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他的根在碧溪村,他的父母兄弟,疼愛他的祖母,都在碧溪村。
要回碧溪村,必然要經過太平鎮。出於某種心態,薛海在太平鎮上停了一停,打算再去潘家酒樓看一看。
當年他不辭而別,其實是很對不住潘小姐的,也不知她現在過得如何了,五年了想必早已嫁人了吧……薛海按下心裡的一絲苦澀,只覺得心中不平之氣並沒有因多年的歷練而消散。自己後天無論如何努力,那時配不上潘小姐,如今縱然他有錢了,也早已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了。
潘家酒樓在太平鎮的最繁華處,亦是太平鎮最大最好的酒樓。薛海熟門熟路地找過去,卻發現酒樓早已改了名字,也不再是酒樓了。
原本占了半條街面的酒樓門面現在被劃分成了四五個小店鋪,各自做著不同的生意。
薛海愣了一會兒,走到最邊角的一家鋪子:那家是個早點鋪子,此刻正在收攤。也是這幾家鋪子裡唯一做餐飲的鋪子。
“老丈,這裡……原本的潘家酒樓呢?”
那老丈原本也是去年才來鎮上做點小生意的,聽薛海提起潘家酒樓很是眯著眼睛想了一會兒:“啊,你說是早先在這兒開的,全鎮最大的酒樓吧……”
“正是呢。”聽到早先二字薛海心裡“咯噔”一下,這也不知道是多久前酒樓就沒了?
“嗨,早不幹了。這不這樓都賣了,現在改成好幾個鋪子了。”老漢一邊說著,一邊收拾著自己的攤子。
薛海聲音有些乾澀:“那……原來的潘家酒樓呢?可是改了地方重開了?”
那老丈怪異地看了薛海一眼:“還開什麼開?潘家不得已才賣了這鋪子,哪兒還有錢再開?”
潘家老爺一生只得兩個女兒,原本想著為大女兒招贅薛海來經營自家生意,誰想到薛海卻不願意入贅,不辭而別跑去外地當兵去了。
這也就罷了,大不了重新為女兒挑選個人家——誰知潘大小姐卻是鐵了心要嫁薛海,薛海走了之後茶飯不思,說什麼不肯嫁別人。
潘老爺向來疼愛兩個女兒,也不願意為難她,只命人到處打聽薛海的消息,另一頭也為小女兒的親事上了心。
潘大小姐和潘二小姐只差一歲,很快潘老爺就給二小姐選中了一個童生。
這童生家裡人口簡單,父母尚在還有一兄,家境貧寒,考上童生之後家中便沒錢再供他讀書了。無論是他自己還是他的父母大哥,都願意入贅潘家。潘二小姐隔著屏風偷偷看了兩回,人物模樣都不差,也就答應了下來。
那童生人倒是不錯,待二小姐極好,對潘老爺和潘夫人也是如同親生父母一般。潘老爺便著手將潘家酒樓里的事一點兒一點兒教給這個女婿。
原本想著這個女婿是個童生,識字,想來算帳也能學的很快……只可惜這世上人無完人,模樣不差、性格不差、識字、有功名,唯獨一樣,不會賺錢。
潘老爺一場急病故去之後,潘家酒樓在這個童生手裡,立馬走了下坡路。
最後還是潘夫人出言相勸,女婿不是個會做生意的人,不如趁著現在收手,把鋪子賣了,賣得的錢省著點花也夠一家子活了。
誠然,潘家酒樓鋪子極大,賣個七八百兩的沒問題,放在村里幾輩子夠活了。只是對於生活條件優渥的潘家來說,日子就頗為不好過了。
薛海聽了老丈講完潘家是如何沒落的,心裡只剩下一件事了:“您是說,這潘大小姐還沒有嫁人?!”
潘小姐和他相識的時候十七歲,現在五年過去了,已是二十二歲的老姑娘了。
這個時代的女子大多十五到十八歲之間就嫁人了,鮮少有超過二十歲未嫁的。薛海萬萬想不到潘大小姐竟願意等他到二十二歲。
薛海幾番打聽,才找到如今的潘家去。潘家現在早已不復當年潘老爺在時的富貴,鋪子賣了宅子也賣了,又另買了兩個挨著的一進小院子打通了,潘大小姐和潘夫人住一個院子,二小姐夫婦住一個院子。
潘夫人萬沒想到薛海竟然回來了,還找上了門:當年他們家要薛海入贅的時候薛海可是拒絕了的。況且後來打聽到薛海入伍了,也是擔心這人有沒有命回來。
沒想到不但回來了,還得了不少銀錢,不再是當年的窮小子了。最難得的是女兒願意:潘夫人也不希望自己女人成了老姑娘,被左鄰右舍街坊鄰居說閒話。
潘大小姐聽說薛海回來上門求親,也是怔愣許久,最終潘夫人和薛海把這婚事口頭定了下來,只等薛海回家讓父母請了媒人上門來說親。
雖說離家五年,但是升職加薪,現在又要迎娶白富美,馬上就要走上人生巔峰了……
薛海加快腳步,迫不及待地想趕緊回家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父母、奶奶。
想當年奶奶就很希望自己能娶到鎮上的潘家小姐,雖然說現在潘小姐家世落寞了一些,但仍比自己在碧溪村的家不知搶多少,整個村子也挑不出比潘家還有錢的人家,奶奶肯定還是會願意的。
薛老娘說到底也不過是個村婦,喜歡炫耀,有點兒虛榮。作為孫子薛海倒是願意成全奶奶這個無傷大雅的愛好,能讓在別的老太太面前揚眉吐氣地炫耀一把,薛海也挺高興的。
要回碧溪村,必然要經過太平鎮。出於某種心態,薛海在太平鎮上停了一停,打算再去潘家酒樓看一看。
當年他不辭而別,其實是很對不住潘小姐的,也不知她現在過得如何了,五年了想必早已嫁人了吧……薛海按下心裡的一絲苦澀,只覺得心中不平之氣並沒有因多年的歷練而消散。自己後天無論如何努力,那時配不上潘小姐,如今縱然他有錢了,也早已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了。
潘家酒樓在太平鎮的最繁華處,亦是太平鎮最大最好的酒樓。薛海熟門熟路地找過去,卻發現酒樓早已改了名字,也不再是酒樓了。
原本占了半條街面的酒樓門面現在被劃分成了四五個小店鋪,各自做著不同的生意。
薛海愣了一會兒,走到最邊角的一家鋪子:那家是個早點鋪子,此刻正在收攤。也是這幾家鋪子裡唯一做餐飲的鋪子。
“老丈,這裡……原本的潘家酒樓呢?”
那老丈原本也是去年才來鎮上做點小生意的,聽薛海提起潘家酒樓很是眯著眼睛想了一會兒:“啊,你說是早先在這兒開的,全鎮最大的酒樓吧……”
“正是呢。”聽到早先二字薛海心裡“咯噔”一下,這也不知道是多久前酒樓就沒了?
“嗨,早不幹了。這不這樓都賣了,現在改成好幾個鋪子了。”老漢一邊說著,一邊收拾著自己的攤子。
薛海聲音有些乾澀:“那……原來的潘家酒樓呢?可是改了地方重開了?”
那老丈怪異地看了薛海一眼:“還開什麼開?潘家不得已才賣了這鋪子,哪兒還有錢再開?”
潘家老爺一生只得兩個女兒,原本想著為大女兒招贅薛海來經營自家生意,誰想到薛海卻不願意入贅,不辭而別跑去外地當兵去了。
這也就罷了,大不了重新為女兒挑選個人家——誰知潘大小姐卻是鐵了心要嫁薛海,薛海走了之後茶飯不思,說什麼不肯嫁別人。
潘老爺向來疼愛兩個女兒,也不願意為難她,只命人到處打聽薛海的消息,另一頭也為小女兒的親事上了心。
潘大小姐和潘二小姐只差一歲,很快潘老爺就給二小姐選中了一個童生。
這童生家裡人口簡單,父母尚在還有一兄,家境貧寒,考上童生之後家中便沒錢再供他讀書了。無論是他自己還是他的父母大哥,都願意入贅潘家。潘二小姐隔著屏風偷偷看了兩回,人物模樣都不差,也就答應了下來。
那童生人倒是不錯,待二小姐極好,對潘老爺和潘夫人也是如同親生父母一般。潘老爺便著手將潘家酒樓里的事一點兒一點兒教給這個女婿。
原本想著這個女婿是個童生,識字,想來算帳也能學的很快……只可惜這世上人無完人,模樣不差、性格不差、識字、有功名,唯獨一樣,不會賺錢。
潘老爺一場急病故去之後,潘家酒樓在這個童生手裡,立馬走了下坡路。
最後還是潘夫人出言相勸,女婿不是個會做生意的人,不如趁著現在收手,把鋪子賣了,賣得的錢省著點花也夠一家子活了。
誠然,潘家酒樓鋪子極大,賣個七八百兩的沒問題,放在村里幾輩子夠活了。只是對於生活條件優渥的潘家來說,日子就頗為不好過了。
薛海聽了老丈講完潘家是如何沒落的,心裡只剩下一件事了:“您是說,這潘大小姐還沒有嫁人?!”
潘小姐和他相識的時候十七歲,現在五年過去了,已是二十二歲的老姑娘了。
這個時代的女子大多十五到十八歲之間就嫁人了,鮮少有超過二十歲未嫁的。薛海萬萬想不到潘大小姐竟願意等他到二十二歲。
薛海幾番打聽,才找到如今的潘家去。潘家現在早已不復當年潘老爺在時的富貴,鋪子賣了宅子也賣了,又另買了兩個挨著的一進小院子打通了,潘大小姐和潘夫人住一個院子,二小姐夫婦住一個院子。
潘夫人萬沒想到薛海竟然回來了,還找上了門:當年他們家要薛海入贅的時候薛海可是拒絕了的。況且後來打聽到薛海入伍了,也是擔心這人有沒有命回來。
沒想到不但回來了,還得了不少銀錢,不再是當年的窮小子了。最難得的是女兒願意:潘夫人也不希望自己女人成了老姑娘,被左鄰右舍街坊鄰居說閒話。
潘大小姐聽說薛海回來上門求親,也是怔愣許久,最終潘夫人和薛海把這婚事口頭定了下來,只等薛海回家讓父母請了媒人上門來說親。
雖說離家五年,但是升職加薪,現在又要迎娶白富美,馬上就要走上人生巔峰了……
薛海加快腳步,迫不及待地想趕緊回家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父母、奶奶。
想當年奶奶就很希望自己能娶到鎮上的潘家小姐,雖然說現在潘小姐家世落寞了一些,但仍比自己在碧溪村的家不知搶多少,整個村子也挑不出比潘家還有錢的人家,奶奶肯定還是會願意的。
薛老娘說到底也不過是個村婦,喜歡炫耀,有點兒虛榮。作為孫子薛海倒是願意成全奶奶這個無傷大雅的愛好,能讓在別的老太太面前揚眉吐氣地炫耀一把,薛海也挺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