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西方人星期天上教堂做禮拜,聖誕節平安夜去教堂做彌撒,辦喪事請神父或牧師做禱告,結婚也到教堂舉行典禮。此外還有唱詩班之類的文娛活動。中國的廟,從來不組織人們搞文藝節目,更別說為新人舉行婚禮了。和尚道士們只跟人辦喪事,叫「做道場」。吹吹打打拍拍,除了讓人感到形式繁瑣、裝模作樣,看不出有半點誠意。所以請他們這麼做的只是有錢人家。人們不到廟裡做禮拜和彌撒,只去磕頭,香客們大多是「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功利主義者。即使有事相求,也盡搞拉拉扯扯的關係學,許願還願、賭咒發誓,賄賂之風盛行,市儈氣十足。從這點上看,又覺得只丟幾個蒲團讓他們去跪,真算是一種抬舉。
西方人只有一本《聖經》。天主教、基督教乃至猶太教都是用的它。不算很「西」因而談不上全盤西化的中東人,也只有一本《古蘭經》。它既是教義的經典,又是歷史,又是童話,又是小說,又是科普讀物。一冊在手,世間的萬般要義皆一目了然。凡意義重大、莊嚴肅穆的場合,包括美國總統的就職儀式,都少不得要對著《聖經》起誓。中國的經書卻名目繁多,汗牛充棟。道教的經書已數不勝數;佛經則更加令人瞠目,如《大正藏》,即收有一千四百六十部四千二百二十五卷。不要說美國總統拿不動,便是蘭博一類的肌肉型力士來了也只得掛牌而去。為了使信徒們面對浩如煙海的經書不致於知難而退,一個變通的辦法是只念「摘要」。正如文革期間念《毛主席語錄》。任何識字不多或智力低下者,甚至文盲、白痴,都很容易把那幾句現話背得滾瓜爛熟。懂不懂無關緊要,反正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實在連摘要都念不通的,可以只念一句:「阿彌陀佛」。
西方傳教士為了把《聖經》送到世界各地,不惜拋卻先進的物質文明過苦行僧生活,到中國的偏僻鄉村,到美洲的新拓荒地,到非洲最窮困的部落。其精神令人感動也令人懷疑,——主要是令我們中國人懷疑。想當年唐玄奘帶領徒兒們去西方(其實就在印度,仍是東方)取經,歷盡千辛萬苦,只因忘了給經文館館長送禮,以為跟在咱們中國一樣只要亮一亮公文關牒就可以到處白吃白拿,結果被塞給了一套《無字真經》便打發他開路。儘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卻怎麼教大唐的國人信服?只好返回重取,用當朝皇上賜予的紫金化齋缽這樣價值連城的國家一級文物,才換來有字真經。歷史上唐僧取經的真實故事,當然不象《西遊記》里描寫的那樣神奇和富於戲劇性,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求取真理所經歷的痛苦、艱險、誤入歧途與一波三折的磨難,絕對較《西遊記》有過之而無不及。
耶穌被傳教士們送到五湖四海去旅行時,一直保留著他的本來面目:鬍子拉匝,身穿長袍或僅以遮羞布蔽體。不用說也沒有受施過整容術,顯然容易引起中國人的疑慮。他那高鼻深目的長相,又滿臉晦氣,餓得精瘦,肋骨一根一根清晰可數,一看便能斷定是個不得善終的番邦叫化子。他的話誰信?釋伽牟尼就通達多了,懂得入境隨俗,把臉孔打扮得比中國人還中國人,南人北相,男人女相,神閒氣定,面色祥和,以不變應萬變,有王者氣度兼平民作風,使人深信跟著他肯定有飯吃。「佛」與「福」諧音,「佛像」又確是「福相」,塑造的時候往往極盡人力物力,不怕身岸偉大如同頂樑柱,供在廟中央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更有偉大到連廟都供不下的,只好先住到石窟中去。
事實上,佛門弟子偏多乞丐;而教士們雖未見得先富起來,至少沒有誰淪落到沿街乞討。中國做和尚又當叫化子的,絕不是什麼新鮮事。由於當的人多,其中還不乏學識淵博、道行高深的大師,大家也就非但不以為恥,反倒生出一種越窮越光榮的理直氣壯。玄奘身為唐代著名高僧,印度之行,凡五萬里,稱旅行家。其實他一邊旅行一邊托著缽子化齋,——說白了就是要飯。本來他早有出國做訪問學者的打算,梵語也練得很流利,可恨中央不批,不給發護照。及至貞觀三年,經濟蕭條,長安鬧饑荒,太宗決心開放搞活,令百姓「可自行求生」,他才得以混在盲流中溜出京城,展轉往印度逃荒。一路餐風露宿,日曬雨淋,皮膚老化,肯定黑不溜秋一個。吳承恩說他持外交護照、拿「J-1」簽證,用欽賜紫金化齋缽要飯,到哪個國家都受到教皇一般的禮遇;少女們眉來眼去,愛他細皮嫩肉;妖怪們垂涎欲滴,要把他做成清蒸肉丸以飽口福,誠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據說耶穌將自己的身體變成麵包,將自己的血變成葡萄酒,饗天下信徒。他那瘦骨嶙峋的,不管做不做得到,境界就很感人。唐僧則不然,只曉得向別人要吃要喝,口口聲聲慈悲為懷、普渡眾生,一來真格兒的卻捨不得把自身的肉無論肥瘦拿出來做一次愛的奉獻。一部《西遊記》,完全是一部「吃肉」與「反吃肉」的鬥爭史。他手下那幾位徒弟,也都原本是些造反精神忒強的妖怪,大鬧天宮製造動亂的好手;而一旦皈依佛門,竟搖身一變都成了「護法者」。尤其大弟子孫悟空,一貫以正統的如來主義者自居,唯我獨左,到處打棍子扣帽子,斥這裡「烏煙瘴氣」,罵那個「妖精魔怪」,連師父都經常被他指為縱容自由化;取經途中動輒開打,張嘴喊殺,不知多少生靈被他打成「牛鬼蛇神」,關進集中營,或在他棍下成為怨鬼冤魂。
西方人只有一本《聖經》。天主教、基督教乃至猶太教都是用的它。不算很「西」因而談不上全盤西化的中東人,也只有一本《古蘭經》。它既是教義的經典,又是歷史,又是童話,又是小說,又是科普讀物。一冊在手,世間的萬般要義皆一目了然。凡意義重大、莊嚴肅穆的場合,包括美國總統的就職儀式,都少不得要對著《聖經》起誓。中國的經書卻名目繁多,汗牛充棟。道教的經書已數不勝數;佛經則更加令人瞠目,如《大正藏》,即收有一千四百六十部四千二百二十五卷。不要說美國總統拿不動,便是蘭博一類的肌肉型力士來了也只得掛牌而去。為了使信徒們面對浩如煙海的經書不致於知難而退,一個變通的辦法是只念「摘要」。正如文革期間念《毛主席語錄》。任何識字不多或智力低下者,甚至文盲、白痴,都很容易把那幾句現話背得滾瓜爛熟。懂不懂無關緊要,反正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實在連摘要都念不通的,可以只念一句:「阿彌陀佛」。
西方傳教士為了把《聖經》送到世界各地,不惜拋卻先進的物質文明過苦行僧生活,到中國的偏僻鄉村,到美洲的新拓荒地,到非洲最窮困的部落。其精神令人感動也令人懷疑,——主要是令我們中國人懷疑。想當年唐玄奘帶領徒兒們去西方(其實就在印度,仍是東方)取經,歷盡千辛萬苦,只因忘了給經文館館長送禮,以為跟在咱們中國一樣只要亮一亮公文關牒就可以到處白吃白拿,結果被塞給了一套《無字真經》便打發他開路。儘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卻怎麼教大唐的國人信服?只好返回重取,用當朝皇上賜予的紫金化齋缽這樣價值連城的國家一級文物,才換來有字真經。歷史上唐僧取經的真實故事,當然不象《西遊記》里描寫的那樣神奇和富於戲劇性,但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求取真理所經歷的痛苦、艱險、誤入歧途與一波三折的磨難,絕對較《西遊記》有過之而無不及。
耶穌被傳教士們送到五湖四海去旅行時,一直保留著他的本來面目:鬍子拉匝,身穿長袍或僅以遮羞布蔽體。不用說也沒有受施過整容術,顯然容易引起中國人的疑慮。他那高鼻深目的長相,又滿臉晦氣,餓得精瘦,肋骨一根一根清晰可數,一看便能斷定是個不得善終的番邦叫化子。他的話誰信?釋伽牟尼就通達多了,懂得入境隨俗,把臉孔打扮得比中國人還中國人,南人北相,男人女相,神閒氣定,面色祥和,以不變應萬變,有王者氣度兼平民作風,使人深信跟著他肯定有飯吃。「佛」與「福」諧音,「佛像」又確是「福相」,塑造的時候往往極盡人力物力,不怕身岸偉大如同頂樑柱,供在廟中央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更有偉大到連廟都供不下的,只好先住到石窟中去。
事實上,佛門弟子偏多乞丐;而教士們雖未見得先富起來,至少沒有誰淪落到沿街乞討。中國做和尚又當叫化子的,絕不是什麼新鮮事。由於當的人多,其中還不乏學識淵博、道行高深的大師,大家也就非但不以為恥,反倒生出一種越窮越光榮的理直氣壯。玄奘身為唐代著名高僧,印度之行,凡五萬里,稱旅行家。其實他一邊旅行一邊托著缽子化齋,——說白了就是要飯。本來他早有出國做訪問學者的打算,梵語也練得很流利,可恨中央不批,不給發護照。及至貞觀三年,經濟蕭條,長安鬧饑荒,太宗決心開放搞活,令百姓「可自行求生」,他才得以混在盲流中溜出京城,展轉往印度逃荒。一路餐風露宿,日曬雨淋,皮膚老化,肯定黑不溜秋一個。吳承恩說他持外交護照、拿「J-1」簽證,用欽賜紫金化齋缽要飯,到哪個國家都受到教皇一般的禮遇;少女們眉來眼去,愛他細皮嫩肉;妖怪們垂涎欲滴,要把他做成清蒸肉丸以飽口福,誠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據說耶穌將自己的身體變成麵包,將自己的血變成葡萄酒,饗天下信徒。他那瘦骨嶙峋的,不管做不做得到,境界就很感人。唐僧則不然,只曉得向別人要吃要喝,口口聲聲慈悲為懷、普渡眾生,一來真格兒的卻捨不得把自身的肉無論肥瘦拿出來做一次愛的奉獻。一部《西遊記》,完全是一部「吃肉」與「反吃肉」的鬥爭史。他手下那幾位徒弟,也都原本是些造反精神忒強的妖怪,大鬧天宮製造動亂的好手;而一旦皈依佛門,竟搖身一變都成了「護法者」。尤其大弟子孫悟空,一貫以正統的如來主義者自居,唯我獨左,到處打棍子扣帽子,斥這裡「烏煙瘴氣」,罵那個「妖精魔怪」,連師父都經常被他指為縱容自由化;取經途中動輒開打,張嘴喊殺,不知多少生靈被他打成「牛鬼蛇神」,關進集中營,或在他棍下成為怨鬼冤魂。