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頁
2.美國和日本應謀求締結一項六國(美國、日本、英國、689 荷蘭、中國、暹羅)協定,尊重法屬印度支那的領土完整,協定的條款規定,如印度支那的領土完整受到威脅時,六國應進行協商。六國之中任何一國不得在印度支那享有優惠的經濟特權。六國應進行合作以確保在那裡得到平等的經濟待遇。
3.日本應從印度支那撤出其全部陸、海、空軍和警察部隊。
4.美國和日本在中國除了支持目前暫在重慶的國民政府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支持其他任何政權。
5.兩國政府應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包括辛丑條約規定的各項權利,並勸使其他各國政府也照此辦理。6.兩國政府應通過談判締結一項貿易協定,包括給予最惠國待遇和減少貿易壁壘,並把生絲列入美國免稅進口物資表內。
7.兩國政府應取消各自實施的凍結限制規定。8.兩國政府應擬訂一個計劃,以穩定美元與日元之間的兌換率,實施該計劃所需要的基金將由日本和美國各承擔半數。
9.兩國政府應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同任何第三國家已經締結的協定解釋為與本協定的根本目標——建立和維護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和平——相牴觸”。10.兩國政府應努力促使其他國家遵守本協定規定的基本的政治和經濟原則。
顯然,這第二部分實質上就是懷特備忘錄,只不過刪去了其中一些最最荒謬的內容。
當赫爾把這個文件交給兩位日本使節時,來棲問道,這個文件是否作為美國對日本提出的暫行解決辦法的答覆。赫爾答稱:
我們不得不象我們所做的那樣來對待日本的建議,因為不論在美國還是在日本,社會上都出現了不少的混亂和騷動。他提醒日本人,在美國我們要應付的政治局面,正象日本政府要應付的政治局面一樣,他是指不久前在東京出現的那些咄咄逼人的好戰言論。他說,這些言論自然而然地已經在美國公眾中間激起了反應。
赫爾接著暗示說,倘若日本肯接受美國建議的條件,就有可能從美國得到財政援助,同時美國還可能放寬1924年590美國移民法的規定。來棲答道,他想像不出本國政府怎能同意第三點和第四點。他提議,由於美國的建議是試探性質的,還不如先對之進行非正式的討論,然後再遞交東京。赫爾說,“對於日本的建議,我們目前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提出這項建議。他又說,美國公眾輿論如此激烈,“如果他同意把石油自由輸往日本,他幾乎會被私刑處死”。野村絕望地問道,這時是否已無其他可能,他們能否會見美國總統。來棲警告說,“我們對美國建議的響應,可以說是等於表示已到山窮水盡”。他問道,美國對暫行解決辦法是否已經不感興趣,對此赫爾答稱,“他已竭盡所能對此進行了探索”。來棲問赫爾,這是否由於其他大國不同意的緣故;赫爾對此不肯明確地加以否認。
11月27日,野村和來棲會見了羅斯福,赫爾也在座。羅斯福宣稱,日本一些領導人發表言論“反對構成會談主要精神的和平與秩序的基本原則”,為會談的進展大大增加了困難,不過,他仍然希望以和平方式來解決。他聲稱,“鑑於本國的輿論出現了這樣激烈的情緒,而當今世界上一些存亡攸關的重大問題又變得這樣尖銳,因此除非日本對本國明確表示其和平願望,否則本國就不可能對經濟限制措施作出任何大幅度的放寬。”赫爾在其《回憶錄》中指出,美國11月26日的建議只不過是把從談判開始以來美國一直含蓄沒有明白講出的態度在這時清楚地表明了而已。固然,這個照會並不是最後通牒,並不是說,如果日本拒絕這些條件,美國就使用武力進攻日本。然而,赫爾講得很清楚,不再談什麼暫行解決辦法了,提出的這些條件是不能變更的。這意味著,除非日本接受這些條件,否則美國將繼續對它施加經濟壓力。這樣,美國就使日本必須作出抉擇,要麼公開放棄它幾年來在遠東作戰中所獲得的一切利益,要麼聽任在經濟上被慢慢地扼殺。正如赫爾常常提到的那樣,日本之所以處境困窘,是由於從1931年9月以來它一直不斷進行侵略的結果,因此是自作自受。但是,道義上的訓誡,即使是正當有理的,也無助於和平;而當這個訓誡別國的國家,其本身的道德作風還沒有普遍達到它對鄰國所要求的水平時,這種訓誡就格外令人惱火。再則,美國的經濟制裁,旨在教訓日本改過自新,給日本人上了一堂實物教學課,使他們認識到需要為自己建立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 691 的帝國,如果他們能夠做到的話。
羅斯福和赫爾都不相信,日本會接受美國照會中提出的那些條件。既然這樣,他們為什麼還要提出這份照會呢?有人曾斷言,他們是故意策劃,以激怒日本進攻美國,他們是別有用心,想“通過邪道”使美國同德國交戰。
但是,這種指責是站不住腳的,其中有許多論點都沒有說服力。我們只要細想一下,在那時美國政府還不能肯定, 倘若日本進攻美國,希特勒是否會以武力支持日本。單憑這一點,就足以斷然駁斥上述的指責了。根據三國公約的條文,希特勒並沒有義務要這樣做;因為,日本對美國的進攻,即使是所謂“被激怒的”進攻,卻也不能與美國對日本的進攻相提並論,除非希特勒願意這樣解釋。可是,松岡下台之後,日本政府對德國的態度,使希特勒有理由對三國公約不作這樣的解釋,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是希特勒當時採取了這種方針,那麼即使美日之間發生公開的戰爭,美德之間在形式上仍然沒有交戰。要是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美國的公眾輿論一定會迫使美國政府將其作戰力量集中到太平洋戰區,而這一點正是羅斯福和陸海軍參謀長希望避免的。一直到12月1日,美國截獲到大島(從柏林)發給東京的電報,這才明白,如果日本同美國交戰,希特勒並不打算袖手旁觀,而是要對美國宣戰。
3.日本應從印度支那撤出其全部陸、海、空軍和警察部隊。
4.美國和日本在中國除了支持目前暫在重慶的國民政府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支持其他任何政權。
5.兩國政府應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包括辛丑條約規定的各項權利,並勸使其他各國政府也照此辦理。6.兩國政府應通過談判締結一項貿易協定,包括給予最惠國待遇和減少貿易壁壘,並把生絲列入美國免稅進口物資表內。
7.兩國政府應取消各自實施的凍結限制規定。8.兩國政府應擬訂一個計劃,以穩定美元與日元之間的兌換率,實施該計劃所需要的基金將由日本和美國各承擔半數。
9.兩國政府應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同任何第三國家已經締結的協定解釋為與本協定的根本目標——建立和維護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和平——相牴觸”。10.兩國政府應努力促使其他國家遵守本協定規定的基本的政治和經濟原則。
顯然,這第二部分實質上就是懷特備忘錄,只不過刪去了其中一些最最荒謬的內容。
當赫爾把這個文件交給兩位日本使節時,來棲問道,這個文件是否作為美國對日本提出的暫行解決辦法的答覆。赫爾答稱:
我們不得不象我們所做的那樣來對待日本的建議,因為不論在美國還是在日本,社會上都出現了不少的混亂和騷動。他提醒日本人,在美國我們要應付的政治局面,正象日本政府要應付的政治局面一樣,他是指不久前在東京出現的那些咄咄逼人的好戰言論。他說,這些言論自然而然地已經在美國公眾中間激起了反應。
赫爾接著暗示說,倘若日本肯接受美國建議的條件,就有可能從美國得到財政援助,同時美國還可能放寬1924年590美國移民法的規定。來棲答道,他想像不出本國政府怎能同意第三點和第四點。他提議,由於美國的建議是試探性質的,還不如先對之進行非正式的討論,然後再遞交東京。赫爾說,“對於日本的建議,我們目前所能做到的”只能是提出這項建議。他又說,美國公眾輿論如此激烈,“如果他同意把石油自由輸往日本,他幾乎會被私刑處死”。野村絕望地問道,這時是否已無其他可能,他們能否會見美國總統。來棲警告說,“我們對美國建議的響應,可以說是等於表示已到山窮水盡”。他問道,美國對暫行解決辦法是否已經不感興趣,對此赫爾答稱,“他已竭盡所能對此進行了探索”。來棲問赫爾,這是否由於其他大國不同意的緣故;赫爾對此不肯明確地加以否認。
11月27日,野村和來棲會見了羅斯福,赫爾也在座。羅斯福宣稱,日本一些領導人發表言論“反對構成會談主要精神的和平與秩序的基本原則”,為會談的進展大大增加了困難,不過,他仍然希望以和平方式來解決。他聲稱,“鑑於本國的輿論出現了這樣激烈的情緒,而當今世界上一些存亡攸關的重大問題又變得這樣尖銳,因此除非日本對本國明確表示其和平願望,否則本國就不可能對經濟限制措施作出任何大幅度的放寬。”赫爾在其《回憶錄》中指出,美國11月26日的建議只不過是把從談判開始以來美國一直含蓄沒有明白講出的態度在這時清楚地表明了而已。固然,這個照會並不是最後通牒,並不是說,如果日本拒絕這些條件,美國就使用武力進攻日本。然而,赫爾講得很清楚,不再談什麼暫行解決辦法了,提出的這些條件是不能變更的。這意味著,除非日本接受這些條件,否則美國將繼續對它施加經濟壓力。這樣,美國就使日本必須作出抉擇,要麼公開放棄它幾年來在遠東作戰中所獲得的一切利益,要麼聽任在經濟上被慢慢地扼殺。正如赫爾常常提到的那樣,日本之所以處境困窘,是由於從1931年9月以來它一直不斷進行侵略的結果,因此是自作自受。但是,道義上的訓誡,即使是正當有理的,也無助於和平;而當這個訓誡別國的國家,其本身的道德作風還沒有普遍達到它對鄰國所要求的水平時,這種訓誡就格外令人惱火。再則,美國的經濟制裁,旨在教訓日本改過自新,給日本人上了一堂實物教學課,使他們認識到需要為自己建立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 691 的帝國,如果他們能夠做到的話。
羅斯福和赫爾都不相信,日本會接受美國照會中提出的那些條件。既然這樣,他們為什麼還要提出這份照會呢?有人曾斷言,他們是故意策劃,以激怒日本進攻美國,他們是別有用心,想“通過邪道”使美國同德國交戰。
但是,這種指責是站不住腳的,其中有許多論點都沒有說服力。我們只要細想一下,在那時美國政府還不能肯定, 倘若日本進攻美國,希特勒是否會以武力支持日本。單憑這一點,就足以斷然駁斥上述的指責了。根據三國公約的條文,希特勒並沒有義務要這樣做;因為,日本對美國的進攻,即使是所謂“被激怒的”進攻,卻也不能與美國對日本的進攻相提並論,除非希特勒願意這樣解釋。可是,松岡下台之後,日本政府對德國的態度,使希特勒有理由對三國公約不作這樣的解釋,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是希特勒當時採取了這種方針,那麼即使美日之間發生公開的戰爭,美德之間在形式上仍然沒有交戰。要是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美國的公眾輿論一定會迫使美國政府將其作戰力量集中到太平洋戰區,而這一點正是羅斯福和陸海軍參謀長希望避免的。一直到12月1日,美國截獲到大島(從柏林)發給東京的電報,這才明白,如果日本同美國交戰,希特勒並不打算袖手旁觀,而是要對美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