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十二章:秦嶺腹地戰猶酣

  秦嶺腹地戰猶酣

  更新時間 2006-05-01 06:29:00字數 368

  秦嶺腹地,一村挨著一村,一串怪怪的名字。

  龍潭沒潭,八海沒海,安樂河倒有河,可惜,大家都不喜歡“安樂”二字。

  龍潭有座岩根島,坡上有塊突出的巨石,形似黑鷹嘴,頷下有一風洞,謂之黑鷹洞。洞口像是安放了一架鼓風機,夏送習習涼風,如空調熨動周身毛孔,服帖舒坦,沸水往那兒一擺,三五分鐘就成了冷飲;冬送融融曖風,依傍洞壁如烤火盆,熱了血熱了心熱了趕路的雙足;春秋瀰漫騰騰煙霧,其中隱匿著妖也怪也仙也,詭秘難測……不過,有個傳說可能不是傳說,明朝萬曆年間,這裡出過一個將軍,當地百姓便將此洞奉為神靈降福之地。

  頗有意思的是,賀蘭戰神副旅長汪新國膽大得要命,為了拓寬這段道路,竟然爬到鷹上唇,炸它個片甲不留,炸完了還道上一聲你好,丟下一句:“誰言蜀道難,蜀道上的神靈我也敢叫它上西天集合點名去。”

  可,不管怎麼說,蜀道難,確確實實難啊。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更新時間 2006-05-01 06:29:00字數 9819

  從龍潭向東南行進,便是陝西地盤,屬寧強縣管轄,經八海鄉、安樂河鄉、廣坪鎮的上河口,與四川廣元下河口鄰接。這一帶已進入秦嶺腹地,特別是龍潭至八海六公里段,八海河兩岸山巒壁立,管線未修之前,高聳的峭壁夾著湍急的河流,犬牙交錯的岩石阻擋著水波,碰出嘩嘩作響的吼叫……

  為了開通這條峭壁之路,中國管道人和中國西部軍人冒險作戰,在岩壁上刻下了可歌可泣的足跡。

  探路者

  留下的百般感慨

  蜿蜒在龍潭至八海峭壁上的公路,原先是八海河的第二洪水線。1999年7月,西參領了六個民兵在這段路上放線,欲從河床走,水流湍急,只好爬到山頂俯視觀察地形。

  站在河岸,抬頭仰視,深褐色的岩壁上,一股股細流蹦跳著銀晃晃的水珠子,不見樹高,不見草長,只有一小片一小片墨綠色青苔。西參緊了緊腰帶,腳尖蹬穩淺窩窩,五爪抓住微微凸出的小岩柱,身體貼緊岩壁,一寸一寸往上挪。好不容易爬了一半路,腳下一滑,濕溜溜的小岩柱再也成不了把柄子,兩手一脫離可抓物,整個人就演算開了牛頓定律……

  可,奇蹟出現了,他的左腳穩住了。

  一滑到底,竟然沒見馬列?

  他試了試右腳,怎麼也踏不到地面,睜開眼,想抬頭看看,想低頭瞅瞅,腳下有人叫著:“別動,一動全下去了。”

  他嚇一跳,不知咋回事,伏在岩壁上,大氣不敢出一口。

  原來,他滑了兩米,就被下面的民兵托住了左腳,一個接著一個托著上面人的腳,組成了一道人梯。

  下到河床,他靠著岩石躺了個把小時,汗都晾乾了,仍心有餘悸,偏來了個砍柴的老鄉,說,前些日子,有人從這裡摔下來,死了。他嚇得站不直身體,兩腿發軟打顫,不敢再爬了,奶奶的,玩命啊。他回走了一公里,想想不成,要是大家都像他一樣,這幾年的管線勘察也就白辛苦了,總而言之,言而總之,穿了這身軍裝,不能給部隊丟人,這是當兵人最起碼的規矩。罷,罷,他搖搖頭,坐在八海河邊,給老婆孩子寫了封遺書,揣好,貼緊在胸口,咬咬牙,緊了緊腰帶……

  行路難,越難的地方,董總越不放心,非得親臨現場掌握第一手資料不可,可他的運氣也真是運氣,三次千里迢迢來到龍潭,老天爺給了他三張陰臉,大雨夾小雨,嘩啦啦沒個完了。每次,他都要看一眼小張部長,每次,他都能從那張瘦削疲憊的臉上看到燦爛的笑容,似乎,那是一片藍天裡的白雲,叫他堅信雨線里走峭壁不會有危險。

  這一回是第三次走龍八大山,大家都做好了準備,雨地里勘探,來回最快也要14個小時,拐仗不能少,乾糧不能少,儀器不能少,可偏偏少了個心眼……

  他們走到了山頂上的小山神廟,實在餓得不行了,掏出乾糧準備就餐,不到一米高的小廟龕躲不了雨,只能站在雨天雨地里解決溫飽。剛咬了兩口饅頭,張總發現路旁有兩座墳,一旁豎了塊木板子:麻風病人墳地。上帝,第一次上此地勘探就聽說這一帶是麻風病多發區,絕壁山頂埋有麻風病死者,沒料到,終有一天,他們還是走進了雷區。心一驚,看裹到膝蓋上的黃泥巴,感覺著那點點黃色均是麻風病菌,大家的身燥熱了,嗖嗖冒的卻是冷汗,經雨衣一憋悶,內衣濕漉漉的,貼著皮肉痒痒地難受。長得英俊瀟灑的於景,原來是蘭州軍區戰鬥話劇團演員,偏是神差鬼使愛上了工程,這次,又搞上了世界級成品油管道,還成了金隴公司的“副總”,用他的話調侃,是蘭州軍區打入公司內部的“間諜”。畢竟是年近50的人了,又是儒生出身,爬了大半天山,鑽了大半天樹林子,於“副總”中了暑,幾番暈倒,又受了雨水澆打,身體本已虛弱,這回一聽說走進了麻風病墳墓禁區,心裡一緊張,整個人癱瘓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董總鎮定了一下,看了小張部長一眼:“別急,別慌,既來之,則安之,有解放軍在,正能壓邪,不會有事的,再說,路還得探,你們看,就在我們腳底下打一條隧道,把伴行路放下去,不用上下坡了,還可以省三公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