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在主要戰區的正面,無論是步兵還是航空兵的密度都會很高,在主要戰區實施的戰役,無疑將伴隨著比世界大戰期間大得多的損失。應該認為,持續5—6日的戰役對第一梯隊師造成的人員損失,視衝突性質(遭遇戰、對預先構築工事之敵的進攻)由12%到20%不等。衝擊的壓制兵器(炮兵、坦克)保障率越低,損失率就越高。
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在第一階段,20%甚至30%的損失還不會使部隊失去戰鬥力,而只是減少連隊的“刺刀”。我們知道,就算各連人員從編制規定的每連200—250人減少到130—150人,他們在編制不變的情況下,以這麼大甚至更小的編成也能作戰。
現在所有軍隊的連編成都不超過150—180人。每連按此種編成裝備9—12挺輕機槍和2挺重機槍。連里如有50—60人失去戰鬥力,就會不可避免地導致自動武器數量的減少,而由於自動武器是步兵編制的基礎,所以還會使軍隊編制遭到嚴重破壞,並因此使戰術遭到破壞。現在軍隊編制比1914—1916年的編制沉重,同時也比那時的脆弱。當時不算太勉強就能承受的損失率,現在可能使軍隊編制產生混亂,並使其失去戰鬥力。那時俄軍沒有輕自動武器,只有少量重機槍,很多部隊能夠很輕鬆地承受20—25%的損失,而德軍步兵在1918年進攻中遭受20%損失,卻使其大部分師混亂不堪。①
①在此,人員失去戰鬥力的速度具有很大意義。同樣的損失程度,在短促卻很激烈的搏鬥中可能會使部隊陷入嚴重混亂,在人員失去戰鬥力的過程很長時,可能幾乎不被察覺。——作者注
因此,在未來戰役中,對人員損失的補充問題將比過去更加尖銳。
未來每個師還在戰役開始時就直接掌握人員編制數的15—20%作為補充儲備,亦即掌握由經過訓練的後備人員組成的後備團,是正常和必須的。只有直接在軍隊(師或軍)後方留置後備部隊,才有可能補充第一梯隊師的損失,而且補充的時間能夠保障在爾後戰役中使用這些師。
軍隊對物資供應品的需要量也明顯增大。
一個步兵軍一晝夜對糧秣的需要量為280噸,運送這些糧秣需22節敞車。當軍加強一個補加炮兵師時,敞車的數量將增至30節。一個轄5個步兵軍、加強4—5個炮兵師(16—20個炮兵團)和16—20個坦克營的突擊集團軍對鐵路運輸車輛的需要量為:4列用於前送糧秣的火車①,18列用於前送一個彈藥戰鬥基數的火車②,至少1列用於前送坦克、航空兵和汽車用油的火車。這樣,集團軍在緊張戰鬥一日對鐵路運輸車輛的需要量為23列火車,這裡還沒有計算對衛生列車、前送工程器材和通信器材的需要,以及負責修復鐵路的軍事交通部隊的需要和鐵路本身的需要。方面軍地區內的醫療後送可主要由臨時衛生列車(回程空車)承擔,但是要滿足其他需要就只能再增加3—5列火車,即一個集團軍每晝夜總共需要26—28列火車。
①其中3列火車為各步兵軍和補加炮兵、1列為集團軍屬部隊和機關前送糧秣。——作者注
②一列前送彈藥的火車以30節車廂計算。——作者注
當然,並不是每日都要按時將這些物資送到前線。只有糧秣一項須要每日按同樣的數量供應。對彈藥、油料、衛生列車和修復鐵路物資的需要,則根據戰鬥行動性質而不斷變化。
我們上面說過,實施縱深為30—50公里的戰役需要5—7日時間。戰役第一日每個火炮單位所需彈藥量為一個戰鬥基數略多。從戰鬥性質看,戰役第二日與第一日差別很小,因此,可能會愚蠢地認為第二日的彈藥需要量也是一個基數。在這兩日中,敵軍第一梯隊及其淺近預備隊的抵抗將被克服,從第三日起戰鬥將具有機動性。同時進行戰鬥的軍隊數量會急劇減少,會出現縱深較大的梯次配置。
因此,在隨後幾日,彈藥的消耗量以軍為例,起先可減至半個基數,隨後可減至三分之一基數。按整數算,應該認為,在縱深為30—50公里的戰役(5—7日戰鬥)中,每個軍所需彈藥不少於4個基數。
如果衝擊的炮兵保障標準不高(低於正常標準),那麼單炮的彈藥數將會增多。這自然會增大火炮損壞的比例。
縱深只有30—50公里的戰役基本上可以只依靠本部隊的運輸工具。只有個別軍,主要是在翼側作戰的軍,會有較長的交通線,要求組織集團軍級的前送。但是由於所需數量有限,靠汽車運輸就能解決其需求,即便在汽車運輸較差的集團軍也是如此。
當問題涉及對連續進行的戰役實施供應時,當軍隊離開鐵路時,當鐵路修復段的通行能力受限時,當各軍都要求進行集團軍級前送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此情況下,組織前送將更加複雜。不過,我們將在下一章回頭來研究這個問題。
連續實施的戰役
出發地位
現代軍隊力所能及的最大規模的戰役,要有大約50個師的兵力才能完成。這些兵力只夠在120—150公里正面實施堅決的衝擊。甚至在蘇聯波蘭正面地段,這120—150公里也只等於蘇波正面的六分之一,其餘六分之五正面連同配置在那裡的軍隊,都處於這一突擊所及範圍之外。即便是在配置敵人主力的正面實施的首次突擊,也只能接觸到12—15個以內的步兵師。在第一次戰役進程中,還可能有3—5個師到達戰鬥地域。這樣,一次戰役在最有利條件下只能接觸敵人15—20個師。在多數情況下,敵人被觸及的兵力會少得多,因此敵人在第一次戰役中被殺傷的程度,即該戰役對戰爭進程的影響程度,將十分有限。
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在第一階段,20%甚至30%的損失還不會使部隊失去戰鬥力,而只是減少連隊的“刺刀”。我們知道,就算各連人員從編制規定的每連200—250人減少到130—150人,他們在編制不變的情況下,以這麼大甚至更小的編成也能作戰。
現在所有軍隊的連編成都不超過150—180人。每連按此種編成裝備9—12挺輕機槍和2挺重機槍。連里如有50—60人失去戰鬥力,就會不可避免地導致自動武器數量的減少,而由於自動武器是步兵編制的基礎,所以還會使軍隊編制遭到嚴重破壞,並因此使戰術遭到破壞。現在軍隊編制比1914—1916年的編制沉重,同時也比那時的脆弱。當時不算太勉強就能承受的損失率,現在可能使軍隊編制產生混亂,並使其失去戰鬥力。那時俄軍沒有輕自動武器,只有少量重機槍,很多部隊能夠很輕鬆地承受20—25%的損失,而德軍步兵在1918年進攻中遭受20%損失,卻使其大部分師混亂不堪。①
①在此,人員失去戰鬥力的速度具有很大意義。同樣的損失程度,在短促卻很激烈的搏鬥中可能會使部隊陷入嚴重混亂,在人員失去戰鬥力的過程很長時,可能幾乎不被察覺。——作者注
因此,在未來戰役中,對人員損失的補充問題將比過去更加尖銳。
未來每個師還在戰役開始時就直接掌握人員編制數的15—20%作為補充儲備,亦即掌握由經過訓練的後備人員組成的後備團,是正常和必須的。只有直接在軍隊(師或軍)後方留置後備部隊,才有可能補充第一梯隊師的損失,而且補充的時間能夠保障在爾後戰役中使用這些師。
軍隊對物資供應品的需要量也明顯增大。
一個步兵軍一晝夜對糧秣的需要量為280噸,運送這些糧秣需22節敞車。當軍加強一個補加炮兵師時,敞車的數量將增至30節。一個轄5個步兵軍、加強4—5個炮兵師(16—20個炮兵團)和16—20個坦克營的突擊集團軍對鐵路運輸車輛的需要量為:4列用於前送糧秣的火車①,18列用於前送一個彈藥戰鬥基數的火車②,至少1列用於前送坦克、航空兵和汽車用油的火車。這樣,集團軍在緊張戰鬥一日對鐵路運輸車輛的需要量為23列火車,這裡還沒有計算對衛生列車、前送工程器材和通信器材的需要,以及負責修復鐵路的軍事交通部隊的需要和鐵路本身的需要。方面軍地區內的醫療後送可主要由臨時衛生列車(回程空車)承擔,但是要滿足其他需要就只能再增加3—5列火車,即一個集團軍每晝夜總共需要26—28列火車。
①其中3列火車為各步兵軍和補加炮兵、1列為集團軍屬部隊和機關前送糧秣。——作者注
②一列前送彈藥的火車以30節車廂計算。——作者注
當然,並不是每日都要按時將這些物資送到前線。只有糧秣一項須要每日按同樣的數量供應。對彈藥、油料、衛生列車和修復鐵路物資的需要,則根據戰鬥行動性質而不斷變化。
我們上面說過,實施縱深為30—50公里的戰役需要5—7日時間。戰役第一日每個火炮單位所需彈藥量為一個戰鬥基數略多。從戰鬥性質看,戰役第二日與第一日差別很小,因此,可能會愚蠢地認為第二日的彈藥需要量也是一個基數。在這兩日中,敵軍第一梯隊及其淺近預備隊的抵抗將被克服,從第三日起戰鬥將具有機動性。同時進行戰鬥的軍隊數量會急劇減少,會出現縱深較大的梯次配置。
因此,在隨後幾日,彈藥的消耗量以軍為例,起先可減至半個基數,隨後可減至三分之一基數。按整數算,應該認為,在縱深為30—50公里的戰役(5—7日戰鬥)中,每個軍所需彈藥不少於4個基數。
如果衝擊的炮兵保障標準不高(低於正常標準),那麼單炮的彈藥數將會增多。這自然會增大火炮損壞的比例。
縱深只有30—50公里的戰役基本上可以只依靠本部隊的運輸工具。只有個別軍,主要是在翼側作戰的軍,會有較長的交通線,要求組織集團軍級的前送。但是由於所需數量有限,靠汽車運輸就能解決其需求,即便在汽車運輸較差的集團軍也是如此。
當問題涉及對連續進行的戰役實施供應時,當軍隊離開鐵路時,當鐵路修復段的通行能力受限時,當各軍都要求進行集團軍級前送時,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此情況下,組織前送將更加複雜。不過,我們將在下一章回頭來研究這個問題。
連續實施的戰役
出發地位
現代軍隊力所能及的最大規模的戰役,要有大約50個師的兵力才能完成。這些兵力只夠在120—150公里正面實施堅決的衝擊。甚至在蘇聯波蘭正面地段,這120—150公里也只等於蘇波正面的六分之一,其餘六分之五正面連同配置在那裡的軍隊,都處於這一突擊所及範圍之外。即便是在配置敵人主力的正面實施的首次突擊,也只能接觸到12—15個以內的步兵師。在第一次戰役進程中,還可能有3—5個師到達戰鬥地域。這樣,一次戰役在最有利條件下只能接觸敵人15—20個師。在多數情況下,敵人被觸及的兵力會少得多,因此敵人在第一次戰役中被殺傷的程度,即該戰役對戰爭進程的影響程度,將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