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誰知大唐軍隊在此役中大敗而歸。自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管轄,連年興兵進犯大唐邊境。雙方陷入了敵對局面,而吐蕃,亦成為唐王朝始終無法解決的最大敵人。
從唐貞觀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開始,到唐高宗威享元年派兵征討吐蕃為止,整整三十年的歲月,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才,慈悲堅忍,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域,這也是唐太宗皇帝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皇帝最終不能善加利用,輕易挑動戰爭,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唐太宗皇帝與文成公主的苦心孤詣所營造的和睦局勢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雖然國事如此,但吐蕃人民對文成公主的敬愛依然不變,她依然是吐蕃人民心中最敬仰的皇后。文成公主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哀痛。
文成公主死後,吐蕃人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為紀念。一些隨她遠嫁的文士工匠也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他們死後,被紛紛陪葬於文成公主的兩側。
多少年後,他們依然被藏族人民視為神明。
而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佛種已然紮根,藏傳佛教的發展雖然艱辛卻依然逐漸地壯大起來。那一尊佛祖等身像也被永遠留在了雪域高原上,見證著藏傳佛教的興衰……
只是在雪域人民的心裡,所有的仙佛加在一起,也抵不住一個真正為他們帶來福音跟盛世的開明的君主-松贊干布,因而,他們將松贊干布及其善良聰敏的妻子文成公主的雕像同佛家幾大宗師的像供奉在一起。甚至由於藏傳佛教寺院內供奉的佛像很多,大多面孔相近,一般人很難區分誰是誰,卻可以一眼就認出松贊干布的像來,因為藏族人民為了表達對松贊干布大智大勇的敬仰,在繪製他的頭像時,特地在他的頭上又做了一個小頭。這種風俗延續至後世……
佛之慈悲掌控,終於沒能困死凡塵俗眾自由求索的心。
孤單地守望在紅塵入口的楊戩,看著俗世中的風風雨雨,依舊堅持不悔――
九天之上同樣的寂寞守望的,還有居於廣寒宮內為情不悔的嫦娥,終日深情切切地遙望著西方靈山――
居於靈山之上,誦念著經文的功德佛,他的心裡,最美的,依然是當年那場流星雨落的壯觀――
滿心慈悲讓三界無語的鬥戰勝佛,終日虔誠地於佛前修行,雙手合什,澄明的雙眸里,除了佛前閃爍不已的燈芯,便只有殿外院內那棵佇立常青的婆娑樹,耳畔時時迴響著與紫霞初初相遇時,悅耳的笑聲――
這一場仙凡守望呵,終是寂寞。
不算尾聲的尾聲
必須承認,如果今生沒有讀過吳承恩的《西遊記》,甚至今生沒有看過今何在的《悟空傳》,也許永遠不會有這篇文字《佛燈》的產生。
當年在大學校園裡,讀到《悟空傳》,很不期然地,便覺得這已是在為讓人心酸的西遊找一個出口。可惜《悟空傳》寫的太慘烈,而我是個相信命運中會有奇蹟的人,所以,我也相信,我的西遊的英雄――孫悟空,一定會有他命定的奇蹟發生。
所以便開始有了再寫西遊的衝動。
前幾日看到江南寫的一段文字,說他在火車上看到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手裡拿著他們的書。當時他想,能夠有機會跟這個女孩子聊一下就好了――當然不是以作者與讀者的關係,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了解一下讀他文字的女子的想法。
可惜,機緣錯過,江南的想法未能付諸行動。
然而讀他的文字的我,卻不免感慨。也許人生中許多事便是如此吧!明明是你心裡非常渴望的,就在眼前了,談話間就可以熟識了解甚至得到了,可是,就是因為不怎麼相信這世間真有奇蹟的存在,所以錯過,錯過,然後悔恨。
我不禁常常會想,如果那個女孩子讀到江南的這篇文字時,會聯想到曾經一同乘車的某個因脖子痛而得到過她安慰的男子嗎?她會想到,她當時錯過的,便是手裡所拿的書的作者嗎?那又該是怎樣的一種恍然嘆息悔悟呵,為自己的錯過,也為造化的神奇。
如果每個人都相信生命中真的有奇蹟的話,或者,江南與他的書迷就不會這樣失之交臂。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去讀西遊。
那時,我並不懂得帶著老花眼睛,有著一雙小小三寸金蓮的我的老祖母,為何會一遍遍翻閱那些已經有些泛黃的書籍,時時感慨。只想著怎麼樣才可以偷偷的拿到鑰匙去打開裝著很多好玩的故事書的紅漆銅鎖的柜子――據說那是祖母當年的嫁妝。
就是在祖母的紅漆櫃裡,我翻到了西遊。
從此,我的腦子裡便永遠的刻上了那個千萬年來唯一敢於大鬧天宮的猴子。看它降妖伏魔,看它一路成佛,心裡的歡喜卻隨年齡而消褪。我的英雄大聖呵,怎麼可以在橫掃過九天諸神之後,隨便就可以被一個取經路上的妖魔打倒?所以疑惑,所以不平。
真正開始寫字之後,才懂得寫字是一件多麼私人又痛苦的事情,往往因文字中融入了最深的感情,便隨著情節的走向而恍惚,茫然,甚至,心痛。時不時的會想,放棄吧,放棄這一場自尋的,寫字的折磨。可是剛一停下,就會想起我的祖母,想起祖母說過的話。
從唐貞觀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開始,到唐高宗威享元年派兵征討吐蕃為止,整整三十年的歲月,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才,慈悲堅忍,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域,這也是唐太宗皇帝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皇帝最終不能善加利用,輕易挑動戰爭,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唐太宗皇帝與文成公主的苦心孤詣所營造的和睦局勢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雖然國事如此,但吐蕃人民對文成公主的敬愛依然不變,她依然是吐蕃人民心中最敬仰的皇后。文成公主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哀痛。
文成公主死後,吐蕃人到處為她立廟設祠,以為紀念。一些隨她遠嫁的文士工匠也一直受到豐厚的禮遇,他們死後,被紛紛陪葬於文成公主的兩側。
多少年後,他們依然被藏族人民視為神明。
而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佛種已然紮根,藏傳佛教的發展雖然艱辛卻依然逐漸地壯大起來。那一尊佛祖等身像也被永遠留在了雪域高原上,見證著藏傳佛教的興衰……
只是在雪域人民的心裡,所有的仙佛加在一起,也抵不住一個真正為他們帶來福音跟盛世的開明的君主-松贊干布,因而,他們將松贊干布及其善良聰敏的妻子文成公主的雕像同佛家幾大宗師的像供奉在一起。甚至由於藏傳佛教寺院內供奉的佛像很多,大多面孔相近,一般人很難區分誰是誰,卻可以一眼就認出松贊干布的像來,因為藏族人民為了表達對松贊干布大智大勇的敬仰,在繪製他的頭像時,特地在他的頭上又做了一個小頭。這種風俗延續至後世……
佛之慈悲掌控,終於沒能困死凡塵俗眾自由求索的心。
孤單地守望在紅塵入口的楊戩,看著俗世中的風風雨雨,依舊堅持不悔――
九天之上同樣的寂寞守望的,還有居於廣寒宮內為情不悔的嫦娥,終日深情切切地遙望著西方靈山――
居於靈山之上,誦念著經文的功德佛,他的心裡,最美的,依然是當年那場流星雨落的壯觀――
滿心慈悲讓三界無語的鬥戰勝佛,終日虔誠地於佛前修行,雙手合什,澄明的雙眸里,除了佛前閃爍不已的燈芯,便只有殿外院內那棵佇立常青的婆娑樹,耳畔時時迴響著與紫霞初初相遇時,悅耳的笑聲――
這一場仙凡守望呵,終是寂寞。
不算尾聲的尾聲
必須承認,如果今生沒有讀過吳承恩的《西遊記》,甚至今生沒有看過今何在的《悟空傳》,也許永遠不會有這篇文字《佛燈》的產生。
當年在大學校園裡,讀到《悟空傳》,很不期然地,便覺得這已是在為讓人心酸的西遊找一個出口。可惜《悟空傳》寫的太慘烈,而我是個相信命運中會有奇蹟的人,所以,我也相信,我的西遊的英雄――孫悟空,一定會有他命定的奇蹟發生。
所以便開始有了再寫西遊的衝動。
前幾日看到江南寫的一段文字,說他在火車上看到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手裡拿著他們的書。當時他想,能夠有機會跟這個女孩子聊一下就好了――當然不是以作者與讀者的關係,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了解一下讀他文字的女子的想法。
可惜,機緣錯過,江南的想法未能付諸行動。
然而讀他的文字的我,卻不免感慨。也許人生中許多事便是如此吧!明明是你心裡非常渴望的,就在眼前了,談話間就可以熟識了解甚至得到了,可是,就是因為不怎麼相信這世間真有奇蹟的存在,所以錯過,錯過,然後悔恨。
我不禁常常會想,如果那個女孩子讀到江南的這篇文字時,會聯想到曾經一同乘車的某個因脖子痛而得到過她安慰的男子嗎?她會想到,她當時錯過的,便是手裡所拿的書的作者嗎?那又該是怎樣的一種恍然嘆息悔悟呵,為自己的錯過,也為造化的神奇。
如果每個人都相信生命中真的有奇蹟的話,或者,江南與他的書迷就不會這樣失之交臂。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去讀西遊。
那時,我並不懂得帶著老花眼睛,有著一雙小小三寸金蓮的我的老祖母,為何會一遍遍翻閱那些已經有些泛黃的書籍,時時感慨。只想著怎麼樣才可以偷偷的拿到鑰匙去打開裝著很多好玩的故事書的紅漆銅鎖的柜子――據說那是祖母當年的嫁妝。
就是在祖母的紅漆櫃裡,我翻到了西遊。
從此,我的腦子裡便永遠的刻上了那個千萬年來唯一敢於大鬧天宮的猴子。看它降妖伏魔,看它一路成佛,心裡的歡喜卻隨年齡而消褪。我的英雄大聖呵,怎麼可以在橫掃過九天諸神之後,隨便就可以被一個取經路上的妖魔打倒?所以疑惑,所以不平。
真正開始寫字之後,才懂得寫字是一件多麼私人又痛苦的事情,往往因文字中融入了最深的感情,便隨著情節的走向而恍惚,茫然,甚至,心痛。時不時的會想,放棄吧,放棄這一場自尋的,寫字的折磨。可是剛一停下,就會想起我的祖母,想起祖母說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