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因為她得給二張面子,給他們台階下,至少不能讓他們在兒子和朝臣們面前丟臉。至於後來的審問,我更傾向於是女皇對張說的考驗,因為危難時候才更能看出一個人的品德和信念。
在正式結案之前,大量來自官員和百姓的奏章或請願被送到了武曌的案前,有替魏元忠鳴冤的,有痛斥二張所作所為的,更有甚者,直接指著武曌的鼻子痛罵在她主政之下,賦稅沉重,奸邪當道忠良遭受排斥,並稱長此下去勢必要激起民變,宮城之內也將刀光劍影,血影重重,女皇自身也將難以保全!
面對這種言辭激烈的奏章,武曌沒有動怒,也沒有下令緝拿上書之人。倒是張氏兄弟一副義正詞嚴的樣子,揚言要怎樣怎樣。不過,在官員們的極力擔保以及女皇本人的干預下,事兒還是平靜地過去了。
如果說武曌對二張真的是言聽計從的話,這種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
不僅如此,鳳閣舍人宋璟在張家勢力極度膨脹的局面下依然不買二張面子,顯得十分另類。習慣了被人捧著的二張開始倒也對他恭敬,時常放低姿態與他套近乎(也是,鬼也怕惡人)。可宋璟就是不哼不哈,二張的禮物,概不接受;笑臉相迎,權當沒看見。不僅如此,他還時常當眾譏諷二人,嘲笑拍二張馬屁的人都是張家的奴才。
最後,二張終於出離憤怒了。他們開始在武曌耳邊編排宋璟的不是,要求將他治罪。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武曌始終不為所動,並告誡他們不要再胡來。於是宋璟依舊好好做他的官,依舊視二張如臭氣。
“張昌宗告魏元忠謀反案”終於結案了。沒有具體的罪名,只模糊稱魏元忠等人出言不遜,雖有罪過但罪不致死,給予小小懲戒。魏元忠被貶為九品的高要縣尉;整個審訊過程中沒有留下任何言語或行為記錄的高戩(這仁兄真是純粹一跑龍套的)與張說一起被流放嶺南。
儘管曾經N起N落,對於這次流放魏元忠仍然憤憤不平。臨行前他給女皇撂下一句話:“陛下將來定有想起微臣的時候!”,此外,他還指著女皇身邊的二張說:“這兩小子終有一天要給陛下闖出大禍!”
聽到這話,二張趕緊作天真無辜狀,跪在地上又是磕頭又是如大猩猩般捶胸,表達自己的忠誠。
對此,心明如鏡的女皇只是笑笑:“元忠,去吧。”
眼看計劃泡湯,張易之還不死心,依然時刻在關注著魏元忠。
魏元忠離開神都之時,太子仆(正四品級官名,不是太子的僕人)崔貞慎等人在城外設宴,為他餞行。張易之借題發揮,用假名“柴明”寫了份狀子向武曌告密,說崔貞慎等人聯合魏元忠造反。
對於謀反案武曌是從來不嫌多的。監察御史馬懷素奉命調查此案。
魏元忠又一次陷入了信任危機。
馬懷素同樣是位正直之人,面對來自皇帝和二張的壓力,他就兩句話:要麼請“柴明”與被告當庭對質,要麼魏元忠無罪。
“柴明”自然是不會出現的,於是馬懷素的調查結果是:魏元忠和崔貞慎等人無罪。
對此武曌很不滿意,她認為是馬懷素辦案不力,沒有執行“從嚴”的方針。
對此,馬懷素硬邦邦地頂了一句:“陛下手握生殺大權,要誰死,一句話便可;可如果讓微臣辦案,臣不敢不說實話!”
對於這種不聽話的“倔種”,收拾他的方法多了去了。可武曌卻又一次選擇了收手。
第三十三章 政治不是請客吃飯
忌於二張的強大影響力,大部分人對他們採取了敬而遠之的方針,但也不乏一些人想著不管二張以後如何,眼前總是紅人,搞好關係有利於自己目前的發展。
長安四年(公元704年)被提拔為內史的楊再思就是這麼想的。
其實這人心眼不壞,心胸也不狹窄。通過明經科考試踏上仕途後,他的第一份官職是玄武縣尉。
任職期間他曾奉命前往京城公幹。
這種芝麻綠豆官到了京城也就跟空氣差不多,辦點事兒得四處求爺爺告奶奶外加賠笑臉,吃住也輪不上什麼政府招待所——街上到處都是客店,自行解決吧。
一天,一位梁上君子在他的房間行竊時被他撞了個正著。
這種情況下賊一般會考慮奪路而逃或是拼個魚死網破,不過在他還沒有拿定主意時,楊再思卻慢悠悠地先開了口:“看起來閣下也是窮苦之人。在下雖然也不富足,但多少還有些銀兩。只求閣下留下公文,其他就當我送給你的。拿了錢快走吧,莫要被人看見了。”
賊傻眼了,沉默了片刻終究還是拿了錢逃了。而楊再思只是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行李,毫不聲張,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
楊再思涵養的確是好,可回去的路費怎麼辦?要不報案,讓公安部門幫著弄張回程的車票?
楊再思沒有這麼做,而是找熟人借了點錢回去了。
或許是做好事便有好報。接下來,楊再思的官越做越大:從縣尉升為天官員外郎、御史大夫,然後一路升到內史;爵位方面也取得了鄭國公的頭銜。
當然做好事不是升官的充分條件。楊再思的長處還在於他夠聰明,能夠迅速捕捉到領導哪怕是再細微的動作,由此推斷出領導的想法,然後就順著領導的心意說話,自然官運亨通。
在正式結案之前,大量來自官員和百姓的奏章或請願被送到了武曌的案前,有替魏元忠鳴冤的,有痛斥二張所作所為的,更有甚者,直接指著武曌的鼻子痛罵在她主政之下,賦稅沉重,奸邪當道忠良遭受排斥,並稱長此下去勢必要激起民變,宮城之內也將刀光劍影,血影重重,女皇自身也將難以保全!
面對這種言辭激烈的奏章,武曌沒有動怒,也沒有下令緝拿上書之人。倒是張氏兄弟一副義正詞嚴的樣子,揚言要怎樣怎樣。不過,在官員們的極力擔保以及女皇本人的干預下,事兒還是平靜地過去了。
如果說武曌對二張真的是言聽計從的話,這種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
不僅如此,鳳閣舍人宋璟在張家勢力極度膨脹的局面下依然不買二張面子,顯得十分另類。習慣了被人捧著的二張開始倒也對他恭敬,時常放低姿態與他套近乎(也是,鬼也怕惡人)。可宋璟就是不哼不哈,二張的禮物,概不接受;笑臉相迎,權當沒看見。不僅如此,他還時常當眾譏諷二人,嘲笑拍二張馬屁的人都是張家的奴才。
最後,二張終於出離憤怒了。他們開始在武曌耳邊編排宋璟的不是,要求將他治罪。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武曌始終不為所動,並告誡他們不要再胡來。於是宋璟依舊好好做他的官,依舊視二張如臭氣。
“張昌宗告魏元忠謀反案”終於結案了。沒有具體的罪名,只模糊稱魏元忠等人出言不遜,雖有罪過但罪不致死,給予小小懲戒。魏元忠被貶為九品的高要縣尉;整個審訊過程中沒有留下任何言語或行為記錄的高戩(這仁兄真是純粹一跑龍套的)與張說一起被流放嶺南。
儘管曾經N起N落,對於這次流放魏元忠仍然憤憤不平。臨行前他給女皇撂下一句話:“陛下將來定有想起微臣的時候!”,此外,他還指著女皇身邊的二張說:“這兩小子終有一天要給陛下闖出大禍!”
聽到這話,二張趕緊作天真無辜狀,跪在地上又是磕頭又是如大猩猩般捶胸,表達自己的忠誠。
對此,心明如鏡的女皇只是笑笑:“元忠,去吧。”
眼看計劃泡湯,張易之還不死心,依然時刻在關注著魏元忠。
魏元忠離開神都之時,太子仆(正四品級官名,不是太子的僕人)崔貞慎等人在城外設宴,為他餞行。張易之借題發揮,用假名“柴明”寫了份狀子向武曌告密,說崔貞慎等人聯合魏元忠造反。
對於謀反案武曌是從來不嫌多的。監察御史馬懷素奉命調查此案。
魏元忠又一次陷入了信任危機。
馬懷素同樣是位正直之人,面對來自皇帝和二張的壓力,他就兩句話:要麼請“柴明”與被告當庭對質,要麼魏元忠無罪。
“柴明”自然是不會出現的,於是馬懷素的調查結果是:魏元忠和崔貞慎等人無罪。
對此武曌很不滿意,她認為是馬懷素辦案不力,沒有執行“從嚴”的方針。
對此,馬懷素硬邦邦地頂了一句:“陛下手握生殺大權,要誰死,一句話便可;可如果讓微臣辦案,臣不敢不說實話!”
對於這種不聽話的“倔種”,收拾他的方法多了去了。可武曌卻又一次選擇了收手。
第三十三章 政治不是請客吃飯
忌於二張的強大影響力,大部分人對他們採取了敬而遠之的方針,但也不乏一些人想著不管二張以後如何,眼前總是紅人,搞好關係有利於自己目前的發展。
長安四年(公元704年)被提拔為內史的楊再思就是這麼想的。
其實這人心眼不壞,心胸也不狹窄。通過明經科考試踏上仕途後,他的第一份官職是玄武縣尉。
任職期間他曾奉命前往京城公幹。
這種芝麻綠豆官到了京城也就跟空氣差不多,辦點事兒得四處求爺爺告奶奶外加賠笑臉,吃住也輪不上什麼政府招待所——街上到處都是客店,自行解決吧。
一天,一位梁上君子在他的房間行竊時被他撞了個正著。
這種情況下賊一般會考慮奪路而逃或是拼個魚死網破,不過在他還沒有拿定主意時,楊再思卻慢悠悠地先開了口:“看起來閣下也是窮苦之人。在下雖然也不富足,但多少還有些銀兩。只求閣下留下公文,其他就當我送給你的。拿了錢快走吧,莫要被人看見了。”
賊傻眼了,沉默了片刻終究還是拿了錢逃了。而楊再思只是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行李,毫不聲張,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
楊再思涵養的確是好,可回去的路費怎麼辦?要不報案,讓公安部門幫著弄張回程的車票?
楊再思沒有這麼做,而是找熟人借了點錢回去了。
或許是做好事便有好報。接下來,楊再思的官越做越大:從縣尉升為天官員外郎、御史大夫,然後一路升到內史;爵位方面也取得了鄭國公的頭銜。
當然做好事不是升官的充分條件。楊再思的長處還在於他夠聰明,能夠迅速捕捉到領導哪怕是再細微的動作,由此推斷出領導的想法,然後就順著領導的心意說話,自然官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