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武曌不禁皺起了眉頭,張氏兄弟也很奇怪,後宮向來警戒森嚴,經過之人都是連大氣也不敢出,怎有人敢在此喧譁?
他們決定出去看看。
而這也是他們最後一次踏出迎仙宮的門檻。
走出宮門,張氏兄弟驚呆了:眼前是一隊全副武裝的士兵,喧譁聲正是從這裡傳出。這是怎麼回事?這伙丘八是哪個混蛋弄進來的?
他們快步上前,厲聲呵斥道:“你們是誰的部下,為何在此喧譁?難道不知陛下正在休息嗎?”
一個小頭目模樣的人居然不驚,還大喇喇地反問道:“你是何人?”
還沒等張易之開口,隊列的後面已傳來了張柬之的聲音:“他們就是反賊張易之、張昌宗!太子有令:就地正法!”
張氏兄弟懵了:張老頭怎麼在這兒?武顯有什麼命令?
但這都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他們已經來不及思考,腦海中最後閃過的念頭恐怕只是:死,也不怎麼痛嘛。
頃刻間,張氏兄弟俊美的面孔已滿是血污,身首分離,原本玉樹臨風的身體上多了不少冒血的窟窿。
士兵們粗魯地闖進了迎仙宮,原本垂手侍立的宮女們早已逃了個一乾二淨,只留下女皇武曌一個人靜靜地躺在那裡。
聽到沉重的腳步聲和兵器鎧甲相撞擊發出的金屬聲,武曌緩緩睜開了眼睛,頓時睡意全無,坐了起來——自己的龍床已被頂盔貫甲的士兵們圍了個嚴實,刀槍在並不明亮的宮殿裡發出幽幽的光,不時還聽到滴水聲——那是二張的鮮血從兵器上滴到了地上。整個場景甚是詭異。
到底是女皇,此刻武曌並不慌張,她定了定神,高聲問道:“作亂者何人?”
士兵們一時無話,倒是張柬之大踏步地走了上來:“張昌宗、張易之謀反,臣等奉太子之令將二賊誅殺。唯恐消息泄露,故不敢奏報。臣等在宮禁中動兵,實在罪該萬死!”
嘴上說著罪該萬死,武曌可壓根沒瞧出他有一絲惶恐,於是又把眼光放到了張柬之身後的武顯身上:“原來是你!既然叛亂之人已死,你也不用在這裡了,回東宮去吧!”
武顯早就嚇得腿軟了,聽了母親的話,正打算磕頭謝恩,卻被一旁的桓彥范一把攔住:“太子怎能再回去!昔日天皇以愛子託付陛下,如今年齒已長,又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
末了,桓彥范直截了當地說出了大家的想法:“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
順天人之望?誰是天?誰是人?不就是一伙人帶兵逼我退位嘛,還說得這麼義正詞嚴的。可惜自己現在已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還能如何?
合作吧。
但,我叱吒風雲多年,居然如此收場,真叫人心不甘啊!
一眼瞥見人群中的李湛,武曌不禁想起了他的父親李義府,想起了自己初登後位時和李義府並肩作戰的那段歲月。想不到,當初對李義府寵信有加,他的兒子卻充當了推翻自己的急先鋒。
武曌畢竟還是皇帝。面對她的召喚,李湛不敢不來。
“你也是殺易之他們的將軍嗎?哈哈,想不到,朕對你們父子不薄,才有今天啊!”
這番話說的李湛一陣慚愧。平心而論,自己父子二人確實受到了這個女人很大的恩惠。雖然驅武復李是大勢所趨,但從個人角度而言未免有些忘恩負義。
此刻李湛能做的唯有訕訕地退下。
出了一口氣,武曌又瞄上了崔玄暐:“其他人都是由他人舉薦,唯有你崔大人是朕從基層一手提拔的,為何你也在這裡?”
本想看崔玄暐一臉慚愧的狼狽樣,不料他胸膛一挺,正色道:“臣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武曌愣住了,看來口頭的便宜也是占不到了,她長嘆了口氣,又躺了下去——我為魚肉,汝等為刀俎,隨你們便吧。
政變成功,張柬之等人都長出了口氣,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回肚子裡了。
接下來是對張家勢力的徹底清洗。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張黨全部被抓,當即問斬。人頭與張易之、張昌宗的一起被高懸在天津橋南示眾。
政變成功的第二天,女皇“下詔”:命太子武顯監國,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兼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派欽差前往全國各地,安撫百姓,穩定民心。
第三天,武曌退位。
第四天,武顯登基稱帝,大赦天下,唯有張氏兄弟一黨不在此列。加封相王武旦為安國相王、太尉、同鳳閣鸞台三品;加封妹妹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之前被流放、剝奪皇族身份的李姓皇族也全部恢復了身份,分別加官晉爵。
第五天,尚在病中的武曌被送往上陽宮靜養,由李湛率兵警衛,既保證她的安全,也防止武曌東山再起。
第六天,武顯率百官前往上陽宮問安,向武曌敬獻了她在世時的最後一個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農曆二月四日,武顯再次詔告天下:恢復國號為唐;恢復自己及相關人等李姓;遷都長安,洛陽恢復為“東都”;所有禮節、政府機構名稱、官員名稱、制服式樣、皇家旗幟以及公文用語全部恢復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的制度。
他們決定出去看看。
而這也是他們最後一次踏出迎仙宮的門檻。
走出宮門,張氏兄弟驚呆了:眼前是一隊全副武裝的士兵,喧譁聲正是從這裡傳出。這是怎麼回事?這伙丘八是哪個混蛋弄進來的?
他們快步上前,厲聲呵斥道:“你們是誰的部下,為何在此喧譁?難道不知陛下正在休息嗎?”
一個小頭目模樣的人居然不驚,還大喇喇地反問道:“你是何人?”
還沒等張易之開口,隊列的後面已傳來了張柬之的聲音:“他們就是反賊張易之、張昌宗!太子有令:就地正法!”
張氏兄弟懵了:張老頭怎麼在這兒?武顯有什麼命令?
但這都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他們已經來不及思考,腦海中最後閃過的念頭恐怕只是:死,也不怎麼痛嘛。
頃刻間,張氏兄弟俊美的面孔已滿是血污,身首分離,原本玉樹臨風的身體上多了不少冒血的窟窿。
士兵們粗魯地闖進了迎仙宮,原本垂手侍立的宮女們早已逃了個一乾二淨,只留下女皇武曌一個人靜靜地躺在那裡。
聽到沉重的腳步聲和兵器鎧甲相撞擊發出的金屬聲,武曌緩緩睜開了眼睛,頓時睡意全無,坐了起來——自己的龍床已被頂盔貫甲的士兵們圍了個嚴實,刀槍在並不明亮的宮殿裡發出幽幽的光,不時還聽到滴水聲——那是二張的鮮血從兵器上滴到了地上。整個場景甚是詭異。
到底是女皇,此刻武曌並不慌張,她定了定神,高聲問道:“作亂者何人?”
士兵們一時無話,倒是張柬之大踏步地走了上來:“張昌宗、張易之謀反,臣等奉太子之令將二賊誅殺。唯恐消息泄露,故不敢奏報。臣等在宮禁中動兵,實在罪該萬死!”
嘴上說著罪該萬死,武曌可壓根沒瞧出他有一絲惶恐,於是又把眼光放到了張柬之身後的武顯身上:“原來是你!既然叛亂之人已死,你也不用在這裡了,回東宮去吧!”
武顯早就嚇得腿軟了,聽了母親的話,正打算磕頭謝恩,卻被一旁的桓彥范一把攔住:“太子怎能再回去!昔日天皇以愛子託付陛下,如今年齒已長,又久居東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
末了,桓彥范直截了當地說出了大家的想法:“願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
順天人之望?誰是天?誰是人?不就是一伙人帶兵逼我退位嘛,還說得這麼義正詞嚴的。可惜自己現在已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還能如何?
合作吧。
但,我叱吒風雲多年,居然如此收場,真叫人心不甘啊!
一眼瞥見人群中的李湛,武曌不禁想起了他的父親李義府,想起了自己初登後位時和李義府並肩作戰的那段歲月。想不到,當初對李義府寵信有加,他的兒子卻充當了推翻自己的急先鋒。
武曌畢竟還是皇帝。面對她的召喚,李湛不敢不來。
“你也是殺易之他們的將軍嗎?哈哈,想不到,朕對你們父子不薄,才有今天啊!”
這番話說的李湛一陣慚愧。平心而論,自己父子二人確實受到了這個女人很大的恩惠。雖然驅武復李是大勢所趨,但從個人角度而言未免有些忘恩負義。
此刻李湛能做的唯有訕訕地退下。
出了一口氣,武曌又瞄上了崔玄暐:“其他人都是由他人舉薦,唯有你崔大人是朕從基層一手提拔的,為何你也在這裡?”
本想看崔玄暐一臉慚愧的狼狽樣,不料他胸膛一挺,正色道:“臣這樣做,正是為了報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武曌愣住了,看來口頭的便宜也是占不到了,她長嘆了口氣,又躺了下去——我為魚肉,汝等為刀俎,隨你們便吧。
政變成功,張柬之等人都長出了口氣,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回肚子裡了。
接下來是對張家勢力的徹底清洗。張昌期、張同休、張昌儀等張黨全部被抓,當即問斬。人頭與張易之、張昌宗的一起被高懸在天津橋南示眾。
政變成功的第二天,女皇“下詔”:命太子武顯監國,大赦天下;任命袁恕己為鳳閣侍郎兼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派欽差前往全國各地,安撫百姓,穩定民心。
第三天,武曌退位。
第四天,武顯登基稱帝,大赦天下,唯有張氏兄弟一黨不在此列。加封相王武旦為安國相王、太尉、同鳳閣鸞台三品;加封妹妹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之前被流放、剝奪皇族身份的李姓皇族也全部恢復了身份,分別加官晉爵。
第五天,尚在病中的武曌被送往上陽宮靜養,由李湛率兵警衛,既保證她的安全,也防止武曌東山再起。
第六天,武顯率百官前往上陽宮問安,向武曌敬獻了她在世時的最後一個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農曆二月四日,武顯再次詔告天下:恢復國號為唐;恢復自己及相關人等李姓;遷都長安,洛陽恢復為“東都”;所有禮節、政府機構名稱、官員名稱、制服式樣、皇家旗幟以及公文用語全部恢復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