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平時,他好像總也不相信有人會來謀殺他。一次他說:“謀殺這種罪惡不屬於美國。”不過,只要他記得,他也總會按照妻子的要求隨身帶根手杖的。此外,無論是他那種務實思想還是宿命思想,都使他認為別人無法保護自己。“我相信,如果有人想殺我,就一定做得到。我就是穿上盔甲,帶上衛隊也無濟於事。想殺一個人,辦法多得是。”隨著北方的節節勝利,他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但是顯然,他和他的朋友們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且,也沒有人知道去年八月份的那段小插曲。

  沒有人知道,那家小旅店窗子上被刻上的奇怪字跡;也沒有人聽說,此後不久在紐約一家戲院的戲台上發生的那件怪事,那件事說到底就是幾個令人生疑的詞。

  十一月的一個晚上,一家劇院上演了一出名叫《尤利烏斯。愷撒》的戲,由布思三兄弟主演。三兄弟中有一個名氣最大,其餘兩人都是靠他的聲譽撐腰的。那位當時頭號悲劇表演大師布思在那晚可能扮演了愷撒大帝一角;而他的一個弟弟扮演了馬克。安東:他,二十六歲,雖然天賦平平,卻面目英俊;他那古典的橄欖色的臉龐,炯炯有神的目光,羅馬式的鼻子,再加上哥哥的名氣,這一切都掩飾了他藝術天分的不足。第三幕里,他站在羅馬的議會大廈上,煽動人民向愷撒復仇。按照劇本的要求,他慷慨激昂地以這樣一段話掀起了高潮:“如果我是布魯吐斯,布魯吐斯是我,那就會有一個人,啟發你們的智慧,揭露愷撒的罪惡,那時,就連羅馬的石頭也會憤怒地揭竿而起!”

  在這段觀眾熟悉的詩句之後,他又加上了一個更為有力的結尾:“專制的魔王!”

  傳說,在布魯吐斯把匕首插進愷撒大帝心臟時所說的就是這句話。但在美國,它是維吉尼亞的一句俗語,在戰爭期間,南方人為了提高士氣曾千萬次使用過這句話。

  當時,似乎沒有人注意到演員的這句即興台詞。後來聽說,當時有一個人覺得有點不對勁,就轉身疑惑地問身邊的觀眾:“莎士比亞原著里有這句話嗎?”身後有個人低聲說:“‘這是維吉尼亞州的一句俗語!”他身邊的人說:“對呀!他說的似乎是布魯吐斯的台詞!”

  就在這時,只聽人聲大亂:“起火了!”整個劇場頓時混亂起來,所有觀眾都跳起身來,四處奔逃。不久後,人們聽說,在同一時間,紐約有十六家劇院和旅館著火,這顯然是早有預謀的,而那家劇院舞台上傳出的幾個字或許就是定好的信號。

  大火引起的混亂讓人們忘記了那句奇怪的台詞,事後人們還可以尋找其它的一些蛛絲馬跡。當時,阿拉巴馬州的一家報紙曾發表過一個捐款人名單,這些人捐款的目的就是在就任之前刺殺林肯、賽華德和詹森。還有一份文件當時尚深藏不露,在林肯再次當選之後,南方一位少校曾致信戴維斯,計劃刺殺林肯等北方領袖,這份申請被傳到國防部,而後又輾轉落到了幾個高級軍官手中。

  刺殺林肯。布思有雙重動機。他的父母都是演員,哥哥是當代最偉大的悲劇表演大師。他本人雖然沒有很高的天賦,但若讓他和其他演員站在一起,他的英俊一定會讓別人對他另眼看待,寵愛有加,他是諸多婦女心目中的大眾情人。是個冒險家,野心勃勃,有著強烈的生存欲望;戰爭也引發了他的一個新的理想:在殺死約翰。布朗時,他就在場,當時的情景以及在悲劇中成熟起來的性格都讓他渴望扮演刺殺者的角色。他生命中最後幾天的日記表明,在他的頭腦中,林肯解放奴隸的舉動和他頭腦中的古典式英雄行為大相逕庭。這次,他雖戴上面具,畫好妝,卻不是去扮演偉大的布魯吐斯,可能令他頗為失望,於是,他想到要去刺殺總統,此舉一定會讓他比自己備受推崇的哥哥更加名聲遠揚的就在林肯“這個祖國的敵人”第二次當選總統時,布思去了加拿大的一個代理人和間諜的老巢。在那兒,他做出綁架林肯,而後把他帶回里奇蒙的計劃。為此,他爭取了很多人的同情,糾集了一幫同夥,又不知從什麼地方拉來了一筆錢,像他經常說的那樣,他把一切都打算好了。

  最後,他又回到華盛頓,想要在林肯宣誓就職那天完成這個刺殺計劃:在東門他引起了一陣騷亂,以期轉移守衛警察的注意力,卻不料恰恰因此而被擋了回來,那天他就這樣痛失了一個幹掉林肯的良機。

  在他心目中,白宮不正是舞台上的議會大廈嗎?讓那位新時代的愷撒在眾人面前倒在自己的槍下,他一定會覺得自己比布魯吐斯還要偉大。這次失利後,暗殺林肯的計劃沒有改變,只是被推遲了;里奇蒙陷落以後,從三月份起,他就一直呆在華盛頓精心準備著下一次陰謀。他的同夥包括一個退伍軍人鮑威爾,一個叫阿諾爾德的小混混,一個馬里蘭州莊園主的妻子——清一色的南方人。阿諾爾德膽小怕事,幾次想要逃跑,都被布思抓了回來。布思懂得怎樣利用自己的決策力來控制這幫殺手。他們每一個人都獲得了一個角色:鮑威爾這個體格健壯的人被派去幹掉賽華德,這場“戲”中的另一個悲劇性人物去幹掉新任副總統詹森;而布思自己則扮演整場悲劇的主角,去刺殺總統;小人物阿諾爾德平時服侍他們,最後協助他們逃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