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團圓結局,皆大歡喜。

  武曌雖然年事已高,但童心不減,她決定抓住機會“回報”一下狄仁傑。

  話說李哲抵達神都時並沒有受到萬人空巷熱烈迎接的禮遇(呵呵,就算武曌給,他也未必敢接受),而是被悄悄接進了宮。

  很快,狄仁傑被召進宮來。

  武曌一臉嚴肅地看著這位老夥計,說道:“朕之前下發的旨意,卿可知曉?”

  狄仁傑微微一點頭,應聲答道:“陛下可是指召回廬陵王?”

  “不錯。不過朕想了又想,廬陵王之前行為荒誕,不似人君所為。如今召他回京,乃是因他身體不適,需要調養。而外面居然盛傳說朕欲復立廬陵王為太子,簡直荒謬!朕打算等廬陵王身體好轉後立即將他遣送回去,以正視聽!”

  狄仁傑愣住了。在官場混跡多年,他當然明白詔書中所謂“廬陵王身體欠佳,召回養病”背後的潛台詞,也暗自為李唐復國有望而竊喜。可皇帝卻說等李哲病癒就遣送回去,這是怎麼回事呢?

  “陛下,廬陵王乃陛下的親生兒子,是陛下最親近的人。如今,天下百姓無不為陛下母子團聚、骨肉重逢而高興。雖說當年廬陵王出言失當,但那是氣話,怎能當真?況且廬陵王已遠放外州多年,足以消除當年的過失……”

  狄仁傑的聲音已經開始哽咽。

  “臣學識淺薄,不知深淺。但臣懇請陛下將廬陵王留在神都,上可侍奉陛下,以盡孝道,下可為萬民榜樣,行孝悌於世。萬不可因小人之言再送廬陵王於他處!”

  說到這裡,狄仁傑已是淚如雨下。儘管他努力地低著頭,眼淚還是忍不住落了下來。

  突然他聽到了一句話,讓他不自信地抬頭看著面前這個極端強勢的女人:“還卿儲君!”

  話音剛落,武曌身後的帳簾被拉起,李哲微笑著走了過來。雖然長途跋涉,面容有些憔悴,但看得出他的身心狀況非常的好。

  看到武曌臉上如少女般惡作劇得逞的微笑,狄仁傑立即冷靜了下來:“廬陵王既已還宮,未有知者;外面人言紛紛,說什麼的都有,若不公開此事,只怕流言會愈加厲害,也會令官民人等無所適從。”

  聽到這話,武曌也收起了少有的笑容:“卿言是也!”

  就這樣,在龍門,廬陵王李哲在盛大的儀式中被正式迎接回宮,“中外大悅”。

  當然不悅的人也還是有的。太子太保、魏王武承嗣自知太子夢徹底破碎,幾個月後鬱鬱而終。

  第三十一章 天下大定

  對於武承嗣的死,武曌表現得非常平靜——因為此時她心理天平已經完全傾向於李家。

  皇嗣武旦一向善於審時度勢,主動上疏請求將太子之位讓給哥哥。

  剛剛回到京城,李哲明白做人一定要低調。面對弟弟的好意,他連連擺手,表示能在京城住下自己已經萬分滿意,不敢再有其他的奢求。

  武旦也很堅持,他再三強調諸如先來後到、長幼有序,並列舉了歷代廢長立幼所引起的動盪等等——總之一句話,東宮不是我該待的地方,哥哥您才是這裡的主人。

  見武旦心意堅決,李哲也感覺“卻之不恭”,只能接受。

  李哲再次被封為太子,同時大赦天下。不久武曌下令將李哲恢復為原名李顯。

  折騰了多年,李顯再次成為了帝國的法定繼承人。

  再次入主東宮的李顯並沒有多少時間慶祝,因為東突厥的戰火已經映紅了整個北方。武曌緊急派出了一支四十五萬的大軍前往應戰,可惜幾乎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倒是阿史那默啜的勢頭更盛,連續攻陷了定州(河北定州市)和趙州。二州刺史也先後被殺。

  太子李顯被任命為河北道元帥,前線總司令。而接下來百姓們的反應則完全折射出武氏皇朝的缺乏民心:之前招兵買馬,一個月下來還招不到一千人;李顯上任後,參軍的人蜂擁而至,很快就招滿了五萬。

  有了統帥,還需要配備領導班子。武曌也積極致力於打造一個黃金組合:李顯為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右丞宋元爽為長史,右台中丞崔獻為司馬,左台中丞吉頊為監軍使。當然了,太子是不可以輕易到前線冒險的,於是狄仁傑又多了個頭銜“知元帥事”,成為了實質上的元帥。

  薛仁貴的兒子薛訥被提拔為左威衛將軍兼安東道經略,奉旨上任。向武曌辭行時他特別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太子人選雖然已定,但外界還是頗多議論,擔心再出變故(太子雖立,外議猶疑未定)。一旦再次發生變故,突厥之亂恐怕還是難以平定。”

  有了先前徵兵的教訓,武曌對此已深信不疑。為了消除朝中的顧慮,她安排李顯以太子的身份接見了文武百官,一則表示慰問,二則給大家吃粒定心丸。之前,不要說做夢都想當太子的武承嗣,就是做過太子和皇帝的武旦也從沒有享受過此等殊榮。這下大家都明白了,未來的皇帝仍姓李,以後的國號還是唐。

  聽說李顯復立,阿史那默啜慌了,之前所謂“扶持李家後人登基”的說法顯然已難成立,況且幾十萬周軍又正在向自己挺進。罷罷罷,反正撈到的好處也不少了,回家吧!在大殺大搶一番後他再度退回大漠,繼續過他的逍遙日子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