉上堆著親切關懷的微笑,緩緩地舉起手向他們搖了搖,無限深情地望著他們的車子開出大門。①
--------
①周而復:《緬懷郭老》,《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2期。
沫若的身體時好時壞,醫院常進常出,人們都很關心他的健康,登門看望的朋友絡繹不絕。五月下旬,張瑞芳、趙丹、鳳子、李準等人入院探望。他們跟他談起南昌起義在準備拍電影了,這勾起了他的許多回憶:當年八月一日他沒能趕到南昌,在路上連衣服都被搶光,是周總理和賀龍同志送給他兩件單衣。他說:“可惜衣服沒能保存到今天。”他們又談起在重慶他為大家朗讀《屈原》的情景,張瑞芳模仿他的聲調念著:“嬋娟我的女兒,嬋娟我的弟子……”突然她禁不住哭了起來,立群也哭了。他默默注視他們片刻,輕輕說道:“你們為演我的戲受苦了……”他們還告訴他,“四人幫”垮了之後,現在他們又可以上銀幕了,目前正在拍攝《大河奔流》,其中有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形象出現。他很哀傷地嘆息道:“只可惜總理看不見了。”①
--------
①張瑞芳:《郭老,我們的一代宗師!》,《文藝報》1978年7月第1期。
一年多來,一提到周總理,沫若就黯然神傷。他已經寫過好幾首悼念的詩詞,可是總抒不完、敘不儘自己的情和誼。
“光明磊落,與導師,協力、同心、共命。五十餘年如一日,不斷長征、躍進。”①多麼可敬可愛的人,如今到哪裡去追尋?六月的一個星期天,他請常香玉來家中作客,和家人一起聽她唱了《滿江紅·懷念毛主席》等幾首詞後,一再鼓勵、支持她“要有懷念周總理的唱段”。為了幫她演唱好這個節目,他還設法弄到一張“周總理革命事跡展覽”入場券,第二天叫秘書送給她去參觀學習。他忽然又記起這麼一件事,四五月間,有位友人抄寄給他一首恩來十九歲時寫的七絕:“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不禁讚賞道:“真是絕妙好詞!”由此他又不知不覺浸入對充滿了友情的往事的回憶里……
--------
①見《沫若詩詞選·懷念周總理(念奴嬌)》。
一天下午,幼子建英攙著小甥女來到爸爸的書房裡,樂滋滋地告訴他:晚上電台將廣播當年《蔡文姬》演出的錄音。沫若異常欣喜,他親了一下外孫女的小臉蛋,吩咐兒子叫媽媽早點開飯。這天晚上,他早就坐在沙發上靜候佳音。廣播員報告節目後,忽聽得“東風應律呵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呵布陽和……”呵,蔡文姬要出場了。一別十餘載,久違了,文姬!他頻頻調節助聽器,想以最佳的效果收聽他用心血寫出的那些字句,一聲聲催人淚下,一句句誘人回味。也不知是哪兒來的一股勁頭,他居然一直聽到最後一場,先由蔡文姬自己吟哦、復由歌伎隊邊奏邊唱的一曲《重睹芳華》,聽著,聽著,他不覺涕淚滂沱。想到今天晚上千家萬戶在收聽廣播,自己的作品又在為黨、為人民服務了,他興奮得久久不想上床。三、四個月之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又重新上演《蔡文姬》,劇組的同志們情深意長地寫了一首七律獻給沫若:
重睦芳華十九載,著風被雨色更鮮,
胡笳重和躍進曲,奇葩再逢大治年。
魏武風貌仍瀟灑,文姬清歌蓋迴旋,
情緒記憶深如醉,奉上郭老一陶然。
他多麼想去劇院看戲,並順便會會同志們啊,遺憾的是終因健康狀況不佳而未能如願,這首七律因此成了他十分珍惜的紀念品。
喜事接踵而來,不久,《沫若詩詞選》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沫若劇作選》也已付梓。同時,沫若還收到了日本京都雄渾社贈送的他們編輯出版的《郭沫若選集》第一卷樣本。他在給該書出版委員會代表柘植秀臣的信中說:“拙作別無可取,蒙大力斡旋,以日本文面目問世,頗感慚愧。加以國內有‘四人幫’問題梗阻,給了雄渾社很多不便,而其故亦難明言,乞諒。”①
①《沫若詩詞選·歌劇〈白毛女〉重上舞台(憶秦娥)》
②據張天民1979年10月21日致筆者信。
由這些作品的遭遇又聯想到許多人,這往往使沫若深感不安。十年浩劫,災難重重,不知有多少同志由於與他有牽連而受到過這樣那樣的衝擊。春節後不久,原抗敵演劇隊的呂復來訪,這時沫若又住進了醫院。沫若緊緊握住呂復的手,對“四人幫”把演劇隊打成“反革命別動隊”,使他們許多人慘遭迫害寄予深切同情。呂復當然不會忘記,沫若曾為維護演劇隊的革命歷史寫過不少證明,現在特地代表演劇隊的成員們向他表達了無限感激慰問之情,但怕引起他的激動,影響他恢復健康,所以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讓感激的淚水流出來,於是儘量講一些使他輕鬆愉快的事情,談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說已經有了一個孩子。立群忙問是男孩還是女孩,回答是兒子,沫若風趣地說:“那就不會成為呂后啦!”在座的同志們都哈哈大笑起來。呂復來時,曾帶了一份揭批“四人幫”在抗敵演劇隊問題上的罪行材料,在與沫若見面之前已先交給於立群,商定等沫若康復後再請他看。沒想到過後他知道了這件事,立即跟立群將這份長達萬餘言的書面材料討了來,在一天中分三次看完,並寫了批語:“演劇隊是黨領導下的革命文藝團體,這個團體的革命性質,是不容顛倒的。”①由於他及時向黨中央反映情況,這一起政治冤案終於很快得到了平反。
--------
①呂復:《郭沫若同志和抗敵演劇隊》,1978年6月20日《解放日報》。
待到四月間杜宣、嚴文井和周而復來看望沫若的時候,他已經又從醫院回到了家中。劫後重逢,百感交集,這天大家都很激動。沫若說:“看到你們,我很高興!”只有他們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句話飽含的無限酸辛,在林彪、“四人幫”統治的時期,誰也沒有把握說十年之後會活著相見。立群也出來忙著招待這些老朋友,她笑嘻嘻地說:“你們身體都健康,又能在一起見面,真不容易。”話題很自然談到一些老作家受迫害的情況,沫若坐在沙發上,手持助聽器仔細聽著,不時插問一兩句。周而復敘述了自己如何因創作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而罹罪,甚至連同為他作品辯護的一位青年工人也慘遭迫害的事實,沫若聽了非常憤怒,除了表同情和安慰之外,還說:“這是中國人民空前的災難。但你比我年輕,身體更比我健康,繼續拿起筆來,進行戰鬥,肅清‘四人幫’的流毒和影響,看來還要化很大的力氣哩!”接著談到他自己,說如果不是毛主席和周總理保護,“四人幫”也要向他下毒手的。臨別時,沫若執意親自送客。走到院子裡,他指著滿院含苞待放的牡丹對杜宣等人說:“再過一個星期,我的牡丹花就要開了。”大家看著花中之王經過一場風暴的摧殘依舊茁壯成長,帶來了滿院春色,自然感到欣慰得很。沫若把他們送到二門口,仍依依不捨,便在石階上的一張椅子上坐下來。大紅的屋檐下掛著一串日本風鈴,春風吹過,發出叮叮的音響,院子顯得十分幽靜。客人再一次告辭,沫若看見他們乘坐的車子已經開動了,才又由立群攙扶著站起來,臉上堆著親切關懷的微笑,緩緩地舉起手向他們搖了搖,無限深情地望著他們的車子開出大門。①
--------
①周而復:《緬懷郭老》,《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2期。
沫若的身體時好時壞,醫院常進常出,人們都很關心他的健康,登門看望的朋友絡繹不絕。五月下旬,張瑞芳、趙丹、鳳子、李準等人入院探望。他們跟他談起南昌起義在準備拍電影了,這勾起了他的許多回憶:當年八月一日他沒能趕到南昌,在路上連衣服都被搶光,是周總理和賀龍同志送給他兩件單衣。他說:“可惜衣服沒能保存到今天。”他們又談起在重慶他為大家朗讀《屈原》的情景,張瑞芳模仿他的聲調念著:“嬋娟我的女兒,嬋娟我的弟子……”突然她禁不住哭了起來,立群也哭了。他默默注視他們片刻,輕輕說道:“你們為演我的戲受苦了……”他們還告訴他,“四人幫”垮了之後,現在他們又可以上銀幕了,目前正在拍攝《大河奔流》,其中有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形象出現。他很哀傷地嘆息道:“只可惜總理看不見了。”①
--------
①張瑞芳:《郭老,我們的一代宗師!》,《文藝報》1978年7月第1期。
一年多來,一提到周總理,沫若就黯然神傷。他已經寫過好幾首悼念的詩詞,可是總抒不完、敘不儘自己的情和誼。
“光明磊落,與導師,協力、同心、共命。五十餘年如一日,不斷長征、躍進。”①多麼可敬可愛的人,如今到哪裡去追尋?六月的一個星期天,他請常香玉來家中作客,和家人一起聽她唱了《滿江紅·懷念毛主席》等幾首詞後,一再鼓勵、支持她“要有懷念周總理的唱段”。為了幫她演唱好這個節目,他還設法弄到一張“周總理革命事跡展覽”入場券,第二天叫秘書送給她去參觀學習。他忽然又記起這麼一件事,四五月間,有位友人抄寄給他一首恩來十九歲時寫的七絕:“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不禁讚賞道:“真是絕妙好詞!”由此他又不知不覺浸入對充滿了友情的往事的回憶里……
--------
①見《沫若詩詞選·懷念周總理(念奴嬌)》。
一天下午,幼子建英攙著小甥女來到爸爸的書房裡,樂滋滋地告訴他:晚上電台將廣播當年《蔡文姬》演出的錄音。沫若異常欣喜,他親了一下外孫女的小臉蛋,吩咐兒子叫媽媽早點開飯。這天晚上,他早就坐在沙發上靜候佳音。廣播員報告節目後,忽聽得“東風應律呵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呵布陽和……”呵,蔡文姬要出場了。一別十餘載,久違了,文姬!他頻頻調節助聽器,想以最佳的效果收聽他用心血寫出的那些字句,一聲聲催人淚下,一句句誘人回味。也不知是哪兒來的一股勁頭,他居然一直聽到最後一場,先由蔡文姬自己吟哦、復由歌伎隊邊奏邊唱的一曲《重睹芳華》,聽著,聽著,他不覺涕淚滂沱。想到今天晚上千家萬戶在收聽廣播,自己的作品又在為黨、為人民服務了,他興奮得久久不想上床。三、四個月之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又重新上演《蔡文姬》,劇組的同志們情深意長地寫了一首七律獻給沫若:
重睦芳華十九載,著風被雨色更鮮,
胡笳重和躍進曲,奇葩再逢大治年。
魏武風貌仍瀟灑,文姬清歌蓋迴旋,
情緒記憶深如醉,奉上郭老一陶然。
他多麼想去劇院看戲,並順便會會同志們啊,遺憾的是終因健康狀況不佳而未能如願,這首七律因此成了他十分珍惜的紀念品。
喜事接踵而來,不久,《沫若詩詞選》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沫若劇作選》也已付梓。同時,沫若還收到了日本京都雄渾社贈送的他們編輯出版的《郭沫若選集》第一卷樣本。他在給該書出版委員會代表柘植秀臣的信中說:“拙作別無可取,蒙大力斡旋,以日本文面目問世,頗感慚愧。加以國內有‘四人幫’問題梗阻,給了雄渾社很多不便,而其故亦難明言,乞諒。”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