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七畫
杜李(6)
杜甫戲(417)
杜甫詩意圖(417)
杜甫墓(416)
杜詩書法(417)
李杜(5、6)
連章詩(226、265)
吳體(201、255)
詠物詩(129、158、159、160、161、164、165、172)
別裁偽體(55、305、309、310)
飲中八仙(78、79、80)
憂患感(268、269)
憂患意識(297、298、299、300、301、302、303、304)
沉鬱頓挫(94、260、261、262、263、264、270、271)
即事名篇(4、90、198、354、367)
八畫
奉儒守官(9、12、13、21)
奇險(368、369、370)
拗體(255、256、392)
轉益多師(55、314)
昆體工夫(377)
忠君(100、287、288、289、290、398、400、401、414)
使命感(278、303)
波瀾獨老成(220、221)
詩王(9)
詩史(6、95、 97、 108、 114、 146、356、360)
詩聖(1、7、9、44、48、59)
詩家初祖(378、387)
九畫
草堂(144、145、 167、 378、 415、416、417)
思飄雲物動(35、233、240、248、341)
律中鬼神驚(35、233、240、248、341)
突接法(226)
語不驚人死不休(201、206、264)
神(337、338、339、340、341、342)
扇對格(247)
十畫
致君堯舜(16、19、272、277、282、287、290、398)
透過一層法(226)
倒插法(226)
流水對(237、238、243)
讀書破萬卷(63、67、76、339)
十一畫
晚節漸於詩律細(315)
盛唐氣象(54、58、87)
情景交融(214、215)
清詞麗句(313、318、320、321、322、327)
十二畫
賦(105、106、107、232、370)
掣鯨碧海(343、349、350、352)
集大成(1、6、7、9、54、65、310、314、353、354、383、391)
集杜詩(396、404)
十三畫
以上意匠慘澹經營中(206、207)
意脈(239、244、245、246、247)
意象(206、 207、208、209、 210、211、212、213、214、215、216、
217、218、219、220、233、264、349)
題畫
詩(158、218、365)
夔州詩(192、251、252、253、254、260、392)後記
杜甫的傳記已經有很多種了,其中馮至先生的《杜甫傳》、朱東潤先生
的《杜甫敘論》和陳貽掀先生的《杜甫評傳》等幾種,我都曾認真閱讀且甚
感欽佩。但是去年八月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約我撰寫《杜甫評傳》
時,我還是很爽快地應承下來了。這當然不是因為我自信可以寫出一部超過
上述著作的書來,而是另有原因:作為《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一種,這
本《杜甫評傳》在寫法上必須與一般的社甫傳記有所區別。《中國思想家評
傳叢書》主編匡亞明先生在叢書總序中指出,這套叢書的任務是「通過對每
位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
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
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
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
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所以本書在把杜甫當作一位文學家進行評述的
同時,必須著重闡明他在思想方面的建樹,而且必須對杜甫與傳統思想文化
的關係予以特別的關注,而這正是其他的杜甫傳記注意得不夠的地方。不言
而諭的是,本書作為叢書的一種,只能以《杜甫評傳》為書名,儘管至少有
三種同名著作早已問世了。
本書從去年八月下旬開始動筆,到今年六月中旬完成初稿,其間除了教
學之外,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這本書的寫作上了。如今書已寫完,對於它
自身的長短得失,只能留給讀者去評判,我覺得意猶未盡而想再說幾句的是
一些題外話。我熱愛杜甫,我很樂意借寫評傳的機會向這位偉大詩人獻上一
瓣心香。也許是由於我命途多餌,又缺乏浪漫氣質,雖然我對李杜之優劣從
不敢妄置一詞,但總覺得飄逸的李白離我較遠,而沉鬱的杜甫離我很近。特
別是當我嘗到生活的艱難時(比如躺在被大風颳去茅草的茅屋裡仰望著滿天
寒星),更深切地體會到杜甫是一位最可親近的詩人,他的偉大即在於他的
平凡之中,他的大部分詩都是為我們普通人寫的。當我聽說一位身居高位的
學者肆意貶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的作品且聲稱要追問憑什麼稱杜甫
為「人民詩人」時,不禁啞然失笑:究竟是誰在這個問題上更有發言權,是
養尊處優的他呢還是千千萬萬正住在茅屋裡的普通人?長期以來,學術界形
成了一種習慣:在評價古代文學家時,要不厭其煩地指出其「局限」——階
杜李(6)
杜甫戲(417)
杜甫詩意圖(417)
杜甫墓(416)
杜詩書法(417)
李杜(5、6)
連章詩(226、265)
吳體(201、255)
詠物詩(129、158、159、160、161、164、165、172)
別裁偽體(55、305、309、310)
飲中八仙(78、79、80)
憂患感(268、269)
憂患意識(297、298、299、300、301、302、303、304)
沉鬱頓挫(94、260、261、262、263、264、270、271)
即事名篇(4、90、198、354、367)
八畫
奉儒守官(9、12、13、21)
奇險(368、369、370)
拗體(255、256、392)
轉益多師(55、314)
昆體工夫(377)
忠君(100、287、288、289、290、398、400、401、414)
使命感(278、303)
波瀾獨老成(220、221)
詩王(9)
詩史(6、95、 97、 108、 114、 146、356、360)
詩聖(1、7、9、44、48、59)
詩家初祖(378、387)
九畫
草堂(144、145、 167、 378、 415、416、417)
思飄雲物動(35、233、240、248、341)
律中鬼神驚(35、233、240、248、341)
突接法(226)
語不驚人死不休(201、206、264)
神(337、338、339、340、341、342)
扇對格(247)
十畫
致君堯舜(16、19、272、277、282、287、290、398)
透過一層法(226)
倒插法(226)
流水對(237、238、243)
讀書破萬卷(63、67、76、339)
十一畫
晚節漸於詩律細(315)
盛唐氣象(54、58、87)
情景交融(214、215)
清詞麗句(313、318、320、321、322、327)
十二畫
賦(105、106、107、232、370)
掣鯨碧海(343、349、350、352)
集大成(1、6、7、9、54、65、310、314、353、354、383、391)
集杜詩(396、404)
十三畫
以上意匠慘澹經營中(206、207)
意脈(239、244、245、246、247)
意象(206、 207、208、209、 210、211、212、213、214、215、216、
217、218、219、220、233、264、349)
題畫
詩(158、218、365)
夔州詩(192、251、252、253、254、260、392)後記
杜甫的傳記已經有很多種了,其中馮至先生的《杜甫傳》、朱東潤先生
的《杜甫敘論》和陳貽掀先生的《杜甫評傳》等幾種,我都曾認真閱讀且甚
感欽佩。但是去年八月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約我撰寫《杜甫評傳》
時,我還是很爽快地應承下來了。這當然不是因為我自信可以寫出一部超過
上述著作的書來,而是另有原因:作為《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一種,這
本《杜甫評傳》在寫法上必須與一般的社甫傳記有所區別。《中國思想家評
傳叢書》主編匡亞明先生在叢書總序中指出,這套叢書的任務是「通過對每
位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
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
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
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
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所以本書在把杜甫當作一位文學家進行評述的
同時,必須著重闡明他在思想方面的建樹,而且必須對杜甫與傳統思想文化
的關係予以特別的關注,而這正是其他的杜甫傳記注意得不夠的地方。不言
而諭的是,本書作為叢書的一種,只能以《杜甫評傳》為書名,儘管至少有
三種同名著作早已問世了。
本書從去年八月下旬開始動筆,到今年六月中旬完成初稿,其間除了教
學之外,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這本書的寫作上了。如今書已寫完,對於它
自身的長短得失,只能留給讀者去評判,我覺得意猶未盡而想再說幾句的是
一些題外話。我熱愛杜甫,我很樂意借寫評傳的機會向這位偉大詩人獻上一
瓣心香。也許是由於我命途多餌,又缺乏浪漫氣質,雖然我對李杜之優劣從
不敢妄置一詞,但總覺得飄逸的李白離我較遠,而沉鬱的杜甫離我很近。特
別是當我嘗到生活的艱難時(比如躺在被大風颳去茅草的茅屋裡仰望著滿天
寒星),更深切地體會到杜甫是一位最可親近的詩人,他的偉大即在於他的
平凡之中,他的大部分詩都是為我們普通人寫的。當我聽說一位身居高位的
學者肆意貶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樣的作品且聲稱要追問憑什麼稱杜甫
為「人民詩人」時,不禁啞然失笑:究竟是誰在這個問題上更有發言權,是
養尊處優的他呢還是千千萬萬正住在茅屋裡的普通人?長期以來,學術界形
成了一種習慣:在評價古代文學家時,要不厭其煩地指出其「局限」——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