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

  ①以上均據筆者1986年6月25日訪問王廷芳談話記錄。

  果然一九七三年,江青等人竄到北京大學,秘密組織大批判班子,把沫若的著作摘錄印發下去,妄圖發動對沫若的公開批判。是毛主席發現後及時制止了,並指示:不能批判郭沫若。沫若憑藉著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他清楚前進途中的政治風浪將會越來越險惡。他並不為自己擔心,而是擔心“四人幫”這一夥反黨野心家會進一步把黑手伸向周恩來。他憂心忡忡地告訴立群:“他們是針對總理的。”一九七四年的元旦,《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聯合發表社論,提出要大張旗鼓地“繼續開展對尊孔反法思想的批判”。在這樣的烏雲滾滾而來的形勢下,一月二十五日北京舉行了有一萬八千人參加的所謂“批林批孔大會”。沫若實際上是被大會勒令到會,在會場上他幾次三番被主持會議的“造反派小將”點名批判,點到名時還要被罰站立起來。八十出頭的老人顫巍巍地站在寒風中,沫若這次算真正體會到了屈原在被罷官以後悲憤的心情。愚昧者的侮辱算不了什麼,最可恨的是象南後那樣的人物,他們是要吃掉太陽的天狗。江青在會上就誣衊沫若“對待秦始皇,對待孔子那種態度,和林彪一樣”。這些毒如蛇蠍般的語言,深深刺痛了他,雖然他表面沉默無言,然而他的心象屈原一樣已被憤怒的火舌所舌噬,“我受侮辱是絲毫也不芥蒂的,我是不忍看見我們的祖國,就被那無賴的小偷偷了去呀!……”

  晚上,陰鬱的氣氛籠罩著前海西街十八號沫若的家,沫若不願說話,立群面臨這又一次襲來的風暴,真不知怎樣安慰老伴是好。就在這時,周總理派人來探望,對沫若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郭老已經是八十多歲的高齡了,要保護好郭老,保證郭老的安全。具體指示有四條:第一,郭老身邊二十四小時不能離人,要配備專人晝夜值班;第二,要郭老從十多平方米的臥室搬到大房間去住,理由是房子小,氧氣少,對老年人身體不利;第三,郭老在家活動的地方,要鋪上地毯或膠墊,避免滑倒跌傷;第四,具體工作由王廷芳組織執行,出了問題,由他負責。在場的人聽了總理這無微不至的四點指示,無不感到他對革命老同志的真摯感情與愛護,這與“四人幫”一夥形成多麼強烈的對照啊!沫若聽了這話,酸甜苦辣萬般感觸都摻雜在一起了。自己不能為恩來分挑一些擔子,卻要他在如此繁忙之中一再為自己費心,實在於心不安。沫若無法表達自己的感情,只連連說了兩聲:“謝謝總理,謝謝總理”。①回想總理在大會前後也曾親自來看望兩次,多少年的老戰友肝膽相照,何況他還是沫若的入黨介紹人,怎麼會不了解沫若呢?因此恩來總是說:請郭老自己研究自己的著作,並表示自己也要研究他的著作,只有讀了書才有發言權。他還對沫若的秘書和孩子們說:咱們大家都要讀書,要不,就沒有發言權。這些肺腑之言熨貼了沫若受傷的心靈。

  --------

  ①王廷芳:《光輝的一生深切的懷念》,《四川大學學報叢刊》1979年第2輯。

  但“四人幫”一夥是不會讓沫若有稍微舒心的日子過的,隔不多久,張春橋打上門來,他擺出一副學者權威的架勢,指鹿為馬,把沫若在抗戰時期寫的劇作和論著,說成是王明路線的產物,是反對毛主席的。他批評沫若罵了秦始皇,沫若針鋒相對地說:“我當時罵秦始皇,是針對國民黨蔣介石的。”張春橋仍糾纏不清,妄圖壓沫若檢討,壓他寫“罵秦始皇的那個宰相”的文章,實際是脅迫他攻擊周總理。面對醜類的種種卑劣行徑,沫若很少說話,內心卻異常鎮定,因為他清楚歷史和人民是他最好的證人,對歷史發展起過作用、為人民所歡迎的著作,最終是無法用權力把它們從人民的心窩裡剜去的,況且毛主席就曾親自把《甲申三百年祭》指定為共產黨的整風文件,他相信幾個跳樑小丑能一時攪渾了水,畢竟不能阻攔歷史長河的流淌。二月十日下午,江青又找上門來,糾纏折磨沫若,她也逼他寫檢查,寫批宰相的文章,還以批安東尼奧尼攝製的記錄片《中國》為名,指桑罵槐地影射周總理。沫若當時不斷咳嗽,很少跟她答話。這場“疲勞轟炸”進行了近三個小時,直到天已大黑了,江青才走。沫若感到五中如焚,本來就很衰弱的身體,再也受不住這樣的摧殘,當夜他就發燒了,由於疲乏到了極點,他希望當晚別把他送往醫院,但大夫上門診治後,堅持非送醫院不可。待住進北京醫院,他已燒得神志不清。①從此肺炎這病魔一直緊緊攥住了沫若,前後進出醫院十多次,住在一○一病房的時間遠比在家中的時間為長。

  --------

  ①據於立群:《化悲痛為力量》,1978年7月4日《人民日報》;王廷芳:

  《光輝的一生深切的懷念》。

  周恩來知道了沫若的病情,馬上指示大力搶救,並經常派自己的醫生去醫院看望。江青等人第二天也來了一點小恩小惠,意圖拉攏,沫若看清他們一打一拉的手腕,根本不予理睬。他一不做檢討,二不寫文章,甚至連短短的舊體詩詞也不再發表,完全沉默了,因為他已洞察了“四人幫”的陰謀,覺得再也不能玷污自己的史筆了。甚至連五月一日的慶祝活動,也因情緒不好,不願看到那一幫人的無恥嘴臉,所以不想勉強去參加。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卻藉此散布謠言:郭沫若有問題,郭沫若被捕了,郭沫若死了!……謠言傳到沫若的耳朵里,他對大夫說:後悔不該不去參加一下“五一”的活動,否則可堵住造謠者的嘴。①

  --------

  ①周而復:《緬懷郭老》,《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2期。

  就在這一年的秋天,剛從日本返國的安娜知道沫若身體不好住院多時,特地帶了女兒淑瑀趕來看望他。多年不見,此中原委兩心知。她帶來了許多這次去日本拍的市川故居及周圍環境的照片給他看,告訴他哪些地方還保持原樣,哪些地方已經改建了,親自栽種的樹木長得如何如何了,沫若興致勃勃地聽著,好象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居住過的屋子。①最後,她和女兒按照日本的方式,雙手放在膝蓋上向他行了告別禮,沫若躺在病榻上無法還禮,只能用深情的目光把她們送到門外,誰也沒想到這竟是他倆最後一次相見。

  --------

  ①據王廷芳1986年6月23日復筆者信。

  沫若的身體時好時壞,經常出入醫院,對北京醫院給中央送去的沫若病情報告,周總理總是不論工作如何繁忙,也要詳細審閱。當沫若病情出現異常現象時,總理都通過自己的大夫了解情況,及時指示要慎重用藥。毛主席也曾派人前來探望,並向沫若要去了他的《讀〈隨園詩話〉》備閱。這些溫暖的關懷幫助沫若戰勝了一次又一次襲來的病魔。同時,沫若也一直十分惦記著恩來的健康狀況,近來由於自己不斷住院,而總理又忙於國內外的大事,他們不可能常常見面了。但只要報上一出現總理的照片,沫若就要拿來端詳半天,見恩來日益消瘦的面容,他心裡十分不安。後來知道總理因健康狀況欠佳,都不能接見外賓了,沫若常為那牽腸掛肚的思念而熱淚盈眶、老眼昏花。恩來啊,你可要為中國人民多多保重,人民需要你!從報上看到恩來有時偶然能在醫院中接見幾位外賓,這消息能使沫若興高采烈好幾天。沫若情緒的水銀柱,與總理的病體緊相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