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執行公務時,傑克遜和林肯的風格十分不同:出於一種責任感他絕不向任何人低頭屈服。即便是神父來,請求他赦免幾個逃兵,也是白費唇舌。當時,他先是沉默不語,後來,當神父說到:“將軍,想一想您在上帝面前的責任吧!”他便一下子跳起來,把神父趕出了帳篷,嘴裡還喊著:“這是我的職務。你去做好你自己的事兒吧!”這種堅強來自於他那不可比擬的勇氣,而這種勇氣又恰恰來自於上帝,因為他曾說:“我的信仰告訴我,在戰場上我就像在床上一樣安穩。上帝已經決定了我的死期。對此我無需多費腦筋,我會隨時為此作好準備的。”

  他的死頗帶有一些諷刺意味:在軍中廣受愛戴的他恰恰是被自己士兵打出的一顆流彈所傷;在用擔架把他送往戰地醫院的途中,因為一個抬擔架的士兵挨了一槍,所以他又一次摔了下來,死神就這樣張開大口,毫不留情地吞噬了上帝這個最虔誠的信仰者。有人說,倘若他活著,戰爭的結果可能會是另一番景象。當然,事實上這場戰爭到底是勝是敗並不取決於某一位將軍的生死去留。北方的強大實力以及它所實行的封鎖必將導致它最終的勝利。

  不過,待到北方取勝卻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十六、焦急的等待(一)

  交戰雙方的背後還站著歐洲;總得說來,歐洲是同情南方的。拿破崙欲出面干涉美國戰事已有兩年時間了。但他一直沒有明確表態,因為他的真實目的既不實際又有些危險,那便是占領墨西哥。對美國的內戰,俾斯麥則保持中立,但後來他也承認說:他還是同情南方的紳士。只有俄國沙皇公開支持北方:在這場戰爭爆發之初,他剛剛廢除了俄國的農奴制,他覺得支持北方是一個最合適的方法,從根本上和道義上來掩飾他反英的政策。

  若是歐洲決定採取干涉行為,那麼英國的態度可謂舉足輕重,眾所周知它是完全偏袒南方的。對於英國商業界而言,美國北方是它的競爭對手,對它沒有絲毫用處,而南方則是它不可缺少的合作者,能向它提供大量的原材料。現在,由於北方實行封鎖,南方的主要產品棉花沒法輸人英國,所以英國經濟的命脈輕工業正面臨崩潰。歷史學家們沒有理由去譴責南方脫離聯邦,因為就在八十年前,美國剛剛從英國脫離出來,而各國的政治家們也更是巴不得美利堅合眾國早日分裂,因為不這樣的話,那不出五十年,美國便會成為海上一霸;即便是那些倫理學家們,也有袒護南方的,有的是因為南方勢力較弱,而他們習慣於同情弱者。格來德斯通認為發起戰爭的原因十分荒謬,狄更斯則認為無論有什麼原因都不應該發動戰爭。狄斯羅里嚴格保持中立,而達爾文、泰尼森、約翰。斯圖爾特和米爾則堅決表示了他們對奴隸及奴隸解放者們的同情,以挽救英國的名聲。在這批有識之士背後除去一些中產階級市民之外,還站著英國的工人階級。雖然工廠的倒閉使他們不得不忍受飢餓的痛苦煎熬,但他們卻堅信,一個人自由與否並不取決於他們的膚色深淺。

  當時,北方一個勇敢的海員攔截了一艘剛從南方的港口啟航的英國船隻。這艘名叫“特侖特”的船上載著兩個南方的代表。他把這兩個南方代表押解上岸,武力扣留了他們。於是,英國的參戰似乎已是不言而喻了,而且,北方所有的敵人都有了向北方宣戰的理由。倫敦和紐約雙方輿論發生了論戰,一方要求釋放人質,否則就發動戰爭,另一方則在大規模地頌揚那位海上英雄。這時,林肯卻不動聲色,面對諸多口出狂言的部長,他意識到這件事不能像當年的布朗事件一樣被過分誇大,同時他也認識到了世界歷史發展的輪迴,他下定決心再次冒天下之大不違,宣告說:“我恐怕叛國者們會成為眾矢之的。至於中立權利,我們必須要遵守美國的原則來處理。我們就是按照這種理論和英國打仗的。如果英國現在表示抗議,要求釋放人質,那我們必須要這樣做,而且我們還得向他們道歉。”英國人果真很看重這一點,於是林肯的這一舉動,使遲到的南方代表遭受了英國的冷遇。在危急時刻,林肯又一次挽救了國家。

  戰爭期間,在處理收復的土地時林肯是非常小心的,不實行任何懲罰措施,他只是說:“破了的蛋是無法修補的——除了接受它過去在聯邦中的地位之外,路易斯安那別無出路——那些打破的蛋必須被排除在外。現在行動越迅速,無法修補的東西便會越少。本屆政府當然不能老把全部賭注都押在這場遊戲中,而聽任敵人們一個子兒都不押。那些敵人應該明白,在經過了長達十年圖謀毀滅政府的活動不能得逞之後,他們不可能再一無所失地回到聯邦來。如果他們還想恢復原來的聯邦的話,那我想,現在就已經是時候了!”

  在給阿肯色州州長的信中,他寫道:“請儘可能給人民機會,讓他們在這次選舉中表達自己的願望……無論如何,要保證絕大多數人能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然選出來的人必須是願意像以前一樣維護憲法,對它不抱任何懷疑的人。”

  此時此刻的林肯正焦急地等待著戰場上的勝利,到那時候,他就能讓抽屜里那篇宣言重見天日了。然而他著急也是白搭,等來的只是時局的愈加混亂。八月底北方的新任將軍被李將軍打敗了,又是在布爾溪,他的軍隊四散奔逃,回了首都,引起了華盛頓各界人極大的恐慌。李將軍又一次侵人馬里蘭州。這次失敗的部分責任在於麥克萊倫,他沒有按照命令準時進攻,好像是有意要讓自己的這位同仁吃敗仗似的。然而這件事不但沒讓他引咎辭職,林肯還堅持鞏固了他的地位,目的是重振低落的士氣,所有內閣成員都表示反對。然而事實上,雖然麥克萊化很適合這種工作,在軍中的威信也頗高,雖然他作為民主黨人比起一個本黨的同仁來更難以讓林肯發落,但林肯留他作統帥的時間還是太長了;不久林肯就會發現,他錯誤地估計了對方的道德品質的低劣程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